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拜外卖小哥为师探秘城市,小区抄近道指南拿走不谢 | 快递故事

谷雨×OFPiX 谷雨影像GuyuVision 2019-07-11


“你要去哪里?来,师傅告诉你。”武圣路上,我刚认识的骑手王志宏正为他新带的徒弟指点迷津。


“沿着这条路往南走,第一个路口右转,向前,再左转,过路口右转,再向前100米就到了。”他快速调动脑的地图,每个字眼都不带停顿,留下我和他的徒弟面面相觑。


“记住了吗?”


没人回答


“我还是跟导航吧。”他的徒弟最后说。


作为一名生活在北京潘家园的上班族,我和骑手们的相遇纯属偶然。我原本打算拍摄他们的生活故事,一有空,就跟在他们后面在社区里穿来穿去。看着他们高强度高效率的送餐过程,我逐渐对骑手如何与城市互动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骑手似乎像是在我居住的社区里进行一场大型的虚拟生存游戏。每个人出于不同的目的进入其中他们每天必须拼,必须计算自己的金币得失平台也在用好评差评等复杂算法统计着每个人的积分。


这个生存地图之中居住三年的我,简直是个小白我开发点亮过的街道屈指可数,绝大部分依旧处于黑暗之中。


想要快速通关?必须有攻略,还得拜师学艺。


摄影 | 汪可

编辑 | 李偲扬

出品 | 谷雨 × OFPiX  



师傅有了,地图开了


师傅一定得找最厉害的。


1986年出生的王志宏和1991年出生的潘为磊,一直在角逐所在外卖站点的头名——两人交替占据排行榜的一二名。我决定跟一跟他俩。


这两位师傅要闯的地图并不简单。这个社区之复杂足以让每个试图闯关的新人头大。


 位于北京朝阳西南部的潘家园,东邻南磨房乡,西至广渠门南滨河路,南与十八里店乡和丰台区交界,北与劲松街道相接。


潘家园有大概三十多个小区五百多栋楼,大小道路交汇。这里的建筑年代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数,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可以一直数到现在。有的小区规模庞大,包含70栋楼;有的则一栋楼就是一个小区。这些小区之间可能是封闭的,也有的有“秘道”相连。


现在,在这个复杂的界面上,师傅有了,地图开了,下面该“真枪实弹”地闯关了。



跟着“单王”闯关

“我干第一,家里人为我自豪”



我管潘为磊叫“小潘师傅”。他是传说中的“单王”,来北京干这行才不到半年,已在站点每天实时更新的排行榜上稳入前三。


有次我采访他,他正忙着安顿车架上的两个餐箱,偶尔抬起头简短回答我两句。


“现在大中午的,正爆单呢!”他解释说。


“爆单”,应该算是骑手们的战斗术语吧,指的是送餐高峰期间超常忙碌的状态。小潘所在的送餐平台会根据骑手的地理位置实时派单,高峰期会挂到10单,有时还会更多。


为了完成给自己定下的“每月挣一万块”的目标,小潘每天至少要跑40单,这意味着他的开工时间远远超过平台要求的最低8小时。“如果每天干8小时,对我来说那就算是休息了”,他轻描淡写地说。


 小潘10月29日跑单一天留下的轨迹。


外卖平台强调用户的消费体验,对骑手的服务有着严格的考核标准。准点率、好评度和跑单量生成的数据共同决定着骑手的收入。有个小区有一位永远在打差评的女士——“超时了差评,没有先给她送餐差评,没有根据她的指示从东门进入小区而是从西门进也会给差评。”


因此,要想取得漂亮的数据,就需要对区域内的街道、商家和居民楼尽可能地熟悉。除了找对路径,还要避开一些“关卡”——复杂的社区格局里,总有些不方便的地方。


“单王”小潘给我分享了几条作战经验,存档在这里。


 这堵墙是小潘之前被导航带到的一个碰壁之处。他的目标是磨坊南里25号楼,但当他来到 28号楼,却发现无法穿越,两栋楼之间隔着一堵墙。细细看来,28号这边墙是白色的,25号那边则是红色的。


小潘后来知道,这两栋楼分属不同单位管辖。


这堵墙的存在也有合理之处,但原本是近邻的两栋楼,它们的居民走着不同的大门,应该失去了很多照面的机会吧?或许这就是大城市的生存逻辑?


