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推荐丨陈胜前《考古学研究指要》:何为好问题?

请收藏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4-01-26

Archaeological


好问题是能够激发我们的研究热情、确实有可能完成并且真正有意义的问题。


《考古学研究指要》,是陈胜前老师在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的研究生课程多年授课所积累的教学精华,可为有志于人文学科研究的读者提供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方法的参考。

陈胜前教授认为,一个真正的好问题应当是一个能够激发我们的研究热情、确实有可能完成并且真正有意义的问题。具体而言,他为好问题提出了四个标准:(1)要有意义;(2)要新颖;(3)要具有可能性;(4)要掌握研究方法。上述标准不仅适用于考古学,对其他学科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当然,研究者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研究伊始便提出完美的问题,而必须抱有反思之心,在自身学科的学术史脉络和具体研究过程中逐渐发现、明确、评估和打磨自己的问题,唯有做到知与行的统一,才能提出一个言之有物的真问题。



考古学研究指要陈胜前 著ISBN:978-7-300-31180-769.00元2022年12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文丨陈胜前

何为

   好问题



大多数时候大家并非没有问题,而是问题过于宽泛,不够明确,以及有许多问题,不知道该从何入手。研究的过程也是一个问题逐步明确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发现问题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不断评估问题的过程,评估它是否有意义、是否可行,如此等等。最终,我们要找的是一个好问题,一个能够激发我们的研究热情、确实有可能完成并且真正有意义的问题。这里涉及几个关键词,成为我们评估不同问题的标准,大家在选定问题的过程中,不妨对照它们衡量一下自己的问题。

首先是要有意义。你所研究的问题必定是与研究意义密切相关的,一项研究,若没有意义,那纯粹是浪费生命。中世纪欧洲的传教士们争论马嘴里有多少颗牙齿(就是不肯掰开马嘴数一数),针尖上可以站多少个天使,以及地球为什么是平的等问题。你就是穷其一生,证明地球是平的,这有意义吗?地球是圆的,不是平的,这是南辕北辙式的研究。我们现在看这样的事觉得是一个笑话而已,充其量只是一个比喻。我们的研究中是否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呢?比如有人研究古埃及与中国的夏王朝同源,还有人研究美洲的玛雅与中国商王朝的关系,研究陶器如何从华南经由日本、东北传到了华北,如此等等。这些问题都不是真正有意义的学术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它们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不过是19世纪超级传播论的翻版。那个时候,由于种族主义的蛊惑,欧洲殖民者认为北美土著没有能力发展文明,这些文明应该来自近东,是某个被驱逐的群体,所以这些文明发展的程度不高。他们认为非洲的大津巴布韦文明也是如此。这些研究在学理上就不成立,相似或相同不等于必然有联系!
马家窑·折带圆点纹彩陶壶
那么什么才是有意义的问题?正如前面所说的,意义始于被需要,它是学科发展中需要回答的问题,因此需要对学科发展有所了解,了解它的需要,满足它的需要。一旦你能够把握学科发展的关键需要,你就具备了成为大师的素质。20世纪60年代,美国考古学进入了一个临界状态,之前如朱利安·斯图尔特、瓦尔特·泰勒、戈登·威利等已经提出让美国考古学走出文化历史考古,进而研究古代社会的运作,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功能主义考古。

但是,如果从范式的角度来说,这些研究缺乏明确的概念纲领与理论方法体系,更多是一种功能主义考古的实践。这个时候宾福德脱颖而出,他写了《作为人类学的考古学》一文,旗帜鲜明地提出要研究作为文化适应的文化,过程考古学的概念纲领正式出炉。这篇文章比较晦涩,从论文写作的角度来说并不是很合适,但它的学术意义非常重要,它满足了当时学术发展的需要。当时学科已经发展到了那个程度,没有宾福德,也可能会有其他学者提出类似的想法。不过,正是宾福德首先做到了,这篇文章也成了考古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纪录片《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剧照
其次是要新颖。这个要求似乎有点重复之嫌,因为有意义的研究必定要有新意,要有创造性。另外,对学生的研究而言,新颖并不总是需要的,因为有时纯粹为了训练的目的,比如说为了掌握某个方法,刻意去做一些重复性的工作。这里之所以单独强调,是因为新颖关乎后面要说的研究视角的选择。问题的新颖,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视角的新颖。我们看到一些论文所追问的问题都是前人已经研究过的,不过换了个时代或地方,这样的问题就说不上新颖。

如何才能做到新颖呢?显然,你需要了解学科研究的进展,知道哪里属于研究前沿,知道前人研究已经达到什么程度,知道这些研究存在哪些不足,这样的话,实现新颖也就不那么难了。研究的空白地带自然是新颖的,纠正前人的错误与偏颇的观点自然有新意。

