一堂云好课丨央美版画系“书籍装帧”:建构于持续翻阅中的艺术
编者按:近期,众多院校开启“全民网课”状态。直击真实的网络教学现场,背后凝聚的意义无疑是丰富的:网络给艺术教育带来的是新机还是挑战?艺术学院该如何展开网络教学?强调技术训练与面对面交流的美术课程该如何适应新局面?又会对传统教育模式带来哪些冲击?
第四辑 央美实验艺术40位“宅家斗士”:以常态眼睛玩转造型!
本辑,我们带来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年轻教师谭坦带领学生们的“书籍装帧”课。“书籍装帧”是版画系第五工作室的核心课程之一,前承插图基础与版画基础,后启毕业创作。课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持续的翻阅”“改造书”“概念图书馆”。以案例分析、创作实践两部分进行,而本次授课的一大特点被归结为“老师静音、学生来讲”,那么网络平台下教学方式究竟发生了怎样的转变、又是如何转变的?本次分享第一阶段精彩课程——如何在“持续的翻阅”中建构艺术?一起来看!
云教学手记
据采访谭坦问答内容整理
网络授课现场
很高兴可以通过中央美院艺讯网平台同大家分享版画系第五工作室大三学生的“书籍装帧”课程,交流关于网络授课的经验和感想。读了艺讯网的采访问题,总体来看是对传统授课和网络授课两种方式做对比,我没有依据问题一一作答,而是将亲身体会到的网络授课的优缺点写在下面。优点和缺点总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在每一条优点后面我都指出了相应的缺憾,反之亦然。措辞中凡指“教师”的,只代表我个人的体会,供大家交流讨论:
首先,网络授课的最明显优点就是教学过程留有痕迹。这其中包括四类痕迹。教师为方便教学和学生复习,会将结构条理化、内容确切化的教学课件分享到微信学生群或发布到网络平台,这是第一类痕迹。除了固定的教授内容外,教师对学生作业的点评和批改回复也会留有痕迹,这是第二类,在传统教学中这一部分往往是口头的、没有记录的。学生在线上课堂与老师的交流是留有痕迹的,这一点与传统教学方式区别最大,传统授课过程中,师生间的交流大部分是学生拿着本子上的笔记和草图与老师探讨,最后留档的通常只有作业结果。第四类痕迹是学生的作业过程。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一样,不能脱离开作业,不能脱离开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消化和实践,网络课堂需要学生上传作业的每一步过程以便教师进行监督和指导,那么所有这些上传的内容就成为了可捕捉的痕迹。作业过程的留档是极宝贵的,因为它更多地呈现了学生的思考过程和为达到目标而克服种种困难的努力。以上这四类痕迹,无论是对教师总结和反思教学过程,还是对学生进行回顾与自我学习,都是有极大帮助的。这些痕迹是对“过去”的记录,同时对“未来”具有指导性。
但从实际操作来看,这些痕迹如果不经过人为梳理,依旧只是零散的碎片。要想让这些痕迹真正留下来,并且让这些留下来的痕迹真正起作用,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编辑、组织、调整,去粗取精。无论是整理文本还是截图制图,都占据了教师和学生不少时间和精力。当然与其价值相比,这也算必要的付出了。
其次,“条理性”是网络教学的一大特点,我认为这一点也是双面的。教师组织课程要有条理,编写课件要确切、有条理,给学生回复作业意见同样需要表述有条理。学生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想法,整理需要上传的草图和笔记也要有条理。“有条理”这一点对教师来说似乎更多是正面的影响,但对学生而言我觉得就要辩证地去看待了。
网络授课现场
首先对于我自己来说,在传统授课过程中,会有很多机动的情况,偶然与学生们聊到一个话题,就会马上在笔记本电脑中找到一个有针对性的案例来分析,或者在触手可及的工作室藏品中拿出一件原作来讨论,往往这类有价值的分析和讨论都没能被记录下来。网络授课,环境条件、时间条件限制较大,就促使教师尽可能结合往年教学的经验,全面地、细致地考虑到所有“机动”的可能,反复衡量这些有可能被做为分析对象的作品案例的价值,斟酌取舍,以准备好完善、详实的教学课件。这些经过反复调整的课件肯定是极具条理性的,并将对以后的教学发挥极大的作用。
