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庆终于下雨了,湖北乡村的旱情还看不到边际 | 二湘空间

空间作者 二湘的十一维空间 2022-09-09

思想的碰撞   民声的回鸣

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温度



图源网络


龟裂的土地,沉默的人们

文/青禾

重庆山火背后的无名勇士


2022年8月25日深夜,重庆北碚缙云山上空,人们的欢呼声响彻弥漫着烟火味的夜空,北碚区歇马街道山火明火已得到控制。8月26日上午,北碚区与璧山区交界处明火也全部扑灭。自8月18日起肆虐重庆市的山火终于被制服。


我看到的是一个个具体的人,一个个无名的人,无名的勇士。一个个重庆娃儿骑着摩托上下运送物资,烟尘滚滚中他们的身影比任何一场摩托拉力赛的冠军都帅。平日里的他们,有可能夜里开着机车炸街的讨厌鬼,有可能是成天泡在麻将馆里的闲汉,但在山火面前,他们都变成了英勇的骑士。我还看到一个个参与到救援、物资支持的人。95岁的孃孃,熬夜坚持为暂时歇息在她家的消防员准备食物;漂亮的小姐姐,抡起菜刀炒勺为救火人员做红烧肉,更有背着娃儿的宝妈也参与分发物资,只为尽一份力量;还有山火过后,没有机会上山直接参与救火、运送物资的重庆妹子,在山火扑灭后积极地参与到了垃圾收集中。



图源网络


参与救火的消防战士,舍身奋战之余,还不忘说句第一次救火现场还能吃到雪糕,那么多志愿者不睡觉地提供保障,要什么有什么;外地消防队的人说驰援了这么多地方,都是他们自己灭火,只有在重庆,有这么多志愿者都参与进来。

要知道,这一切,都是在40多度的高温下进行的。一动不动都混身冒汗的温度,一个个普通的消防战士,一个个普通的重庆人,硬是以他们的力量汇聚完成了对山火的围剿。我不想说感动于什么情怀什么精神,这一个个鲜活又伟大的普通人,才是最值得我们感动的。他们就在我们身边,他们就是我们。

8月26日,重庆有20个区县终于迎来了久违的降雨,在人工增雨的加持下,雨量喜人,但饥渴的土地远没有喝饱,高温笼罩的土地仍需要更多的水。

重庆山火的烈焰,引起了多方关注,但是,长江流域饱受干旱困扰的广阔农村,似乎依然沉默。


七月中旬我们去乡下时,湖北山区农村,其实已经经历了一场旱情,而七月下旬至今一月余,第二场旱情依然看不到边际。


那些龟裂的土地和沉默的乡村,他们的地位无足轻重,他们的声音微弱而散漫,他们的叹惜走不出村庄!

希望和失望,只在转瞬间


记得上一次旱情结束时,早玉米正在灌浆,乌泱泱的漫山遍野。挺拔的身子,棒子从叶腋间斜着伸出来,又长又粗,自信得有点张扬。那时,总忍不住拿手机拍它们,用手抚摸它们。


与村民聊起来,毫不吝惜夸奖和赞叹。他们也笑得更加好看,蜜一样的甜从里到外。


同行的旅伴忍不住了,问到,能烧来吃了吗?老板娘爽快的应道,明天赶早去挑些,你们几个尝鲜应该没问题。果然,第二天一早,还下着小雨,老板娘就掰了半背篓回来。


不过,吃饭的时候,老板娘还是说,别看早玉米差不多了,迟玉米还是要歉收,前些时旱得不轻,花子都没出出来,叶子枯了半截,这场雨来得迟了点。我们都宽慰她,会救回来的。她说也是,旱了一场就不会再旱了。


我们依然无牵无挂的在山间乱走,感觉到处都是生机勃勃。


李子一串串把树压弯。板栗树蓬蓬勃勃开始挂果。猕猴桃随意的爬到树上,果实也结得密密匝匝。桃子,梨子,柿子,核桃,甚至还有酸枣树,那是在黄河碛口的李家村见过的,这里的气候和土质,真是啥都能安家落户啊。


