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CAFA展览丨多维视角检视人类问题:「2020」危机时刻的策展

CAFA ART INFO 中央美院艺讯网 2021-10-27

2020蕴含着太多的始料未及,

极端状态、人生无常……


2020蕴含着一种日益增长的清醒,

反思、响应与行动随即发生……


面对一个紧急状态中的星球,

2020危机背后蕴含的希望,

将弥漫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之中……


「2020」危机时刻的策展,6组项目通过对危机的跨学科研究,以多维度的视角检视全人类面临的迫切议题,对“危机”的状态作出了辩证性的解读,在“一切正常”已经不复存在当下,探索应对“例外状态”的危机之道……



「2020」

危机时刻的策展


学术主持:宋协伟


学术顾问:

张欣荣、Prem Krishnamurthy、纪玉洁、

李贝壳、龙星如、Alison Green、Lee Weinberg


技术顾问:

葛岩、林通、何秀凤


总策划:

薛天宠、王乃一


项目链接

(手机端和电脑端)

http://design.cafa.edu.cn/online-exhibition.html

*本文所有网址复制至浏览器或点击阅读原文均可达



1

我们¹人类²在³火星⁴



策展人:贺彦朝、秦漫、任庆齐、张千艺

展览设计:贺彦朝、任庆齐、张千艺

技术支持:王旭旭、董弘轩、卞芷欣


疫情的到来让我们思考我们自身以及人类的危机问题,结合近年来各国组织对火星的探索热潮,我们有了这个在危机背景下在虚拟火星做展览的想法。我们认为线上展览最大的价值之一是呈现现实场景中无法表现的东西,基于火星这个物理上真实存在却人类无法触及的地方,线上虚拟展览变得有了存在的意义。从作品展示的角度讲,虚拟空间打破了传统空间、时间上的很多局限,艺术创作的呈现方式有了全新的可能。另外从形式上,我们可能是首个用真实3d模型场景进行体验的展览,这种突破性的体验方式给艺术家、观众带来了巨大的兴奋感和参与度。



展览前言


万物混沌到现代文明,原始生产到人工智能。只需一瞬,人类²的社会架构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地球的文明在宇宙的标尺中处于什么位置?如果宇宙存在另一个文明,它可能是什么样的,如若地球终将灭亡,人类²又是否能找到另一片安然的栖息地。生命意识、人类²寿命、时间尺度、宇宙奥秘,哪里是起点,何处应是尽头?我们¹预设了这样一个问题,它或许包含的是一次充满社会欲望的符号开端,让我们¹重新思考彼此的社会与文化身份。


本次虚拟展览假设了一个真实存在却从未经验的火星⁴场景,把“我们”¹放在未来星际移民的环境中寻找并探讨自我意识、生存危机、制度更迭以及文明演变的可能性。在³一个所有既定能指消失的世界中,原有秩序是否失效,哪些文明将会消失,我们¹是否会遗忘地球文明甚至遗忘自己“人”的身份?环境如何维护,国别会如何存在,政治将如何表现,市场又如何行进?或许一切按照地球秩序进行,那谁又会掌握新型文明的话语权,谁又会成为火星⁴的“上帝”?



我们根据现有数据建立了一个火星⁴模型并将此项目命名为——“我们¹人类²在³火星⁴”,在³这个模型上开辟四个真实存在的火星⁴场景作为开幕展览《点火!》的展示空间。分别是位于火星⁴赤道的水手号峡谷(13.9°S 59.2°W)、克里斯平原(28.4°N 319.7°E)、拜格诺沙丘场(5.08°S 137.85°E)以及靠近北极有丰富的水冰资源的科罗廖夫火山口(72.77°N 164.58°E)。“我们¹人类²在³火星⁴”是一次长期的展览计划/空间/平台,在³这个大平台下我们会不定期举办不同主题与策划方式的展览,只有开端而没设定终止日期。每个展览/作品都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参与者在任何时候看到的景观既是过程也是结果,过程和结果不再有区别。