再者,你需要养成一种独特的眼光,去发现那些不为人所关注的地方。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有对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与思考,比如说你学习了后过程考古学的理论,再来看考古材料,就不会像过程考古学那样将其看作客观的物质,而是会将其看作为文化意义所渗透的东西。你看到一张饭桌,就不会简单将其看作吃饭的地方,而是会看出它所包含的意义,如在中国,饭桌文化就是一门大学问,怎么安排座次相当讲究;而在西方,又有所不同,连桌子的形状都因此而发生改变。实现新颖的关键就是忠于你所在的时代、你所研究的材料以及你自己的兴趣。因为你所在的时代是独一无二的,你所研究的材料也必定是特殊的,你自己更是无可替代的。立足于这些基础,自然能够找到新颖的问题。

不幸的是,我们很多时候忘记了自己生活的时代,以为自己生活在几十年前,或者生活在西方,询问的问题要么老套得要命,要么完全不接地气。找不到自己所研究材料的特殊性,所以虽然有第一手的研究材料,最终只能做出一个千篇一律式的研究。一篇论文写成之后,只需要换个地名、换些测量数据,就可以直接翻版成为另一篇文章。不知道自己的兴趣之所在,就像赶热闹似的围观热点问题,这样如何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具有独特性的问题呢?
纪录片《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剧照
再次是要有可行性。可行性可能是学生最经常遇到的问题。对于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同学来说,并不害怕提问,但是到需要自己解决问题时,就可能眼高手低,虎头蛇尾。影响可行性的一个因素是问题的大小,如果问题太大,限于时间、精力以及知识基础,是不可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的。

一般来说,本科论文相当于半篇到一篇可以发表论文的分量,硕士论文相当于一至三篇可发表论文的分量(也就是从硕士论文中可以生发出来的论文),博士论文至少是三篇以上(不然博士后阶段是不可能按时完成成果要求的)。按照这样的分量,本科论文的题目应该是最小的,也是最明确的,比如研究某个现象,这个现象最好不要太复杂,不要涉及太多的材料。

硕士、博士论文的问题自然要更大一些,不过,目前遇到的主要问题都是问题太大。问题越大,牵涉的方面就越多,驾驭起来也就越困难,需要投入的精力也就越多。博士阶段尚可以延期,本科、硕士阶段极少听说因为论文延期的,为了避免拖延,一定要控制题目的大小。当然,如果题目太小,尤其是对博士论文来说,就可能导致论文体量不足,以及论文最后的理论高度不足。

影响可行性的另一个因素是考古材料。这里面的关键是学生对考古材料的理解程度。这是什么意思呢?如果有学生参加了这批材料的发掘,同时对这个区域的环境条件、文化序列比较了解,我们就大体可以相信这个学生对这批材料有较好的理解。如果从来没有接触过实物,对该地的自然与历史都不甚了解,纯粹从报告来理解材料,这样理解的深度就不是很理想。你研究一个遗址的出土材料,从来没有看过该遗址,从来没有看过实物材料,纯粹从纸面上得到的认识是不大靠得住的。理性与感性认识统一才能得到比较好的理解。

涉及考古材料的另一层意思是有没有充分的材料可以研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想法再好,无法落实到具体材料中去,就难以完成研究。学生做毕业论文,有时会用到地方研究所的发掘材料,一般经过协商,只要不发表,地方研究所都是很支持的。有时地方研究所还希望借学生的研究把发掘材料整理出来,这是相得益彰的好事。偶尔也会出现有材料但是无法研究的情况,导致研究不具可行性。
纪录片《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剧照

最后是要掌握研究方法。考古学的方法很多,但是学生与指导老师所能掌握的是有限的。学生需要考虑的是,自己是否有可能学会所需要的研究方法,如GIS、考古统计分析、数据处理等。研究生阶段时间较长,还有可能抽出时间学习,但需要提前安排。我们的考古教育,不论是本科阶段还是研究生阶段,更多强调基础知识的传授,并不强调方法的训练。因此,学生需要自己安排方法学习的时间,研究中经常应用到的方法包括计算机制图、统计、数据录入、GIS等。这是一些常用的方法,还有一些更加专业的方法,如石器、陶器、动物遗存、植物遗存等分析方法。方法代表能力,有多大的能力就做多大的事,力不从心,就需要缩小问题;如果条件允许,那么就努力拓展与提高自己的能力,进而完成更有挑战性的任务。




