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的长江记忆,它的未来是无数年轻人的未来 | 二湘空间
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温度
编者按:空间新书栏目推介最新上市好书,本期推荐史学大家许倬云新作《长江小史》。许老学贯东西文史,这本《长江小史》,能帮我们了解长江文明,构建历史思维,打开眼界格局,从快节奏时代的迷茫困顿中,找寻未来。
《长江小史》节选
文/许倬云
长江于我,印象深刻。
1933 年,童稚之时,先父伯翔公由厦门海关监督转任湖北沙市荆沙关监督。第一次从厦门回到无锡,再从无锡转南京,经由长江到沙市区,那时我方三岁,记忆不清。四五岁以后,方才记忆:我们总是从无锡坐车到南京下关,登轮上驶,在沙市登岸。这段路程乃是上行,所以船速较慢。但是,水面甚宽,流速均匀,乃是比较太平的航线。
江行一路,两岸风光,如同拉洋片,从南京一直到沙市。更往上行,进入三峡,过峡要耗时一日,丰都以上缓水平流,一直到重庆。重庆是两江相夹的半岛,一边是嘉陵江,一边是长江:北岸的嘉陵江水清,南岸的长江水浊;在唐家沱清浊合流,就像“泾渭分明”一样。
舟行三峡,一路过滩,航程艰难危险。三峡里有五六处这样的险“滩”,每处皆是激流回转,声势惊人。滩中拐弯处,却常见静水平潭,青山绿水,两岸百尺垂藤,倒映江中,宛然是一幅幅青绿山水图。
在中国人自己的看法里,西洋人将长江称为“扬子江”,其实是误会——长江,意味着“漫长的河流”,“扬子江”特指长江的最下游。“扬子”所指的这一地区,在长江口东南岸形成了冲积平原。江南地区实际上是一大片海埔地,包括许多河道、湖泊和浅滩:自古以来,稻米就是这里的主要农产品;养蚕和丝织业,也是这一地区的额外产业。
2000 多年的发展,使长江流域成为中国最繁荣发达的地区。北方每次发生战争,不论外敌入侵还是国内动荡,这里都成了大批避难者的避难所。
肥沃的土壤和温和的气候,也吸引了许多有技能的移民前来。述农业、蚕丝业、制造业和商业活动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繁荣经济网络”。公元15 世纪到20 世纪初,跨越明清两朝,600 百年间,长江地区的税收收入占全国的一半以上。
近 200 年来,上海发挥了港口和平台的作用,帮助中国的知识分子和企业家,将现代教育、媒体和生产方法输送到中国其他地区。因为长江是中国的主要水道网络,人员和信息以下游的上海为起点,通过水路网络一路传播,先流向长江两岸,然后抵达重庆和成都。
今天,上海及其冲积平原的经济总量,占据了全中国的三分之一。如果将中游和上游地区的产量也计算在内,那么中国经济总量有一大半都源于长江地区。
现代教育也是在19 世纪,长江流域作为经济中心时,同步兴起的。如今的中国,有大约3000 所高校和专业培训机构,其中超过四分之三位于长江流域。
这条河流,是引发现代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思想的枢纽——也是民族革命灵感的源泉。
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于武汉,立刻得到全国各地的积极响应,最终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也为清王朝的统治画上了句号。彼时的“中华民国”第一个政权,设立在长江边上的古都南京;其获得的支持,也主要来自长江冲积平原及其延伸的中部地区。
因此,这两个地区,开启了中国近代建设现代国家和社会的初步工作。
20 世纪中的共产主义革命结束后,中国其他地区方才开始发展。但现代中国的发展由长江流域发端,此后这一地区一直肩负着大部分的发展任务。
在20 世纪前半段,中国才有了近代工业的雏形。到了今天,中国各方面并步齐驱,方能将国家打造为强大的经济体,和世界舞台上的大国之一。
将来,长江流域还有许多发展的余地。这里有中国最大的铜矿,也有相当大的铁矿储存。今天许多高科技生产都依赖资源,尤其稀土金属是很重要的原材料,长江流域的稀土金属储量,在世界上数一数二——单单这一项目,其发展余地就不得了。
然而,今日的中国,也存在人口过度集中在大城市的问题——当然,美国、日本等很多国家,都是如此。我希望人们不必如此热衷于大都会、高楼层,而是比较均匀地分散各处。我也希望农业生产重新被重视,长江两岸,林木郁郁葱葱,良田规整有序——不是为了诗意画景,而是为了水土保持。
相较而言,我更盼望看见长江边上,小市镇、小城市星罗棋布。我希望看见,当年养我、育我、陪伴我长大的长江,依旧温暖、柔和地抚育几亿人的生命。
长江流域的发展,正如世界其他任何地区的发展,我愿意看见理性的决策,而非虚荣之下的夸张。