在³这里,场景抛弃了地域的差别,传统空间关系中的在场性被质疑,虚拟的情境与真实的艺术行为之间来回较量。在³这里时间被重置,观众在预设时间、场景时间与现实时间来回穿梭。在这里传统的展览秩序消失了,观者与艺术品的距离重新考量,艺术家与传统工具的割裂逐渐扩大,策展人与空间的协商模式被重新定义。在³这里,一切都是未知而延续的,艺术家用他们千奇百怪的散点放射思维模式与独特的艺术语言表达推动着此次星际旅程,或好奇探索、或严谨叙事、或戏谑调侃、或是一次根本不能实现的“妄想”。从火星⁴看地球,从未来看现在,从危机看安定,从虚拟看现实,这是一面审视自我的镜子,而好奇心是最终的浪漫。



¹我们:作为参与者的艺术家、观众、策展人个体/自身。

²人类:在火星这个超越地球空间的新环境中,参与者作为人类的群体性身份,是更庞大的、且更本质的身份。

³在:我们以特殊的方式出现在火星并发生这种虚拟与真实交互的行为。

⁴火星:实际存在却又以虚拟空间的方式出现的的火星场所。


——“我们¹人类²在³火星⁴”策展团队


展览链接(手机端和电脑端)

复制地址至浏览器或点击阅读原文均可达

http://design.cafa.edu.cn/onlineexhibition/mars/

联系方式

邮箱:wehumanonmars@gmail.com

微信公众号:我们人类在火星



2

防灾救助舱



策展人:赵德玉、马奕奕、龚奇骏

展览设计:赵德玉、马奕奕

技术支持:李敏利、叶凌、刘梁浩、蔡扬兴、徐浩彬


「防灾救助舱」利用诸如系统设计以及与多种社会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优势,调动个体的能动性;通过个体知识生产以及事件纪录,搭建一个专门针对灾害的线上协同自救平台。其核心是互助、分享与关系。展览中没有艺术家,实则人人都是艺术家。



展览前言


起初,没有人在意这一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


灾害面前,人类社会的共同利益使得人与人之间必须构成一种以积极的互动关系为经纬的社会支持网络。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垄断反而被加强,传统「知识科普」塑造了单一思维模式下的应对灾害的自救方式。结合此次疫情,以及回想全球史上发生的各种灾难,我们希望利用网络空间的维度建立多视角的实时灾害知识档案,解构传统「知识科普」的线性编辑模式,塑造一个更全面的看待知识的方法。



因此,展览的作品不是被简单地数字化并上传到互联网,而是通过利用诸如系统设计以及与多种社会和经济文化以及微观文化的连通性等方面的优势,调动个体的能动性,即「UGC(用户生成内容)」。通过个体知识生产以及事件纪录,搭建一个专门针对灾害的线上协同自救平台。其核心是互助、分享与关系。展览中没有艺术家,实则人人都是艺术家。


展览链接(手机端和电脑端)

复制地址至浏览器或点击阅读原文均可达

http://design.cafa.edu.cn/onlineexhibition/fz/



3

INOUT/疫蝶效应



策展人:李峥、刘思婷、王梦涵、赵卓夫

展览设计:李峥、刘思婷、王梦涵、赵卓夫

技术支持:罗佳、王文清、余福冰、刘梁浩


由于2020年的新冠病毒,使我们的世界经历了一场蜕变。这场灾难犹如一场由病毒引发的蝴蝶效应,同样是由极其渺小的单位引发,同样造成了多维的链式反应,同样每个人都无法独善其身等等。在疫情危机下,未来策展何为?我们提供一个展览的试验场、工具、游戏,需要你与它一起自生长。以虚拟展览的形式重新唤醒相信的力量,用艺术的触角试探疫情下的机遇,科幻更优化的未来。



展览前言


在一个动态系统中的蝴蝶效应,由微小的变量引起长期且巨大的链式反应,是一种混沌的现象、非线性的发展,代表不规则的运动和突变。它散发着令人着迷、激动、深省的大胆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色彩,它无时、无处不在,象征着未知与未来。疫蝶效应与蝴蝶效应有着相同的非线性发展模式,由微小的病毒引发到个体人类进而引发社会的连锁反应;其发展的速度并非1+1=2的常数运算而是指数级的发展;所带来的不可预测的混沌结果引发我们无数的问号。疫情中充满不确定的突变,下一步人类会走向哪里?



