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CAFA云端毕业季丨解疑线上展览:毕业生的创作状态与心理②

CAFA ART INFO 中央美院艺讯网 2021-10-27


编者按:无论是传统的师徒制还是艺术院校的工作室制,美术教育可以说一直都强调教师亲临现场的示范临摹与面对面的交流。但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却改变了这一现状:学校无法开学,师生纷纷进入“停课不停学”的线上教学模式,美术教育因其特殊性,美院教师线上指导因而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应对疫情带来的冲击,美院在推出网课的同时也为毕业班的学生首次推出“云端美院”虚拟美术馆展厅,搭建起一个展示学生学业成果的网络平台,这将在更大程度上吸引来自整个社会的参与和关注目光。


线下展览可以第一时间收集到观众的反馈,可以准确接受到艺术市场的讯息,可以成为学生之间交流与切磋的场所……相较而言,线上毕业展模式我们鲜少尝试,对其真实效果及反响知之甚少。那么,学生怎么看待线上展览?有无可以借鉴的经验?他们如何转变思路来准备毕业创作?居家创作的心态又如何?艺讯网这次云采访了中国画学院,造型学院油画系、雕塑系、版画系、壁画系、基础部,实验艺术学院,人文学院,设计学院,建筑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城市设计学院等12个院系的12名学生,记录他们的创作状态与心理。采访分两期推送,本期为大家带来实验艺术学院、人文学院、设计学院、建筑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城市设计学院6名学生的记录。


上期回顾:

CAFA云端毕业季丨解疑线上展览:毕业生的创作状态与心理①


采访对象丨美院各个院系学生

采访、排版丨杨钟慧(央美艺讯网编辑)

采访时间丨2020年4月9日-5月1日

图丨各院系学生提供



艺讯网毕业季专题——学生群访现场② (7)


昨天 下午4:59


你邀请若夕、文天 骄、尘尘、张紫琪、Ran、一坨小白胖肉加入了群聊

~回回小样~

各位同学好,先请大家介绍下自己所在院系和专业吧。

若夕

我是实验艺术学院“公共空间与社会雕塑”这一研究方向的研究生。从本科到研究生,我一直在实验艺术学院学习,虽然实验艺术从成立至今已经有15年了,相较于其他的造型艺术专业,还是非常新的,并且我认为它将永远很“新”,因为它是一个走在未来的专业。

文天 骄

我是人文学院的硕士毕业生文天骄,专业为艺术学理论,方向是文化遗产学与美术考古研究。人文学院现主要有美术史学系、文化遗产学系、艺术理论系三个专业系,我所在的文化遗产学与美术考古研究属于文化遗产学系。我们学院的文化遗产学系注重视觉艺术遗产的研究,与美术史、艺术理论密不可分,本科时期经过学院美术史、艺术理论课程的培养,到研究生阶段进入到专业研究。如今文化遗产学系在涉及美术考古、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同时,也在积极开展跨文化艺术遗产的研究。

尘尘

大家好,我是李昳尘,来自设计学院智慧型城市研究方向,是今年即将毕业的研究生。智慧型城市研究这个方向开设于2016年,到我这里算是第二届毕业的研究生了。虽然智慧型城市研究方向在央美开设的时间并不长,在国内对于智慧城市研究可以追溯到2008年,国际上则更早了。当然,区别于大公司和技术研发机构,设计学院的智慧城市研究更注重于利用央美自身的人文学科背景,结合艺术设计与社会文化,对城市生活有针对性的进行创造活动;依托潜行科技和大公司战略的引导对未来生活场景进行适当的假设和符合逻辑的构建。通过艺术设计的人文科学力量完成从城市发展趋势,城市生活改善,城市差异研究这样的具体实践到全方位战略性整合。

尘尘

尘尘

尘尘

尘尘

第一张图是智慧城市方向建设的层次理论模型,第二张图是现行课程的培养模型,第三张图是目前智慧城市方向的研究网络,我毕设期间的工作基本上是根据这样的模型指导进行的。

昨天 下午5:15

张紫琪

我是来自建筑学院城市设计专业的张紫琪。建筑学本科是五年制的,所以我们比大多数美院同学在学校多待了一年。中央美院建筑学院的目标是培养有艺术家气质的建筑师,在不久后的毕业展将检验我们是否达成了学校的培养目标。建筑学院是个非常有意思的地方,大多数同学对建院的印象应该是每晚灯火通明,与钟楼一起并肩成为照亮美院夜空的灯塔。对,那就是因为在7号楼楼顶上,建院的学生们经常熬夜画图。

