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子《道德经》下篇 · 德经 || 第七十三章 · 勇于不敢

点击关注👉 道德经解析 2022-10-07

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下方卡片”,再点击“关注”,这样就能每天与您分享精品文章。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德经老子既谈“道”,又论“德”。“道”与“德”相合,构成了其思想的完整体系。“道”是客观规律,其属性表现为“德”。“德”必须在大道的指引下,去观察万物的本源。凡是合乎“道”的行为就是“有德”;反之,就是“失德”。高不忘下,贵不忘卑,这是真正的“德”。就像君王称呼自己为孤、寡、不毂一样,目的就是让自己变得卑下一些,从而合乎“德”。所以说,那些最高的荣誉,是不需要自己去夸耀的;只要有了真正的德性,别人自然会去给你真正的名誉。“玄德”堪称慈母德范,它是最深刻、最本质、最核心的德,是老子给合于“道”的人及行为所打的“无限高分”。作为具体存在的“道”的践行者,即使不能真正与“道”合一,其行为境地也能无限接近道。所以,玄德是“道”的践行者的最高追求。

第七十三章 · 勇于不敢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掸绀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语译】
①敢:勇敢,刚毅,坚强。
②不敢:柔弱,软弱,谨慎。
③或利或害:一个于己有利,一个对已有害。
④圣人犹难之:就连圣人在这件事情上也犯难。另一种解释为,圣人也难以解说这一问题。
⑤天之道:自然的法则。
⑥掸绀(chǎn)然:坦然,安然。
⑦天网恢恢:天网指自然的范围。恢恢,广大、宽广无边。
疏而不失:虽然疏落却并不会有任何遗漏。疏,稀疏、疏落。
译文
果决刚毅而勇于敢作敢为,就会惹祸被杀;谨慎小心而勇于自我克制,就能全身保命。这两种做法一个于己有利,一个对己有害。上天所憎恶的,谁知道其中的原因?因此就连圣人在这些事情上也慎之又慎,难以决断。自然的法则是,不斗争而善于取胜,不言语而善于响应,不召唤而自动到来,坦然而善于安排筹划。自然的罗网广大无边,虽疏疏落落却无任何遗漏。

名家注解
河上公:天不与人争贵贱,而人自畏之。天不言,万物自动应以时。天不呼召,万物皆负阴而向阳。天道虽宽博,善谋虑人事。修善行恶,各蒙其报也。
王 弼:谁能知天下之所恶,意故邪,其唯圣人,夫圣人之明,犹难于勇敢,况无圣人之明而欲行之也,故曰,犹难之也。
朱元璋:治天下务专常道,以利群生,勿尚苛暴。若苛暴,民为所杀者多矣。若果而行此,是谓勇。当法天地,施大道,如四时之常经,居动以时,顺其事而赏罚焉。则民被恩,活者多矣。

经典解读
在这里,老子讲了自然无为的人生哲学,细细读来,颇能启迪人的心灵。第一层的意思是柔弱胜刚强,第二层的意思是天道自然无为。这两层意思之间是相互沟通、一体承之的。
在老子看来,自然的规律是柔弱不争的。因此,同样是勇,利与害大相径庭。勇气建立在妄为蛮干的基础上,就会遭到杀身之祸;勇气建立在谨慎的基础上,就可以活命。
老子的主张很明确,勇与柔相结合,人们就会得到益处;勇与妄为相结合,人们就会遭受灾祸。他认为,自然之道,贵柔弱,不贵强悍妄为;贵卑下,不贵高上贵重。而自然之道又是不可违背的,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只要依照自然规律变化和发展,都会有好的结果,不会有什么疏漏。
有人便就此认为,老子只注重自然规律,而忽视人的主观因素;不讲人的主观努力的作用,是在宣扬退缩、胆小怕事的生活态度和命定论的思想。其实,当然不是这样。
人们立身处世是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的。勇而敢是不遵循自然规律的肆意妄为,并不仅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勇敢坚强的含义。勇而不敢是顺应自然规律,不以主观意志取代客观实际,并不是懦弱和软弱的代名词。毫无疑问,我们立身行事,宜选择后者而抛弃前者。