对于学生而言,为何我说这种“条理性”要辩证去看呢,这关乎于我们的研究领域是在艺术范畴。学生为了编写有条理的作品阐述,不乏用大量专业词汇或并不贴切的词语堆积文本,为了写出有条理、看起来有思想和深度的文本而丧失创作的初衷,最后导致创作跑偏,这种情况并不罕见。艺术创作的过程比较复杂,文本阐述并不能替代作品。一件艺术作品,有太多无法用文字描述和概括的部分,这些部分如果硬要用文字表述,不免会歪曲本意。老话讲 “说得比唱得好听”,“说得比画得好看”的结果并不是我们所期待的。这种“条理性”是学生自发生成的,还是强求而来的?对学生创作是起推进作用,还是妨碍作用?我认为要辩证地去看。
教师与学生互动,线上进行作业评价
第三,由于条件限制,学习资料的缺乏是网络授课的一个明显缺点,这里说的学习资料特别指艺术品原作,针对大三学生正在进行的“书籍装帧”课而言,不能亲手拿着书籍作品原作翻阅、研究,是一大缺憾。书籍艺术是一门在翻阅中进行的艺术,书籍艺术的魅力体现在对作品持续的翻阅和反复的回味之中。就目前的条件来看,只能给学生提供作品内页的扫描图片,最好的情况也就是我拿着家里仅有的作品案例(大部分藏品都存放在学校工作室)在视频中为学生们翻阅展示,但即便这样,学生们也是接触不到原作的,不能切身体会作品的魅力。
凡事都有利有弊,资料有限,反而对仅有的资料倍加珍惜。就像人明明身处碧水青山,却常常视而不见,总想方设法要出去转转。有时手边资料太多,反而不那么珍惜了。现在条件有限,就着一件作品的扫描图片就翻过来倒过去地研究,从封面到封底,再从封底回到封面,每一页都不放过,深入到每一个细节,辩论到每一处问题。这么看来,即使资料有限,但可以沉下心来研究透彻,对学生来说,比走马观花的效果要好多了。
教师与学生互动,线上进行作业评价
最后一点,也是很实际的一点,就是网络授课的出勤率反而更有保障。疫情期间,特殊情况,不得返校,只能在家中上课,但同时也不能外出做其他任何事情,这就没有给缺勤和请假留任何空间。学生和老师都省去了路途时间,只要坐到电脑前就可以上课,也就大大降低了迟到的可能性。个别学生在传统授课课堂中习惯性迟到,或者由于种种原因缺勤,导致听课不全,跟不上进度的问题,此时倒是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从另一方面看,隔着一层屏幕,学生们的投入度跟现场教学相比肯定会大打折扣。这也是网络授课最常被人诟病的一点—— “气场”的缺失。包括环境的气场和人的气场。“气场”的缺失导致“吸引力”的缺失,学生在课堂听讲的专注度、完成作业的投入度和紧张感都会很大程度的缩水。教师与学生之间,同学互相之间的影响也都被大大削弱了。这种气场的缺失,还导致师生之间的交流存在明显的“延迟”,由于交流的不直接,教师给学生的意见不一定与学生的即时动态相符,学生对教师给予的指导也无法及时给出反应,导致交流无力,出现理解偏差。
以上几点,是我在开学几周的教学过程中的总结和体会。疫情期间采取网络授课的方式,是最安全、最稳妥的。教学效果的保障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加倍努力,教师的引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
云课堂简介
插图虽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但它主要应用于出版物中,因此对于插图的载体——书籍的了解与设计是本工作室教学的内容之一。本科涉及手工类书籍设计与制作,此类书籍制作属于艺术品而非商品,是书籍装帧的艺术分类,课程重在探索性,强调书籍的艺术表现力。
“书籍装帧”是版画系第五工作室的核心课程之一,前承插图基础与版画基础,后启毕业创作。为时十周,是大三学生的最后一门专业课程。
由于今年情况特殊,所以课程设置相应有所改变,调整为适应条件限制,学生可以进行线上学习并利用家中现有材料完成实践的课题——“持续的翻阅”(第一至四周),“改造书”(第五至八周)以及“概念图书馆”(第九至十周)。
谭坦
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第五工作室教师。北京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会员。作品涉及油画、版画、书籍等领域。担任专业课程有《专业基础》、《插图(一)》、《书籍装帧》、《书籍艺术初探》。
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阶段:
第一周至第四周——“持续的翻阅”
