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走近马克思”小丛书又添新成员

对于思政课,很多人都不陌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但最重要的是解决好信心问题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
那么,如何让思政课更有魅力?让我们跟随《马克思与青年》作者张晓萌的脚步,一起听听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陈先达教授的解答。


01



陈先达教授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数十年来一直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教学,尤其重视马克思主义对青年的教育引领作用


围绕马克思主义与青年教育的相关问题,张晓萌老师特别访问了陈先达教授。陈先达教授对这些问题做出了耐心细致、生动鲜活、意蕴深邃的解答,既体现出一位为追随信仰毕生奋斗的马克思主义者广博精深的思想智慧,更反映出老一辈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以信仰引领青年成长的强烈使命与深切情怀。


△陈先达 张晓萌

何为马克思主义的魅力?思政课如何才能有魅力?


马克思主义的魅力主要有两点。一是它的科学性,它是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以实践为检验标准的学说。事实、规律、实践,是任何一门科学的本质要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依据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事实,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结,尤其是19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提供的科学成果。至于科学社会主义不同于空想社会主义的地方,正在于它是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哲学原理、政治经济学原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都是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经过实践检验和仍然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具有规律性的认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的发展,其事实依据就是中国国情和中国发展的实践,成果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新概括和新总结,而标准仍然是实践。事实依据、规律概括、实践标准,是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学说始终如一的要素。
二是它具有人民性,始终站在多数人民的立场上,为受压迫的人民发声。这两点就足以使有正义感的人去相信马克思主义。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我感受更深。我们党把人民的生命健康放在首位,保护弱势群体,包括老人和穷人,能收都收,能救都救,能治都治,为此不惜代价;而不像有些国家采取以牺牲老弱保证经济的防疫政策,宣称死20万人符合预期,死10万人是最大的成就。我想起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批评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句话:“人是微不足道的,而产品则是一切。”在一些国家的确如此。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创造性,在于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是1883年逝世的,恩格斯是1895年,把他们逝世后100多年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看成空白来谈论马克思主义的适用性问题,这种思维方法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发展着的学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后继者与他们是一脉相承的。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后的一个多世纪,是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的时期,是马克思主义大发展的时期。仅就中国来说,由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历史。不仅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某些过时的论断、没有实现的预测、判断的失误完全可以在后继者的实践和理论发展中得到克服和解决,而且马克思主义本身也被创造性地向前推进了。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继承者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立起来,实际上就是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变成教条,这本身就是一种理解上的错误。所以要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生命力,必须充分把握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就是我们党经常强调的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特别提出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教师应如何在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方面当好学生引路人,为青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呢?
首先,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讲课的教师关键要站得稳,如果教师自己站不稳,东倒西歪的,就不可能有效地帮助别人。对自己讲的道理要相信,否则就不可能理直气壮。课堂上的主导权在教师手中,所以政治教师自身的理论素质培养是首要的,这是政治方向的问题,然后才是讲课艺术问题。因为政治课不能讲成相声,也不能讲成网红,你要讲清楚的是一个道理。
其次,教师要关注学生现状,要想学生相信,就必须清楚当代思潮在学生中有什么影响,同学们有什么思想、有什么问题。这些问题怎样结合基本原理进行讲授?不能脱离基本原理来讲问题。不然就不是政治课,而是思想报告。想要将两者有机结合,就需要选择具有普遍性的例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方面的回答,要讲到学生心里去,让学生心服口服。要学思并重,读书就要思考、就要动笔,我读所有的书,有什么感想,哪怕是几句话,都要把它记下来。学而不思则罔,学而思才是对的。只思考不读书就没有材料,只读书不思考就没有创造性。我过去的很多文章都是在读书笔记的基础上形成的。
我们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的人,应该自尊、自信、自强。不要屈服于市场的诱惑和某种错误思潮的压力,更不要害怕某些无知者的狂言。我们应该懂得,我们在从事一项重要的工作。我们的教学不限于某一个学科,而是面对全体学生。我们在讲台上宣传什么,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我们承担的是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可靠接班人的重要责任和工作。



02

《马克思与青年》出版,“走近马克思”小丛书又添新成员


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和国际共产主义的开创者,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走近“千年第一思想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特邀请国内马克思主义领域知名学者撰写了“走近马克思”小丛书。近日,《马克思与青年》出版。


《马克思与青年》

“走近马克思”


《马克思与青年》

张晓萌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张晓萌,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支持计划“青年学者A岗”入选者。兼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理事,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理事。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硕士毕业于法国巴黎政治学院;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其间赴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做访问学者一年。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出版学术专著2部,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5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级课题20余项。曾获霍英东教育基金青年教师奖一等奖、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入选首批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

内容简介


本书面向青年讲述马克思主义,在重温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历程和人生之旅中激励青年,在解读马克思主义与世界青年和中国青年的历史渊源中启发青年,在讲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中引领青年。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从马克思的青年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论青年、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和历史使命等方面解读马克思的青年观;中篇重点阐释青年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传播和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壮阔历史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下篇重点解读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新时代青年观,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思考青年的使命担当与价值引领,强调马克思主义信仰对青年的思想引领。

本书蕴含宽广的视域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青年的成长奋斗相互交织的壮阔历程,既有严谨的学术探索,又有鲜活的时代特征和问题意识,体现了青年学者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和时代担当。

目录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03

“走近马克思”小丛书拿奖拿到手软!


“走近马克思”小丛书目前已获得的荣誉: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中宣部“2018年重点主题出版物”“2019年重点主题出版物”教育部2018年和2019年“全国高校出版社主题出版选题”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重点资助项目第四届全国党员教育培训教材展示交流活动获奖教材



这套“走近马克思”小丛书还有以下图书:
《马克思与我们》呈现了孙正聿教授对我们面对的时代性课题和人生困惑的思考;《马克思与信仰》是陈先达教授对马克思主义中“信”之深深感悟;★在《马克思与当代中国》中,陈学明教授回答了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实现“强起来”的思想支撑和真理之源;《马克思与世界》中,顾海良教授力图阐释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的理论力量和思想魅力;《马克思与<资本论>》则突出了卫兴华教授的新的理论思考、新的体例安排、新的着笔点和新的侧重点。




延伸阅读



 
点击“在看”,分享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