民宿家的葡萄正渐次成熟,木条搭成的架子,横跨在去猪圈的路上。我盯上葡萄了,拣红了的摘,直接去皮就丢进口里。小雨星星点点,和着葡萄的汁液,几十年都没嚐到过的新鲜。


晚饭后坐在桂花树下聊天,说到随处可见的板栗,老板说价格不好,挣不了钱。我便说起自己加工储存板栗的方法,没想到竟被老板完全认同,说这样就可以网上卖了。一时兴奋无比,立即加微信。


次日早上离开时,还有稀稀疏疏的小雨,气候宜人。去另一个村子的路上,又到一户卖李子的人家,吃饱买足。那一路的欢快潇洒,以为这一切就是常态,发了个朋友圈,让好多朋友都想去打卡。


可谁能想到呢,那一场雨,竟是另一场大旱的序幕。


一天又一天,太阳总是明晃晃的从东到西,照透天地之间每一个角落。坡上的玉米开始卷叶了,雨没来。平地的玉米也开始卷叶了,雨还是没来。直到漫山的玉米全部枯黄,大树的叶子也开始干枯,门口的菜地再不见一星绿色……



转瞬之间,世界就变成了另一种模样。我挂念起民宿家的板栗,便在微信里跟她说,今年天热,板栗该成熟得早吧?


她回我说,没得板栗卖啰,干花了。板栗也能干花?那可是扎根很深的大树呢。她回了个苦笑,大意是说,你怎么懂呢。


昨天一早,她在微信里发了个摘李子的视频,那是种在她家门口地里的,我们去时刚挂果,这一个多月的大旱,一家人得付出多少辛苦才能保住!


下午,装满李子的车要开去一百多公里外的县城,她又发来视频,说在县城找好位置,就给我发定位,让我帮忙转给县城的朋友们。


视频里,沿途都是干枯的玉米,灰色的树林,只有她的车里,仍然拖着希望。


我的心一直揪着,县城的江边,一个从乡下来的农人,能找到卖瓜果的地方吗。江边是严管之处,会不会有城管驱赶呢?


直到夜晚十一点半过了,她在朋友圈谢谢我,说李子卖完了。我忍不住心酸,泪水湿了眼眶。


那可是两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啊,如何承受这身心的疲累?


养猪大户能熬多久


在另一个村子,我们无意间遇到了一个养猪大户。


这个村子背靠的高山大概也有2000米吧,一百多年前,那些山上也是住人的,比如威尔逊发现鸽子花的二墩岩。但现在都住在了1300米左右的半山腰。


森林覆盖了,山上的水也多了起来。原本挑水吃的村民,自行从山上用水管把水引到自家。后来,村里又在半山建起水池,统一引水。我们这才注意到,各家门外或室内,都有一到两口青石板水缸。水很丰沛,室外水缸的龙头从来不关,一任水往外溢。朋友说,水的落差太大,如果关了龙头,水管会因水压爆裂。这些水都是村民自己弄的,不规范。


的确,那时有几条从山上流下来的小溪,晚上安静的时候,能听见溪水的嬉闹。谁会想到,水竟是会枯竭的呢。


村子的最高处,就住着那个养猪大户。我们清早无意间到他们家时,女人正从猪场出来,穿一件无袖衫和一条裤衩。我的第一感觉是冷,就招呼着说,早啊,穿这么少?


她笑盈盈的应着我说,母猪下娃了,轮班呢。我有点听不懂,诧异的看着她。她哈哈笑出声来说,这猪真能生,一窝下了15个,得分三组轮班吃奶,两小时起来搬一次。不然挤一堆抢食,弱点的不饿死也被压死。


我听得惊诧万分,想象着那情景,人不容易,猪也不容易啊。


她家喂了五头母猪,平均每年十二窝猪娃,每窝猪娃折腾一个月才出窝,算一算,那还有个尽头么?她却依然举重若轻的笑说,还有二十几头壮猪呢。说着,男人也凑过来,指着门口的玉米地,那也是他们夫妻俩种的。


看到他们自信的样子,忽然想起这两年猪肉价格的大幅波动,他们该如何应对?