Ran

我是来自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的本科生肖冉。很多人会问我们什么是艺管?简单来说,艺术管理就是艺术学与管理学的交叉学科,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需要建立较为综合的知识体系。一方面,我们需要了解艺术学的基础内容,比如美术史、艺术概论和基本的绘画理论等,另一方面,我们还需掌握实践层面所需的其他学科内容,比如管理学、经济学、艺术法、档案学、传播学等学科当中的部分知识。

Ran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本科阶段的学习以艺术管理方向为主,进入大三之后分为艺术商业管理工作室、美术博物馆管理工作室、艺术展览策划管理工作室和艺术出版与传媒工作室这四个工作室。我在大三时选择进入了艺术出版与传媒工作室,工作室的学习内容与专业的艺术传媒、艺术出版与艺术机构公共关系有关。艺术管理所涉及的范围和对象比较广泛,从工作室的划分就可以看到,艺术世界中的许多角色都与艺术管理有关。总而言之,这是一个需要强实践能力的专业。

昨天 下午5:20

Ran

Ran

这是我们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2016级本科生与教师合影

Ran

Ran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师生考察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

Ran

Ran

这是我正在参与艺术媒体的采访工作照片

一坨小白胖肉

我是来自城市设计学院的研究生宋美琳。城市设计学院是为了中央美术学院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直接服务于中国城市化建设中的文化与经济建设,以及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的需求的产物。我的本科和研究生攻读的专业都是空间展示设计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博物馆、美术馆、世博会等大型博览会的空间设计。具体来说,就是我们以有策划、符合逻辑的方式,运用空间语言进行信息传达与设计,使观者有效的接收到设计师意图与传递的信息。

╮( ̄▽ ̄"")╭


昨天 下午5:35

央美艺讯网编辑杨钟慧

在疫情发生前,你们曾想过自己的毕业展吗?在你们心里,对毕业展是一个怎样的认知?

建筑学院本科生张紫琪

一年一度的毕业展应该是我们大学生涯的一个里程碑事件。以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展都是在美术馆,7号楼展厅和在操场搭建的白房子里举办。在之前的几年,我参观过前辈们的毕业展、当过毕业展的志愿者,也想像过自己的毕业展会是怎样怎样……却没有想到,自己的毕业展会以这样的形式表现。毕业展应该是走向社会听从甲方意见前的一个最自我的里程碑吧……作为大学学习生活的一个段落,我还是期待毕业展成为浓墨重彩的一笔,一份不负韶华的回忆。

建筑学院本科生张紫琪

建筑学院本科生张紫琪

17年我在美术馆当毕设导览志愿者时拍的照片,美术馆大厅刻印的“中央美术学院”几个大字上有一道彩虹。

昨天 下午5:42

城市设计学院研究生宋美琳

在疫情发生之前,我们应该对自己的毕业展都有过很多遐想,比如想去燕郊校区的玻璃材质实验室手工制作毕设模型,现场模型装置如何与观众互动,想邀请亲友来观看毕业展并且在合影留下美好记忆,要给同学们买漂亮的花放在她们的作品面前,等等。对我而言,毕业展就是毕业礼的一部分,它既代表着研究生三年学业的成果,又象征着我们已经做好面向社会的准备,它充满了仪式感也饱含了我们对于未来职业生涯的期望。

实验艺术学院研究生孙若夕

当然,我从研究生入学开始就期待着毕业展的这一天,因为毕业展不仅是对自己在校学习三年的一个总结,更是向社会展示自己的一个非常好的平台。以往的毕业展,实验艺术学院是在美院美术馆3楼天光大厅的位置,天光光源和开放的空间都非常适合实验艺术的作品呈现。我对自己可能展览的位置也进行过猜测。对于能在美术馆里展示自己的作品,还是非常激动的。对现场展览的作品也是经过很长时间的筹划,希望能在这个空间中呈现出最好的效果。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展览场域,在虚拟空间中的展览方式,对我来说是一次新奇的体验,同时对如何在新的“展场”中呈现自己的作品,也有很多新的思考。

实验艺术学院研究生孙若夕

实验艺术学院研究生孙若夕

这件装置作品《浮生如梦-夜》是我在毕业创作期间创作的另一个系列中的一件,它将在我的毕业展上以超链接的形式展出。

昨天 下午6:03

设计学院研究生李昳尘

当然是有想象过的。事实上我非常期待。毕业展作为一道窗口,能够向公众和其他非设计专业的同僚们们展示艺术设计思路下智慧城市研究的全新路径可能性;更是希望能向更多人展示央美设计学院近年来大设计格局下新方向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而除了将毕业展设想为一个展示的窗口,也同样期待在毕业展上看到各学院不同研究方向毕业生的作品。毕竟这是一年当中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一批年轻人要毕业了。

