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德华父亲去世,人生道是无常其实有常 | 二湘空间

空间作者 二湘的十一维空间 2023-12-12
思想的碰撞   民声的回鸣
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温度

图源网络

刘德华父亲去世,人生道是无常其实有常
文/宫殿楼台
编者按:北京时间周日11月26日早上9点,欢迎大家来听听这两位清华北大的博士讲讲美国中学生物理和化学竞赛


11月23日下午,刘德华官方后援会“华仔天地”公布了刘德华父亲刘礼去世的消息:“亲爱的家人:父亲于20号在家人的陪伴中安详离开了,感恩!华仔。”消息之下,大批歌迷纷纷留言安慰,“华仔天地”官方网站也变成黑白色界面,以示悼念。


人生看似无常,其实有常,生老病死,谁都摆脱不掉。光鲜名人也罢,市井凡夫也好,每个人都要或早或迟地面对亲人离去乃至自己离去这个伤感的话题。


去年年底,新冠疫情管控放开,死亡人数尤其是离世的老人骤增。当时,我六十九岁的叔叔也倒在了寒冷的街头,究竟是否感染新冠也未可知。从后来的视频中看到,他正在街上往家里拖树枝,突然一头倒地,再也没有起来,大概率是突发心梗,他一直高血压。在回村为叔叔办理丧事、上坟的那段时间里,看着村子墓地里短期内新增的十几个坟头,听着身边人谈论那段时间因疫情逝去的乡亲,让我第一次感觉死亡之神来临得竟是如此之近、如此之快、如此之多,甚至如此简单,一个个生命似乎说走就走了。


最近这几个月,包括家族里三位长辈在内,身边又有多位熟悉的人先后辞世。按说已过知天命之年,对此我理应较为平静,但向来悲观的我还是深受困扰、情绪黯然,特意找比较谈得拢的朋友倾吐郁闷,感慨世事无常。刚退休两年的朋友较为平淡:生老病死,人生常态,到了我们这样的年纪,送别死者已经是经常的事了,你就别感慨了。为了宽慰我,他接着说:原来是人生七十古来稀,老一辈人难得活到七十岁,你再看看现在,是人生七十不稀奇,活到七十、八十的多的是,咱们知足吧。他又半开玩笑地说:生活水平再怎么提高,再怎么长寿,我看也终究不过百年,老祖宗早给总结好了,长命百岁,说的就是客观规律,能活过百岁就是烧高香了。你想想,咱们还能活多久,早走晚走不过是早晚的事。


我有些调侃也有些较真:真走的时候,你也能笑得这样轻松?朋友平静下来:这事还真不是自己说了算,我倒是希望安乐死;要是瘫倒床上,需要别人伺候,想想就害怕,一点生活质量、一点尊严也没有,活的啥劲?我回答:到那时候,大概就不是我们说得算了,可能只有听天由命的份了。


谈论死亡,确实让人悲凉。中国积极心理学发起人、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教授在回答关于死亡教育的访谈时说,其中最突出的话题就是死亡焦虑,而死亡教育的最大目的就是教会人们怎样应对死亡焦虑,减少死亡恐惧带给人们的负面影响。


死亡焦虑,说白了就是怕死,是每个人都不愿面对的问题,普遍抱着“好死不如赖活着”心理,总希望多活几年,尽量长寿,甚至有科学家在测试将人体冷冻、谋求长生不老的可能。


“世事无常,生命有限。原来,在癌症面前,人人平等。”这是曾任职微软和谷歌的李开复博士在2013年得知自己罹患淋巴癌后发送的一段微博。值得称道的是,李博士并未因此悲观消沉,而是在随后的微博中写道:“我一直相信:每个人在病痛面前的姿态和选择决定了其未来精神世界的质量。虽然淋巴癌听起来并不乐观,也让家人和朋友们很担心。但生活就是这样:往往来得意外,但既然遭遇就应坦然面对。病痛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会选择更加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生活起伏。”如今十年过去,李开复抗癌成功,担任着“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零一万物”CEO,为人们和癌症、病魔抗争树立了榜样,提振了信心。


图源网络


很显然,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和李开复这样勇敢和幸运。在关于癌症的各种说法中,有两个“三分之一”的说法耐人品味:第一个“三分之一”: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预防,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根治,三分之一的经过治疗可以长期生存;第二个“三分之一”是关于中国癌症死亡患者的比例:三分之一是被吓死的,三分之一是被治死的,只有三分之一是真正因病而死。显然,上述的每个“三分之一”是大体估算后比较形象的说法,并非严谨的医学统计,但是癌症患者被吓死的事例不在少数。求生怕死是人类最强烈、最基本的本能,伴随基因与生俱来,刻在骨子里。要想减缓克服死亡恐惧,不是说减缓克服就能减缓克服,终究是说起来容易落实起来难,绝大多数人说的时候头头是道,一旦事到临头、病魔落到自己身上,瞬间就可能土崩瓦解。


