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目!他在墓碑上找到从未谋面的外公名字
7月6日,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刊发了全媒体报道《半个世纪的青春接力》,讲述了两代青年接力修建新老成昆铁路的感人故事——这里曾被外国人称为“修路禁区”。50年前,老一辈硬是靠人工建成了老成昆铁路,成为20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之一!50年后,精准脱贫攻坚战打响,又一代年轻人重返大凉山,接过前辈接力棒修建新成昆铁路。两代人的青春在此相逢。
这篇报道中,隧道建设者母永奇和外公的故事,令许多人感动。今晚,我们把这个年轻人寻找外公的故事讲给你听。
(戴上耳机音质更好呢)
母永奇的外婆拿着丈夫的照片
寻找外公
作者:母永奇 中铁隧道局佛莞项目盾构主司机
在2018年之前,我从未见过我的外公。
外公在我妈妈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然后再也没有回来。当我稍稍记事的时候,每年去外婆家,我总是缠着她问外公的事,外婆一脸严肃,“孩子,你记住,你外公是一位铁路建设者。” 说完,便操持家务去了。
我记得,在外婆的房间里,放着一口红色木箱,上面画着毛主席,下面写着为人民服务五个字,外婆说,那是外公唯一留下的东西。后来,外婆家经历了几次房屋改造,即便已经搬进了三层小楼,那个木箱依然摆在床尾。
很多次,我都努力想象我外公的样子。不知道年龄,不知道是高是矮,不知道是胖是廋,不知道长什么样子,连他的照片都没见过。
后来,在我妈妈那里,我知道了更多关于我外公的故事。外公走的时候,她只有七八岁。只知道外公是要去修建铁路,村里就去了他一个人。
大凉山的一座村庄 李冬摄
村里刚通知的时候,没人愿意报名。因为当时修铁路是很辛苦、很危险的事。村里干部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为什么外公会选择报名参加修路?妈妈说,也许是因为家里生活条件困难,也许外公年轻时的梦想就是参与国家建设。但不管怎么样,外公背起了行囊,毅然加入了筑路大军……
外婆牵着妈妈的手,送外公去村口。关于外公的一切记忆,就永远定格在他离开的背影。
外公这一走不要紧,留下外婆带着两个孩子度日,苦苦等待丈夫归来。
然而,外公这一走却再也没能回来。
谁也没想到,两年后,外公牺牲了。噩耗传来时,距外公在铁路上牺牲已经过去了大半年。那一年,同行的工友带回了外公遗留的被褥和生活用品。妈妈说,她只看到大人们伤心痛哭的场景,但她并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长大以后,她才明白自己的父亲已经永远回不来了。
没有人说得清外公牺牲在哪里,墓地又在哪里。每逢清明和过年,家人都会祭奠外公,把思念带去未知的远方。
家人总是告诉我,不要忘了你的外公,从那时起我就记住了外公的名字,但仅仅只是知道他的名字而已。
寻找外公的墓地,成了家人心中的期望。几经周折,我们联系上了外公的工友,从他的描述中,我们知道外公牺牲在了四川省喜德县境内的沙木拉达隧道附近。这么多年过去,当年的小坟包也许长满了荆棘树木,也许被山洪冲没。一家人一直希望能去沙木拉达,看看外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2017年清明,在成都地铁项目工地上班的我接到通知,让我参加“重返沙木拉达”活动,祭奠前辈,缅怀先烈。从成都至喜德县不到500公里的路程,最快的火车都需要9个小时,对于如今高铁纵横的时代,实在太慢。后来我才知道,这条成昆铁路的修建究竟经历了多么巨大的困难,凝结了多少前辈们的汗水和鲜血。
沙木拉达隧道 李恒摄
2017年3月28日一早,我们就乘坐火车从喜德县出发到沙木拉达隧道。车上一遍遍播放着老成昆铁路建设的纪录片,当年的建设者已是白发苍苍,我从他们脸上能够看到当年的雨雪风霜。在穿越沙木拉达隧道时,火车整整用了12分钟时间。