女人说,是啊,前年猪价特别好,一个小猪满月就卖到1500,最高的卖到1800,母猪怀孕就被订完了。去年却一天天下滑,最低滑到500不到,好多人家只好把母猪卖了。我们也承受不住,但看到大家都在卖,就想熬一下。果然今年就涨了,去年亏的虽然补不上,但今年能持平也行啊。


只知道把猪肉价比着过山车,其实也就是在一倍之间波动,而他们所经历的,简直是降维打击,三到四倍的起落,这不仅在经济上难以承受,心理上更是暴风骤雨吧。



真诚地在心里祝福着,期盼他们这一叶小舟在市场的狂风恶浪中平稳平顺。


可哪里知道,大旱引起的缺水,正一步步逼近。


老伴的妹夫家住他们邻村,快八十岁的大哥说,自来水断了一些时,没能力到山脚去挑水,就靠屋后的一点浸水熬着,又脏又少,还不知道能不能熬到下雨。据说,前些时,湖北实施人工降雨,没降下来。


缺水的消息不断传来,一家又一家。连经营了二十多年,颇具规模的避暑地,也因断水,避暑的人不得不纷纷逃离。一个九十岁的老人告诉我,他们俩老不敢回武汉,随避暑大军去了另一处,但也不知道能维持多久。


堂嫂从乡下打来的电话更是令人心惊。她说,养猪大户都在卖猪了,粮食大减产,没水,猪养不住了,先得活人。


突然想起那两个信心满满,决心今年要把亏损扳回来的养猪大户,他们家的母猪和壮猪如何呢?我没留他们家微信,因为水量充沛那时,我也跟他们一样确信无疑,哪里会预计到今天的情景呢。


他们熬过了去年的市场低谷,能熬得过这场大旱吗?

不该沉默的土地


有专家推测,未来的九月,可能降水依然较正常年份少四成。也就是说,热浪虽然减退,旱情却还在加剧。


有朋友在圈里发图,小区里大树的叶子枯黄,灌木如同请了印度烈火派理发师傅一样,用火烧了个不错的发型。想起我们小区的绿化师傅们每天从南湖抢水,小区至今还算是一片葱茏。



深切感觉到,水资源的宝贵,只有在这极端气候下,才凸显了它的地位,让我们惊恐,敬畏,反省。



我们很容易看到长江黄河带给我们的福祉,并极尽赞美之词。却极少追问它们是如何汇聚成江。


其实,它们的源头,也只是涓涓细流,正是所经之处辽阔无比的土地,才流出了小溪,形成了河流,汇聚成大江,大湖,大海。


而这无边无际的土地守护者,正是迄今为止,仍然生活之上的五亿农民。


他们在烈日下暴晒,在风雨中耕耘,农时到了,他们连生病都不敢停下来。如今,土地在龟裂,水源在枯竭,地里长不出庄稼,树上结不出果实,他们却只是在独自挣扎。


他们分散而脆弱,呼救声很难走出村庄,在整个喧嚣的世界中,几乎是失声的群体。他们的生存危如累卵,他们的沉默让人心痛。


深深的感觉到,一直以来,我们的脚步太匆忙,我们的视野穿透宇宙,以至于我们竟会忽略常识。总以为,水本来就在江河里,而不是土地的奉献。


希望大家关注重庆山火的同时,也关注一下湖北山区农村的旱情。这一场大旱,我们该静下来想想,我们需要的究竟是什么。不能再轻慢这片土地,轻慢守候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了。惟愿秋风化雨,滋润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们。




作者简介青禾,退休70后。


平台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微信首发,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the end~




更多往期精粹


《欢乐颂3》够烂,但其中性骚扰的话题值得一谈

菊子:新冠三年,无意间将我们变成了花农、菜农、果农

《分手的决心》:电影很朴赞郁,汤唯很汤唯,奇妙的组合相得益彰

滚滚奔涌的时代洪流和不同的境遇,让亲兄弟活成了不同的样子

重庆酷热背后的普通人,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杨逍:假如上海中考试题,没有被抄成华山派剑法


大家:黄永玉  巴金 王小波  齐邦媛  白先勇  钱锺书  史铁生  王安忆   余华天空之友:严锋  刘擎   余耕  菊子  小草  刺猬  风吹沙  杨逍  大嫚  愚石  绿风  青禾  小仙  三少爷  硅谷医生  河岸  二湘  更多

让阅读更自由

投稿点击此链接,记得公号加星标


秋风化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