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随州最后的市井味道,留在了棉纺厂的“筒子楼”!

2016-10-22 小永远 随州网

随州有着一条神奇的马路!

右边,是繁华的高楼大厦

霓虹灯、大广场......

左边,是一如淳朴的当初

红房子、筒子楼......



隔着一条马路,

却有着两种不同的生活!

这,可能得从老棉纺说起...


老棉纺

老棉纺厂始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曾经拥有职工一万多人,为随州的建设立下过汗马功劳,也曾经在随州辉煌了很多年,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到本世纪初,老棉纺厂终于走到了破产的边缘,最终,旧的厂房被拆除,取而代之的则是“齐星花园”的一幢幢高楼大厦。


我走进马路的左边

去寻找岁月烙的印



▽▽▽

 唤醒记忆的红房子


住过红房子,会说随普,家里随便就能找出白口罩、小纱剪,嗯,这一定就是随州正宗的棉纺人!在六七十年代的时候,能进到棉纺厂上班是一件特别傲娇的事,那时候铁树集团还是国企,而我的父母也曾是棉纺的职工,我也算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棉纺人。


就拿这“筒子楼”来说,在那个年代能住上这样的楼房,有自己的一个小家,人们就已经非常满足了。虽然一条长走廊串连着许多个单间,面积狭小、厨房和卫生间还得公用……在爷爷奶奶辈的别墅就是现在的楼房,而咱们这辈的别墅就是那会的红房子。


人们在这里长大成人,生儿育女,有的甚至三代共住在一个小小的单间里。曾经,我也在这十几平米的房子里度过了一个快乐的童年。如今,低矮狭小的筒子楼,将逐渐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所以趁着它还在,我迈着轻盈的脚步去探访——随州城中央最后的“老社区”。


穿过一条漆黑短促的甬道,一栋栋带着浓重怀旧情愫的“筒子楼”,一幕幕熟悉的景象便出现在眼前。离开这里十几年的我,深深的感受到这里已渐渐的“老”去。社区老年化严重,年轻人们逐个搬了出去,留下的可能还是最初的老铁树人。静静的看着他们悠闲的聊着天、玩着牌......

▽▽▽

 筒子楼最后的房客们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还多了不少后来的租客。坐在家门口缝衣服的奶奶告诉我,最后面的小房子都基本都租出去了,房租在80到150左右。虽然条件艰苦,可大伙都开心地生活着。


▲赵师傅,就是典型的租客,5年前来到棉纺社区,开起了配钥匙的小摊。


▲小卖部还在,只是是老爷爷的白发更多了,回忆起当年,还是依旧感慨不已。


▲段大爷,70岁。在这里摆起小摊卖布鞋,牌子上写着10元、20元,这些鞋子每次都是儿子去帮忙去批发的。


▲这个奶奶和老伴儿算是这里的第一批房客了,孩子们长大都搬离了这个家,他们却在家门口建了一个小花园,奶奶说每到花儿盛开的时候,就会有很多小姑娘来拍照。


▲徐奶奶,64岁了,抱着孙女坐在巷子口,笑容里满满的都是幸福的味道。


▲如今的筒子楼又迎来了一批小小的居民,虽然不知道他们还能在这里居住多久,但是身后的筒子楼会是他们生命中珍贵的记忆。


▲这里曾是无数小朋友玩耍嬉闹的小花园,如今已成为老人们闲聊散步的好去处。看到如此有爱的场景,我也多想和那些儿时的玩伴儿们在这里来叙叙旧。



▲最令人怀念的是和谐的邻里关系,住在“筒子楼”里,不在家时家里来了亲戚,没事!邻居会热情地请进屋坐坐,家里老人突然发病了,没事!只需喊一声,全楼的人都会跑过来帮忙。


▲要是上班出门前忘了收被单,没事!遇到风雨邻居肯定会帮着收回去。“筒子楼”里洋溢着人与人之间的浓浓温情。


▽▽▽

 充满年代感的老物件



▽▽▽

 伴随长大的学校


▲那个年代,似乎每个大一点的厂,都会有长子校,棉纺厂也不例外。从铁树幼儿园,到小学初中,曾经还有过高中。



▲于是,不少棉纺的娃从幼儿园就是校友,一直到中学。而我也从幼儿园一直到08年初中毕业才离开。(欢迎校友加我微信:szwch716)


