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中医角度看抗病毒的逻辑 | 孟长海



编者按

古语说“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因此《孙子兵法·谋攻》提出“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回到人体来看,西医的对抗疗法就是灭菌杀病毒,如同在外寇入侵时,在本国土地上大打出手,最后可能把外寇赶出去了,但国内是一片废墟。相对应地,中医则是扶助人体正气,就如同一个国家发展科技、兴建实业、注重教育、建立外交、提升人民素质,使自身实力强大,外寇根本不敢入侵,或者即便入侵也被防守部队很快赶出去。两种方式各有其优缺点,您喜欢哪一种?

  

从中医的角度谈瑞德西韦课题组负责人曹彬教授抗病毒的逻辑

作者:孟长海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瑞德西韦曾一度被网上传为能克制新冠肺炎的“神药”。2月3日起,该药已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曹彬教授的牵头下,于武汉正式投入临床试验。作为瑞德西韦抗病毒药物课题组的负责人,曹彬教授在日前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


新冠肺炎这种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就是“病毒性肺炎”和“病毒性肺炎所引起的全身的炎症反应”,我们还看到很多危重症病人出现了休克,但实际上,他没有合并细菌感染,而只是单纯的病毒感染,所以,我还是反复强调病毒、病毒、病毒!治疗中最重要就是抗病毒、抗病毒、抗病毒!这是非常显而易见的逻辑关系。

这个逻辑,并不是值得肯定的逻辑,也不是对的逻辑。而且其反复三次强调抗病毒,有些学者的臆想了。这场面就如同看到了三国猛将张飞阵前杀敌之态,势不可挡。曹教授这样的思路,是目前所谓科学研究的思路,是注定走向死胡同的。


微观世界也是中西医共有的工作阵地



1


杀灭病毒并不是可靠的疗法


病毒在中国近代前的历史上没有,热起来是近些年来的事情,特别是流感、禽流感、甲流等等频繁发作后。

过去中国人知道的有多么邪恶的病毒或者细菌,轻一些的归于六淫,严重的发病多的叫做疫气、戾气,所以在中国的医学当中想找到一些以病原微生物冠名的病名不多,如霍乱、肺痨、梅毒、伤寒等有些相似的,但实际上这些名与现代病并不能完全对应,比如伤寒是被盗用了,现在的伤寒病副伤寒可能会表现其中的一种表现,古代霍乱也不全是霍乱弧菌所谓。

在中国的历史上治疗病毒是近代的事情,而在病毒泛滥之前,细菌的影响是主要的,在过去抗生素是可以比黄金贵的。

近十几年来,中国人喜欢用抗生素治疗感冒,不论什么原因,一概的使用抗生素。大医院小医院诊所都有使用,导致抗生素滥用,这个教训是深刻的,当时的城市和农村治疗感冒不用抗生素反而是不正常的。

这几年,当然也是民众科普和医生认识都相对提升,人们逐渐认识到原来感冒是病毒感染,那么有病毒抗病毒,杀死病毒感冒不就好了吗?所以近几年兴起的是抗病毒,各种治疗流感的抗病毒药物很多,但是真正杀灭病毒让感冒好起来的有多少呢?

抗病毒治感冒是方法,但不是唯一方法,也不是有效方式。感冒是日常多发的疾病,其发生与自身体质变化有关,现代研究认为正常人口鼻周围就有腺病毒,人家就是这里的主人。

一般在劳累后、加班多、或者汗出当风等情况下,都容易发作,古代叫做伤风,风为百病之长,是感冒的主要原因,大致是有风寒风热,所以发生感冒后:一是可以治疗,中医的发散风寒辛温解表、疏散风热辛凉解表,就好了。这样的病案从古到今数不胜数。二是不用治疗,自己好了,今天说是自限性疾病,古人也这么认为,所以抵抗力是根本。三是没有及时治疗导致病情严重了,感冒要命的也不少。

以上的逻辑,实际上现代医学也是这么认为,一是这病是自限性的,不管它,自然好。二是适当的对抗感冒症状,吃一些抗感冒缓解卡他性反应的药物。三是严重的或者非常严重甚至要命的,这个过程中,曾经提倡的抗病毒药物应用,现在也不做推荐,抗生素在无合并细菌感染时已经不用了。

这就说明,同样是病毒感染,抗病毒不是唯一的方式,而且时间证明抗病毒药物与病毒并不是直接对应的。有这么几年流感肆虐,到处都是抗流感病毒,有了一个西方的“神药”达菲(奇怪的是,现在一些媒体逢西必吹,一个美国推荐的药物还没到国内就成了神药,也是奇怪的事情),实际上效果是一般般的,个人感觉这个药除了大量赚钱之外,效果是有限的。如果直接对抗轻症的话,可以不吃药。稍微严重一些的,还是中医中药最好。