央美艺讯网编辑杨钟慧

今年是人文学院研究生第一次参加学校的毕业展,天骄也请你谈谈对毕业展的认知吧!@人文学院研究生文天骄

人文学院研究生文天骄

因为以前人文学院的研究生是不参与毕业展的,所以线上展览通知下达时挺意外的。尽管我们不用像其他院系的学生那样准备毕业展,但是每年都很期待毕业季,期待在美术馆、在操场、在去往食堂的路上看到各个学院同学的作品展示。而有趣的是,三年前我还是人文学院本科毕业生的时候,我们也有过一次毕业展览,当时一面展墙汇集了所有同学的论文简述,另一片区域留给自愿展示的同学每人一小块墙面,大家的论文都在阅读区可供翻阅。由于场地有限,并不是每一位同学都有展示自己论文的空间,但除了展览,每年“青春学术”的研讨会也为人文学院毕业生提供了展示与交流的机会。

人文学院研究生文天骄

人文学院研究生文天骄

2017年人文学院本科毕业生展览现场

昨天 下午6:24

央美艺讯网编辑杨钟慧

肖冉你呢,你是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第一届本科毕业生,今年也是艺管学院本科生第一次参加学校的毕业展,你对毕业展是一个怎样的认知?@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本科生肖冉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本科生肖冉

虽然我们是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第一届本科生,但在我们之前毕业的艺管研究生们都有过毕业展的经验。所以之前我们也曾设想过,在我们毕业的时候会是一个怎样的展示,只不过当时设想的是线下展示,预计在美术馆或雕塑馆这些实体空间里。在我的认识里,毕业展是毕业生向社会展示大学期间学习成果的一次平台,也是对自己四年生涯的一次总结。其实一件毕设作品或一篇毕业论文,背后体现的是这个人在四年的学习中形成的看待事物、看待艺术的方式。我希望能在毕业展览上更全面地展示同学们的个性和特点,将每个人的独特思维世界展示出来。而不单单是一个冷冰冰的作品或论文结构图。

╮( ̄▽ ̄"")╭


昨天 下午7:08

央美艺讯网编辑杨钟慧

你们如何看待新的毕业展形式?办“线上展览”,你们是否有可以借鉴的展览经验?

设计学院研究生李昳尘

在一开始接到学校的通知时确实有些许措手不及,这的确是从未有过的一次挑战——将实体化的精良与空间塑造的场景性从研究成果中剔除。但转念一想,难道没有实体展览艺术设计的研究或实践成果就不能存在吗?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如果我们将原本在公众观看展览是先入为主的“制作精良”和“体量震撼”从作品或成果的呈现中置于次要位置,艺术类院校的研究或设计学科的研究其研究性在哪里?如果转换这样的思路就会觉得线上展览变成了一件趣事:所有原本预期用制作来弥补的研究能力短板不得不直面应对,所有原本投入进制作和展示呈现的精力可以被重新分配。对于研究生而言,这是一个挑战,却是一件好事。新的展览方式要求新的意识形态作为先导,而对于本次疫情导出的线上展览,过往对于数据或实践整理依赖的田野考察变成了从大数据时代的网络碎片信息里寻找研究出入口,对于设计学科这种影响更加明显。

 下午 7:32


“设计学院研究生李昳尘”撤回了一条消息

设计学院研究生李昳尘

但我认为新的毕业展形式和常规大型美术馆推出的线上展览又不太一样。先入为主的思维总是会让人落入范式——线上展览只是将线下展览以图片或视频的方式记录上传,至多是将作品的模型置入进虚拟空间完成线下实体展览的“效果图”。我并不认为这种范式思维是新形式毕业展执导纲领的全部。正如同设计学院“设计批评与策展”系列课程中对于线上展览分析中对“展、览”二字在当下的重新解读,与其在线上展览中复刻线下展览“览”所带来的空间体验,不如全面发挥线上展览“展”的特质;与其将线上展览框限为线下展览的挪移,不如着重线上展览网络传播效应中的事件性特征。利用线上展览的承载体,拥有无限传播和连接可能性的网络,将线上展览的展示能力最大化。还有什么比一个基于网络的虚拟空间能展现的更多呢?只需要一个点击,浏览者就能获取关于作品全部的信息和背后的故事,甚至一件作品所能引起的所有社会思考都可以在这个线上展览中全部“展”出。

建筑学院本科生张紫琪

我觉得线上毕业展是一个非常好的宣传方式和保存资料的方式。就建筑专业来说,在国外高校的网站上可以以年代分类的方式查看历届毕业生的作品。如果美院也可以把线上展览保存在网站上的话,未来可以成为一个非常专业的数据库。当我跟一些已经毕业的学长学姐聊起线上展览时,他们都纷纷表示感兴趣,因为参观毕业展终于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了。