内容:书籍的内容可以承载时间,同时对于书籍作品的欣赏也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书籍与其他架上艺术的主要区别在于要想完整地了解作品需要花时间翻阅。在这种条件下,翻阅这一动作本身与作品主题的契合关系成为艺术家进行创作的出发点。
作业:通过完成一件书籍艺术作品,挖掘翻阅的累积和顺序之于主题表达的可能性。
第二阶段:
第五周至第八周——“改造书”
内容:书籍本身是一种文化符号,不同类别书籍带有不同的意识观念,每一本书籍都是其属性、内容与版式的结合,从而导致其独特性。改造书则需要利用原书的这种独特性(属性、内容、版式)并将其与其他形式或内容发生新的关系。
作业:改造两本现成书籍,通过对其物理材料的运用和结构的重塑表述新的但与原书发生关系的内容及思想。
第三阶段:
第九周至第十周——“概念图书馆和档案馆”
内容:现代图书馆的根本理念是开放,而不是将知识作为私有物。图书馆的储存和陈列方式以及阅览室的空间设置影响着思想的传播,那么不是以功能性而是以一种艺术概念为出发点的图书馆设计、档案存储理念设计以及与书籍艺术作品合为一体的阅读装置设计成为书籍艺术中的重要课题。
作业:创作概念图书馆的草图或是概念阅读装置的草图。
“老师静音,学生来讲”
——疫情期间的书籍装帧课教学方法分享
往年教学主要是结合案例分析和创作实践两部分进行,今年基本沿用这一架构,但在案例分析的部分,教学方法发生了明显改变——由老师滔滔不绝地讲,转变为“老师静音,学生来讲”。线上授课的最大问题就是教师很难敏锐地把握学生的课堂投入度和内容掌握程度。采取教师给案例学生进行赏析的方法,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提高课堂投入度和专注度,增强思维活跃度。当然,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仅是为增加学生的紧张感。让学生评述作品主要可以达成以下三个目标:
以学生分析代替教师讲述,可以使学生对案例进行主动学习,比起被动接受,学生可以有机会对案例进行更加深入地探究,对案例的印象也会更加深刻。
写文本去评析作品可以锻炼学生的理性思维,这一过程将帮助学生用同样理性的方式去构建及反思自己的创作。
发现作品新的价值。以往教师一言堂式地讲解作品,年复一年,不免观点陈旧或有所缺失。学生与教师在不同的时代和观念背景下成长,让学生来评述,将会发掘出作品更多新的价值,这是一种反向教学,对教师来说也是有很大益处的。
作为引导,在案例分析这一环节中,我将几个核心问题罗列出来,显示在课堂的共享屏幕中,这样学生们可以一边品读作品,一边看着问题去思考。课堂上,我也跟学生说明,这四个问题是文本的框架,文字撰写能力强的同学,不一定要按照问题一一作答,能写成更加流畅的评述文本也是可以的,但自觉有写作困难、不知道该从何写起的同学,可以先依据条目作答,随着练习次数的累积,逐渐就不再需要依赖这些问题了。
在练习作品评述环节
共享屏幕上同时显示作品图片及评述文本框架
前文介绍过,本次“书籍装帧”课程,分为三个课题。第一阶段的课题是“持续的翻阅”。书籍作为艺术媒介与其他架上艺术最主要的区别,是它占据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从时间上看,想要完整地了解作品需要花时间翻阅,在逐页翻阅的过程中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才得以呈现,同时,作品内容本身也可以是对时间的记载。从空间来看,书籍是一个“可翻阅物”,那么这就意味着作为创作者要将书看作一个占有空间的物理对象,我们也可以由“书籍”这样一个形式空间去承载另一个作为内容的空间。
01
第一件评述作品
佛供品目图巻 桂川甫周画
(左右滑动查看)
现在来看一看,学生在只面对作品图片,没有其他信息提示的情况下,是如何对作品进行评述的:
“画卷用逻辑关系来推进画面的流动,首先出现的是一个物体大概的全貌,佛贡一前品目,暗示这个长卷的内容。于是我们就可以了解到这个长卷无法脱离的主题是要以一种严谨的手段介绍贡品的形式种类。然后用分解的方法,依次拆分组合物品,采用的是从上到下的顺序和分类的手法,从主体物开始,再到主体物上的一类东西,食物和用具,再到放置主体物的桌子,桌子下的香炉等等,非常自然地和长卷的连续性特点贴合在一起,并且每个图像右侧都是物品的介绍。这种方法清晰明了地达到了介绍的目的,并且由于长卷的特点,浑然一体地使所有的东西结合在一个画面上,充满了美感。”(于嘉玲)