展览从蝴蝶效应与疫情的关系展开,讨论的不只是新冠病毒灾难本身,而是从蝴蝶效应这个社会定律研究疫情危机;探索疫情带给人类世界的链式反应,以及作为智慧生物的人类面对病毒的反应机制。以动态的线上展览形式视觉化病毒危机,数据可视化疫情下的情感共振。通过对灾难事件的回顾和梳理,将客观数据以及大众情感的变化为观察切入点;以“你、我、他们”为主视角,提出问题以带动话题的产生,激发观者深度参与展览,新生的作品在洛伦兹吸引子的算法轨迹上裂变生长展览的体积。


在展览的实验场里,在未知的走向中,艺术与危机相碰撞。展品表面上讨论看似乌托邦、毫无关联或非常微小的事情,却可能会对观展体验带来未知的结果,每一位观众的参与行为与反馈都会影响展览故事线的走向。病毒可输入观者的大脑形成共生,观者可进入病毒,输出疫(艺)化的思想;数据可输入观者的眼脑体,观众会输出情感的复制、繁衍、突变;进入展览,输入线索,输出未知的开始与结果。


三大实验场/ Three Experimental Factories:

「疫(艺)化的灾难厚度─纪录、再现」/ "Disaster thickness of virus (Art)─Record And Reappearance"

「疫(译)变灾难的可能性─想像」/ The mmutation (Translation)of virus ─Imagination

「疫(怡)情破坏后的创造─相信的力量」/ Creation (Satisfaction)after virus destruction - The Power Of Belief


展览链接(电脑端)

复制地址至浏览器或点击阅读原文均可达

http://design.cafa.edu.cn/onlineexhibition/inout/

邮箱:INOUT_ydxy@163.com

微信:INOUT_ydxy

微博:INOUT_疫蝶效应

抖音:IN…OUT…/疫蝶效应

4

Q的泛阅读



发起人:刘诗阳、于笑、巩毅

展览设计:巩毅、于笑、刘诗阳

技术支持:许翔、张学智


与其将这次的项目称之为展览,我们更愿意将其看作为一个特定时间段内一群以视觉语言为创作工具的人们进行的思考行为。我们列出以Q为首的所有单词,分批次放出并邀请视觉艺术家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创作。有别于其他项目的地方在于,我们事先不预设一个固定的主题,事后也不总结其是否形成了某种风格,这是一场“弱命题”的写作,却也是一次多点扩散的思考。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还会继续放出新的词汇以供创作,我们期待看到更加多元的思考



展览前言


在我们身处的时代,每当事件发生时,所有的图文、视听与争论都同时奔向了一个中心,人们迫切的去参与,去表态,去亲历身边正在发生的事情,这使得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很容易陷入一个又一个的“焦点时刻”,这些事高度消耗着我们注意力的同时还局限着我们更全面更冷静的去看待问题 。


站得太近,焦点化的看待问题让我们的视角变得单一且麻木,掉入事件本身的我们更应该抽身出来,建立更加宏大的参考系去重新观察和思考,只有更加发散的旁征博引才足以让我们的认知更加完整与独立。



Quarantine意为检疫隔离,我们则列出以Q为首字母的单词做为一种最直接的检索方式,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字眼之间本就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这些陌生的字眼出发去创作和归纳时我们才越发受到“万物互联”的感召,拓展出了一种全面认知的可能。


展览链接(手机端)

复制地址至浏览器或点击阅读原文均可达

http://design.cafa.edu.cn/onlineexhibition/raq



5

knock knock



策展人:马小萌、刘雅心、黄昔妤

展览设计:马小萌、刘雅心、黄昔妤

技术支持:黄涛、许翔、刘梁浩


我们的展览“knock knock”以一部动态漫画呈现,通过画面中文字和写实性图像的缺失,解构其历史意义中所暗含的等级制度和他者的凝视。而我们所反思的实质是“二元对立”思维所带来的问题,选取了在这种视角下长期处于“被征服”和“从属”地位的生态与女性为切入点,来挖掘问题的多样性。



展览前言


文字作为人类文明的起点,也是人类将自然改造为人化自然的开始;《圣经》中提到神赋予了人高于自然并管理自然的地位,女人则是由男人的肋骨做成,归其丈夫管辖。在本展览的主体部分,文字作为人类社会等级制建立的载体处于缺席或失效的状态,而往往从属于文字的标点符号以及简单几何形所构成的图像成为了主体,解构了文字和写实性图像的历史意义中所暗含的等级制和他者的凝视。