处世空明拳:忍耐一时,风光一世
老子说,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意思是,果决刚毅而勇于敢作敢为,就会惹祸被杀;谨慎小心而勇于自我克制,就能全身保命。
一个人能否成就大事,关键就看其是否懂得自我克制,是否能“忍”。忍,是一个人成大事的手段,而不是毫无进取的态度;偏安一隅,是为了蓄势待发,而不是苟且偷生。要知道,忍耐一时,才能风光一世。
西汉末年,绿林赤眉起义爆发,刘秀与哥哥刘伯升也在南阳起兵。在战争中,刘氏兄弟逐渐显示出过人的胆识,尤其昆阳一战,刘秀临危不乱,以少胜多,威名远播。
然而大胜之后,却有人对义军领袖刘玄说:“刘秀兄弟才识过人,且屡立战功,势力越来越大。此时不除,后必为患。”刘玄觉得言之有理,便杀掉了刘伯升,刘秀也面临大祸。
刘秀对哥哥的死非常悲痛,而他也是性命悬于一线。起兵自立吧,自己势力尚弱。逃跑吧,身家性命或许能够保住,千秋大业则付之东流。思来想去,刘秀决定采用以柔克刚之策。
当时,他急令收兵,匆匆赶回宛城叩见刘玄。一到殿上,他就“扑通”一声跪伏在地,向刘玄连声谢罪,流着泪说:“我们兄弟没有听从陛下的旨意,是天大的罪过。我们百死莫赎!”刘玄本就觉得杀害功臣有些过分,见刘秀如此自责,反而不知如何是好。
为了表明立场,刘秀故意疏远那些说激愤的话的旧部,不但没参加哥哥的丧礼,甚至没表现出一点的悲痛之意。他总是饮酒作乐,绝口不提自己的功劳,还总自责有负于刘玄。
这使得刘玄的警惕之心渐渐松懈下来。结果,刘秀不但躲过了大劫,还被封为破虏大将军。后来,他看准时机,离开了刘玄,在河北建立了自己的队伍,最终扫荡群雄,一统天下。
刘秀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主要在于他懂得运用“忍”的智慧。为了积聚力量,他低三下四、忍辱负重,上天不负苦心人,最后他成功了。
坚忍者,能以倔强之品性抵挡人生之逆境。人,没有坚忍之性,则难以求成。一个人要摆脱逆境,成就一番大事,必须靠坚忍的品格和宽广的心胸来支撑自己。
富弼是北宋仁宗时的宰相。年轻时,他聪明伶俐,巧舌如簧,常在无意间得罪人,事后又深感不安。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他的性格终于变得宽厚而谦和。
有一次,一个秀才想当众羞辱富弼,就当街拦住他,假意向他请教问题。富弼知道来者不善,但也不能不理会,只好答应了。
坚忍的汉光武帝刘秀
秀才问富弼:“请问,欲正其心必先诚其意,所谓诚其意即毋自欺也,是即为是,非即为非。如果有人骂你,你会怎样?”富弼想了想,答道:“我会装作没听见。”秀才大笑而去。
富弼的仆人认为对秀才太过谦让。富弼却说:“此人轻狂,若与他以理辩论,必会言辞激烈,无论对错,都是口服心不服。书生心胸狭窄,必会记仇,徒劳无益,又何必呢?”
几天后,富弼又在街上遇见那个秀才。秀才大声说:“富弼只不过是一只缩头乌龟!”有人对富弼说,那个秀才在骂他。富弼却说,天下同名同姓的人太多了,不是在骂他。因而,他丝毫不去理会秀才。秀才自讨没趣,只好低头走开了。
当了宰相后,富弼常教育子孙说:“‘忍’之一字,是办好一切事情的窍门。倘若一个人清正节俭,再加上这一‘忍’字,做任何事都会势如破竹,没有什么能难住他的。大凡朝廷用人,唯才是举;但在任用宰相时,又以‘大度’二字衡量。所谓相者,要有天地之气魄,能容万物。如果不能忍,何异于蛙,一触即跳,一跳便叫。”
忍一时风平浪静。最大的智慧隐藏于中,绝不显现于外。富弼完全做到了这一点。一个人若不能“忍”,就会冲冠一怒,气贯长天,比如项羽,终难免乌江自刎。懂得运用“忍”的智慧,比如刘邦,终为天下之主。
忍,是一种以退为进的心理能量;忍,是一种积蓄力量、待机而发的战略战术。刀不露锋,叫“忍”。心中刀刃锋芒毕露,不是“忍”。心中无刃,空空荡荡,也不是“忍”。只有刃锋磨隐了,刃锋藏在心胸的刀鞘里,才算是真正懂得“忍”的智慧。