“首先这个作品以长卷的形式展现了供奉佛像时候所需的物品细节。图像以其重要程度排序,比如图像第一个是朱漆高杯,上面摆放了六个小碗,而其中白玉所处的位置明显是最为重要的,然后其余各物品依次排序下去。整个作品以长卷形式呈现,结构可以看成:标题-图像以及解释-时间。作品图像以线描淡彩的方式绘制,在其中最主要的供品上赋予了鲜艳明亮的色彩,而周围的桌、桌布以及香炉等都是比较素雅的颜色,从颜色上也能区分其物品的重要程度。这个作品在当时的作用可能就是个关于供奉佛像的图解,但对于现在而言可能就是能够向我们展示当时人生活的一部分。”(吴信昆)
“1. 该画卷内容包含了一组佛贡品,从食物、茶饮、器皿、餐具、桌子、桌布、香炉、花瓶等都有所涉及。
2. 图像内容的安排上,由整体到个体来展示。
3. 简洁且有所分类,清晰明了的展示了构成一组佛供品所需要的器物,卷轴式的呈现方式使图像内容具有连贯性。
4. 对于并不了解有关佛贡品常识的人起到了科普作用,作画细腻详尽,也具有观赏性。”(刘正平)
“图像内容是佛供品的目类,图像从供台全貌开始,逐一展示盒子,供品,器具,布置用的桌布和桌子,灯具,香炉等。从细处开始罗列,从近到远在长卷上展现供台上的物什。书籍以简明文字对图像进行说明,图文并貌,简洁明了,清晰地陈述了佛供一前品的目类。”(周思颖)
“该画卷一一陈列了佛供品,并配字介绍说明单个供品,单个物品刻画精细具体。从饮食逐渐到大的陈设器物。作品给人一种很官方的感觉,非常冷静客观的记录出当时佛供品目。”(管玉芬)
部分细节
“画卷描绘了一组用于供佛的物品,其中包含食物,器皿,桌子桌布,以及香炉,花瓶,灯台。描绘顺序基本从上至下,结构由整体到局部。首先呈现摆成整体的桌子及摆放其上的物品,进而由介绍承载所有食物的器皿开始,一一介绍供佛的主食(各色圆子)、茶水,而后将筷子、汤匙、搁置筷子的小物依次排开。过后由桌上物品往下铺开桌布,最终是桌子本体。一整组物品后依次描绘散件。画卷具有井然有序,逻辑清晰的特点。所有物品按顺序依次介绍,通俗易懂。作为实用性强的品类介绍画卷主题简单明了,让人一目了然。”(章晓晨)
“《佛贡品目图卷》这个图像详细的用工笔画了礼佛用到的贡品的物件细节,从吃食到物品,由中间摆放的到两边摆放的物品,一一展现在大家眼前,最后细节到桌布和桌子的要求。作品的呈现方式用古代常见的卷轴的样式表现,题材,画法,和书籍样式体现了这本书的历史年代。看到这个作品我能感受到的就是古代佛教信仰对仪式感的重视,每个细节都考虑的很周到,一个供奉的要求很详细的用中国画的形式清楚的展现了出来,给佛供奉什么吃食,这些吃食怎么摆放,摆放在什么样的位置都有画出来给观者参考,筷子,勺子的用什么材质和样式,摆放用的桌布和桌子什么样。灯,瓶,和香炉也有具体样式的要求,摆放这些东西又用到什么颜色的桌子。虽然我对佛教没有太多的了解,看了这个作品,我能感受到佛教是一个有仪式感的宗教,想象的到摆放这个作品的过程,也很有美感!”(王迎霞)
学生评述环节截图
虽然是第一次尝试评述写作,但大部分学生抓住了作品的核心要点:内容方面把握“礼佛贡品”,顺序方面把握“从小件到大件”、“主供品到配套用品”,特点方面把握“清晰”、“细腻”、“客观”,主题方面其实是没有绝对答案的,每一位同学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评判了作品的价值和意义。课堂上,我针对每个人的文本都做了细致的评价,指出“用词不准确”、“描述过于概括”、“感性抒发过多”、“口头语言过多”等问题。从第一次的练习中,可以看出学生们的分析能力和文字水平并不统一。但是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只要多加练习,一定会有所提高。
在赏析了三件古籍作品之后,第二件让学生评述的作品是Babette Katz创作的名为《沙滩》(At the Beach)的书籍艺术作品。同样只给出作品图片,在15分钟的时间内,写一段300字左右的作品评述。
02
第二件评述作品
《沙滩》At the Beach
作者 Babette Katz (1988)
“作为普通的书籍定义来说,这是一本只有图像没有文字的书,缺少了一半的构成,但正是因为缺少了,使得文字与图像两方,此消彼长,图像显得尤为有力量,给人一种很朦胧,发人深想的感觉。书的行进依靠于时间的发展和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带动的故事情节。时间的发展可以从海边上的太阳看出,从最初的太阳刚刚升起,到完全升到空中,再到降落。出现的太阳都是时间线。故事情节则是一个幼童的成长和周围对此的态度转换。书中的每一页的转换都有一种电影的镜头感,从开始拉远景,可以看到海滩初升太阳然后人们聚集,到后来拉中景,刻画一群具体的人,姿态各异,镜头再一转,可以看到一位妇女抱着孩子,此时我们主人公就出现了,后页的镜头都是紧紧粘在他身上,从他成长到接触太阳而陨落,有点阿波罗儿子法厄同接触太阳而死的感觉,但是由于没有文字只是我的想法,这就是这这本书的特点,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解读。封面和封底依旧是颜色艳丽的太阳,内容和内页的对比形成一种反差。”(于嘉玲)
