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了孩子一生的话,你说过吗?
点击收听读者电台 本期主播×云湾
文 | 江心
童年越缺什么,成年后越喜欢什么。
我有个远方亲戚,儿子在外省上大学,每个月习惯在月初给儿子转生活费。
但是近一个月工作太忙忘了这事,没想到十几天过去了儿子也没开口找他要。
“用老子的钱,还要老子先打电话?”
他有些恼火,决定就这样犟着,看看儿子能坚持到什么时候。
过了几天在他的朋友圈看到他和他妈妈的对话,妈妈一直让他主动给爸爸打电话,但是他始终不愿意。
为什么他宁愿饿着,也不愿找爸爸要钱呢?我想起他和我谈心时说的一段话:
今天是我生日,买了一个冰淇淋,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开心不起来,就是很想哭,好像觉得不应该买。
想起小时候,得了奖状,闹商店里的蛋糕,我爸沉着脸,我妈一直骂我不懂事,说家里穷这个东西太贵了。
买个蛋糕需要想这么多?也许很多人难以想象,但毋庸置疑的是,这种沉重的精神压力,有很多孩子正在承受着。
微博热搜上有一个久居不下的话题 #因为穷而受过的委屈#
其中有几条留言触目惊心:
想谈恋爱又不敢,喜欢的东西也不敢买。
主要是干啥事都畏首畏尾吧,赚了钱第一件事就是给父母添点东西,反正活着是挺累的.....
穷导致最严重的结果就是在我心里立了一把尺,这把尺丈量任何可以与钱兑换的东西,购物一旦超出这把尺一点点,我就觉得愧疚与不甘......
上一辈的父母,都是饱一顿饥一顿长大的,他们苦尽甘来半辈子,在生活中节俭一些也无可厚非。
可怕的是,有些父母热衷于对孩子进行“哭穷教育”
“平时我和你爸都舍不得吃肉,就是你回来了,才做点尝尝。”
“你知道我每天累死累活有多辛苦吗?你还不努力学习,你对得起我吗?!”
“我上班都要累死了,都是为了挣钱养你,家里已经很穷了你非要买吗?”
......
这些耳熟能详的话,就像钝器一般,虽然没有锋利的刀刃,但是却带给孩子一次次重击,久而久之,这些伤害累积成的内伤,久治不愈。
有人说,这世界最难治的就是“穷病”,可“心穷”比经济上的贫穷可怕多了。
一味在孩子面前哭穷带来的伤害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短缺,还有伴随一生的“自卑感”。
还记得那个丢了车票被打的孩子吗?
因为丢了一张5元的车票,被母亲打得嚎啕大哭。
身边的人看不过去,纷纷劝说:“不过是一张车票,再买一张就好了。”
女人红着眼眶:“可是我没有那么多钱。”
原来,她是一个单亲妈妈,一个月最多挣900,家里有常年生病的老母亲,还有一个娃要照顾,每个月都入不敷出。
这900块钱,要养活三个人。
我能理解其中的苦楚,可是我更担心的,还是这个被打孩子今后会走的路。
马斯洛需求理论告诉我们:
人,只有在满足了低层需求后,才能向更高层进阶。
如果低层次的需求不被满足呢?
《人民的名义》里的处长赵德汉,为什么要贪污受贿呢?
面对满满一冰箱的人名币,他说:
“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
“穷怕了”
“我一分钱都没敢花”
“我喜欢闻这个味”
和别人不同,别人对于自己所贪污的数额只能说出个大概,可是他明确记得精准的数额——两亿三千九百九十九万五千四百元!