我为小潘师傅拍下他和这堵墙的合影,碰壁经历随后被他更新进道路使用经验中,“没有更好的办法,你只能多记”。


 农光里213号楼是附近楼群中另一个不太好打通的“节点”,小潘有点憷头去这里送餐。区别于农光里其他的楼,这幢楼有个独立的院子,一道栅栏将之圈了起来,要想进入其中,先要通过大门门禁。这大概也是为了居民的安全考虑,但如果每一幢楼都这么做围栏,这个社区给人的首要印象就是彼此隔绝。


 华威北里小区的这两幢楼,也是这么单独被隔开的。不过,你若跟随导航到此,只能看到一个上锁的大门,要想顺利通关,必须找到隐蔽的“暗道”——绕到一边,你会在一家理发店旁看到一个小门。可为什么要抛弃大门走小门?最初这个大门的设计有什么不合理之处?


 别以为闯了几关就可以歇着了,你的生存经验要不断更新。磨坊中街是潘家园的关键道路之一,可以从武圣路通向两边的很多社区,但这个本来可通行的门,现在被堵住成了墙。新开的门改成了向西走的50米处。


小潘的社区闯关,不仅仅是这些道路和围墙,还会有一些其他的麻烦,比如频发的交通事故。小潘在5月份一次送餐时,脚意外刮到了路边的柱子,为此,他休息了五天半。这是他入职半年来除了中秋回家三天外唯一休息的时候。


当然对于骑手来说,这样的战斗闯关也不仅仅只有“金币”和积分的回馈,他们也会感受到暖意。有一次,一位顾客订了两百多元的餐,在送餐途中,前面有人突然开门下车,撞倒了小潘,餐全撒了。小潘打电话给顾客,要发红包赔钱,顾客的第一句话是,“你没事吧?伤到哪里了?”


“感动时刻”还包括一个下雨天,有个订单的备注是:“师傅,下雨天路滑慢点骑,我不着急,超时的话你就点提前送达。”



“你还喜欢北京其他什么地方?”


小潘来北京半年了,但“基本没去过配送范围以外的地方”。就连住,也“只是个睡觉的地方”。四个月里,小潘搬了三次家。两个手提箱两个小包,加上一床妈妈为他做的紫色带波点的被子,是他所有的行囊。


“我干第一,最主要是家里人为我感到自豪,我也能帮到我姐了”。小潘没打算在北京长待,现在的任务是赶紧奋斗,“赚钱了回家买房子、娶媳妇”。



志宏师傅的“任意门”

“之后还是想回老家,谁都想回去”



说起干快递,志宏师傅很干脆:“现在是人生低谷,但干这个也不丢人。”


1986年出生的王志宏,和小潘在一个站点工作。他并不是这座城市的新来者。志宏师傅常常给我指出一些我根本看不到的场景,比如现在西大望路南路上的医院所在地,他却告诉我那里曾是鸿燕市场——十多年前,他的音像店、电脑店就开在这儿,音像店生意做得好的时候,他还在松榆北路上的超市里开过一家分店。


在北京赚了一些钱后,王志宏回老家平遥成了家,但经过几次人生起伏,他回到了从头再来的局面。在潘家园熟悉的道路上,王志宏做起了骑手。


虽然竞争激烈,王志宏和小潘也是惺惺相惜。


“有个月,我有两个差评三个超时,小潘只有一个差评,我一看靠单量拉不回来了,就让他赢了。上个月最后一天,本来他领先我四单,我急了,使劲干反超了他两单。结果晚上十点他给我发微信:‘志宏兄,你还不回去?’我干到十一点给他发微信说:‘你追吧’,然后我就下班了。我们是每天午夜十二点截止数据,结果他最后又反超了我两三单。”


“我跟潘为磊都属于特别能吃苦的,一般人干不动。你想想,一天24个小时,跑单跑十七八个小时。”


 志宏师傅10月29日跑单一天留下的轨迹。


王志宏工作起来很拼命。即便如此,有时候他也不太吃得消。


“最疯狂的时候连上个厕所的时间都没有,一单接一单,都是快要超时了,都是跑着前行。有电梯就坐电梯,没电梯就爬楼梯上去。到三层,打电话,‘喂,你外卖到了,开门’,正好你到他门口,他开门,你送完餐扭头就跑,就那么快。”


我在微信上问志宏师傅,我想了解骑手是“如何使用潘家园社区的各种道路的”,他给我发了两张照片,“这是不是你要找的奇葩的小门?”师傅有很多抄近道的经验,但他却一点儿不觉得这有什么特别。


事实上,社区里的门守卫着各自的领域。尽管从外观上看,这些门并无差异,但要打通骑行道路,就要熟记所有门的开放与关闭情况。


 这道门是志宏师傅经常穿越的“结界”。穿过它,就可以绕开拥挤的松榆北路,直达东三环南路辅路。不少小区都有这样类似的小门,它们的出现是为了方便居民通勤,但门太多了也不利于社区管理——它们常常上着锁——想要从居民区里迅速脱身,就要知道很多具有稳定开放属性的任意门,这是通关的诀窍。


