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喂,你还好吗?》
出品| 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 X 腾讯新闻谷雨
“我们愿意谈及出生、成长、发展,回避死亡、衰落、退步,但往往死亡带给我们的触动最大,感悟最多。面对离开的人,我们要学着去道爱、道谢,还要道别。”这是心理专家叶嘉璐在灾难中最深的感触。
叶嘉璐(小叶)是四川第十批援鄂医疗队的心理专家。今年二月,她在疫情最艰难之时和149名四川同行一起抵达武汉。在这里,他们见证了无数人的绝望,悲痛,愤怒,也帮助受访者们一步步走出人生中的至暗时刻,重建生活的信心。
本片导演|雷钊
作者|青木
编辑|夏末
出品|腾讯新闻
“我总觉得,是我害了他”
心理专家小叶跟王阿姨电话连线
王阿姨是小叶一直放不下的心理救助对象,她在这次疫情中失去了相伴52年的丈夫。
王阿姨曾经感染了新冠,但当她痊愈之后,丈夫却因照顾自己而去世。“我觉得是我害了他。”王阿姨觉得自己是一个罪人,内疚和绝望让她陷入应激性创伤之中,难以接受眼前的事实。儿子身在国外,虽然每天视频开导她,但一直效果不佳。
心理专家小叶跟王阿姨电话连线
小叶刚开始接触王阿姨时,她还处在拒绝和逃避的状态中。她说自己时常会产生错觉,觉得丈夫还在医院抢救。
在这个阶段,心理救援没有特效药,最好的药方,就是陪伴和倾听。
渐渐地,通过电话治疗和互动,王阿姨逐渐对小叶产生了信任,开始絮絮叨叨地回忆和丈夫的往事:“我们从小是青梅竹马,从下乡开始就在一起,一直相敬如宾。”
在心理援助的过程中,小叶没有过多提起那些伤痛的回忆,只是默默安慰王阿姨不要过分自责,要跟家人一起度过难关。她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开导和陪伴,帮助王阿姨逐渐适应丈夫离开后的生活。领队的心理专家赵红表示,不同于日常的心理咨询,疫情期间的案例更多是灾难之后的危机干预。“介入心理干预”需要讲究科学的方法,绝大部分人可以自愈,过度干预反而会产生负面效果。救援人员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排查出处在严重创伤情绪中的人,及时介入并进行心理辅导。除了新冠患者之外,心理救援的另一个主要群体是医生。在巨大压力下,几乎每个医生和护士都或多或少出现过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症状。有的人表面上看起来一切正常,内心已经接近崩溃。但主动前来咨询的医护人员并不多。医生的职业属性让他们不习惯自我暴露,多数时候只是自己默默忍受,用不断工作来转移注意力,逃避面对积压的创伤。心理医疗队采取了新的方式,他们不再只是等待预约咨询的来访者,而是增加了医院、隔离点等重点区域的心理巡防。短短一天下来,他们就跑了11个站点。在一处隔离点,受访的医生的回答看上去充满力量:“我们的压力无所谓,毕竟我们健康,还是中年人,压力都是可以克服的。”但是随后,心理专家赵静却鼓励他们直视自己的情绪和压力,不要把它当成不正常的现象。“你们的压力不是无所谓,医护人员在这个过程中承受了太多,我们要接纳,允许我们出现失眠,允许我们焦虑,允许我们有情绪,允许我们愤怒,这很正常。”在援鄂医疗队的驻地,一位感控区工作的护士主动前来咨询。她所在的岗位是传染防控的前哨战,每天需要给护目镜、防护服消毒,处理各种医疗废弃物,任务量十分艰巨。她说,刚去方舱医院的第二天,自己就连续工作了六个小时,一个人接待了90位医生,没有轮班。出了方舱之后,她感觉浑身瘫软,体力几近透支。防护服之下高强度的工作,让她出现了心慌、焦虑等症状,却不知该如何宣泄。每次跟母亲提及自己的处境,两人总是一起抹眼泪。后来她也不敢诉说太多,怕给母亲带来压力。“一戴上口罩,我就觉得我的心态完了。我也不知道是心理障碍,还是器质器官上的问题。”看到护士在内心崩溃的状态下还在努力维持理性,在场的心理专家也对她感到敬佩。专家们鼓励她关注自身的变化,及时表达情绪。“每个人都有正常的情绪和异常的情绪。我们要去面对它,而不是一味地压制。”走访中,心理救援队的专家们发现,医护们要面对的不仅是疲惫和压力,也有许多不被理解的委屈。“有些病人的做法非常极端,比如我给他输液的时候没有扎成功,他会表现出极为不满的情绪,质问我们是怎么工作的。”这位医生说道,他们穿着防护服行动不便,高强度的工作下非常疲惫,偶尔出现了失误,却不被理解。这种时候,心理专家赵静会建议他们尝试倾听和共情,不解释、不对立。“我知道,你会想,我带着这样的情绪还要去理解他。但其实理解以后,为你后面跟他的工作铺平了路。”赵静说道,既然工作无法逃避,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才是最重要的。
面对医生的负面情绪,她鼓励医生们来找心理援助倾诉:“我们(医护们)可以哭,可以笑,可以撒娇,一定要保护好自己。”随着沟通次数的增加,心理专家和受访者们的信任也在逐步建立。王阿姨已经开始每日盼望着小叶的电话,甚至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干女儿。“谢谢你这么多天陪伴我,谢谢你在我最困难的时候给我精神上的鼓励。”王阿姨在电话里含着眼泪对小叶说道。春天已来,武汉的花开了,武汉人内心的创伤也正在一点点被抚平。有受访者给心理医疗队发微信说:“武汉的春天,是你们带来的。”很快,心理医疗队的成员们就要跟战斗数月的武汉道别了。离开武汉前的最后一个晚上,小叶给王阿姨送去了牛奶和水果。她把东西悄悄留在小区门卫处,没有登门打扰。武汉的夜景很美,但他们几个月来都无暇欣赏,直到临走前才看了匆匆一眼。回到四川,小叶仍然每天和王阿姨通电话,两人成了“忘年交”。心理救援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受访者的情绪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在动态波动的状态。截至五月初,仍有大批心理专家团队在武汉的社区、学校继续着援助工作。“5·12”汶川大地震后,从制度层面到社会层面,心理救援工作都逐渐得到认可,并渐渐总结出一套相对专业的工作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人会逐渐自愈,但对一部分人来说,战胜心理创伤是一场艰难而漫长的考验,需要我们给予彼此长久的耐心与陪伴。*出品| 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 X 腾讯新闻谷雨 联合出品纪录片《喂,你还好吗?》5月18日正式上线,扫描二维码,或点击文章底部【阅读原文】观看完整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