建筑学院本科生张紫琪

线上展示对建筑学院的影响可能会相对较小。我觉得用线上展览的形式展示建筑图纸,可能展示效果更好,电子显示可以比实体展示呈现更多细节,因此参观者可以更清楚地阅读建筑图纸。以往的毕业设计展览以手工模型展示为主,如果想通过视频展示设计需要更多设备,这次线上展览方便我们通过视频的方式呈现设计,也算是丰富了展示方式。对学生毕业展览而言,线上展览是一种很创新的布展方式,十分具有挑战性。我自己也没什么可以借鉴的展览经验,主要是偏向使用数字化手段去模拟线下展览,布展的思路与线下布展相似。

 下午 8:30

实验艺术学院研究生孙若夕

线上展览有它自身的优势:传播速度更快,信息交换量更大。这种新的展陈方式更加符合现代人对信息获取的习惯,同时也更适应时代发展的频率。每年的毕业展,多数人是无法到现场来观看,更多选择在网上看转载的照片,对于这些人来说,线上展览方式比单纯看转载图片的体验性更好,不必千里迢迢在规定时间里赶到现场,不但节省了时间成本,更节省了经济成本。对于每一个观看线上展览的人来说,都是vip包场观展,没有他人造成视觉干扰,作品之间的干扰也变得更小,在观看体验上会更舒适。线上展览方式的高传播性,同样也是每一个毕业生最需要的,往年都是学生自己去宣传,几乎没有什么宣传力度,这次学校有一系列的宣传策略,让更多的人看到我们毕业生的作品,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好事。

实验艺术学院研究生孙若夕

当面对一件真实的作品,作品本身所带给观者的触动,在电子屏幕上就会被减弱或者消解,尤其是行为作品和体感互动作品,对于这一点还是有些遗憾。但这次线上展览设置了一个超链接的形式可以展示学生的多件作品,弥补了线下展览只能展示一件作品的缺憾,我很感兴趣。对于即将毕业的青年艺术家来说。这是一个展示自己的好机会。关于线上展览模式,实验艺术的新媒体相关课程中有部分涉及,可参考的案例比较多。这次毕业展我选择视频与图片结合的方式来展示我的作品,用最基本的组合来确保呈现过程的稳定性。

实验艺术学院研究生孙若夕

实验艺术学院研究生孙若夕

《丝2020》这件作品是今年年初我在家里做的一件作品,采用了刺绣排列的方式用黑色线进行平面造型。

昨天 下午8:56

城市设计学院研究生宋美琳

世界在不断变化,技术在飞速发展,线上展览是时代应运而生的产物。我们应该积极看待这种新形式并且把握住时代脉搏,它能打破地域限制,更广泛地进行毕业生与毕业作品的宣传,其实在前两年城院就已经开始尝试实验线上展示了,2018年的研究生毕业展线上记录版本效果引发了热烈的反响。当然,在线上布展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关于技术处理的问题,技术能否满足毕业生对于作品展示的诉求,是否能为观众带来绝佳的视听体验,尚需要在实践中检验。

城市设计学院研究生宋美琳

城市设计学院研究生宋美琳

2018年的研究生毕业展线上记录版

 下午 9:01

央美艺讯网编辑杨钟慧

你们两怎么看待毕业展的新形式,又准备怎么展示自己的毕业论文?是否有可以借鉴的展览经验?@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研究生肖冉@人文学院研究生文天骄

人文学院研究生文天骄

线上展览是疫情之下的无奈之举,也是在这一特殊情况下能给每个同学公平的展览机会和空间的办法,对于人文学院的同学来说也是很难得的。因为人文学院学生的毕业成果主要是一篇毕业论文,所以我们大多都会选择以文图配合的方式制作展板进行线上展示,可能也会加上自己实地考察或其他相关的视频材料,总的来说操作起来相对简单,也不存在如其他实体作品无法给观众对于大小的体验以及全方位角度的呈现等问题,但也正因为需要展示的是一篇文章,很多细致的推演考证以及涉及的材料无法完整呈现,以文字为主的展板相对于其他实体作品来说,对观众的视觉吸引力就会弱一些。

人文学院研究生文天骄

我的论文研究对象是“燕京八景”,文章以“文”、“图”、“景”三个角度切入,主要分为三章。由于文章内容较多,也还处在收尾写作当中,很多思路与结论很难以展板的形式呈现,如果展示全篇框架也无法全面和深入,因此自己的论文展示打算以第一章为主。最初确定论文框架时,每一部分都由相关问题引导,在这次的展览中也打算以问题引出,同时,第一章内容涉及到元、明、清三个朝代,也计划以此为三个板块展示出相关的内容,最后抛出接下来两章的问题作为悬念。展览通知下来以后,老师在毕业生群里分享了一些学校美术馆曾经举办过的展览现场照片,照片中也有不同形式的展墙布置,可以作为参考。