抗病毒药物主要盛行在哪里呢?其实并不是因为流感或者非典以及这次的新冠肺炎,因为流感抗病毒不行,非典不是靠抗病毒控制的,新冠肺炎至今也没有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所以对于抗病毒药物的期盼,倒不如管控好人流,推广中医药的使用。




2


乙肝、艾滋病——从杀灭到带病生存的模式


抗病毒药物最盛行的是乙型肝炎和艾滋病,这两个对于中国人来讲,曾经都是噩梦。

二十几年前,乙肝盛行,全国各地很多到处都是广告,根本的目标就是杀灭乙肝病毒、乙肝转阴,普通百姓都知道大三阳、小三阳、两对半。很多小医院都以此为业,这中间出现了很多教训也是十分深刻的,一些人大量的使用抗病毒药物干扰素,甚至一些不合规的医院使用来历不明的中医药清热解毒(因为有药理研究可以抑制病毒)等,结果造成患者肝脏不可逆的损伤。

教训是什么呢?很多专家认识到,维护生命比抗病毒更为重要,所以提出了带病生存的概念,在改善患者体质的情况下抗病毒效果更好。

如今乙肝已经没有那么大张旗鼓的抗病毒了,支持疗法更加的得到提倡,未病先防的注射疫苗已经普及,中医药的疗法得到提倡。

这里的体会对于很多疾病都是有启示的,治病不能只看病毒,要看病人,病毒是病因,但患者体质是根本。这就要注重患者免疫功能的恢复和发挥。意思很明确,有病毒不假,但是不能把抗病毒作为唯一手段。

这个教训对于艾滋病的防控有价值,最初艾滋病的防控道路也是抗病毒成为唯一方式,所有的研究就是杀灭艾滋病毒。

实践证明,截至目前并不能控制,后来的意见还是带病生存,以及中医药的介入。对于病毒的对抗,在没有办法的时候,单纯的抗病毒是方法,但是不是唯一的方法。因为病毒的复杂性,杀病毒的时候,也连同正常的组织和细胞也伤害了,这也是代价。

因此,对于抗病毒的作用,需要客观的看待,对抗病毒需要去研究药物,去研究疫苗,开发特效药物,这都是正确的道路,但是任何的正确道路也需要有中间的周折,不断的探索,在没有特效药物之前,更应该把保护病人本身作为重点,采取积极有效的对抗措施。




3

抗病毒研究要注重多元化模式,尊重业已证明有效的成果


这个措施,既包含了一般性的抗病毒药物、包括一些支持疗法、也包括中医药,而当前可以肯定的是中医药具有明显的优势。

对于医学来讲,我们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有一个病毒杀一个病毒,病人的病就治好了;一个病人病毒感染了,然后抗病毒药物用了,病毒被杀灭了;一群人病毒感染了,用了抗病毒药物,结果这群人都好了。这是多么理想化的医疗模式呢?

实际上临床要比科研复杂的多,要在复杂的临床中采取样本化搞科学研究也是极其难的事情。但就样本的统一化,就是个难题。所以这里也不能不敬佩于现代科学工作者的精神,这种反复的双盲的模式,适应于样本统一化、药物成分清晰干扰因素少、可以大量生产的药物。这种对科研的精益求精精神值得赞扬。

其实科研是什么?是对临床之外的一种规律性的探索。

治病是不是科研,很多人认为不是,觉得只是单纯的看病,但笔者却觉得可以说是科研的一部分,因为看病不去总结规律是不行的。在临床中学会总结分析,这才是科研精神。而这样的探索古今中外都有,如果没有这样的精神,我们就不可能有医学的书籍、医学的技术。

对于古人来讲,这种科研精神都是在临床中观察的,比如一种草药可以治病,然后就观察,观察一个人可以,两个人、许多人可以,就把这样的观察记下来,写进书里;后来的人看到了书,继续用,用了还有效果,继续写下来,这就是验证。

所以到了几千年后,我们风寒感冒表实证用麻黄汤、表虚证桂枝汤依旧有效,这样的道理,这个道理不是说北京人用了有效,广州没效,不是说李医生用了有效,赵医生用了就没效果,只要辨证对,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证明。这一点中医有充分的自信。

这样的模式对于中医是主要的模式,其观察的对象是药物和人,不过这样的科研因为传统数据化分析的不足,很容易被认为不客观。就如有人质疑东汉张仲景治好了很多病人,那病例在哪里呢?病人的各种指标在哪里呢?没有这些,拿什么证明有效?难道靠《伤寒杂病论》来验证疗效吗?这个无头冤案,无法理清。

所以这样的看病经验积累,与现代的研究不相适应。在八九十年代,这种质疑到了相当的高度,没法了,中医界开始了数理化的科学研究,使用现代化的观察方法,把祖先的中药一味一味的进行动物实验,一个方剂进行大鼠研究,这样出来了数据——中医人觉得十分搞笑的数据,反而得到了西方科学界的认可,觉得太不可思议了。

