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莫言:“两会”上的闭目者

2016-03-09 拙见 拙见



-莫言两分钟精彩语录-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n0187xa0wot&width=500&height=375&auto=0
莫言又在两会上睡着了。

纷纷扰扰,宠辱不惊,在被记者簇拥的陈凯歌旁边,莫言双眼紧闭,自有天地。


作为中国官方首肯,斩获诺贝尔奖第一人,莫言是这场国家盛会的常客,是这个国家文学领域的一枚ICON。

每次参加两会,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落入记者的镜头,焦点内外,他老人家总是镇定自若(shui jiao),面无表情,两个字:走心


更走心的是,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今年莫言亮出的提案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被称之为良心提案,他建议将12年义务教育改成10年,并取消小升初,中考,取消大学等级,学习德国,欧州,一部份上大学,一部份上职业院校的提案。

这份看似有些教育乌托邦的提案尽管在现实角度来看,有很多操作性的困境,但是依然不妨碍它成为呼声最高的提案之一,基础教育改革30年,从未获得过真正解脱的中国家长与孩子们,以及在各个教育岗位上实际参与教学活动的老师认为这份提案说出了他们的心声。

来自文学界的大腕,却提了一个教育领域的提案,只有熟悉莫言的人才能从这样的提案中体味莫言的老道。这一深入民心的提案不动干戈,泛起一些涟漪,但这涟漪又不会上纲上线,亦不会让人有所联想发挥,恰到好处!这其中分寸的拿捏不得不让前些天莫名中枪的张国立“刮目相看”。

温和,低调,外圆内方,绵里藏针,莫言用自己特有的智慧和哲学应付着纷扰的世界,极其精妙地在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和话语系统内都找到自己舒适的位置。

莫言作品《蛙》封面

但,
莫言并不总是一个让人舒服的作家。“作品极富挑战性”,是诺奖颁发者对他中肯评价。一个作家的养成,常常是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洞察力更敏锐,态度更彻底,甚至不惜称为一名叛逆者,用文字冒犯大众趣味和审美常态,不管是《檀香刑》还是《蛙》,他的作品远比他本人急烈,刺激,锋芒毕露,他在作品和做人之间自由辗转,身姿悠然,好不矛盾

莫言在一次访谈中说:“我有一群坚决的反对者,而且这些人中许多很年轻。这个群体对我来说很重要,这说明我的写作触及到某些讳莫如深的领域,我的存在让他们很不舒服,这正是我的价值。”

他的文字是野生的,天生的,是对自己坦胸露骨地诚实,是山东绵延的高粱红里最肆意疯长的野草。

即便是在自己的文学王国中撒野,莫言深谙中国写作者的禁忌与分寸,他总能在语言和立意上“含糊其辞和顾左右而言它”, 总能找到那个恰如其分的平衡点,如同一个在细钢丝上持伞旋转,体态优雅的妙人。

这么多年来,莫言也有应付不过来的时候。

2012年10月11日下午6时40分左右,莫言接了一通电话。从那一刻开始,他从一名优秀的中国作家变成了一名创造历史的人。

获得诺奖后,莫言变得很忙,忙于很多份外之事。

“很多活动我不愿去,但是又愧对一些人。我很希望回到自己的写作状态,我什么活动都不愿意参加,但是没有办法。”

2014年8月,时隔两年后,应“拙见”邀约,莫言来到广州大剧院,以“喧嚣与真实”为题,道出自己获得诺奖以来的心路历程和敏锐观察,一个大起大落世界的真实价值观。

“我是一个写小说的,说得好听点是一个小说家。”这份自知让莫言从未迷失,由始至终,他十分清楚自己是谁,并深信不疑,既不膨胀也不自贬。

“面对当今既喧嚣又真实、万象风云的社会,一个作家应该坚持这样几个原则,或者说几个方法来面对社会现实。我们要冷静地观察,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从获奖伊始,他便从一个“观察者”,变成一个“被观察者”,无处可藏。他的作品、他的故乡、他的亲人,他的故居,无一不暴露在大众的聚光灯下,倾慕与敬仰,好奇和喧哗,尘嚣而上。但莫言十分清楚, “我想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社会活动可能比较多吧,但是我想很快就会过去,关键是一种心态,你自己不要把这个当作一件了不起的、惊天动地的大事情,它就是一个奖。你得了这个奖也并不证明你就是中国最好的作家。”

“社会生活本来就是喧嚣的,没有任何力量能让一个社会不喧嚣。我们作为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要习惯喧嚣。我们要具备从喧嚣中得到能量的能力,更要具备从喧嚣中发现邪恶的清醒。要清醒地认识到——喧嚣不可避免,但使我们真正能够保持稳定进步的是真实。”

“我觉得我们生活中最让人切齿的就是虚伪的话语,这甚至不仅仅是一个文学话题。”在这件事上,莫言态度明晰,但莫言从未在现实生活中真的与这虚伪决裂,用更激进的方式展现态度,大多数时候,他选择闭上双眼,淡然沉默。

莫言在拙见2014年度盛典演讲

他不常表态,也不随意冒犯。即便写出《蛙》这样的作品,在众所周知的“敏感”地带,却干练果决的划定红线,远离雷区,展示节制与肆意的艺术控制力。

该弯腰时弯腰,该低头时低头,该昂扬时昂扬,该坚守时坚守,平稳地滑过钢丝,躲开令莽撞者粉身碎骨的雷区,进退得当,游刃有余,最终,他牢牢抓住了一名作家最珍视的话语权,顺畅,自如,走心的说出自己想说的一切。

闭上双眼并不一定真的睡着,莫言一直醒着,甚至比大多数人都清醒。

拙见记者:小虫
拙见编辑:米糕


-点击图片,查看往期拙见人物-




拙见近期值得期待的活动正在进行中...
五月
拙见·中国2016年首届国际金融论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