天佑长江,天佑中华。上天赐予我们如此好的自然资源,我们要珍惜。
我希望中国人,能够有智慧、有远见地发展长江,将自然资源与人文需求结合在一起。如果我们温柔地对待长江,她会报以千倍万倍。
长江比尼罗河、亚马孙河、密西西比河都要好,相比欧洲的河流,河流覆盖的地区更大了不知多少倍。世界上就这么一条了不起的江,连黄河都不如她。
我盼望发展长江新时代产业时,不要污染这些天然资源。
我盼望国家决策,不能一切都以货币价值来决定;而要兼顾人文背景及天然环境之间的平衡,切勿杀鸡取卵。
作为一个在江、湖边长大,已经远离长江数十年的老人,回想前尘种种,不禁感慨万千。愿我梦中的长江,依然美好,永远抚养长江流域的国人。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许倬云老师讲述长江文明及历史的中国文化史。
本书主要讲解了长江文明的缘起与发展,长江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关系,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长江的历史,了解中国的文化。
现代中国的发展由长江流域发端,此后也肩负着大部分的发展任务。长江文明的形成,关乎中国族群、经济、文化、政治等诸多方面的起源与发展。当代年轻人肩负着建设未来中国、未来世界的责任。小书虽小,但有概论总览之指导意义。
许老学贯东西文史,读者们在许老的帮助下,能更好地了解长江文明,以及其与世界文明的关系,有利于他们对社会发展的理解,亦能指导他们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探索和努力。书中还配有注释、史料图片、高清文物照片,辅助读者阅读理解。
作者简介
许倬云,1930年生,江苏无锡人。当今时代具有影响力的史学大家之一。1962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台湾大学、匹兹堡大学。1986年当选“美国人文学社荣誉会士”,2004年获“美国亚洲学会杰出贡献奖”,2020年获“全球华人国学终身成就奖”,2023年获“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大奖”。
许先生学贯中西,善于运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治史,研究领域集中于中国文化史、社会经济史及中西文化比较。学术代表作有《西周史》《汉代农业》等,另有大众史学著作“中国文化三部曲”(《万古江河》《说中国》《中国文化的精神》)及《经纬华夏》等数十种行世。
编辑推荐
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中国古代和现代文明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长江流域还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艺术的重要发源地,对中国古代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领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生于斯、长于斯的许倬云先生,在他94岁之际,带来新书《长江小史》!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段个人的回忆,更是一段关于河流、关于文明、关于传承的动人篇章。
长江,这条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河流,见证了许倬云先生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一位杰出的学者的经历,也见证了更多中国人的一生,热爱与坚守。
在这本《长江小史》中,许倬云对长江的热爱和敬意,帮助我们继续探索这条伟大河流的奥秘。而传承中华文明的智慧,则是未来每一个年轻人需要踏上的征途。
人要有远见,才能超越自己所未见,要有宏大的关怀和自由的心灵,才能应对快速变化的时代。
许倬云先生的《长江小史》,带领我们了解长江文明,构建历史思维,打开眼界格局,从快节奏时代的迷茫困顿中,找寻未来。
~the end~
更多往期精粹
伊能静儿子纽约大学毕业,曾被骂变态、如今被赞为最清爽星二代,56岁伊能静“母凭子贵”?
投稿点击此链接,记得公号加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