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讲座文稿 | 【加密艺术与元宇宙】NO.9:一个加密艺术家的养成
@陈 序:
谢谢袁园老师、谢谢各位嘉宾、谢谢服务器艺术的邀请。
为什么会聊这样一个题目?因为从我开始涉足到加密市场、NFT智能合约技术,以及由各种前沿科技趋势整合创新而成的元宇宙市场,有很多艺术家或者艺术院校的学生都来和我讨论过关于加密艺术、数字艺术,以及在Web3或者是正迈向Web3的互联网世界里面,当我们用到NFT智能合约的新技术,当我们更多了解整个加密世界以及底层基础的区块链技术和因为这些技术变革改变的文化形成、社会结构、契约关系、市场商业化过程,这一切,对于有志于成长为一个艺术家的年轻人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第一,这是一个特别宏大的题目。第二,这一题目非常需要时间慢慢积累,不断试错,才能形成这方面的理论。
艺术家是一个故事(匿名性)
加密市场出现的新型艺术家,很多艺术家会用匿名的方式进入市场,比如Pak,这是一个独特的特点,艺术家总是有故事。
Pak 推特账号
无聊猿俱乐部以猿猴为主题,共制作了10000个不同的NFT猿猴作品
这两种观点,时至今日依然有激烈的争论,可能几十年之后这种争鸣仍然存在,当然也可以想象某一天很容易达成共识,但是我认为这是偶然性,并不带有必然性。
首先,艺术家身份的建立跟过去有很大的不同,在没有成名之前,没有办法获得很多专业人士的帮助,必须在界定自己是一个艺术家角色的时候就去确定他的故事是从哪里开端,端匿名性可能是非常重要的选择。
用“玩法”这个词来讲听上去很low,但是跟他的版权、社群引导有关。版权的创新、社群的组成和引导,才真正决定了他的这些数字作品或者NFT作品价值共识的形成,这种价值共识的形成和他传统的作品——几千万人民币的拍卖相比,价格和价值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我认为到现在为止都不是确定的。
Fewocious
粉丝与藏家如何形成去中心化社群
Web3.0的社群生态
我的作品中包含着什么样的版权分享?通过版权分享给予社群什么样的权利?可能给社群带来什么样的收益?就决定了社群是不是活跃或者是利益共识上是不是强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
虽然后来朋克项目方用内部的方式确定会在每年的十万美金收入之下,可以允许单一拷贝物权拥有的藏家进行商业运营,但是过程如何进行,十万美元如何界定?谁来审计这十万美元?项目方、创作者和藏家之间、商品衍生权利用者之间如何确立真正的有法律规约的契约形式?这些都是没有一个定论的,并不构成非常强有力的权利和收益的分享体系。
在这个还不是特别典型的艺术社群里面已经如此,当一个艺术家要去建立这一形式的时候,会不会把更多的权力让渡给社群?还是像Pak一样,即使跟公域有非常丰富的交互,但仍然把社群部分的权力、影响力的部分牢牢地抓在自己的手中,确保自己艺术创作的独立性,即使社群、即使藏家也不能影响到他。
我相信更多艺术家会有不同的实验性的创新方式去实验社群建构方法,索兴在Web3.0的生态里我们看到通过DAO这样的去中心化自助组织形式,通过金库建立、投票机制能够建立非常丰富的社群形态,可以在不同结构、不同比例上分享商业衍生的权力和收益。同时,艺术家可以选择要成为一个独裁者还是要成为一个民主的君王或者逍遥在外的疏离者,艺术家都能够有自己很好的选择。而社群将会决定艺术家的故事元宇宙的的发展路径。
今天我的分享是这样三个部分,从创作、确权、社群讲了一个加密艺术家养成过程中,现在这个阶段看到的非常重要的关键点以及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讨论部分