“首先可以看到的是这本书以凸版的形式印制而成,其内容以线性的时间顺序描绘了发生在沙滩上的故事。全书只有封面和封底是彩色的,这个黄色和露出半截的太阳相呼应,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平常沙滩上的场景。内页描绘了随着太阳升起,越来越多人来到沙滩上,然后一个小男孩也来到了这个沙滩上,并开始追逐太阳,当太阳落山的时候,男孩也随之老去,沙滩上的人也纷纷离开。画面结构基本上呈现为由疏到密再到疏的一个视觉效果。这本书的内容上含有一些隐喻的成分,太阳在天上的行走路程可以和人的一生相对应,男孩追逐太阳可以看成追逐时间。这是一个非常冷漠的故事,在男孩身强力壮的时候沙滩上的众人非常积极的鼓舞他去追逐太阳,而当男孩老去的时候,众人却对他视而不见。沙滩上所发生的事也影射了现实社会:人们热爱年轻,厌恶衰老。”(吴信昆)
“该书讲述了在一片沙滩上从太阳的升起和降落,一个生命从诞生到衰老、失去活力、泯然众人的故事。封面黑黄的配色具有相当的视觉冲击力,内容图像的构图安排上由空到满再到空,全书图像是黑白凸版印刷制成,画面风格具有表现力,不论是从图像安排上还是画面表现力上都可以强烈地体现出整个故事的情感和节奏,从平静如常到激烈兴奋又再回归到平静。整个故事不禁让人去思考和回味甚至有一些对时光易逝的落寞和遗憾。”(刘正平)
“《沙滩》用纯图像描述了在一片沙滩上人们随着婴儿的出现到他的衰老而展现出不同的态度,讲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作品采用胶印的表现手法用简洁有力的黑白和线条展现出沙滩上个人们的形态和体量,衰老的人类身上的线条繁杂而厚重,年轻的孩子的线条则简明而有力,塑造手法的不同清晰地展现出年龄的差距。作品带有很强的节奏感,画面与画面之间形成连贯的黑白变化,单张画面中也形成了精彩的黑白布局,令读者读来十分有快感。《沙滩》用画面连贯地讲述了一片沙滩上人们因为孩子的出现振奋并注目,到孩子在他们的注目下衰老后成为毫不起眼的沙滩上的一员,引发了读者对于成长和衰老,以及崇拜、追捧‘年轻’的思考和反省。”(周思颖)
“作品从太阳升起的画面开始,同时也是人物出现的第一幕,人们开始一天的活动。婴儿的出现是本书的重头戏,当婴儿第一次站立在沙滩上太阳也处于正中心的位置,太阳的射线修饰着主角闪亮登场。主角在人们的佑护和指引下成长,人们就像看热闹一样看他冲向太阳,最终坠落下来,成为人群中的一员。太阳下山,故事落幕。以太阳的位置作为叙述的时间线,也暗示了人一生时间。作品运用了黑白木刻版画的形式呈现,没有文字,简洁明了的讲述一个故事和道理,黑白对比运用的特别好,整篇故事发展情节变化是的黑白对比,主角与人群的对比变化。从出生到老去死去是人人经历的过程,对新鲜事物新奇,对不变的道理冷漠。”(管玉芬)
“这本书用全篇没有文字只有图像的形式,以时间的推移,即太阳从升起到落下的过程为线索讲述了一个故事。除了封面加入了第三种颜色,书的内容全部为黑白木刻版画。每一个跨页描绘了一个时间节点的内容,通过环境和人物的不断变化呈现了这个故事的发展。该作品去除黑白以外的色彩,仅用关键的图像连贯情节,在表现形式上具有十足的视觉张力。冲破了讲故事时语言描述的限制,也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可以更大限度地融入自己的情绪和理解。不再是单方面的讲述而是与读者产生互动,共同构建了这个故事,使其更加具有哲理性,更好地传达了艺术家的思考。故事以沙滩为舞台,讲述了一个孩子从诞生到衰亡的全过程,通过描绘周围人的反应变化,表现了人们总是一开始向往美好事物,却在其衰落以后态度转变纷纷离去的趋势,令人唏嘘。”(章晓晨)
“《沙滩》作品封面是黄色的,代表了沙和太阳的颜色,和主题切合的一个色彩,作品用了黑白版画的形式,整个画面节奏感也很好,黑白黑白这样的构图方式,内容从时间顺序上描述了一天的时间,太阳出来,大家来到了沙滩,太阳落下大家离开了沙滩,隐形的时间线是用叙事的方式表现了人的一生,从小孩和老去的一个过程,中间小孩长大后冲向太阳,我理解为人和自然的搏斗,在自然面前人的渺小和无助!”(王迎霞)
学生评述环节截图