昨天 下午9:15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本科生肖冉”撤回了一条消息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本科生肖冉

今年的毕业展很特殊,线上展览这种方式是形势所迫,但也是一个必然趋势。这不单是美术院校面对的机遇和挑战,也是整个艺术圈的。这种趋势早在疫情之前就已经有了,很多一流的艺术机构都在发展线上展览。尤其是随着技术的成熟,如何让线上展览变得更便捷、更有趣,不单单是美术馆,各类的艺术机构都在结合他们的特点不断尝试。疫情的到来让人们更加重视这个话题,也让更多人加入到了这次挑战中。这是未来艺术展览发展的一个方向,作为艺术管理的学习者,我们更是身处其中。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本科生肖冉

我和我的同学们在准备毕业展览的过程中也讨论了很多,希望能够更全面地呈现大家的毕业成果。关于论文的展示,我们会做一个论文的结构图,配合论文相关的文字和图片一起展示,让每个人的展区都更有叙述性。此外,我个人希望能够将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留给看展的人,并收到他们对这些问题的反馈和看法。我希望能在最大程度上展现出论文从思考到成型的全过程,并让观众对我们所探讨的话题产生兴趣。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本科生肖冉

关于线上展览,其实有很多的艺术机构已经开始这方面的实践,比较知名的有故宫、国博、大英博物馆、Google Open Gallery等等。我们在探讨的过程中也参考了很多业内做得比较好的线上展览,他们的想法给了我们很多启发。此外就是以往参与过的线下展览,现实空间中的布展经验也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去衡量虚拟展览的可行性。对于我们而言,虚拟策展的过程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这也相当于给了我们一个天马行空的平台。但受限于一些专业软件或建模我们不太熟悉,这会让一些展览想法打了折扣。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本科生肖冉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本科生肖冉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本科生肖冉

这是我们同学一起讨论的展览方案草稿

╮( ̄▽ ̄"")╭


昨天 下午9:47

央美艺讯网编辑杨钟慧

你们的毕业创作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准备的?疫情和线上毕业展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你的毕业创作?谈谈你们的毕业创作吧。

城市设计学院研究生宋美琳

我的毕设创作是从三年级下半学期开始的,我主要讨论在社会变量呈指数爆发活动的宏观时代背景下,不同功能型空间之间的边界⽇益消融模糊、自发交叠,具有复杂适应性的融合型空间,或将成为当下以及未来社会空间形态变化发展的趋势之一,我以商业与文化展示空间的融合为范例,探讨其演变与交融的可能性与影响,并研究其设计方法。

城市设计学院研究生宋美琳

城市设计学院研究生宋美琳

这是我的毕设作品《合生博物汇——生活博物馆概念设计展示方案》

昨天 下午10:08


“实验艺术学院研究生孙若夕”撤回了一条消息

实验艺术学院研究生孙若夕

我的作品并没有具体开始的时间,因为我一直都在做创作,毕业展的作品也是积累酝酿了很长时间,才最终敲定方案。这次疫情对我的创作本身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因为我的作品原方案是需要观众进入我搭建的全黑的空间中,观察三个运动的自发光体(弱光源)所带来的视觉体验。因为疫情,很多需要工厂加工的部分不得不一直停滞。线上展览方式的确定,虽然有些出人意料,但同时也让我重新开始思考自己作品的观念。我以往的作品习惯使用装置来呈现,这次依托虚拟展厅,我拥有了更大的创作空间,同时也获得了更自由的呈现方式,很多在现实空间中无法实现的想法在虚拟空间中很容易就可以做到。

实验艺术学院研究生孙若夕

对于一个特定空间环境中进行视觉方式的体验,在虚拟的空间中可以有更多的实现方式。重新整理方案之后,我开始计划用新的方式来进行作品创作。这次我的创作《空间中的三种运动》(暂定名),主要以三维模型的形式进行展示。在3D美术馆中放置一个黑色立方体,立方体每一个侧面都有一个向内吸入的黑洞,连接点设置在黑洞的中央,观者点击黑洞后会跳转到视频文件。视频中是三个做规律几何运动的自发光球体,观看时需要把手机屏幕调到最亮。除了这件参加毕业展的作品之外,还有几件新的作品,会在我个人页面以超链接的形式呈现给大家。感兴趣的老师和朋友可以在正式开展之后点击观看。

实验艺术学院研究生孙若夕

实验艺术学院研究生孙若夕

这是我的毕业创作《空间中的三种运动》

设计学院研究生李昳尘

疫情的发生虽然导致原本计划在国内考察智慧城市发展以及危机设计在城市生活中潜在的应用可能泡了汤,却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过去的我可能更看重毕业设计最后展示的形式以及传达的有效性,这次疫情催生的线上展览让我重新反思了毕业设计的概念以及作为一名合格的毕业生应该呈现出的素养。我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展”的工作:文献研究,情报收集以及图像整理,图形转化。这是一次不小的挑战吧,摆脱过往展览当中观览的体验感,用虚拟的呈现或者数字媒体平台如何传达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及学术理念?

