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准测试"背后的心理术 | 冬吴同学会
收听提示
什么是所谓的“巴纳姆效应”?
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随身携带着一个隐性的奸臣?
哪些人更容易患上“冒充者综合症”?
为什么很多广泛传播的心理测试只是涨粉工具?
什么是所谓的“圣像错觉”?
人为什么很容易陷入到非理性状态?
(点击播放按钮后,即可拖动进度条)
每周二、四 晚八点
喜马拉雅FM、蜻蜓FM 同步更新音频内容
本篇文稿整理自节目音频,部分内容有所调整。
享受原汁原味的老友对话,依然建议您回到音频。
注:本文标蓝色的“我”代表梁冬,标棕色的“我”代表吴伯凡。
这两天我师父蔡志忠老师在微信群里发了一个小游戏,说是史上最准的性格测试,只需回答一个问题:如果有一盆花,你是把他放在:A 卧室、B 厨房、C 餐厅、D 书房、E 客厅。你会选哪个?
各大互联网公司的聪明人在群里热烈地讨论。
我选择在卧室,解析是:“你是一个渴望得到他人喜爱却对自己有点吹毛求疵的人,你有大量未发挥的潜能,但你还没找到自己的优势。你看似强硬的严格自律下掩藏的是一颗不安和焦虑的内心……”
我和几位师兄弟一交流,发现得到的是同样的答案,诡异的是每个人觉得答案说的是自己。
后来蔡老师的助手发来一份报告,揭秘性格测试的套路:无论我们选择哪个选项,答案都一样。
我想起多年以前一位同事发给自己的测试,问我 12 属相中最喜欢哪个属相,我随口一句:“选兔子。”同事马上说:“恭喜你,你的选择是对的。”然后讲了一大堆说辞。后来我碰见另外一位同事,他也做了这个测试,选的属相是鸡,测试结果却跟我的一模一样。
这种所谓的选择逻辑学叫概词游戏,预先在结果上设定了很多东西,你的选择无关紧要。
我有段时间深刻地迷恋自己作为射手座的性格状态,后来一看对处女座的解析,觉得自己符合。星座专家说因为我的上升星座是处女座。过两天我又看到摩羯座,也挺像。星座专家点拨说我的月亮交集在摩羯座。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这些形形色色的性格测试游戏体现了“巴纳姆效应”。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当我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的形容词描述一个人,这个人往往很容易接受这些描述,并且笃定地认为说的就是自己。
性格测试会有一套所谓的理论体系,看似量身定制,提供的却是批量化产品。只不过被测试的人用脑补完成了量身定制的过程。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性格测试呈现这套理论的方式,有点像自助餐厅,各种东西都很齐全。“你很善于交际,但其实你是一个沉默的人,你有大量未开发的潜能。”几乎把所有人的共性以一种看似个性化的形式模糊地呈现给你。
每个人的心理要素都差不多,配比不同而已。就像所有的乐曲都是由七个音符变换组合而成,心理测试不过是反复弹奏那几个音符。
另外,每个人都随身携带一个很难被发觉的“奸臣”,即一种自我迎合、自我恭维的心理模式。 即使性格测试里的结果全是瞎编,“奸臣”会让听者觉得发自肺腑。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后来蔡老师给我们分享了一个心理学上的常识:我们每个人都在脑补自己看到的世界,我们会有意识地解读看到的只言片语,寻找跟以往认知契合的点,这种寻找契合点的过程强化了自我认知。
“奸臣”、“脑补契合点”这些认知方式广泛存在于每个人的心智模型里。
我看过一部国家地理杂志的拍摄的纪录片,跟踪拍摄某个地方的大师。当地人很信服这位大师,认为他能了解自己的前世今生,洞悉人内心的渴望。
这位大师先后邀请一百个人跟他聊天,人们聊完之后都痛哭流涕:“从来没有人如此了解我,甚至比我还要了解自己!”每个人都因自己被如此清澈地“发现”感恩戴德。
后来摄像机切换到大师的独白:“我跟每人聊天都用一模一样的话术,不过是根据每个人的反应,有的时候语气强一点,有的时候语气弱一点。 ”
为什么很多有钱人喜欢找大师算命?