第二次练习,同学们就有了可见的进步,每一段评述都比较完整,而且各有其亮点。其中,“以时间的推移,即太阳从升起到落下的过程为线索讲述了一个故事”、 “作品采用胶印的表现手法,用简洁有力的黑白线条展现出沙滩上个人们的形态和体量”、“不论是从图像安排上还是画面表现力上都可以强烈地体现出整个故事的情感和节奏,从平静如常到激烈兴奋又再回归到平静”、 “引发了读者对于成长和衰老,以及崇拜、追捧‘年轻’的思考和反省。”等等语句都是对作品恰当且精彩的评判。不过也有一点是被所有同学都疏忽了的,就是主人公一直处于画面中心这一特点,跨页中心在书籍形态中是比较敏感的位置,将主人公放在中心可以加强画面的崇高感,强化故事的寓言性。
在赏析了四件以《沙滩》为代表的线性叙事作品之后,随着课堂内容的进行,赏析作品的难度也逐渐提高,从线性叙事转变到结构性叙事。作品的秩序不再是显而易见的,所传达的主题也越发不那么明确和单一。最后让学生进行评述的就是一件注重内部结构的作品,Willyum Rowe创作的《鸭护士走进伊甸园,然后离开了》( Nurse Duck Approaches and Enters and Leaves the Garden of Eden )。
03
第三件评述作品
Willyum Rowe
《鸭护士走进伊甸园,然后离开了》
Nurse Duck Approaches and Enters
and Leaves the Garden of Eden
“《鸭护士走进伊甸园,然后离开了》这本书,设立的伊甸园场景是从远古自然到现代化非自然,是一个人类的进程。本书的引导是固定不变的鸭护士形象,从寻找她的线索从而引出伊甸园的环境,并且由于形象的不变,使观者带入角度的时候充满客观和冷静,只是随着时间线浏览,并无好恶评判。在书里有很多照片框出现,尤其书封,鸭护士从无到有,是渐进地出现在照片框里,给人一种鸭护士正在走进的动感。后页在各种环境中,照片框里出现的鸭护士,给人各种环境的细节的呈现。照片框同时调节两页之间的繁简对比,在图像密集的一页,照片框就会减少。每个跨页的色调相同,并且每一个跨页都是同一场景物,在全书中会给人人一种秩序感。最后鸭护士通过照片框走出本书,和书封呼应。全书色彩鲜艳又和谐,只有鸭护士是单色,这时的单色就被显得突出,使得大家的视线都可以跟随鸭护士。”(于嘉玲)
“这本书的标题就已经暗示着内容:鸭护士走进伊甸园,然后离开了,书中内容可以解释为我们跟随着鸭护士的步伐浏览了一遍生物的起源和进化。本书以图像拼贴的形式制造了一种非常丰富且迷离的画面,而又只有鸭护士是不变的颜色和动作,暗示着自然的不变规律。首先封面里的鸭护士从左上方的远处慢慢的走来,随后经历了微生物、鱼类、植物、昆虫、鸟类、哺乳类,最后到达人类的工业文明。鸭护士在其中一直基本上处于图像上方的位置,直到最后离开的时候从右下方慢慢消失,可以理解为在人类出现后,自然的力量开始慢慢被征服。全书在用色上也有一个顺序变化,刚开始的时候是比较阳光明亮的颜色越到后面的颜色越来越阴暗,直到最后人类的工业文明就完全是冰冷的蓝色。”(吴信昆)
“《鸭护士走进伊甸园,然后离开了》这本书,是由鸭护士进行引领,邀读者一同在书中漫步,书籍在设计和编排上非常有趣,这是本骑马钉装帧,以图像为主要展现方式的书,整本书的图像安排上整体给人呈现了一个从微生物到海洋到植被昆虫动物到人类和人类参与下形成的工业社会,其中人类的出现那一段为整个漫步的关键转折点,前面的画面色彩清新丰富,后半段色调则变得越来越重且激烈,具有情绪上的感染力。其中每一页中的“小窗口”给人一种步伐感,更使画面充满动感。在这本梦幻又充满现实感的书中同鸭护士漫步后,对于人类的出现对自然界的影响问题,产生了思考,我们在一开始并不是这个世界的主人,我们只是整个生物进化过程中的赢家,我们的社会生产在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我们也在伤害着同样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物种,那么,在未来的时间里,我们也有成为历史的一部分的可能,生物的进化或许从来没有为了我们人类而停止过。”(刘正平)
“《鸭护士走进伊甸园,然后离开了》用充满了拼贴风格的图像描述了鸭护士从微生物中穿过再走过海洋生物,走过植物走过昆虫,走过动物和人猿,最后走进了人类社会,在工业的机械中渐渐没了身影。鸭护士自始至终保持手上挂着毛巾手里拿着托盘的姿势,用恒定不变的姿势出现在画面的不同地方,像是平常地走过一个与她不相干的地方,却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带读者领略了一段漫长的进化,直至鸭护士回到属于她的工业社会,伊甸园也到此结束。作品在黑白胶印的基础上叠色,制造出绚丽且极具风格的画面,通篇的色彩随着进化的过程从浅到深,但鸭护士的形象和颜色从未改变,用超现实的手法展现了一段进化的过程。作品怪诞之余也使得读者不禁去思考人类和工业社会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的地位和影响。”(周思颖)