女性和自然因其“哺育”的属性而具有某种天然的联系,但在某种由存已久的“二元对立”思想下,又同时处于一种“被征服”的角色,被观看、定义和改造,其地位次于那些“征服者”们。在这种征服和被征服的关系中,女性和自然的从属地位只是其中的一个表象,本质则是一种等级秩序的建立:这种秩序以剥削“下层等级”为基础,默认了“上层等级”的某些特权。在这种层层堆叠的权力制度下,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被压迫者,因此这是人类共同需要面对的危机。中国的古典哲学中,“阴”与“阳”处于不断地互相转化之中,强调万物间的平衡与和谐,而非对立和征服。因此我们倡导男性与女性、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之间达成一种“动态平衡”的关系。“动态平衡”意味着双方的平等与合作,打破对立与偏见,形成一种和谐共生的健康关系。


建立“动态平衡”首先需要“打破”固有的“二元对立”原则,这也是展览主题“knock knock”想表达的含义。我们深知打破这一统治已久的思想制度并非易事,在试图打破之前,审视和思考其带来的问题必不可少。在这里我们仅希望观众通过展览中所呈现的现状的碎片,站在当下的时间漩涡里回看过去;正潜伏在我们每个人身边的危机,可能就藏匿于一切以往观念里的习以为常和理所应当之中,唯有打破才能一探究竟。


展览链接(手机端电脑端)

复制地址至浏览器或点击阅读原文均可达

http://design.cafa.edu.cn/onlineexhibition/knock/



6

THE  X  FACE  MASK !



策展人:秦瑗璟、鲍怿文、苏扬

展览设计:秦瑗璟、鲍怿文、苏扬

技术支持:李敏利、陈亮、叶凌、何松航、张蓬


我们发起名为「THE X FACE MASK!」的展览项目,展览名字中的「X」代表“未知数”,它不仅说明了展览内容的未知性,同时也映射着两种环境中面部身份的未知性。我们将通过线上展览征集的形式寻找正在行动的艺术家,通过引入图像、视频、装置、可穿戴设备或是虚拟数字作品的方式发起一个线上展览项目…该项目意在通过人人可参与的线上展览形式探讨人类在应对灾难时的身份识别问题。


随着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工业污染导致的全球变暖和各类突发新生人类病原体的入侵…无论是SARS、埃博拉、雾霾、火灾,还是现在席卷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的爆发。口罩成为了日常生活和出行的重要的防护用品。然而被防护用具遮挡住的脸部对人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但承载着与身份识别、情感表达、信息传递等多重功能,它甚至是我们内在思想和外在客观存在的物质载体。与此同时疫情所带来的还有隔离问题,科技的发展使得我们可以对抗空间行远程沟通,但在它塑造出来的各种虚拟的场景中,身份不再具备绝对的真实性。虚拟环境中的身份识别问题不仅是正值疫情期间值得我们关注的话题,更是未来处在科技环境下的我们无法避免的问题。我们希望展览的内容不止是正在展览的作品,更希望召集更多的艺术家进行创作,作品可以通过我们的参与通道进行上传,以此引发更多维度的思考。



展览前言


科技的发展使得我们可以利用网络中的虚拟身份进行更加便捷的沟通、支付、交友……网络载体中不仅存在着与“虚拟形象”一一对应的真实身份,同时也存在着许多构建在数据中不稳定的、可被修改的“超个体”(transindividual)身份。从而使我们所熟知的“身份”不再具备绝对的真实性和唯一性。而面部形象作为身份识别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代表着我们生命体内外衔接的枢纽,也代表着我们意识世界联通的边界。



在这次疫情中“身份识别”成为一个引发关注的重要话题,疫情期间无论是在医疗环境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口罩成为了重要的防护用具甚至成为我们面部日常的延伸部分 。然而被防护用具遮挡住的脸部,对人类身份的确认和感情的传达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人与人之间接触过程中,首要信息就是从面部出发的身份认知。人的面部特征承载着身份识别、情感表达、信息传递等多重功能,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我们内在思想的物质载体。 



「THE X FACE MASK!」以“身份识别”作为切入点,从面部遮挡所引发的问题出发,主要在现实场景和虚拟场景这两个维度内来讨论面部识别问题。旨在从艺术和设计的角度,引发观者对疫情和危机、对自我和他人、对真实和虚假、对现在和未来即将面临的身份认知问题的讨论和思考。


展览链接(手机端和电脑端)