正因为要克服对死亡、病痛的恐惧太难以做到,才更有必要去锻炼、去践行。彭凯平教授在访谈中说到:积极心理学中,我们经常提到一个重要的心理品质,叫做心理韧性。它能够帮助人们在创伤之后恢复到正常状态,保持一种生生不息的顽强力量,甚至出现创伤后的成长,是一种战胜死亡恐惧的重要心理品质。心理韧性通常还叫做心理弹性,指像皮球一样,在经历打击之后反弹得更厉害,也可以叫做反弹的能力。心理韧性涉及的“创伤后成长”这个概念,最早由临床心理学家泰德斯基提出,他追踪研究一些被伤害过的女孩子,结果惊讶地发现,这些女孩并不像传统印象里的一蹶不振,反而很多女孩可以自我痊愈,靠着自己坚强的韧性和力量超越了创伤带来的阴影;甚至有一部分的女性,负面打击反而激化了她生命的活力和顽强的韧性。


在与疾病、死亡抗争过程中表现出心理韧性的生动例子,有十多年前写下《死亡日记》的陆幼青,眼下有患“渐冻症”的蔡磊和乳腺癌晚期的叶檀。蔡磊于2019年患上渐冻症,近两年来病情不可逆地逐步加重,几乎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今年8月,在访谈节目里,蔡磊诚恳地说:“我完全接受死亡了。在死亡来临之前,我会尽最大的努力安排好身后事,让渐冻症特效药早日面世。”叶檀患的是乳腺癌晚期,甚至已经到了骨转移阶段,经历了长达9个月的治疗。10月28日,叶檀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一段和蔡磊的采访视频,两个绝症患者面对面坐在一起,各自分享自身的病情经历,相互倾诉、相互鼓励。两位昔日大佬面对死亡的乐观、冷静,令人敬佩、感慨。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疾病、死亡的降临,冷然看上去显得无常,但仔细想想,也存在“有常”的一面,生老病死本是人生常态,身体染病也是事出有因,与家族遗传、个人饮食和作息习惯、身体素质等原因相关。面临病魔和死亡,谁都不可能平静如初,但恐惧更于事无补,反倒会雪上加霜。有关机构对人类各个年龄段死亡原因进行的统计表明,1岁前是先天性缺陷,1岁到44岁是意外事故,45岁到64岁是恶性肿瘤,64岁以后是心血管病。由此看来,死亡并非无常,而是有迹可循,有着一定的发生规律。我们与其恐惧、逃避,不如当做人生常态来冷静、理智地面对,并针对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图源网络


我们之所以对死亡恐惧,除了感觉死亡无常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有太多放不下,有太多意愿未了,就像《好了歌》中唱的这样:惟有功名忘不了、只有金银忘不了、只有姣妻忘不了、只有儿孙忘不了!若是我们对功名利禄、金银钱财、姣妻儿孙多些看开、放下,对死亡的恐惧自然就会相对淡化。


在我们的传统里,对死亡更多的是恐惧、避讳、避而不谈,唯恐不吉利,徒增悲戚与压力。其实,我们传统中也有着庄子“其生若浮,其死若休”、陶渊明“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这样的达观通透。


我们能否培养心理韧性,达观通透地坦然面对死亡,摆脱对死亡的避讳和恐惧,需要我们去思考,去经历,去践行。


直播预告美国中学生物理和化学竞赛


作者简介宫殿楼台:修心养性读闲书,胡思乱想写小文。平台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微信首发,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the end~
二湘好物最新活动:欧丝璐品牌羊毛衫,羊绒衫专场,还有99元的大衣~价格全部低于官网双11
更多选择关注”二湘好物空间

更多往期精粹


儿童精神科爆满,容易抑郁的十几岁请喜欢自己

朱令情况很不好,如果当年她没有遭此劫难...

孙毅安:做童养媳的姑妈对当逃兵的姑夫说,咱们私奔吧

闻香识女人,我发誓要找到有那种香味的女人

改革开放45年,他们的付出与获得是否匹配?老屋杂思

这两位清华、北大的博士对美国中学物理和化学竞赛了如指掌

近现代史上对中国帮助最多的,是美国,这其中有很多故事

投稿点击此链接,记得公号加星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