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大陈岛老兵⑨丨戴明哉:我在大陈岛上当步兵
戴明哉:共产党员,1947年8月20日出生于天台县坦头镇东横下宅村。1965年12月应征入伍,1966年2月底分配到二营营部通信排有线班(也叫架线班);1969年12月任二营四连炮兵排排长;1971年初任一营三连步兵排排长;1971年10月任一营八五炮连副指导员兼连队团支部书记。1979年1月调至天台县人民武装部工作,1986年6月集体转业于此;1992年6月调至天台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工作,2007年11月退休。
“我们家四个兄弟,出了三个兵。”
“大哥是在解放初当的兵,打过仗剿过匪;我和小弟后来也当了兵。就连我的大姐夫也是部队干部。二姐夫虽然没参军,但也是村里的民兵连连长。”
说起家人的“参军史”,戴明哉有些自豪。当初,他也是在家人的影响下,踏上了前往大陈岛参军的路。
1965年,身为村里民兵连连长的二姐夫负责征兵工作,他对戴明哉说,你都不去当兵,还叫谁去当兵?原本就对当兵有些憧憬的戴明哉,在大哥和二姐夫的鼓励下,应征入伍。
但怀着一腔热血的戴明哉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被送到一座荒凉的海岛,“大姐夫跟我讲过一些当兵的事,他们的驻地条件没有大陈岛这么艰苦”。
他还记得,那天,自己和其他新兵一同坐车从天台来到了当时的海门,第二天天还没亮,他就被“稀里糊涂”地带到了海上。“在当兵前,我都没听过大陈岛。坐船到了海上,我眼前看见的是白茫茫一片,问是去哪里,说是去大陈岛,这才知道自己的目的地。”未知的前方,加上行程中的不适,戴明哉的参军之路就在这样的迷茫晕眩中拉开了序幕。
终于到了大陈岛,一瞧,他顿生退意。
呈现在他眼前的海岛看起来十分贫瘠,杂草遍地。渔民们都出海捕鱼去了,岛上很少有人——“刮大风的时候,渔民们把船停回港湾上岸,我才发现大陈岛原来有这么多人。”
彼时的戴明哉想到自己要在这样的海岛上当兵,而且一待就是四年,心里满是抗拒,“我一年都不想待”。
然而没想到,一年又一年……他在岛上,一待就是十四年。
时光荏苒,涛声依旧,和许多战士一样,戴明哉将他宝贵的青年时光都留在了这座海岛上。
1969年12月,戴明哉被提干,成为二营四连炮兵排的排长。从通讯兵到炮兵,对他来说是一次全新的考验。“当时虽然已经提干,但我仍把自己当成新兵一样,从最基础的训练开始练起。”在连长的教导下,戴明哉认真学习分解炮栓、装上引信、目测瞄距等技术,同时,他也学到了炮兵指挥、炮排指挥等技巧。
然而没过多久,到了1971年初,他又被调至三连步兵排当排长,“没有办法,我只能把自己再次当成一个新兵,从头开始学起。”
步兵的训练对体能的要求比较高。大陈岛气候恶劣,夏天烈日曝晒,冬天海风冷吹,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家一直坚持刻苦训练。“当时练习一个刺杀动作,一口气要练300下,而且出手要保证稳且准。投手榴弹的要求是30米及格、40米良好、50米以上优秀,我的个子不高,力气小,只能扔三十多米。达不到要求就只能平时多训练,最后练得胳膊都肿起来了。”虽然在步兵排只待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但这段步兵训练经历成为了戴明哉痛苦又美好的回忆,“在我经历的这些不同兵种中,步兵最辛苦,但是步兵最能锻炼人,可以学到很多实用的东西。”
时间转至1971年底,他再次被调任,担任一营85炮连副指导员兼团支部书记,工作内容也从日常训练变成政治宣传、军民联防、做好青年工作及团结军民关系。
大陈岛的生活单调且重复,身为连队的副指导员兼团支部书记,戴明哉十分关注青年战士的思想情绪变化和精神需求。
1973年,几个从上海来的战士觉得岛上的文艺活动比较枯燥,于是提出“买一台电视机”的建议,并将意见反馈到戴明哉这里。连队讨论研究后,派战士去上海买回了一台19英寸的黑白电视机。“海岛上信号很差,我们将电视接收天线捆在毛竹竿上,天线对准温岭县的方向,终于收到了信号。”从此,战士们周末多了一项“看电视”的文娱活动。
为了丰富战士们的业余生活,戴明哉还会组织连队战士自编自演一些文艺节目,带着战士们去各个连队互相交流、演出,去团里参加文艺汇报等。
“我当架线兵的时候,我的班长朱昌林多才多艺,不仅会写毛笔字,还会吹笛子、拉二胡。”戴明哉跟着朱昌林学习了笛子和二胡,没想到在当副指导员的时候派上了用场。有时,他也和战士们一起拉二胡,在戴明哉的记忆里,一首名叫《大陆调》的锡剧让他印象最为深刻——当时部队有许多江苏来的战士,他的连队里也有两名江苏兵,锡剧正是流行于当地的传统戏剧。
“大陈岛是我的第二故乡,是我流血流汗成长的地方,我一直想找个机会去大陈岛上看看。”这么多年来,戴明哉一直默默关注着大陈岛的发展和变化,“听说大陈岛正在打造水上飞机项目,我想着,开通后带着家人一起坐飞机去。”
内容节选自台州新闻APP
往期 · 推荐
天台发布官方号
✄ 编辑:陈佳佳
✄ 审核:许群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