谢谢陈序老师,今天还有两位讨论嘉宾:加密艺术家王兴,数字化合物创始人;元宇宙数字艺术俱乐部市场运营总监马林。接下来我们针对陈序老师分享的内容逐步展开讨论。
徐冰天书号
蔡国强NFT作品《你的白天烟花》
方力钧NFT作品“Elemental”
因为我是评论者,所以角度会比较尖锐。我觉得他们都跟我所理解的加密观念没有关系,他们都是被市场、周围的人或团队所裹挟,从而在市场上推出了NFT。无论这些NFT产品在市场上有多成功,艺术家原本在传统艺术领域中取得何种成就,我认为他们都不会对推动加密艺术的思考和发展起到作用。
作品1:捕捉不同植物的电波图像。他给家里的虎皮兰贴上传感器,左边看到图像就是植物的电波所生成的图像。作品中涉及的技术元素非常简单,就是使用在市场上买到的传感器。
艺术家正是借由这个生成艺术作品,让我们与原本色情图像之间的欲望关系被拆解,来思考我们与技术的关系,这是真正的好艺术家、好作品。
关于“匿名”和“有名”,关键还是创作水平。匿名有匿名的精彩,有名有有名的精彩。我很喜欢Pak的作品,同时也喜欢loot,我也不觉得自己实名公开艺术家的身份有什么问题。
有请马林,你的身份是在市场的范畴,你们怎么选择关注哪些艺术家?回到“创作”主题上。
@马 林:
感谢袁园老师,我叫马林,来自元宇宙数字艺术俱乐部。结合我的所见所闻和今天的主题,展开展开讨论。
谢谢马林的观点,现在把问题抛回给陈序老师,你既是收藏家、投资者,也是布道者,基于不同的身份视角,你遴选艺术家有什么样的差异?
谢谢袁园老师。对我来讲这确实是挺深刻的一个问题,我相信这种身份的纠结不是发生在我一个人身上。当任何一个人要去“购买”(我用个比较中性的词汇)或者通过某种方式“获得”一个加密艺术作品时,我们立刻就会陷入多重身份之间的关系,其原因在于:
谢谢陈序老师的回应。我再抛出两个国外一线艺术家的NFT实践,然后展开进一步的讨论。
阿布拉莫维奇作品《25帧》
我把这两个案例抛出来作为引子接下来进行这一轮的讨论。首先请王兴回应,你怎么看达明安·赫斯特的实验和阿布拉莫维奇进军元宇宙中的第一个作品?
我很尊重阿布拉莫维奇,她显然是艺术史上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但我觉得是这个作品很差,差到什么程度?我听很多人跟我说过很多想法,在NFT火爆之后,许多艺术领域的朋友说:“哇!我也来搞个加密艺术吧”!怎么做呢?很多方案都是把一个视频切成很多帧,每一帧铸造一个NFT售卖,或者是一张画切成若干份,每一份铸成一个NFT售卖。
我特别理解王兴的观点,作为一个艺术作品而言毫无疑问可能5分钟都不用。为什么我要提这个案例?
看到两个比较经典的作品,也想到了国内外一些经典的案例。在国内,大家认识的数字艺术、加密艺术都是从一线的平台,比如文博类的作品开始,从这种认知开始普及。国外有很多经典类似的玩法,也是陈序老师提到的“玩法”,听起来比较怪,但确实是非常有可研究的地方。
First Supper 的各Layer图示
谢谢马林,马林也引出了我们下一轮讨论的话题:关于工具和确权。我先分享几个案例,让大家有的放矢。
“对不起……请给我画一只绵羊。”
“我根本没有学过画画。”
“没关系。请给我画一只绵羊。”
这是我想抛出来的问题,什么是工具?我们要用工具做什么?加密艺术家还是要落在艺术家的思考上,这是2006年的作品,那个时候没有加密世界呢?
听上去是好多问题,我理解的是袁园老师想要讨论加密艺术是不是一定要用到具有一定门槛的区块链工具?
马林你怎么看?在市场方面,会特别关注创作者或者作品的技术含量吗?或者是使用什么样的工具、智能合约的能力,这会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考量吗?
