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走在快递车交错的路口:一次重回街头的摄影行动

OFPIX 谷雨影像GuyuVision 2019-07-11


你走在路上的每一分钟,身边都会有快递员经过。

我们觉得,应该把这事儿拍下来。当然,完成这个项目并不简单。

快递员,这些城市里的“跑男”,他们为城东头的姑娘送一束花,为一位母亲送上急需的药物,到火车站为丢三落四的人送上证件。

在街头奔跑的快递车里,运送着货物、食物,但也有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面对着的是每一个个体的特殊需求。快递所能运输的物品,被都市人的想象力和都市生活所创造,在不断地增加。

有则新闻说的是,一位网购火锅底料的男子,因为填错了地址,水烧开了,却无料下锅,最终,快递员及时解决了这场聚会的尴尬。

除了人,可能没有什么是不能被快递的。

说快递员是“跑男”,可能也有些偏颇,我就亲眼见过,一位戴快递公司特制的长耳朵卡通帽的女子,骑着电摩托上了高架,在灰色的城市里,她那黄色显得特别突出。但匆匆之下,只是一个背影。

大多数时候,我们瞅见的都是快递员的背影。

2018年2月4日,北京。从事闪送工作以来,张拴勋接到过许多“奇葩”的订单,有叫闪送帮忙扔垃圾的,也有上卫生间忘带厕纸的。来源 | 视觉中国

2017年8月1日,四川成都。气温居高不下,大多数人选择待在空调房的同时也选择了外卖。来源 | 东方IC


2012年1月19日,河南洛阳。雪路上,邮政投递员张建武小心翼翼地骑行。来源 | 视觉中国

从街头回到居所,在电梯里遇到的最多的人也不再是邻居。我们一次又一次地为陌生人打开门,但交接仪式非常短暂。我们对这些忙碌在身边并贴近我们私人生活的陌生人,既警惕又(不得不)开放。

快递是否加速了都市的陌生化?有人说快递和一些亚文化如“宅文化”相互滋养着。当我们发现行走在路上的都是快递员的时候,是否说明,对这个城市的街道使用率最高的其实是快递员?快递员究竟和城市是怎样的关系?

一些资深的快递员对自己的行走路线有最佳的规划,从而能够以最为高效的方式将包裹送到每一个门口。但很少有人和他们聊过对这个城市的看法,在众人口中的骑手,似只是这个城市里的异质元素,与他们有关的新闻只是交通事故。

研究城市社会学的学者曾提出:构成城市的那些物质,只有通过经常使用,形成习惯之后,才会像工具器物与其使用者的关系那样,与居民和社区中固有的勃勃活力联系起来。[1]

2018年1月26日,北京,十家快递春节不歇业。来源 | 视觉中国

如今,当我们的现代生活逐渐走向虚拟的空间,城市的活力,是否主要由穿行在街头的快递小哥所激发?他们的身体介入了这个城市,他们捡拾着真正的物品,俯下身子搬运。快递小哥代替了我们行走在去餐厅的路上,去超市的路上,去咖啡厅的路上。

而在网络中,那些按下购买键的都市人,是否可以说——身体正在“消失”。关于网购,有学者指出,这一行为消解了需要身体力行的各种场景。网购中的人际交往“双方的邂逅是短暂的、陌生的、高度片段化和表层化的”;网购的体验相当抽象,“因为买者的身体并没有留下一串轨迹。”时间和空间感的丧失让我们的记忆变得模糊,我们生命体验从与人接触变成与符号接触,最终变得空洞。[2]

无论是买一本书,还是买一顿饭,网络的界面都没有太大的不同。网购的踏实性,不仅在于物品会准确地送上门,你甚至可以追踪送外卖小哥的轨迹,他应到达的时间是以分钟计算的。

这种购物体验的理性,也许正是社会学家乔治·里兹所言的麦当劳化(McDonaldization),在大城市里,由于对效率、速度的追求,诸多社会经历如同麦当劳套餐一样,以精准的方式实现,减少了不可预测性,技术至上,但“人味儿”却丧失了。[3]

2017年11月14日,山东滨州,高校大学生们利用中午放学时间集中取快递。来源 | 视觉中国

摄影,正是让一些原本需要“真身”接触的社会实践(比如购物)变成薄薄一片儿的开端(成了透过照片购物)。照片替代了我们与物质实体的接触。传统的街头摄影也不再那么流行,画廊里所谓高大上的作品,不少是摄影者坐在电脑前“想”出来的。并非是对这种行为的质疑,但您不觉得似乎少了点什么?