昨天 下午10:17

设计学院研究生李昳尘

数字产品对阅读习惯的异化让线上展览和实体展览有完全不一样的展示侧重,如果说实体展览我们留给观展者更多的想象空间,让他们通过体验来产生自己的思索,那么线上展览可能更依赖于作者本身渴望传达出的信息。碎片化阅读让想象的空间被局限,怎么说、怎么写,用什么图,每一个提供的信息和案例以及措辞都需要谨慎考量。线下展览时作者或许不需要为自己带来的传播效应负责,但线上展览却能够将所有的信息追溯根源,我必须更加小心自己的观念产出已经图像使用,是否正确、准确。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更考核了一个研究者对于学术严谨的态度以及对自己学术观念的负责。但是利用好线上展览的形式却可以让原本线下空间无法展开的附加信息充分呈现。如果说线下展览的信息来源是展览馆的有限空间,线上展览就可以把信息的来源空间扩展到整个互联网——我可以为每一处信息,每一张图片,每一段措辞添加脚注或辅助说明的百科。一方面增加了观者对作品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是将展览空间白盒子的有限状态打开,因为线上展览原本就没有了实体空间的概念。

建筑学院本科生张紫琪

我的毕业创作从大五上学期就开始了。我们工作室主要注重乡村建设相关课题的学习研究,并且有幸参加和OMA合作的中国乡村展览。展览相关任务结束之后,工作室导师们组织毕设开题,我们整理了展览的成果并运用在毕业设计前期中。正式的设计在二月10号开始,虽然被困在家里,但一切仍然按计划有条不紊进行中。

建筑学院本科生张紫琪

最大的困难是基地调研。建筑设计前期需要我们到设计基地进行现场调研。今年的设计场地在新疆天山天池,原本我们工作室预定在春节后去实地进行调研,由于疫情不得不取消原来的计划,改为研究资料。于是我们只能靠航拍图,一份场地的cad资料和老师提供的一些现场照片来想象天池的环境。而且在家没有特别好的做模型条件,在创作前期,如果想通过实体模型推敲建筑体量比较困难。当然在家创作也有一些好处,家里有安静的思考空间,可以更加专注地画图。

建筑学院本科生张紫琪

建筑学院本科生张紫琪

在家自制的基地模型

昨天 下午10:31

央美艺讯网编辑杨钟慧

你们两位的毕业论文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写的?疫情对你们的论文写作有哪些影响?@人文学院研究生文天骄@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研究生肖冉

人文学院研究生文天骄

我们去年一月份通过了开题,开题的时候论文大的框架基本已经定下来了,开题过后开始陆续查找和整理资料以及思考各章结构。这次疫情导致无法正常开学,因此需要在家写论文,对我来说影响主要是三方面,一是资料的获取上,一些书籍留在了学校,也无法去图书馆,只能依赖现有的条件获取,但很多材料网上也并不一定能取得,而且寻找起来耗时较多,平时能够去图书馆或是从身边一起学习的同学处获得一些即使与自己论文关系不大的材料也有可能启发论文写作的小灵感,现在便没有了那个环境;二是与老师同学的交流有限,不过庆幸师门每周五的讨论课依然照常举行,以前被称为“午夜与茶”的师门群现在成了“午夜与家”,每周至少能有一次老师同学间分享交流的机会,但仍是很怀念能和师门小伙伴每天在一个空间学习的日子,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讨论,自己在家写论文有时候就只是自顾自地钻进去,很多问题察觉不到;第三就是没办法完成实地考察,因为论文涉及“燕京八景”与北京的城市生活,原本计划开学回北京完成对各景的走访,寒假回家之前还有几处没能去到,现在看来毕业之前这项工作可能没法完成了。

昨天 下午10:44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本科生肖冉

虽然真正动笔是从大四上半学期之后才开始,但其实我的毕业论文酝酿的时间比较久。对论文的想法是在本科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尤其是进入工作室之后有机会接触更多的实践工作,主动从一个艺术管理从业者的角度来看艺术世界中发生的很多现象,在这过程中就有了很多疑问以及想要挖掘的东西。跟导师探讨过后,最后选择了一个切入点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本科生肖冉

