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拙见
在最应该作为“一个中国公民”的时候,李先生强调的却是“一个香港市民”,没毛病,因为香港是中国的香港。他做了商人该做的,说了中国人该说的,挺好。 书店里关于李嘉诚的书越来越多。商道研究、用人之道、成长路径、家族故事、基业长青等等,好久不太好用的一个词终于可以用上了:汗牛充栋。随着人工智能等社会进步科技的大行其道,牛少了,吹牛的人多了,用“汗牛充栋”的冲动也越来越少。只得用到牛人身上。 但有心人可以发现,伟大人物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无论有多少关于他的江湖传说集结成册,都只能作为后面了解这个人的引子,或者前言,或者是个小序。 丰厚至极。在90年的个人历史中,李先生其实早已不是单纯的一个商人。或者说,商人这个角色,只是其中最不起眼的一面,俨然一个斜杠老同志:老李。【新闻发言人】
2012年特首选举时,尽管一系列丑闻让唐英年的支持率飞流直下,但老李仍然坚持投票给对方,因为他老早公开承诺。所以,在2017年特首竞选前,当多名地产和商界巨头陆续提名林郑参选,身兼选委的老李却表示,自己不会提名任何一名参选人,但“一定会去投票”。
“投给谁无人知,我亦不会公开”。这一次他只想做个安安静静的选民老李。
事后,他还作出书面声明表示:强行标签化选委和参选人,对香港没有好处。“戴有色眼镜看人看事是幼稚的”。
作为长和系主席,老李名下产业日常的广告投放量想必早已绕地球好多圈。但真的以最广告的方式出现在整版版面上是少之又少。除了财力雄厚之余,广告文案之精妙,双关联想之不可言状,不同渠道媒体选择之精准,个人定位之友善,精当的不要不要的。在商业领域,他是百分百的本色出演。从20岁成为塑料花厂总经理,到70年代成为地产大亨、“长江实业”上市、并被邓公接见,他的人生底色丰沛无比,而商业王国是他人生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无数企业家对其境界和势力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李嘉诚与香港这座城市的密切关系,早已表明了他不是个扁平的“土豪”。同时,也正因斜杠,才更体现其影响之甚远。
一个人与一座城,在众人的认知当中,往往是前者从属于后者的关系。但是,城市是由一个个人构成的。在多数语境下,城市缺了任何一个人都不会停止运转。但在“李嘉诚”这个语境之下,有时候却又有人把这个港岛,比作“李家城”。甚至用上“呼风唤雨”这类的词。个体与群体,市民与城市,还真不是用几句话描述几个结论就能说清楚的。
赫塔 · 米勒的组诗《我怕故我写》中有一个小节是这么说的:个体与宏观世界的关系,那么鲜活却有时又不动声色,但在特定的条件下,每个人都是整个人类,每一个城市都是整个国家。
我们可以从一个人身上,看到整个人类的可能性。褒扬或贬斥,崇高或卑微,七情六欲或四大皆空,人类的所有都可能在一个人身上窥见。我们可以从一座城的势,看到整个国家命运之所趋。城中人的精神气息,城中所积蓄的创变能量,城中萌发的趋向未来的科技新知,一个国家的生命力也可从一个城市的脉搏得以感知。这不是简单粗暴的垄断,或是个人崇拜;反而是进步,也是智慧。李嘉诚,不会成为“李家城”。因为人在城中,二者始终相互依存。现实中,可从小处窥见整体,但并不能将缩影等同于庞大整体。所以,在李先生确认自己是“一个香港市民”时,或许他已经为自己,也为这座城思考良久。
在这个尚未成年的世界,在这个急剧变化的城市,在进化与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可否再多些包容?这个城市的2.0版本,会在什么时候出现?在新版图上,人应该站在哪里?这座城的智慧是一群人的智慧,还是国家智慧、人类智慧?这座处在婴儿期的“智慧城市”要如何才能多些快乐?这智慧,要如何才能成熟起来?未来的日子,生活在城中的人们,将要如何去认知这座城?在这旷日持久的喧嚣中,该怎么找回这座城本真的魂?本真的魂又是什么?在这个势在必行的关头下,触动改变的能量又要谁来赋予?真正的出路,到底是拯救,还是毁灭?毁灭之后又要如何重启?李先生可能在思考的这些问题,恰恰是我们前些天讨论的内容。▲城势·2019未来城市发展(澳门)论坛
城市不是一个人的城市,香港不是李嘉诚的香港。但人是城市的人,李嘉诚是香港的李嘉诚。
城市的命运与规律很多时候是相通的。人们关切城市的变化,其实也是在关切自身的命运。所以当我们在思考城市的可能性时,在某些维度上总会发生一些重合。
或许李先生也在想:
人在城市,城势也在人。
撰文丨友话直说、梁非凡
配图 | 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PS. | 点击“阅读原文”回看论坛直播
“你最想成为哪座城市的‘市民’?”
- 留言给我们
如果喜欢,点个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