因为大多数有钱人的内心深处有“不配得”的心理作祟。他们觉得大家都一样努力,凭什么自己得到了这一切?这种富人心理综合症也叫“冒充者综合症”。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一位算命大师曾经不小心透露给我算命的整个套路。
这位大师主要给阔太太算命。阔太太找大师算命,行为本身就暴露太多信息,但阔太太自己没意识到,觉得自己跟大师素昧平生。
大师会刻意营造一种冷漠的氛围,借机观察客户。他沉吟半天,欲言又止,最后望着窗外,长叹一句:“你这个命苦啊!”让客户哗哗流泪。
所以除了话术,关键看怎么演绎,就像戏剧学院学的人可以声情并茂地朗读菜单(音频 09:08 处可以听吴老师深情朗读“麻辣鸡丝”)。
这是算命的 1.0 版本,还有 2.0 版本。大师根据普遍困扰富人的问题,层层设问,抽丝剥茧。
第一,甭管富人是 18 岁还是 28 岁,都怕老。
大师跟阔太太娓娓道来:“你内心的小女孩还在,不过现在小女孩受到了某种挑战,是什么压抑了这个小女孩?”
哪位女士内心不渴望住着一个小女孩?哪位女士又不觉得年龄是压抑小女孩的杀伤性武器?揭露人们对衰老的恐惧是大师惯用的第一招。
第二,富人容易遇到感情问题。
以前算命大师的套路是讲老公,但价值观多元以后,万一人家没有老公或者有女朋友呢?
保险起见,大师会说:“你的感情处在水逆期。”很多人一听“水逆”就一头雾水。
有种营销手段专门在言语间夹杂能够显示专业性、让客户觉得很高级的词汇。化妆品行业最爱干这事儿,什么动力因子、肌肤修复因子。“水逆”就是算命的一种配方。
大师转眼又说:“不过水逆很快要过去了。”但他一定不会告诉你“很快”到底是多久。大师话音刚落,你马上脑补画面,把大师的话奉为金科玉律。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人一辈子都处在顺心和不顺心之间的某个地带,不如意的十之八九,如意的十之一二,或者十之五六,这种状态会伴随我们整个生命,也是生命的张力所在。所以大师才能做到“神准”。
如果不凑巧,大师碰到一位感情挺好的女士怎么办?
大师会沉默数秒,淡淡吐出一句:“你确定只有这一段感情吗?”
很多人会被这个反问击中:“哇!大师太厉害,竟然知道我连闺蜜都没告诉的感情。”
每人可能或多或少在情感上都有点杂念,不可能是纯净物。
很多人在显性的感情里如意,但可能还有另外一两段坎坷的隐性情感经历。大师用这招给了你望远镜和显微镜两种视野,望远镜的视野看人生轨迹,显微镜的视野映照杂念。
大师还有第三招:“啊,你有孩子方面的问题。”
哪位女士不会面临孩子的问题?没孩子是问题,有孩子同样头大。如果碰上刚怀孕的女性,一聊到孩子的问题,脑子里最原始最深层次的母性焦虑就被点燃,所有的知识、理性、判断全被这种情绪冲昏。
如果以上三招还不能击中你的灵魂深处,大师会看你的身体状况。
大师看你稍微胖一点,就说血液粘稠度比较高。看你又瘦又白,说血液循环不好,下肢寒凉。如果看你眼球突出,会问是不是血压有点高。任何一个稍有经验的大夫,也能看一眼就大概知道你得了什么病。
如果是“超级大师”,还有撒手锏——沉默。
沉默会留出很多想象空间,激活各种各样的念头。而且事后大师还能以“感受你的全息场”云云作为沉默的借口。
大师一沉默,来算命的人就觉得深不可测。一般人扛不住这种沉默,更扛不住随之而来恐吓营销:“有东西 ‘沾’到你了。”这话虽然没办法证实,但任谁都经不起这样的恐吓。
大师开的药方基本能适用于所有人,但你会觉得量身定制,这叫“圣象错觉”。如果墙上挂着一幅圣象,你总觉得画像里的圣人在看你,甚至会随着你的移动变换视角。
算命大师用预制的答案搭配你的心理错觉,表现出所谓的个人针对性。
我曾经碰到一位非常理性的律师,一是一二是二,什么都分析得清清楚楚。有一天他很神秘地把我拉到一边,有位大师说他最近一年会经历一个大槛,把他吓坏了,问我怎么回事。
我说我也不懂,但推荐你看《了凡四训》这本书,即使铁板钉钉的“命”存在,人也可以改命。而且这是劝善的书,每日一善对人也有好处。过了几个月,律师说效果特别好。
《了凡四训》为明代袁了凡所作的家训,以其亲身经历教戒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