疫情对我写作的影响,积极的一方面是写作时间更多了,而且时间比较整体。按照以往的安排来看,这个阶段其实还需要实习,可能时间比较碎片化,但在家时间都可以用来写作。消极的影响就是没办法到图书馆或者档案馆查资料,论文所需的资料只能从网络获取。论文的社会调研部分,因为疫情,也没办法实现。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本科生肖冉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本科生肖冉

疫情发生前,工作室在进行课程探讨

╮( ̄▽ ̄"")╭


下午 11:27

央美艺讯网编辑杨钟慧

在家创作(写论文)期间,你们的心态如何?是否会感到焦虑?又是怎么排解的?

“实验艺术学院研究生孙若夕”撤回了一条消息

实验艺术学院研究生孙若夕

疫情期间在家里哪也不能去,倒是很适合创作。一开始不确定展览方式的时候,还有些担心,毕竟我的作品是装置,现场展览的话,在制作时间上比较紧张,而且工厂复工时间不确定,一旦无法按时制作完成,毕业展就没办法顺利进行,为了避免这个情况发生,我同时准备了几个备选作品。在这段特殊的时间里我的注意力一直在毕业创作上,倒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只希望能把作品做到自己满意的程度,并完整地呈现给大家。一般来说,我在焦虑或者担忧的时候,会去做作品来转移注意力,这样心里会踏实一些。现在最担忧的事情是家人的身体健康。我是过完年,年初二回的北京,一直在北京的工作室创作。以前可能一个月才会给家里打一个电话,现在每天只要空闲下来就会发个微信,或者打个电话,问一下家人是否平安。家里人现在都嫌我唠叨,让我不要总给他们打电话、发信息,让我专心做毕业创作。

实验艺术学院研究生孙若夕

实验艺术学院研究生孙若夕

给大家分享一段我2017年创作的行为影像,表达的是褪去表象直面真实的自己,在疫情期间重读,给我带来了新的思考。

实验艺术学院研究生孙若夕

实验艺术学院研究生孙若夕

这是疫情期间我的创作工作照

凌晨 0:04

人文学院研究生文天骄

我应该和大多数人有着类似的心理状态吧。疫情爆发的时候,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看看疫情数据,会因为各类新闻或感动、或难过、或气愤,有时又觉得好笑,父母复工早,也会担心家人的身体。因为是毕业年级,不免会有一些焦虑的情绪,为自己未来的学习或是工作担忧。之后开始慢慢调整心态,先专注到当下需要完成的论文上,尽量避免一些不好的情绪。到现在,虽然还无法开学,但无论是学习还是毕业相关的工作都在逐步进行,除了学习,偶尔也会做做手工、种种植物或是出门去人少的地方运动,作为日常的调节。相信一切都会回到正轨,我们很快会回到自己的位置开始忙碌。

人文学院研究生文天骄

人文学院研究生文天骄

居家日常一瞥

建筑学院本科生张紫琪

疫情期间,每周都定期参加学校的网课和小组讨论,老师的指导一直都没有间断,感觉跟往常的交流也没有太大的区别。同时,因为网络探讨的模式,每次上课都需要提前整理汇报资料,经过一个多月的锻炼,大家的演讲能力提升了不少。通过网上会议的方式,同工作室的同学也可以看到对方的设计,大家有了更新颖的碰撞和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凌晨 0:15

建筑学院本科生张紫琪

一开始会因为不能回到学校而感到十分焦虑,现在我已经逐渐适应在家学习的节奏,可以专注准备五月份的成果提交。问题倒是硬件,因为制图用的台式电脑留在了学校,笔记本毕竟没有那么方便,这样可能要考虑升级家里的设备。希望最终出图阶段我们已经可以回到学校。前段时间看到日本用机器人颁发学位证书的新闻,非常担心我们这届学生会以什么样的形式毕业……

建筑学院本科生张紫琪

建筑学院本科生张紫琪

网课截图,远程presentation

 凌晨 0:29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本科生肖冉”撤回了一条消息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本科生肖冉

写作过程中还是比较忐忑的,因为不能去图书馆档案馆查资料,对自己的论文有点担忧。一方面担心自己陷入“归因谬误”,论述过于片面,另一方面也担心自己的写作进度。但回头想想,其实这次疫情也给我一个新的观察角度,一场疫情的到来让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思考方式都有了很多变化,我相信未来的艺术会有一个较大的变革。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本科生肖冉

我们班的同学关系非常好,彼此都很了解对方,所以当我感觉很心情压抑的时候我会时不时跟同学们联系。十分想念大家!他们能给我很多支持和建议,不管是学习上的还是生活中的。此外就是我喜欢做饭,烹饪能让我觉得一切都在可控中,做出美食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治愈的过程。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本科生肖冉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本科生肖冉