“有个粉红色女孩穿越了一个伊甸园又离开了这个超现实世界。从封皮开始,从荒芜的地方走进来,随着世界发展的进程,从起源到进化,再到未知,一步一步走向下一个页面。书中图像以拼贴的方式组成,图案感特别强,拼贴的方式不受限制,图像中出现的所有物象又极其精细,更加容易制造出超现实梦境般的画面。图像用色大胆,频繁的使用互补色增强视觉冲击力。正本书的颜色使用也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程而不断变化的,从原本鲜艳热烈到最后冰冷暗淡。书中仅使用了图像叙事,白色方框记录了鸭小姐的位置,从左上角进入,游览了一边这个世界,从一个空白走向另一个未知。而自始至终使用鸭小姐单一的这个形象,给人一种冷静的态度。封底的黑色与白色方框里黄色的漩涡,暗示着太空宇宙也暗示着未知。”(管玉芬)
“本书中的鸭护士作为一个固定的人物图像贯穿始终,出现在每一副有白色边框的小图像中,描绘了鸭护士从进入“伊甸园”到离开的过程。鸭护士始终是不变的粉色小人,是全书的线索,将所有的背景连接在一起。全书的每一页都由带有白色边框的整面大图和若干小图组成,拼贴方式给人类似于旅行日记的感觉,贴合“从进入到离开”的主题。封面中鸭护士进入伊甸园的表现方式很有意思,连贯的小方框中依次露出鸭护士的一部分,最终在背景类似草坪的地方展示了完整的形象。进入伊甸园后,鸭护士依次从水中的单细胞世界走向鱼类世界、贝类世界,继而进入植物世界,由草木走向花卉,由花卉引向蝴蝶昆虫,接下来是鸟类与兽类。由此自然界开始出现人类的痕迹,背景的色彩明度随之逐渐降低,鸭护士以外的动植物的颜色则从低饱和度逐页走向高饱和度。画面变得黑暗沉重时恰是走进了人类的工业时代。鸭护士起初从白色底的方框进入,最终封底首尾呼应,从黑色底的方框用同样的方式离开了伊甸园。封面的高明度与低饱和度的组合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与封底中黑色的背景、高饱和度的颜色截然不同,全书正是描绘了这个变化的过程,昭示了人类在自然界被工业时代侵蚀中逐渐离开了“伊甸园”。鸭护士的行迹暗示了整个世界的变化过程,一成不变的形象让她作为一个完全客观的过客更好地反映了世界的变化。”(章晓晨)
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在第三次训练中,所有同学基本都可以写出描述详细、分析完整、行文流畅并带有明确个人观点的作品评述。“从动植物王国带入工业和文化生产领域”、“护士的动线引导我们在书的空间中穿行”、“这个教科书式的形象永远不会改变,她的出现使其他一切都成为景观和背景”、“甚至在封底,她逐渐向下消失在黑暗的景框中,成为宇宙尘埃的一部分”,这些结构上的细节基本所有同学都观察并分析到了,这是很大的一个进展。
作为“持续的翻阅”课题作品赏析的第一部分,随着三个作品评述的圆满完成而告一段落。作为教师来说,是充满惊喜的,学生们写出的作品评述其实是超出了预估。本身分析和行文能力强的同学在一次次练习中,越来越严谨地挑选词汇、推敲语句。一开始对写评述没有把握的同学,在几次练习之后也有突飞猛进的进步,到评述最后一件作品的时候已经没有在列条目回答问题,而是整合为通顺的文本了。评述文本的优劣其实反映了观察的敏锐程度、分析的准确程度和思考的深度。用评述写作来激发学生思考的自觉性是这一节课最宝贵的收获。
课后学生反馈截图
艺术课程通过网络教学有着不可否认的难度,需要教师积极地调整上课方式,主动想办法解决困难、心态上也要保持积极。我的体会是,试着站在屏幕那一边的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可能会有答案。学生们除了认真上课、积极完成作业以外,能作出的改变有限,而如何安排课堂授课内容?用什么方式讲,包括用什么软件能效果更好?留什么作业才能有效实践课堂所学内容?作业的难度是否具有积极的挑战意义,又能否适应特殊情况下的材料限制?与学生多久视频一次、多久检查一次作业进度?等等问题都需要老师来把握。疫情期间的网络课程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一次大考,我想说的是,我,准备好了!
(教师:谭坦)
学生如何进行创作?
听听他们怎么说?