 这个小门连接着华威北里社区,打通了华威路和潘家园路,也是附近居民利用率很高的一个任意门。一天的午高峰时间段,我在门前成功偶遇了志宏师傅,他正带着他真正的徒弟熟悉道路。


 我想干脆请志宏师傅帮我拍下一些关于门的照片。看到这些照片,我才意识到我们这个大社区里“奇葩”的小门真不少。如果细细端详,其中很多门很不“正式”,不少真可谓是“破墙而出”。它应该会让城市设计者反思一下一些墙存在的理由吧。


 守在志宏师傅指给我的“传送门”,成功捕获了他。


至于“抄近道”以外的闯关经历,王志宏说起来更是滔滔不绝:


“遇到一次喝酒喝多的,我说‘您的外卖到了’,他就靠在门上也不搭理你。我说‘您的外卖’,不搭理,只能放在地上走了。”


“还有一次送一个二楼的单子,我想那就爬楼梯吧,结果楼梯的墙上画的全是骷髅,整栋墙都是,你想想那是什么感觉。后来反应过来觉得那漫画还画得挺好,应该是专业水平。”


“有回送个单子,顾客地址没写清楚,只写了小区和楼号,没写具体的门牌号。我到了小区,给顾客打电话对方却关机,没人接。没办法,我就在楼下喊,喊了一圈,终于有个女的从窗户里探出头。一问,手机没电关机了。后来我看她在评价里写,‘这个小哥太牛了,没留地址都能把餐送到。’”


这个月王志宏女儿过4岁生日,他打算请假回去。对于以后,王志宏说:“之后还是想回老家,肯定想回去,谁都想回去。”



们共享着同一个街区



慢慢掌握两位师傅的闯关秘诀后,我觉得自己和潘家园社区产生了全新的联结。


我的日常生活原本“循规蹈矩”,可以概括为一条上班下班的直线。但和骑手闯关的日子,我开始重新审视居住其中却长时间忽略的“我的社区”。再看到骑手时,我会脑补他们要走哪条捷径,路径规划如何,好像有种对地图了如指掌的感觉。



街区作为城市中的主要公共区域,是城市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街区的生机,不只是由城市规划者来设计的,尽管这是他们的责任,街区的生机更应该由生活其中的人们自行产生。


正如简·雅各布斯在其著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探讨街道时提到的,“一些人的活动吸引另外一些人”,城市因此充满着运动和变化,像是“一种复杂的芭蕾,每个舞蹈演员在整体中都表现出自己的独特风格,但又互相映衬,组成一个秩序井然,相互和谐的整体”。


作为街道最频繁的使用者——外卖骑手与快递员,可谓是街区这项公共事业最积极的参与者和检测者。往来穿梭的他们,反馈着诸如对围栏、墙体、门洞的建造合理与否的切身体会。


尽管这些体会目前只有我一个聆听者,尽管两位师傅说最终都会离开这个城市,而我自己,也并非就是这个城市永久的居民。但在此刻,我们共享着同一个街区。


 在两位师傅的启发下,我也为自己的常规轨迹拓展了一条小小的“捷径”——一个铁轨之下的地下通道,可以避开上班路上拥堵的东三环。


我珍惜着与骑手之间因为闯关而有的这么一场小小的交流。骑手路上的莽撞,是否也凸显了城市设计时的问题?也许接下来我应该找更多人聊聊。


虽然我的师傅王志宏一直把这个项目理解为我在找一些奇葩的小门,也不能理解我拍摄的意义在哪里,不过,当有一天他带着我驶过街头时,他还是忍不住问我:“你每天拍来拍去,这些照片有用吗?”“有用吧。”“把‘吧’去掉,要有自信。”“有用!”我说,他满意地加大了油门,一路向东驶去。




项目主持:任悦 / 詹膑

摄影:葛亚琪 / 肖予为 / 卢禹凡 / 刘禹扬 / 范晓颖 / 林宏贤 / 汪可 / 金晓梅 / 郝梦雅 / 郑志成 / 吴家翔 / 崔楠 / 金东俊 / 诸少达 / 吴承欢

图片编辑助理:张叶 / 刘立楠 / 李偲扬 / 钟华连 / 赵天艺

特别鸣谢:摄影书编辑豆豆;快递员朱宏 / 李元 / 项亮 / 田文芳;骑手潘为磊 / 王志宏 / 高升


视觉设计:彭奥 / 张家馨;视觉监制:于涛

文字编辑:金四 / 迦沐梓 / 赵赫廷 / 纪晨;数据编辑:郝昊;运营编辑:郭祎

校对:阿犁

项目协调:李佳 

项目监制:魏传举 / 王波

(本项目由谷雨计划支持,谷雨 × OFPiX联合策划,腾讯新闻出品。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