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温东林和塞罕坝的故事

青年媒体中心 东林团委 2023-09-28


恰逢一年植树节

再看“绿色奇迹”塞罕坝

那是接天的绿波林海

更是漫越山海的

东林人构筑的塞罕坝精神



塞罕坝的地理位置




塞罕坝机械林场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北部坝上地区,属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系内蒙古高原与大兴安岭余脉、阴山余脉交接处,与内蒙古自治区相连,总面积近一千平方公里


塞罕坝的历史




塞罕坝是一个蒙汉混合语,意为美丽的高岭,历史上,塞罕坝曾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辽、金时期称“千里松林”。公元1681年,清朝康熙大帝在平定“三藩之乱”之后,巡幸塞外,看中了这块“南拱京师,北控漠北,山川险峻,里程适中”的漠南蒙古游牧地,并在此设立“木兰围场”,作为哨鹿狩猎之地。箭镞所指,威仪四海。

后来,内忧外患下的清政府开围放垦,森林植被被破坏,后来又遭日本侵略者的掠夺采伐和连年山火,当年“山川秀美,林壑幽深”的盛景不复存在。


东林人与塞罕坝的故事




在塞罕坝还是一片荒芜的1962年,作为以林科为优势的东北林学院(东北林业大学前身)就派出了47名优秀学子踏上这片土地,他们在没有粮食、缺少房屋、交通闭塞的塞罕坝扎根,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创造了一个变荒原为林海、让沙漠成绿洲的绿色奇迹。

/////////

据塞罕坝机械林场首任场长刘文仕介绍,1962年共有384名来自东北林学院、白城机械化林业学校、承德农业专科学校、从国家林业局和承德当地抽调的技术人员来到坝上,这是塞罕坝机械林场的最初班底,这些人中,只有东北林学院的47人是真正学林的本科毕业生,他们被分散安排到育苗、抚育、运输等各个技术岗位,为塞罕坝的建设立下了功劳。他们在实践中发明的“全光育苗法”可以让树苗集体抗逆,抵御恶劣气候的摧残;他们的防火制度保证了林场的万无一失;他们的树木防虫技术让人工林健康成长……

/////////

“人在35岁之前一定要做出点事业,才不负所学,不负青春。”带着这句来自师长的期盼和勉励,今年81岁的东北林学院毕业生吕秉臣选择了艰苦和挑战,去塞罕坝机械林场工作,承担响水苗圃育苗工作。响水地域偏僻,常有野兽出没。有一次,吕秉臣骑马去总部,一匹狼在离他二百米的路中间面对他站着。他大声叱喝,竭力把马鞭舞出刺耳的声音,狼终于在离一人一马距离四五十米的时候,轻轻离开。辛苦付出总有回报,1965年,响水苗圃机械获评林场先进苗圃。

/////////

“人一定要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火热的建设中,才能不负所学、不负青春。”带着师长们的教导,吕秉臣在塞罕坝上坚守了24年,并且多次被评为先进。至今吕秉臣还记得奖状上的题词“身在深山怀革命,艰苦创业引为荣”。这是塞罕坝林场先进的写照,也是东林人建设祖国的映照。


 践行塞罕坝精神




东林不仅铸就、传承了塞罕坝精神,作为一所林业高等学校,东林一直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18万名东林学子在不同的领域书写了“绿叶成荫、绿满天涯”的精彩篇章。他们就像一粒种子、一棵树,深入地层,越贫瘠越生长,繁茂而茁壮。

徐秀娟是东北林业大学走出去的“中国第一位驯鹤姑娘”,为了救一只鹤场里受伤的白天鹅,因公殉职,她美好的生命定格在了23岁,成为中国环保烈士第一人。纪念她的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被广为传唱。


他们披月而过,踏夜而往

他们将青春与汗水相奉

只为赠你我一片青绿

又见春蕾开绽,喜逢植树佳节

值此七十周年校庆

新一代东林人们

将以新的风采和魄力

定格碧涛美景

敬颂峥嵘岁月

传承伟大精神




更多精彩请关注“东林团委”其他平台!

(左右滑动查看)

往期精彩回顾

部分来源:东北林业大学官网

编辑:杨光

组稿:隋钰

责编:徐杨 魏静仪 马营营
审核:朱津玮 陈嘉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