管玉芬
创作过程
吴信昆
之前我们专业每周会有固定的两天来讨论方案以及赏析一些作品,剩下的时间基本上是自己去实践完成了。这样的上课模式下老师给我们指明的方向就会比较清晰。
在这之前的课程也上过网课,但都是以理论为主的,并不需要自己动手操作,现在我们的课程不仅需要在线上的构思也需要在线下多动手操作才行,比较有很多事情需要亲自实践才能发现问题。
作品创作
开学到现在我一直保持着在学校学习时候的作息,尽力保持和之前一样的工作时间,但手边工具材料的短缺确实是一个很苦恼的问题,以及做出来的小样并不能让老师亲手摸到,这中间会有一些交流的障碍,所以面授课相比网授课来说效率应该是更高一点的。倒没有被网课逼疯,只希望能早点回学校。
作品示意
我比之前更会利用网上现有的资源吧,不像以前只会埋头去死磕。不适应的点应该还是自制力的问题,在学校里老师会紧跟着推进我们的进度,但在家里就会有点懈怠。
网络授课迫使我们更加依靠网络技术去创作,网络技术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且在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引领我们向前发展,所以尽早的利用起来并不是坏事。
刘正平
每周都有固定的时间和老师们碰面,先由老师带着大家一起看些东西,给出大的方向,告知同学们接下来的课业要求。之后就是出方案,老师会为每位同学提出建议,我们会在课余时间反复地调整自己的东西,课上再继续交流,如此往复。我也接触过网课,相比较其他的网课,现在正在上的课老师和同学间的交流更多一些,都是之前见过面的人,在网上语音,就算不见面也可以想象得到大家的表情。
刘正平在家学习状态
作品创作
个人而言,网课和线下教学效率上并没有太大差别。网络授课不需要太大空间上的移动就已经很节约时间了,但是网络不好的时候确实有些无奈。
上网课看到的共享资源更多了,这是一个很好的分享机会。我个人未来当然也会继续利用新技术、网络等等。
创作过程
章晓晨
我的专业在教室面对面上课,便于作业指导和修改。也接触过网课,但是这次的艺术网课,不只是听老师讲更要学生表达交流。在家学习的效率还可以,可能还是面对面指导更直接方便,但是课后作业的效率是差不多的。我觉得我很喜欢这种网课授课的方式。
创作过程
对我来说,网络教学让我和老师交流时不会那么紧张说不出话,看老师在网络平台的点评也不会有心理压力,没有不能适应的地方。新技术和网络对我个人影响比较大,我一般都喜欢结合这些资源做作品。
于嘉玲
之前我的专业的授课方式是面对面,在工作室里,老师讲课,然后有时候大家讨论,特征是亲近直接。过去没有接触过网课,不同的地方就是个人状态比较放松,而且可以想到什么立刻去找材料和翻书。
部分创作过程
网络教学和线下学习效率其实我觉得差不多,最主要看个人,在家可能刺激比较少,容易陷入僵局,但是同样的自己的时间变多了,有利有弊,我个人还是挺期待上网课的。
上网课比较有收获的地方就是最终无论什么事情,还是自己对自己负责的,自己安排时间。不能适应就是自己有时候没有什么想法,容易跑偏。
周思颖
我以前的专业是老师同学面对面交流和讨论;交流很及时,过去也没接触过网课。但是就我个人来说,网络教学学习效率不如面授好,面授课效率更高。这次没有被网课逼疯,所以才不妙,可能也不会长期期待网课进行。
创作过程
网络授课带来的好处就是我用软件更熟练了;但是不能适应长期不能动手操作的弊端。以后也会考虑继续运用新的技术、方式来进行创作,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
图文资料由教学师生提供
整理编辑/张译之
近期推荐
年度回顾
👇
CAFA ART INFO
英文版
Facebook/Twitter
国际同步全部资讯
@CAFAartinfo
https://www.facebook.com/CAFAArtInfo
https://twitter.com/cafaartinfo
最新国际月刊已出
订阅请留言
版权声明:所有发表于“中央美术学院艺术资讯网CAFA ART INFO” 中英文版(http://www.cafa.com.cn) 及所属微信公众号“中央美院艺讯网”的内容均应受到国际版权条例的保护,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载使用。
如需申请获得合作授权和内容转载许可,可后台留言“转载”,查看细则并留言联系,或邮件联系editor@cafa.edu.cn(中文)/artinfo@cafa.edu.cn (英文)。获得授权使用的转载,并注明“来源:中央美院艺讯网/CAFA ART INFO)。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或摘录编改文字和图片,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Copyright notice
© CAFA ART INFO,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of the information in the various pages of CAFA ART INFO web site and WeChat is issued by CAFA ART INFO (http://www.cafa.com.cn) for public distribution. It is protected under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s and under national laws on copyright. For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authorization and reproduction permission, please contact editor@cafa.edu.cn(CN)/artinfo@cafa.edu.cn(EN). Any use of information in the web site or WeChat updates should be accompanied by an acknowledgement of CAFA ART INFO as the source, citing the uniform resource locator (URL) of the article. Unlawful copying and re-using parts of our copyright protected texts and images will result in legal action.
——TRAVEL WITH ART——
为使真正的艺术爱好者能够有机会深入了解展览、作品、艺术家及背后的故事,CAFA艺讯网启动全新项目「TRAVEL WITH ART」,联合众多著名策展人、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师、人文学者等一同为大家呈现多元的线上&线下艺术活动!
后台回复“看展”即可获取更多信息,加入艺讯友邻群。
后台输入“洞见”获取2019最火“洞见ART”全集!
For genuine art lovers who would like to know more about exhibitions, artworks, artists as well as stories behind them, CAFA ART INFO initiates a brand new project to invite you to visit exhibitions.
CAFA ART INFO
微信公众号
CAFA ART INFO
新浪微博
中央美术学院艺讯网
专业学术角度
解读艺术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