你不断付出做善事,会收摄心神,开阔视野,顾不得所谓“沾上负面东西”,进入自我肯定的正向循环。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前不久有位朋友跟我分享他如何揭穿一位港台算命大师的套路。
很多人觉得这位大师特别神,起初这位朋友也觉得如此,如果他不起怀疑之心,不深刻觉察,根本意识不到其中的套路。
大师有回问我朋友:“你们家旁边是不是有条河?”朋友很惊讶。“那河上有一座桥,你现在时不时会想起那座桥。”
后来他仔细回想,想起大师原来就问过他家在哪。
他家在江南水乡,家附近一定有小桥流水。就像《弯弯的月亮》里唱的:“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小桥的旁边有一条弯弯的小船,弯弯的小船悠悠,是那童年的阿娇。”长大后你必然怀念这些生活场景。
现在很多的心理测试就是个游戏,或者一个玩笑。但这种测试的传染性特别强,经常被公众号作为吸粉工具。
让你觉得神准有奇效的测试,只是一个通用道具。
蔡志忠老师跟我讲过一位盲人“开天眼”的例子。
有回蔡老师参加一个饭局,刚坐下,旁边的盲人朋友就说:你左后方是不是有个花瓶?蔡老师暗暗惊叹:这人功力可以,懂点门道。但蔡老师转念一想,他比我先到,可以提前熟悉周围情况。
蔡老师不着急戳穿他,继续跟朋友们吃饭。大家吃完饭走到大厅,蔡老师突然问这位盲人朋友:“我左边还是右边有一个花瓶?”盲人不说话,直接走了。
除了开天眼,还有猜意念的骗术。
魔术大师站在舞台上,随便挑一位观众想首曲子,把曲子的名字写纸条上,不给任何人看。 结果大师简单问了几个问题,就猜到观众想的是什么曲子。
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魔术大师团队的人爆料,所有观众无论从任何一条路走到表演场地,都能听到同一首曲子。你在这条路上听一段,另一条路上听另一段,完全意识不到这首“若有若无”的曲子被精心安排过。
如果有人问我们现在想到什么曲子,我们可能会立马想起《弯弯的月亮》,几分钟前我们刚提这首歌,但大部分人会直接忽略。
越是不经意的暗示,越容易把信息植入到你心里。
我经常玩一个游戏,猜别人现在会想到五官中的哪个器官,我发现 50% 以上的人会想到鼻子。如果玩 50 次,至少有 20 多次会成功。如果这 20 多人把你猜测意念的本领传出去,你就是个大师了,哈哈哈。
我们做的一些决定看似随机,实际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只要我们了解大脑的运作机制,就能洞察自己,也能了解别人。
很多年轻人喜欢借助各种算命、心理测试游戏了解自己,请各位不要轻信这些测试。我们很容易陷入非理性的状态,并且会大大低估算命、心理测试背后的危险。最要命的是即使你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你却浑然不知。
本篇总结
1. “巴纳姆效应”是说,当我们用普通、含糊的形容词描述一个人,这个人往往很容易接受这些描述,并且笃定地认为说的就是自己。
2. 各类“神准”的测试看似量身定制,提供的却是批量化产品,不过是被测试的人用脑补完成了量身定制的过程。
3. 我们做的一些决定看似随机,实际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只要我们了解大脑的运作机制,就能洞察自己,也能了解别人。
互动话题
Q:本期节目提到了“巴纳姆效应”等认知模式,你还了解哪些认知模型?欢迎各位在文末留言。
往期节目
第二季第 14 期:拼多多的基因(下)
第二季第 13 期:拼多多的基因(上)
第二季第 12 期:有精度的生命
第二季第 11 期:从知道到学到
第二季第 10 期:生命的法则(下)
第二季第 9 期:生命的法则(上)
第二季第 8 期:第一性原理(下)
第二季第 7 期:第一性原理(上)
第二季第 6 期:生命的云端
第二季第 5 期:生命 3.0
第二季第 4 期:人生的玩家
第二季第 3 期:虚拟的狂欢
第二季第 2 期:碳基生命的未来
第二季第 1 期:故事共同体
第一季第 100 期:文字的美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