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边鹿鸣:南京大学生偷外卖剧情反转,城市如何保持人性温度
题图来自网络
在这个云善良、云公义盛行,吃瓜不怕事大的时代,有人说善意又一次被消费了,从此不该轻信和同情云云。这些我都同意,但同情和善意有错吗?文/溪边鹿鸣
近日,南京考研大学生偷外卖被刑拘案持续发酵,后续新闻披露该大学生不是因为贫穷,而是自己外卖被偷而起意报复。如此说来,十分不该,但真相究竟怎样,我们只能继续等待。南京被誉为是一个“有温度”的城市,一个市民们曾发起过“梧桐树保卫战”的城市。然而,多年前的“彭宇案”,还有不久前发生在地铁中的对中外“吃货”的选择性执法现象,让我们多少有些失望。
在这个云善良、云公义盛行,吃瓜不怕事大的时代,有人说善意又一次被消费了,从此不该轻信和同情云云。这些我都同意,但同情和善意有错吗?后真相时代,“剧情”反转是常态,但是否就是我们视他人为地狱,对很多事情冷漠旁观的理由呢?一个城市,就没有D端人口(其实我很不喜欢这个词,人怎么就被分为“G端”和“D端”了呢),就没有偶尔陷入困境的人吗?这些人,城市没有更人性化的对待方式了吗?比如一顿免费午餐?
记得多年前微博刚刚兴起的时候,有邓飞等一众公益人士(就是现在被污名化为“公知”的一批人的前身)倡导“免费午餐”,不过那是针对贫困地区儿童的。如今,能不能推出针对成年人的免费午餐?
我曾在不同的国家留学和访学过,当时以留学生或是访问学者的身份,都曾享受过免费食物、免费咖啡(多为有宗教背景组织提供)。也在很多慈善商店(他人捐赠的家具和用品,经处理后出售)里买到过很多物美价廉的商品。回到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这些却难觅踪影(慈善性质的商店最近有看到),尤其是可以提供一顿免费餐食的地方。
疫情之下,总有一时陷入困境的人,何况今年800万大学毕业生,或许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不能马上进入就业状态,又不想倚赖父母太多。此时免费的一餐饭,当下解决了人的肚腹问题,也会让人心中感到一点温暖。
免费午餐具体该如何执行,当然是可以讨论的,只要政府有心做,我想总有公益慈善组织和餐饮公司愿意做。经过补贴后的低价菜品,免费米饭和汤,应该不难吧?这个做法,其实是从厦门大学那里借鉴来的。
由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创办的厦门大学,可以说是全国极少数提供“免费米饭”的大学。厦大学生只要拿校园卡往读卡器上一刷,稀饭、干饭和馒头,想吃多少都是免费的。不仅主食免费,还有菜汤也免费。当然,这种特权只属于学生,老师是享受不到的(是的没错,老师没有免费米饭),并且教师在学生食堂搭伙,还要多付20%。
有人说,为什么不专门开设个贫困生专窗,就只让贫困生享受这个待遇好啦。可是,厦大恰恰考虑的就是贫困生的尊严,不专门开设专窗,干脆米饭对所有学生免费。在厦大,免费的除了米饭、汤,还有几千部校园里骑行的自行车(被亲切的称为“小绿”)、厕纸和矿泉水。在这里读书的年轻人,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感受到爱、尊重和文明。
厦门大学,图片由作者提供,来自网络
刚刚讲到的向社会开放的免费午餐,具体操作上,我觉得可以对失业、无业者发放就餐卡,先提供100天的免费餐食(期满后可再评估是否延期)。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是否失业或无业不是像健康码一样一查就知道了么?低收入群体,则可以掏菜钱送米饭。一个街道、社区能够有一家这样的慈善或“公益食堂”,不是可以给有需要的人实实在在的温暖,顺便还可以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么?
在很多光鲜亮丽的城市中,乞讨现象几乎已经绝迹;我们感慨城市美丽现代的同时,每每对爆出的一些事件发出“何不食肉糜”的匪夷所思的追问,对一些人困苦下的反社会行为大加谴责。我在想,如果一个国度、一个城市的温度,能够再高一些,是否一些小偷小摸或是更大的恶性事件会少一些?当然有人会说我天真,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不过,文明的高度(包括法治的昌明),不就是靠普通人一点一点努力抬起来的么?
图片来自澎湃新闻
上文中因“窃食”而被刑拘的大学生已取保候审,等待后续的进一步处理。我们相信司法部门最后会公正处理,因为法律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武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然而,法律之外,还有些什么?如果真的是位一时陷入困境的人,在极饥饿的情况下,拿走了别人的午餐,我们又该如何对待这样的人?避免普通人的善意被消费的方法,就是我们追问一句为什么,然后想想怎么办?如果所有社会事件都能多一些公共讨论的空间,对推动社会进步无疑具有深远意义。
法律,还应该是良善公允之术。
作者简介:
点击阅读更多文章
小葡萄:缪可馨事件冷却后再谈教育的五个层面及如何保护孩子侠非侠:年轻的我只想离开,后来的我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溪边鹿鸣:800万毕业生如何谈论“诗和远方”
点击此链接收看更多六维、九维好文
良善公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