袁园老师,我个人感觉这是纳入我衡量是数字艺术作品还是加密艺术作品价值的维度,这对我很关键。我一定会去调查或者是参考艺术家创作作品时,是怎么样表达自己情感的,是用加密编程工具还是融入AI技术?还是日常创作中用笔、纸的形式创作?
艺术和技术的融入过程,不用过多强调是技术服务艺术还是艺术服务技术,就是一个融合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也需要艺术家朋友们一起讨论,融合过程是趋势,至于结果我都可以接受,这是我的观点。
你怎么看确权和迷因,CC0完全放弃版权以及跟迷因文化之间的关系呢?
关于版权,陈序老师已经分享了区块链技术带来确权的优势、变革,可能会形成全新的版权体系。
接下来的问题请陈序老师回应。我个人特别关心迷因文化,在加密世界之前,迷因文化已经流行很长时间了。现在提“迷因”,可能觉得是专业术语,但如果说“鬼畜”、“二创”,是大家很熟悉的。很多东西,我们可能没有看过原作,但是表情包或者是“病毒”视频,都是二创。
迷因的“迷”确实是不知道会成为什么,不知道在什么程度上改变和影响社会,有极大的突变可能性。陈序老师,你怎么看加密艺术一方面跟开放版权话题结合在一起;另一方面跟迷因文化的关系,怎么看?
袁园老师讲的这个点很敏锐,开放版权这个事情,尤其是CC0和迷因文化之间有一个非常深刻的关系,无论是艺术领域、创作领域,开放版权作为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部分。
这两个部分是所有商品中可以看到的,提供的一种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是结构了整个人类社会市场经济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谢谢陈序老师,讲得非常透彻。
我是非常喜欢CC0的,我个人的作品和我们团队所有的内容,包括我们团队的作品《加密艺术驱动器》和研究型的项目《加密艺术年鉴》,前段时间全部官宣CC0了。
谢谢王兴。这里带来一个非常值得创作者去思考的点。迷因是什么?是影响人的思想、影响社会文化的,是真正创作的影响力。创作者要在底层思维上有所作为,不是搞个一个作品,多卖一点钱,而是怎样制造一个文化现象,在思想层面、文化观念层面影响别人,让所有参与者不是被动参与,不是被动的观众,而是主动的,同样是创作者的身份在迷因链条里不断制造一波又一波的浪潮,这是非常重要的。
下载这个应用程序,我的计算机可以作为一个结点来提供计算能力——加密货币当中的计算结点。一台计算机每个月大概能产生3美元,很少。但是,只要全球有5000个下载软件,筹集的钱至少可以为将近2000人付保释金免予拘留。
@王 兴:
这是一个很好的话题,我们也一直在考虑,因为不管是微信、Discord或者任何工具。作为实践者,我发现有一些社群用户显然是你的社群一员,但是不在你的社交媒体群组功能里。
就是说:“搞抽象的你生成有潜力的数字化合物,重新另类的小便池,对抗浅陋的双年展。”
谢谢王兴,请马林也回应一下关于“社群”的理解。
我做运营也有几年了,确实想结合加密艺术有一些新的点出来。
Goblintown NFT
最后请陈序老师做总结。
最后这个话题恰恰是挺重要的话题。简单讲,艺术受限于技术,不能认为技术的改变对于艺术进程影响是唯一决定性的,但确实会改变艺术创作的形式,深刻影响到他的本质。
所以,艺术创作、艺术活动本身从最初的表达到中间的传播,最终变成了组织。换句话说,是有巨大的动员能力,这种能力不需要通过间接的介质实现,不需要通过其他的社会结构、动员结构实现,它自身就能够实现。
谢谢陈序老师。今天时间差不多了,最后留一个问题给大家来思考,回到刚开始我分享的“绵羊市场”的文本来源《小王子》,小王子要求他画一只绵羊:
【往期回放】
1 | |
2 | |
3 |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