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章有生于无、注释、译文、导读及解析(收藏版)

阅读前,请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道德经解析”,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免费收到文章。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曾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我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道德经》作为道教基本教义的重要构成之一,被道教视为重要经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视为至上的三清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称太上老君,所以应该说道教吸纳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全文共约五千字,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道德经解析计划用81天时间,对《道德经》中的81章,每天一章节进行解析和译文,希望能帮助大家学习理解《道德经》。【微信公号:道德经解析】

第40章 有生于无

【原文】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译文】

“道”的运动是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它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万物都是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而看得见的有形质却生于看不见的无形质。


【解析】

这一章老子提出了几个重要的结论:一个是“反者道之动”,任何事物的发展运动都是朝着相反的方向走。一个是“弱者道之用”,“道之用”就是道发生作用的方式。用弱而不用强,就是因为“反者道之动”,用弱反而能强,反之,用强则反而变弱。第三点是“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在这一章中,老子重申了道与德的关系:道不仅是无形的,而且还是无言的、无为的,人们不能真正地认识它,人们所能认识的,仅仅是道的德行而已。所以说,德是道的属性。

老子认为,“反者道之动”。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是循环往复的,而我们周围的事物也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蝉皮挂在枝头,而蝉却没了踪影、我们四处寻找,树叶深处传来蝉的呜叫,原来它的翅膀长硬了躲到密叶深处唱歌去了,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夏天的逝去,它的生命也就走到了尽头,第二年的夏天蝉声又起,如此循环往复,永不衰竭。

老子还说,“弱者道之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道在发挥的时候,用的是柔弱的方法,它顺其自然,任由一切事物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而决不强加干涉,也不强加自己的意志,而是留给万物自由的发展空间。道孕育了万物,却不主宰万物,不把它们据为已有,,不使它们受制于自己的力量。如果天下的统治者能够顺应大道,效法大道的做法,以柔弱的手段来治理天下,那么他们必然能够得到民众的拥护和爱戴,使其归顺自己。

由上可知,大道的德行就是循环往复和柔弱顺应。世间的任何事物都是由道而生的,因此自然应该合乎大道的德行,只有这样才能正常生长、发展和运行。一旦违背了道的德行,那就会被大道抛弃,这是因为所有事物都是由大道孕育而生成的,这正好照应了老子《道经》开篇所提到的“有,名万物之母”。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里还需要注意一点,那就是大道的孕育状态来源于无的混沌未开的状态,这正好照应了第一章中老子所说的“无,名天地之始”。如此说来,道的德行指的就是无的状态。人处在宇宙之中,就好像沧海中的一粟,显得那么微不足道。而我们乐于夸大个人存在的价值.这是一种虚妄的表现。人一旦产生妄想,就会违背自然规律而恣意妄为。恣意妄为是一种公然叛逆大道的行为,这种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十分常见,如污染环境、乱砍滥伐、肆意捕杀等等。如果人类认为自己是强大的、睿智的,就会犯下妄自尊大的错误,这也是一种不自知的表现,其结果必将是自我毁灭。如何才能避免自我毁灭的结局呢?这就需要人们清醒地评估自己,及时地反省自己,顺应自然之道,明晓生死皆自然的道理。做到这些,才能避免因妄想而导致的自我毁灭。

人的生命就是一次短暂的旅行,从起点出发,最后又复归到起点,这种循环往复是不可逆转的,它不会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有生就有死,这是大道的自然规律,任何人都改变不了。既然改变不了生老病死的规律,我们为什么不坦然面对这一切呢?


王弼《道德经注》

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奉。有以无为用,此其反也。动皆知其所无,则物通矣,故曰“反者,道之动”也。柔弱同通,不可穷极。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

高要与低相比才能成为高,有低贱的侍奉、衬托,高贵才能体现为高贵。存在物以非物质的形式发挥作用,这是对事物本质的回归。万物如果能知道它们其实是虚无、不真实的,它们就不再有局限和阻碍了,所以说事物对本质的回归是循道的规律形成的运动。柔弱是符合道的通达状态,是道的表现,所以没有消亡之时。天下万物都有它们物质性的由来。而这些物质性事物的本始是无。如果要保全存在物,必须返回无的初始状态。

苏辙《老子解》

复性则静矣,然其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则动之所自起也。道无形无声,天下之弱者莫如道,然而天下之至强莫加焉,此其所以能用万物也。世不知静之为动,弱之为强,故告之以物之所自生者。盖天下之物,闻有母制子,未闻有以子制母者也。

恢复本性就宁静了,安静不动,感知而通晓天下的原理,然后变化就会遵循道的规则自然发生。道是没有形象没有声音的,天下再没有柔弱得连形象和声音都没有的了,然而天下刚强的事物并不能影响、侵害道,这是因为道对于万物都有用处。世人不知道静止的东西也有运动的表现,柔弱的事物也有刚强的一面,所以人们评价事物说的都是具体事物的具体表现。天下万物只听说有母亲影响孩子的,没听说有孩子制约母亲的。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道德经解析

感悟更多道德经智慧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道德经智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