这种研究模式促生了中药药理学的发展,但是对中医本身的作用不大,在这过程中也有人希望研究出抗病毒的药物,而且也有一些中成药直接的叫做抗病毒口服液,研究了很多中医药的制剂,包括针剂、成药,但是结果是这些药没有敢公开的宣传抗病毒,因为什么呢?中医自身并不是直接针对抗病毒而治病的。因此前段时间出现了双黄连口服液事件,作为中成药,中医界也不热情。

中医药的抗病毒,并不是直接的杀灭病毒,当然这样的药物研究现在还在进行,一些高级的实验还在锲而不舍的开发中医药提取物进行直接杀灭病毒的研究,这也是中医药科研的一个部分,如果真的能提取出一种药物就如青蒿素杀灭疟原虫一样,岂不也好?这种以青蒿素为例子的研究获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也取得了很大成就,至今很多中医高级学者教授走的都是这样的道路。

但中医还是需要坚定地回归到辨证论治上来,要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证的判断,然后通过组方对身体进行调整。

就如这次新冠肺炎发生后,中医也行动了起来,并不是宣传抗病毒的药物,而是对患者进行观察分析,望闻问切,总结证型和规律,从而形成了一套治疗的方案。这个方案有不同的病人分析、药物的选择和方剂的选择,也包括一些中成药。这样的模式对于疫情防控是分类而治的,实践证明也是十分有效的。但这样的疗法没有抗病毒,反而控制了病毒,原因在哪里呢?

这就提示了抗病毒的其他方法,一种通过改变患者体质和体内环境而治愈疾病的方法。

打仗胜利的方式很多,多杀敌人是,有时候不杀敌人但可以控制敌人。通过提升患者免疫力,抵抗力,改变病毒外部和体内生存环境,都可以搞定病毒。

就有人打比喻,中医西医治疗疾病有区别,西医是在垃圾堆中找病菌,找到了然后用药灭了,对不对呢?也对。中医是直接请人把垃圾堆运走,或者管控好垃圾的产生。这样的模式是看人又看病的模式,而不是简单的只看病不看人的模式。

实际上对于疾病的治疗,有时候心情也是十分的重要,对于乐观和悲观的病人,结果就不同,因此改变这些状态都是有效的疗法。治病看起来真的就是学问,有自然的因素,也有社会的因素,单一的科学主义思维是局限的。

这里边就是谋略,须知对抗疫情不是只有抗病毒药物一个方法,病毒不仅怕抗病毒药物,而且更主要的是怕人,只要正气存内,就可以有效的控制病毒的肆虐。

无论中医西医都是人类文明的成果,就如青霉素的发明,并不排斥。所谓世卫组织和美国推荐的药瑞德西韦,如果实验有效果了自然好,这也是人类的福分。但不必神话,甚至被一些人和组织到处狂吹造新闻。单就国内疫情控制,中医药大量使用,中西医结合效果很好,这些真实存在的疗效不必质疑,应该放心大胆的去用。

在疫情面前,学者不能拿新药莫须有的疗效,去批判其他疗法,而且是已经有效的、百姓看得见感受到了的疗法。

个人观点,不做辩论。

作者简介 |

孟长海,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

推荐阅读:

▲中医对话 “病毒”

▲中医药就是特效药! 检验中医是否"特效"的标准,只能是实践的结果


点击 ☟ 标题

 超级好用的“滚蛋疗法”,可解决孩子太多问题!

 脾胃不好的人有一个妙法,可以多吃土

● 中医:清粥小菜,价值连城

 央视重磅《中华医药 抗击疫情》特别节目 1-5集(全五集)

●  语言会创造出疾病,也能治好疾病;语言能让你陷入痛苦,也能让你离苦得乐

●  解惑中医 : “气”是中医的灵魂

●  人体穴位与天体对应的奥秘

关注我们  使命必达:
本平台宗旨是指引朋友们同修共证生命健康实相,让有缘人生得有道,往生有尊,活得自在!为大家提供健康、摄生、养性、食疗、行法等实用知识普及。现代人的️迷茫、焦虑、抑郁,问题少年、伴侣关系紧张、亲人关系不和、各种身体疾病等背后,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很多人“潜意识地”承接复制了家庭中上一代或前几代的“问题模式”、“命运模式”、“疾病模式”并且在无意识中向下一代传递着,越来越多的疾病状况是显化潜意识的重要表现。找到疾病背后的原因,根治疾病当下的痛苦,是每个倍受煎熬的生命迫切的需要守护自己!守护家人!广种福田!感恩每一位读者联系我们:微信13810949871

中医不找病毒的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