复制地址至浏览器或点击阅读原文均可达

http://design.cafa.edu.cn/onlineexhibition/xface/



「2020」危机时刻的策展


学术主持:宋协伟


学术顾问:

张欣荣、Prem Krishnamurthy、纪玉洁、

李贝壳、龙星如、Alison Green、Lee Weinberg


技术顾问:

葛岩、林通、何秀凤


总策划:

薛天宠、王乃一


策展项目:我们¹人类²在³火星⁴

策展人:贺彦朝、秦漫、任庆齐、张千艺

展览设计:贺彦朝、任庆齐、张千艺

技术支持:王旭旭、董弘轩、卞芷欣


策展项目:防灾救助舱

策展人:赵德玉、马奕奕、龚奇骏

展览设计:赵德玉、马奕奕

技术支持:李敏利、叶凌、刘梁浩、蔡扬兴、徐浩彬


策展项目:疫蝶效应

策展人:李峥、刘思婷、王梦涵、赵卓夫

展览设计:李峥、刘思婷、王梦涵、赵卓夫

技术支持:罗佳、王文清、余福冰、刘梁浩


策展项目:Q的泛阅读

发起人:刘诗阳、于笑、巩毅

展览设计:巩毅、于笑、刘诗阳

技术支持:许翔、张学智


策展项目:knock knock

策展人:马小萌、刘雅心、黄昔妤

展览设计:马小萌、刘雅心、黄昔妤

技术支持:黄涛、许翔、刘梁浩


策展项目:THE  X  FACE MASK!

策展人:秦瑗璟、鲍怿文、苏扬

展览设计:秦瑗璟、鲍怿文、苏扬

技术支持:李敏利、陈亮、叶凌、何松航、张蓬


主办单位: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联合单位:

网龙网络公司


学术合作单位:

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 | 文化、批评与策展专业


编/艺讯网

(图文由主办方提供)





近期推荐

CAFA云端毕业季丨解疑线上展览:毕业生的创作状态与心理②

一堂云好课 | “健康+创新”:设计何为?

永远质疑:对话凯伦·史密斯

Interview with Ms. Karen Smith

云展丨“卧游”中国五千年艺术与文化



 CAFA ART INFO 

 英文版 


Facebook/Twitter

国际同步全部资讯

@CAFAartinfo

https://www.facebook.com/CAFAArtInfo

https://twitter.com/cafaartinfo

最新国际月刊已出

订阅请留言


版权声明:所有发表于“中央美术学院艺术资讯网CAFA ART INFO” 中英文版(http://www.cafa.com.cn) 及所属微信公众号“中央美院艺讯网”的内容均应受到国际版权条例的保护,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载使用。

如需申请获得合作授权和内容转载许可,可后台留言“转载”,查看细则并留言联系,或邮件联系editor@cafa.edu.cn(中文)/artinfo@cafa.edu.cn (英文)。获得授权使用的转载,并注明“来源:中央美院艺讯网/CAFA ART INFO)。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或摘录编改文字和图片,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Copyright notice 

© CAFA ART INFO,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of the information in the various pages of CAFA ART INFO web site and WeChat is issued by CAFA ART INFO (http://www.cafa.com.cn) for public distribution. It is protected under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s and under national laws on copyright. For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authorization and reproduction permission, please contact editor@cafa.edu.cn(CN)/artinfo@cafa.edu.cn(EN). Any use of information in the web site or WeChat updates should be accompanied by an acknowledgement of CAFA ART INFO as the source, citing the uniform resource locator (URL) of the article. Unlawful copying and re-using parts of our copyright protected texts and images will result in legal action. 




 ——TRAVEL WITH ART—— 


为使真正的艺术爱好者能够有机会深入了解展览、作品、艺术家及背后的故事,CAFA艺讯网启动全新项目「TRAVEL WITH ART」,联合众多著名策展人、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师、人文学者等一同为大家呈现多元的线上&线下艺术活动!


后台回复“看展”即可获取更多信息,加入艺讯友邻群。

后台输入“洞见”获取最火“洞见ART”全集!


For genuine art lovers who would like to know more about exhibitions, artworks, artists as well as stories behind them, CAFA ART INFO initiates a brand new project to invite you to visit exhibitions.

CAFA ART INFO


微信公众号

CAFA ART INFO

新浪微博

中央美术学院艺讯网


专业学术角度

解读艺术发生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