▽▽▽

 美好的背后是危房

生活就是这样,一花一叶一菩提,一砖一瓦一人生。红房子是我们共同的回忆,是姥姥、奶奶家的方向,回忆里很美,看上去很棒,但仅仅是在回忆里,是看上去。


因为,当你真正走进这些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红砖房,已感觉不到当年住在这里的人们自豪和舒适。墙面开始脱落,用电不安全,房体不再坚实,甚至有的筒子楼已成了危房。时间的尘埃仿佛试图慢慢掩盖这段时光。



老房子都有个“缺点”就是采光不算太好,很多时候大白天也需要开着灯光。有时候为了节约电费,他们就会把菜拿出来摘、淘米也是在门口。


不时透过楼道能看到,“筒子楼”外新修的高楼,与这里形成鲜明对比。“筒子楼”内的“老”房客们数十年如一日的生活方式,却依旧淳朴而宁静。连年房价居高不下,老社区里的老人家们盼望着能有有身之年,住进对面的高楼大厦。他们跟我聊的最多的,就是什么时候能住上新房子。


我从白天走到黑夜

感叹马路右边的繁华

 

马路左边,在夜时沉睡; 马路右边,在黑夜降临时苏醒,霓虹闪烁。


天已渐黑,越往出走,霓虹就愈发缤纷。老棉纺社区和对面的齐星花园大润发,仅仅是一条马路的距离,人们的生活却不是一个节奏。



此时的老棉纺社区已然睡去,而这里的生活才刚刚开始。


夜生活,仿佛霓灯一亮,就有着无限的吸引力。穿梭在城市中的男女老少不约而同的聚集在这个大广场上了。


小永远后记


当我经过这些久违的老地方时,还是会发出微不可闻的感叹,因为离开好多年,楼下小卖部的老板已经不认识我了,我也没有再看到熟悉的面孔......但只有真正的棉纺人知道,在面目全非的城市中用着十年如一日的模样,保留住了所有人的青春回忆。我想,我一定还会再来到这里寻觅更多的老故事

编辑:小永远

摄影:女兵班的男班长、阿黄、小永远


老棉纺的小伙伴们,

你们现在在哪里?

你有多久没有再回去过?

欢迎大家在底部写留言哦~

别忘了给小永远点个

也欢迎你们加我微信哦!



— END —



在随州

总有一些人,一些故事

会触动我们的内心,

值得我们品味......


随州网《寻觅》栏目,

讲随州人自己的故事!

我们走遍大街,穿过小巷,

去寻觅,他们生活的痕迹。

记录他们岁月的故事,

用镜头留住时间,

让梦想与心灵相逢。


如果你也有这样的故事

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人

请长按下方二维码推荐或报名吧


随州网【寻觅】栏目·往期回顾

>【寻觅】第1期:坚持了15年,随州这个男人用他温柔的刀工,征服了所有人!

>【寻觅】第2期:43岁的她,用1块钱开了一家书店,解救了麻将桌上的随州人!

>【寻觅】第3期:43岁学瑜伽,50岁登上央视舞台,随州这个女人才是人生赢家

>【寻觅】第4期:从教23年,她用坚持与热爱告诉你“最美随州教师”是怎样炼成的!

>【寻觅】第5期:21张照片带你穿越时光,重现你没见过的随州!

>【寻觅】第6期:随州这群开着“房车”的人,背后居然是这样的……

>【寻觅】第7期:他们是随州最后一批抗战老兵,曾和日本人拼刺刀,平均年龄超过90岁……

>【寻觅】第8期:随州这对夫妻,结婚19年,用100封情书描绘出爱情最好的样子!

>【寻觅】第9期:随州这个牛人身怀绝技,惊动央视!他更是40多个孩子的爹......


乐活在随州❤爱上随州网

投稿/爆料请联系小编微信:szbl007

商务合作请联系:18371885110

点击“阅读原文”参与讨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