2016级艺术出版与传媒工作室在云南考察

设计学院研究生李昳尘

居家办公很容易注意力分散,在电脑上浏览资料时常会被不同的弹窗吸引,这样被网络偷走的时间一定是每一个在家创作的毕业生都要面对的问题。而针对线上展览以及作品的最终呈现所抱有的不确定性也成为了居家隔离之余一重不小的压力。原本的学院生活总是有老师、同学的及时交流帮助我们解决对不确定性的恐惧,居家创作让正常社交失效,我非常想念学校,还有老师和同学们。好在每周按时的线上辅导课程能够让同学们互相交流最新的创作思路。面对创作成果不确定带来的担忧,我的排解方法是多与他人沟通。与导师交流自己的思路,更要与父母家人交流自己的作品。从过去和同行的交流中获取的支持和信任转向和不同领域工作者交流,进而为自己的作品填充能被更广泛理解的能力。也就是说,如果连最亲近的父母都无法理解我的创作,我又怎么能确保线上展览所展出的作品能让浏览者不被其他网络信息偷走时间呢?这也是一个和父母增进感情的好机会,听听父母的意见,利用这一段和他们相处的较长时间消除掉过往十几年的疏离。

设计学院研究生李昳尘

除了对于创作不确定性的担忧,对于自我的控制力以及意志力失效也是一重压力。对于这一点,我的解决方法是制定详实的计划安排表以确保自己能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正常创作、学习和工作。不过总是会有偷懒的时候,当我真的无法集中注意力进行思考时,我会想想看如果现在在学校,我会怎么做?我会做些什么呢?这样对于学术环境的颅内模拟确实有所帮助,最起码会时刻鞭策我自己:“喂,现在可不是休假。”通常当我在学校无法集中精力时我会去喝一杯咖啡换换心情,现在也只能去厨房散散心了。😁

凌晨 0:47


“城市设计学院研究生宋美琳”撤回了一条消息

城市设计学院研究生宋美琳

疫情期间我的心态其实很平和。但是每天在新闻中看到疫情的各类消息心里也很担忧,能做的只有配合国家和学校的要求坚持不出门做好隔离,力所能及地在学校党委的组织下进行捐款。朋友圈看到一些朋友为武汉送发医疗物资,同学们也用自己的专业绘制了很多抗疫系列绘画和设计作品为国助力,团结一心就能聚水成海,作为命运共同体没有谁能置身事外,现在国内疫情已经基本得到控制,希望国外尽快度过难关。

好的,唠嗑到这里结束啦!谢谢各位!祝福你们鲲鹏万里,前程似锦!



永不下线的毕业季


专题列表·请点击阅读


CAFA云端毕业季丨丘挺:“披图幽对”——数字时代的江山卧游

CAFA云端毕业季丨解疑线上展览:毕业生的创作状态与心理①

CAFA云端毕业季丨 “线上”毕业创作怎么做?看油画系一工师生怎么说



未完待续


年度回顾

👇

重温亦前行,2019年的艺术高光时刻


 CAFA ART INFO 

 英文版 


Facebook/Twitter

国际同步全部资讯

@CAFAartinfo

https://www.facebook.com/CAFAArtInfo

https://twitter.com/cafaartinfo

最新国际月刊已出

订阅请留言


版权声明:所有发表于“中央美术学院艺术资讯网CAFA ART INFO” 中英文版(http://www.cafa.com.cn) 及所属微信公众号“中央美院艺讯网”的内容均应受到国际版权条例的保护,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载使用。

如需申请获得合作授权和内容转载许可,可后台留言“转载”,查看细则并留言联系,或邮件联系editor@cafa.edu.cn(中文)/artinfo@cafa.edu.cn (英文)。获得授权使用的转载,并注明“来源:中央美院艺讯网/CAFA ART INFO)。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或摘录编改文字和图片,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Copyright notice 

© CAFA ART INFO,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of the information in the various pages of CAFA ART INFO web site and WeChat is issued by CAFA ART INFO (http://www.cafa.com.cn) for public distribution. It is protected under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s and under national laws on copyright. For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authorization and reproduction permission, please contact editor@cafa.edu.cn(CN)/artinfo@cafa.edu.cn(EN). Any use of information in the web site or WeChat updates should be accompanied by an acknowledgement of CAFA ART INFO as the source, citing the uniform resource locator (URL) of the article. Unlawful copying and re-using parts of our copyright protected texts and images will result in legal action. 


微信公众号

CAFA ART INFO

新浪微博

中央美术学院艺讯网

专业学术角度

解读艺术发生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