在社会学家齐美尔所描述的现代大城市里,人际关系明显地偏重于眼睛的活动而不是耳朵的活动。他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公共交通手段,因为在现代交通工具发展起来之前,人们不可能面对面地看着几十分钟甚至几个钟头都彼此不说一句话。[4]

不过,这种都市体验随着交通通讯技术的不断升级,到了今日的社交网络,反倒颠倒了——我们的眼睛开始退化,我们的头脑里都是各种吵吵着的声音。传统意义而言的摄影的衰落,也就可想而知,因为可拍的对象变空洞了。

OFPiX曾连续七年发起了还乡计划,调动回到故乡的眼睛展开观察,以及用相机将之描述。我们也曾发起过对城市居住地的观察项目,比如针对北京超大社区回龙观的纪实摄影项目,以及用手机拍摄自己生活社区的“都市客” 。

快递,这个概念已被诸多媒体探讨,但通常都是对快递员生活故事的描绘,对物流业的阐述,这一次,OFPiX与谷雨计划联合发起的《快递》这个摄影项目,我们将把快递放到城市生活的背景中,以影像为工具,呈现每个具体的人在当下这个具体的时空中的经历。我们将走到街头,我们要用力地去看,去记录,我们将由表及里地去挖掘故事,也许,它就是写给未来的一部当下的城市生活史。 

如果您也和我们一样,对一个快递包裹里的城市文化,一个骑手眼里的都市生活,一个御宅族的购物经历充满兴趣,欢迎加入《快递》这个项目,让我们来一次重返街头的摄影行动。

摄影师招募

《快递》将从招募摄影师开始,以工作坊的形式展开具体的操作,每一位摄影师都将独立完成一个从快递这个视角切入的对都市生活的观察项目,形成一个图文结合完整的文本。最终在谷雨和OFPiX的平台上发布。

我们首先会对申请参与者做一个遴选,选择15名左右的摄影师。

具体申请方式如下:

参与者需要有专业摄影或艺术创作的经历。(当然,您也可以是一位资深的业余者,那么我们需要参考您的影像作品。)

招募截止时间:本通知发出后一周内。

请发邮件至:kuaidi@ofpix.com

邮件标题:“快递+个人姓名”

申请所需材料:

a. 一份个人简历

b. 摄影作品链接,或者一份作品的PDF(注意,请不要发压缩文件)

c. 一句话关于您对快递这个项目的观点。(注意,请不要发您具体的方案,以避免与最终入选者的拍摄计划产生可能的撞车,从而出现观念剽窃的争议)


参考文献

[1] [美]RE.帕克、EN. 伯吉斯、RD.麦肯齐:《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宋俊岭、郑也夫译,第5页。

[2]参见王建民《“网购”与消费社会的支配逻辑》,《新视野》2016年第6期。

[3]参见陈洋《中国快递是靠人口红利和碎片化商业生态构筑的金字塔》,《南方人物周刊》2017年3月13日第7期。

[4]齐美尔:《社会学》,第4版,柏林,1958年,第486页。转引自[德]瓦尔特·本雅明:《巴黎,19世纪的首都》(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刘北成译,第101页。

× 撰文 | 任悦

× 视觉设计 | 张家馨

× 视觉统筹 | 于涛

× 运营编辑 | 赵嘉慧

× 运营统筹 | 迦沐梓

×项目策划 | OFPiX x 谷雨影像

腾讯谷雨计划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