艺术来源于生活,人性的极端被电视剧编剧刻画得活灵活现。
大贪官和珅的父亲是一个极其清廉的官员,家境也十分窘迫。
和珅虽贵为名门之后,物质也一直短缺。
一个人童年越缺什么,成年后就越喜欢什么。
童年物质的匮乏,无疑是他走上贪官道路上的诱因之一。
喜剧导演周星驰早年接受柴静采访时表示,自己非常爱钱特别喜欢挣钱。
他的童年父亲一事无成,母亲一个人要养活三个人,生活艰辛可想而知。
从小长期处于贫穷和窘迫,长大了就算生活得不错也很难快乐,唯一能让他觉得心安的,只有不断上涨的账户余额。
贫穷,这就像一种如影随形的病,如果父母不替孩子医治,反而不断在孩子心中植入,那么孩子这种心底里的缺失,将会伴随他一生。
换句话说,那些从小为钱所困的人,穷尽一生都在追逐金钱的路上。
我的一个学心理学的朋友说:
“原生家庭父母感情不和、教育方式不当都没有父母哭穷给孩子带来的影响重。”
小时候,他父母会为了几块钱和别人争得面红耳赤,在他面前哭穷说自己没投对胎。
导致他刚刚毕业那段时间曾因为几百块钱和别人大打出手,也觉得自己时运不好没找对父母。
后来,经过自我调节,他克制住了自己很多斤斤计较的冲动。
可是前段时间,妻子买了一套1000元的护肤品他还是控制不住大发雷霆。
明明生活水平上去了,1000元也不算什么,但是下意识地就觉得妻子败家,甚至还动了离婚的念头。
身穷穷一时,心穷穷三代。
比没钱更可怕的,是刻在骨子里的贫穷感,它成了一种基因,无论儿女愿不愿意继承,都会流入孩子的血液中陪他们度过一生。
而和珅也好、周星驰也好,我这个朋友也好,他们都算是混出头来了,至少不用担心下一顿饭在哪里,子女的教育也完全不成问题。
但更多的人,上一代向他们哭完了穷,他们没有别的办法,只能领着死工资,省吃俭用继续向自己的孩子哭穷,然后形成一个新的循环。
古人云,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五服。
意思是说,富裕的人如果不努力,那只会坐吃山空,而贫穷的人不会一直穷,因为贫穷会激发人奋斗。
可实际上,富能不能过三代我不清楚,但穷的确是穷不过五服,因为穷到一定的境界,就没有第六代了。
贫穷是一种基因,而这种基因很容易变成诅咒,让下一代继续穷酸。
说到这里,很多人会说,自己也不想穷,要是有钱,何必过现在这种日子呢?
的确,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难处。
但是作为父母,我们得明白,向孩子哭穷,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出现更大的问题。
自己穷,是需要自己去努力改变的,而不是把孩子也拉进来,让他们变得心穷。
肖骁曾在《超级演说家》讲过自己的母亲。
在10岁那年,家里发生了一些变故,他的父亲因为长期患病不治离开了,而他的母亲经过深思熟虑说了这样一番话:
“儿子,你爸走得早,但是并不代表你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你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别跟个小大人似的。”
父母有父母的路,孩子有孩子的路,我们不能给孩子完美的人生,但是不应该把它绑在原有的家庭中用哭穷来诉说自己的不满。
著名演员孙红雷从小生活非常艰苦,放学后每天和母亲一起去捡破烂。
母亲为了捡一个飘在臭水沟里的瓶子,不惜脱了鞋蹚进发黑的脏水里;为了捡几张破牛皮纸,遭到老板的呵斥:“滚,叫花子!”
可就算遭到如此对待,母亲从不点头哈腰,脸上永远都保持着淡然的快乐和微笑。
有一天,母子俩坐在河边的石头上休息,母亲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橙子,剥开、挤压出汁涂在脸上。
孙红雷很差异,可母亲一边涂一边笑着解释:“橙汁可以美容哩,人家看不起我们不要紧,但自己要看得起自己,要爱自己,要让自己快乐……”
时光飞逝,孙红雷在演艺圈摸爬滚打,经历了大大小小的事情,每当处在人生低谷,都会想起母亲涂橙汁的那一幕。
也因为母亲的言传身教,他一步一步脱离了原生家庭,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的角色,成为了影帝。
说白了,孩子内心的富足与贫瘠,并不是由物质决定的,而是家庭对待生活的态度。
一位美国朋友多次和我谈论关于教育孩子的方式,他从不对孩子说,那个东西自己买不起,很贵。
他会换一种方式:
“这个月我们家的预算已经没有了,我们可以下个月计划再买。”或者直接告诉孩子“这个东西的性价比不高,买了并不会对我们的生活有帮助。”
一句话的区别,却让孩子获得了两种不同的人生。
另外他会给孩子适量的零花钱,如果这个东西他们实在想买,可以自己攒钱购买,爸爸妈妈绝对不会阻拦。
不宠溺孩子,从实际出发给孩子适当的自由。
其实教育和贫富本来就是没有关系的事情,有钱也好,没钱也罢,为人父母,我们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我十分喜欢一句话,你给孩子创造什么环境,他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哭穷只会让孩子陷入深渊,为人父母,我们应该把爱过继给孩子,而不是贫穷。
也唯有这样,他才能不被束缚,更好地走向自己的新征程。
作者:江心,有书原创作者。有书,让阅读不再孤单,2000万阅读爱好者都在关注的公众号,关注公众号:有书。本文原创首发于有书,转载请联系有书君微信号:youshu925。
主播:云湾,暖心宝哥哥,每晚用声音伴你入眠。公众号:听云湾(yunwan6666)
-推荐阅读-
点击文字即可阅读全文
责任编辑x寒江雪 值班责编x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