职场易筋经:不做刚硬暴虐的上司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这句话可理解为:勇于表现刚强,片面坚持以刚强行事,就会自我葬送;反之,勇于表现柔弱,善于以柔胜刚,则能生存发展。
这就提醒我们的领导们、上司们,对待下属要多用怀柔政策、多施恩义,这样才能得到下属的支持,使自己的事业根基坚实、蒸蒸日上;相反,刚硬暴虐、刻薄寡恩只能自毁前途。
在金庸著的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中,神龙教教主洪安通武功深不可测,教内人才济济,本可有一番作为。可是他刚愎自用,残忍暴虐,对下属薄情寡义,直弄得众叛亲离,最后和下属拼了个同归于尽。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还妄想“仙福永享,寿与天齐”,实在可叹可笑。
古语云:“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一代名将张飞,气概非凡,英勇无敌。可是,他却因刚愎自用而死于部下之手,让我们在扼腕痛惜之余,不禁生出自警之心。
三国时期的张飞,是骁勇善战的名将。传说他曾一声大吼,喝断桥梁,使河水逆流。关羽曾夸赞他,于百万大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可是,张飞有个致命的缺点——脾气暴虐,部下小有过失,便加重罚。手下将士只能忍气吞声,心中是又恨又怕。
关羽被杀后,张飞痛不欲生,常常拉着部将们借酒浇愁。酒醉之后,心情更坏,稍不顺心就对身边的人加以鞭挞,有的甚至被鞭打致死,军中上下敢怒不敢言。
为了给关羽报仇,张飞亲自率兵伐吴。他命范疆和张达在三日内办齐白旗白甲,三军将士尽为关羽挂孝。范、张二人估计三日不够,便回复说:“三天时间恐怕太少,请宽限几日。”张飞却大怒,呵斥道:“我说三日就三日!”
范、张二人觉得时间实在太紧,再次恳求道:“我们说的是实情,三日实在是太仓促了……”“难不成我说的就是虚情了?你们竟敢违抗我的命令!来人!将这两个人绑在树上,各鞭打五十,”并严令道,“定要按我说的备齐,若超过时限,定斩你二人首级悬于此处!”
范、张二人被打得皮开肉绽,而且性命堪忧。范疆说:“此人性如烈火,要是到时候备不齐,咱们性命不保!”张达说:“就算咱们备齐了,保住了性命,恐怕日后也要死在他的乱鞭之下。与其让他杀了我们,倒不如我们先杀了他!”两个人计议已定,暗中等待时机。
张飞当晚大醉,卧于帐中,鼾声如雷。范、张二人各执短刀,潜入帐中将其乱刀杀死。
一代名将,由于自己性格上的缺陷,就这么窝窝囊囊地死于部下手中。这样的事例不仅中国有,外国也有。电影《叛舰喋血记》就描述了发生在英国历史上的一个真实事件。
1789年,英国“邦蒂号”军舰奉命到大溪地岛寻找“面包树”。在航行途中,舰长威廉·布莱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对船员极不人道,大副克里斯蒂带领大家发起兵变,将其驱逐离舰。
在“邦蒂号”军舰上,布莱是大权在握、掌握生杀予夺、说一不二的“一把手”,正如他在训话中所言,“全舰官兵将会记住我是你们的舰长、法官兼陪审团”。他极度刚愎自用,非但听不进下属们的建议和意见,还百般折磨他们。
对不听话的部下,他就不给水喝。刚开始大家总是默默忍耐,敢怒不敢言。但是他不仅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动辄就对部下施以鞭刑,甚至草菅人命,将部下折磨致死。
而在他苛待下属的表象下,却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目的。他克扣大家的口粮、乳酪,中饱私囊,还逼着克里斯蒂签署虚报舰上补给数量的上报账册,遭到拒绝就想方设法打击报复。
在电影中,大副克里斯蒂对舰长布莱说:“我以前跟过的舰长不会让水手挨饿!他们不会借着买腐肉来省钱!他们不会买连猪吃了都会生病的东西而且逼部下吃!他们不会说部下是贼而且鞭笞部下!”通过这段对话,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兵变的原因了。
刚强过头是暴虐,专权背后是贪腐,暴力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施暴者的灭亡。所以,身处职场的领导们、上司们,最好能对下属仁慈一些,刚硬暴虐对自己没有好处。


    什么是夫妻?整整读了五遍(太透彻了)!

    口德决定运势,聪明人从不说这三种话!(此文无价)

    看不惯一个人,无需翻脸(深度好文)

    喜欢把“谢谢”挂嘴边的,往往就3种人

    有一种格局,叫沉得住气!(深度好文)

    伤人最深的永远是这两个字!你千万不要说出口

    曾国藩:离你最近的三个人,决定了你一生的走向

    人生的最高境界:思危,思退,思变!(深度好文)

    死在嘴上,病在腿上, 看一遍年轻十岁!

道德经解析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转一转赞一赞看一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