作者简介

陈胜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杰出人文学者特聘教授。1972年生,湖北嘉鱼人。1993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考古学系,1996年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学系,1998年赴美国南方卫理公会大学随“新考古学”泰斗路易斯•宾福德攻读博士,200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考古学理论、史前考古、石器分析等。著有《史前的现代化:从狩猎采集到农业起源》(第16届文津图书奖)、《思考考古》(2018年度全国优秀文化遗产类图书)、《中国文化基因的起源:考古学的视角》等;发表《中国考古学研究的范式与范式变迁》(中国历史研究院评“2019年度中国历史学十篇优秀论文”)等论文一百余篇;另出版译著四种。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针对学生如何开展考古学研究的著作,它以当前考古论文写作中的常见问题为基础,系统讨论考古学研究的基本主题:首先是一些考古学研究的基础问题;然后讨论近些年来在学生论文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如研究视角的选择、立论原理与关键概念的关注;再后是方法问题,即我们用什么方法和逻辑组织去深入研究;接下来涉及考古学的叙事的两个途径;最后是考古学研究的相关问题,包括学术伦理、学术圈等。它可以为考古学方向的本科、硕士、博士生与研究者提供参考,也可以为与考古学相关学科的学生与研究者提供借鉴。

本书目录

 序言


第一章考古学研究的范畴

一、什么是研究?为什么要研究?

二、什么是学术研究?

三、什么是考古学研究的外延问题?

四、什么是考古学研究的内涵问题?

五、考古学研究的流变

六、考古学研究的类型


第二章考古学研究的意义

一、作为交叉学科的考古学研究的意义

二、不同角度的考古学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实践中考古学研究意义的呈现方式

四、如何写作研究意义?


第三章考古学研究的问题

一、问题的重要性

二、问题的范畴

三、何为好问题?

四、问题的来源

五、如何发现问题?

六、最后的反思


第四章考古材料

一、什么是考古材料:考古材料观的问题?

二、理解考古材料的形成过程:考古信息的形成与嬗变过程

三、考古材料的发现与获取

四、解码考古材料

五、组织考古材料回答问题

六、考古材料的报告


第五章考古学文献

一、文献资料的重要性

二、考古学文献的构成

三、为了什么收集文献?

四、收集哪些文献?

五、如何收集文献?

六、资料如何处理?

七、有关文献综述

附录1英文期刊数据库及其所包括的期刊

附录2中文和英文考古期刊及介绍


第六章研究的难点:视角的选择

一、观看之道

二、考古学研究的宏观视角

三、考古学研究的微观视角

四、视角的评判

五、研究中的视角选择

六、实例分析:我所建言的博士与硕士论文


第七章研究的关键:理论原理

一、当前研究的理论问题

二、何为理论?

三、考古学的理论何在?

四、当代考古学理论现状

五、如何运用考古学的理论?

附录考古学理论读本(中译本)


第八章研究的关键:关键概念

一、概念分析是发现考古学研究问题的途径

二、核心概念的改变导致学科范式的重大变迁

三、当代考古学的概念构成

四、考古学概念的形成机制

五、概念的历史可能赋予概念独特的内涵与适应范围

六、如何处理考古学研究的概念问题?


第九章研究的关键:方法问题

一、当前中国考古学研究中的方法问题

二、考古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简史与区分

三、《考古学方法手册》中的方法

四、不同分支学科的方法

五、有关考古学方法的训练

六、考古论文写作中方法的运用问题


第十章论文论证的常见问题

一、缺乏论点的问题

二、缺少论证的问题

三、“一打多”的问题

四、既有文献覆盖的问题

五、分析的问题

六、概念提炼的问题

七、少有演绎推理的问题

八、论证的逻辑并行多、递进少的问题

九、材料质量差的问题

十、材料信息转化能力不足的问题

十一、考古材料本身的问题

十二、态度的问题


第十一章考古学研究的叙事:科学的方式

一、SCI与SCI论文

二、SCI论文的基本格式与内容

三、SCI论文的特点

四、中国考古学研究中的SCI论文

五、余论


第十二章考古学研究的叙事:人文的方式

一、人文的世界

二、人文的方法

三、后过程考古学的叙事

四、文化考古是不是一种新的可能?

五、结语


第十三章研究实践的过程:写作、发表与申请基金

一、论文写作从哪里开始?

二、论文写作的过程

三、学术规范问题

四、论文的发表

五、基金的申请

六、如何提高研究的产量与质量?

附录如何写作开题报告?


第十四章考古学研究的学术伦理

一、我们如何面对他者的文化?

二、我们如何面对自己的历史?

三、考古学的政治学

四、考古学研究的性别与性别问题

五、考古学研究的地方主义

六、考古学研究中的权力与规则

七、谁的考古学:分裂的考古学?

八、结论:考古学研究的本分


第十五章学术的“秘密”

一、再说学术的本分

二、高挂理想的风帆

三、置之一处,无事不办

四、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五、在合适的地方努力

六、习惯成就人生

七、理解研究的过程


结语  




↑上下滑动查看完整目录↑



More Article

更 多 阅 读


↑扫码观看陈胜前教授趣讲考古↑


· 考古界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 2022了,为什么我们还不挖秦始皇陵?
· 一口气安利9个好看好玩的博物馆
· 三位考古教授的高能对谈· 从考古学探究中国文化基因的起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新书推荐丨陈胜前《考古学研究指要》:何为好问题?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