烈士陵园就在隧道旁,天阴沉沉的,我们对着纪念碑深鞠躬,为烈士献花。碑上写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让人心里升腾起豪迈之情。烈士的家属,站在一块块墓碑前,久久不愿离去。更多的烈士墓碑孤寂地矗立在那里,名字无人知晓,故事无人诉说。
我走过每一块墓碑,凝视着墓碑上的名字,在倒数第三个墓碑上,我发现了一个从小妈妈就让我铭记的名字,当时我的心情无比激动,但我却又不敢确定,我马上拿出手机拨通了我妈妈的电话,告诉她我看到的一切,并拍下照片发了过去。
等待消息确认的过程,痛苦而又漫长。终于,我接到了妈妈的来电,她告诉我,经过外婆确认,那里埋葬的的的确确是我的外公。
家人带着外婆连夜赶来,了却一家人半个世纪的心愿。第二天清晨,我搀扶着年迈的外婆来到墓地,她走路缓慢且无力,跟我说话时也喘着气。我们一步一步穿过碑林,我还没来得及告诉她是哪座墓时,外婆一眼看到了外公的名字。外婆颤抖着手,捧出外公年轻时的照片,紧紧贴在胸前。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我外公的照片,黑白的照片上,外公是那么的年轻精神,眉宇间还有一丝腼腆,外婆说,这是外公唯一的照片。
80多岁的外婆跪在了墓前,泣不成声。
半个世纪过去了,亲人再次相见,却已是阴阳两隔。
一家人在烈士陵园合影,右一为母永奇
祭奠结束,我扶着外婆来到了沙木拉达隧道口,这是老成昆铁路最长、地质条件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的隧道。
6.4公里长的隧道,足足花了六年才修通。平均每前进一公里,就有50多个年轻人牺牲。1970年,成昆铁路通车,凉山百姓顺着这条铁路走出大山,而外公和他的300多位战友,就长眠在他们付出青春、热血和生命的隧道旁。
我终于找到了外公的墓地。更令我意外的是,我现在供职的中铁隧道局,其前身是外公当年工作的铁二局十二处。无论是命中注定,还是巧合使然,太多太多的不可思议,真实地发生在我的身上。
外公,如今的我们一切安好,请您安息。
外公,在你们那个肩挑背扛,钢钎大锤的时代未能完成的任务,就放心地交给我们新时代的建设者。这是我们祖孙三代人的青春接力。
50年前,老一辈铁路人修建沙木拉打隧道时,面临地质复杂,突泥涌水严重,缺少先进的地质探测手段等问题,这成为牺牲人数众多的原因。1968年8月,一场特大泥石流带走了87名成昆铁路先辈的生命,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慰问电慰问悼念。
“悦·读”是青年观察家持续推出的音频栏目。
我们将陪着你重读经典,重温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和饱满诚挚的情感。文字本身美且动人,当你轻声朗读,一定愈发情透纸背。
我们并不希望在这短短的几分钟里让你记住多少文学作品,而是通过这个栏目,重新发现传统文化里的美好,那些囿于教育体制或是囿于太熟悉反而被忽略、被遗忘的美好。
毕竟,每个人的心中一定还住着“诗和远方”。
你也可以留言告诉我们,你的“诗和远方”藏在哪篇文章里。下一次,我们读给你听。当然你也可以把你自己朗读的声音记录下来,发送到shoumeitg@163.com,也许下一期就是你哦。
- End -
— 今日作者 —
朗读: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李玥
文字:母永奇
文稿编辑:李玥 李想
音频制作/微信编辑:戴月婷
音乐 / 送别(钢琴版、口琴版)、我爱你中国(弦乐版)
往期精彩悦读
清明雨上,招魂短笛寄相思 | 洛夫走了,留给江湖的是“诗魔”的传说 | 你的名字,是我见过最短的情诗 | “爸爸,你走吧” |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 “我今年51岁,可我还是想妈妈” | 请看我头置簪花,一路走来一路盛开 | 愿人生只如初见,一如当初那曲“凤求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