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伤孩子的四种话:好好说话,才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家风
好好说话,才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家风。
有多少孩子,毁于父母不会好好说话?又有多少家庭,因为那些伤人的话,终成了一个悲剧。
别让语言成为一把利器,刺伤最亲的人;别让孩子,小小年纪就要承受父母的“语言暴力”。
这四种最伤孩子的话,别说。
批评孩子蠢笨
“你怎么那么笨!”
“你这智商是猪吗?真没用”
“这个都不懂,蠢死了,一点都不像我生的。”
……
这些话也许是父母辅导孩子作业时,恨铁不成钢说出口的,也许是看到孩子鲜红成绩的那一刹那,脱口而出的,也许是习惯性的口头禅。
但无论哪一种,听在孩子的耳朵里,都是刺耳难堪的。
看过这样一个实验:
科学家把一条大鱼放进有许多小鱼的水池里,大鱼每次饿了就会游上去捕小鱼,没有一只能逃得过它的捕捉。
过了一段时间后,科学家用一个玻璃瓶罩住了大鱼,再放进水池里。一开始,小鱼在瓶子外面游来游去,大鱼就像之前一样游上去咬,但每次都撞在了瓶壁上……
一次、两次、三次,不断地碰壁之后,慢慢地,大鱼的冲撞越来越少。
后来,它完全绝望了,放弃了捕食小鱼。
最后,当科学家取走了套住它的瓶子时,备受打击的大鱼沉到了池底,一动也不动了。无论有多少小鱼在它的身边,甚至嘴边游来游去,它也不会再张嘴。
它被活活饿死了。
你觉得大鱼很笨吗?它太容易放弃、不懂得努力吗?
并不是,它也曾努力过、也曾拼命过,可是在一次次地“碰壁“之后,它开始怀疑自己的捕鱼能力,当这样的怀疑又被一次次地验证之后,它就只能坚信自己是只“笨鱼”了。
就像很多孩子,其实本身的智商并不低,和普通人一样,有很轻易就能理解的事,但也有很难搞懂的题。
如果父母一次次地告诉孩子,你就是很笨、你就是没用,你就是特别蠢,一开始,他会很伤心、难过,之后,他会努力向父母证明。
但当这个证明过程出了错,父母又习惯性地打压孩子,孩子对自己的自信心就会降低一层。
多次之后,他就会自暴自弃,绝望至极,宁愿相信自己是个蠢货、笨蛋,这样听到父母的批评时,心里才会好受些,“原来爸爸妈妈说得是事实啊”,后来,就真的成为了“没用的人”。
别在不经意间给孩子定性!别成为套住孩子的一个“罩子”!当你的批评一次次脱口而出时,就要小心孩子真的成为你口中的那一类人!
别让他开始相信,自己真的又蠢又笨、很没用。
威胁孩子受罚
“你再这样,爸妈就不要你了。”
“混小子,是不是又想挨打了?”
“再不听话,把你关进小黑屋。”
……
有些父母崇尚“棍棒教育”,哪怕现在动手打孩子的现象已经开始逐渐减少,口头上的威胁却一直没有停止过。
抖音上看过这样一个短视频,是一位妈妈给自己孩子拍的。
孩子正在好好吃饭,妈妈先是问孩子:“你怎么吃那么多?”孩子听到妈妈问她,就把头抬起来,冲着妈妈路露出了个甜甜的笑容。
这位妈妈接着逗弄孩子,“你吃太多了,不喜欢你了,不要你了。”
听到这话,孩子急了,表情马上委屈起来,眼泪悬在大大的眼睛里,马上就要哭出来。过了会儿,看妈妈没什么动静,就低下头、放下小勺子,害怕地说:“妈妈,我不吃了,你能不能别不要我。”
说完,就“哇”地一声哭出来。
我不知道这位妈妈是否是有心还是无意,但显然,这种“你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你再这样,我就要打你了”的句式,本质上都是一种强势者对弱势者的威胁。
在一个家庭里,父母对孩子来说,永远是强势者。
孩子最担忧的就是父母不要他,最害怕的就是被无情打骂,可很多父母往往就会拿孩子害怕担忧的事情威胁他。威胁他学习要达到什么成绩,威胁他要做家务活,威胁他听话。
长此以往,孩子内心就会极度缺乏安全感,也会给孩子灌输一个意识:只有懂事、听话的孩子才不会受罚,只有懂得取悦父母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可往往,越懂事的孩子,心理的阴影和疼痛却是最大的。
别让孩子长大之后,成为习惯性取悦别人的人,丢了真实的自己。
习惯性敷衍孩子
“走开,不要来烦我。”
“快去学习。”
“我很忙,你去做你自己的。”
……
不负责任的父母,总会习惯性敷衍孩子。
网上看到这样一则视频。爸爸在给孩子讲故事,不到5分钟,一本故事书讲完了,孩子在一旁听得一愣一愣的。
看上去有些搞笑,但放在现实生活里,这样的爸爸却很是常见。
很少陪伴孩子,就算有时间,也宁愿自己一个人玩手机,让孩子一个人在旁边玩或学习,美其名曰是要“休息”。
就算偶尔照顾孩子也不入心。有的爸爸为了看场球赛就对孩子恶声恶气,生怕他来打扰自己看电视;有的妈妈总是督促孩子学习,恨不得没一刻停歇,就是生怕孩子麻烦她。
有多少父母觉得养孩子是个麻烦事,照顾孩子很敷衍,给孩子念童话书很敷衍,答应孩子承诺时很敷衍,辅导孩子功课时也很敷衍。
以为孩子还小,还感受不到,随便应付一下孩子也能茁壮成长。
但潜移默化间,孩子也会学到父母身上的敷衍态度,做什么事都不能尽心尽力,说话腔调也总是一脸不耐烦。
一个健康、优秀的孩子离不开父母的精心培养,而这其中,父母的高质量陪伴尤为重要。
真的,哪怕再忙,也要抽出一部分时间专心陪伴孩子,可以给他讲故事,可以陪他学习,可以听他唱歌,可以和他一起玩游戏。哪怕一周只有1小时,孩子也会很满足。
总是不相信孩子
“一天到晚就知道玩,能不能让我省省心。”
“妈妈走后,你是不是又看手机了,肯定看了。”
“是不是你先做错了?是不是你不对?”
……
很多父母都习惯性不相信孩子。
微博上有个很火的段子。
有人问:你见过父母的哪些强盗逻辑?
有人答:
如果我妈出门前我抓着手机,回来后我还抓着手机,那完蛋了,我一整天都在玩手机。
如果她出门前我没抓手机,回来后我抓着手机了,那完蛋了,她一走我就开始玩手机了。
网友们看到都笑了,纷纷赞同,表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妈”。
但笑归笑,笑过之后仔细思考一下,这样的“强盗逻辑”本质上不就是不相信孩子吗?
总觉得喜欢孩子玩手机,所以孩子在父母看不见的时候就一直都在玩手机;总觉得孩子不会被人欺负,所以一旦和其他孩子发生了矛盾,第一时间就觉得是自己家孩子先动手。
这种深藏在父母内心深处的“不相信”会变成一把火,烧掉孩子对父母的期待和对自己的自信。
《少年说》中,一女孩含泪“控诉”爸爸。
“我的爸爸永远只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
“如果我在写作业时,拿起手机查单词,爸爸不管我怎样解释,都会认为我是在玩手机。”
“我还有一个妹妹,她特别喜欢招惹我,每次我要去教育她的时候,她都会跑到爸爸那里告状,爸爸听完之后,都会二话不说来教训我。”
“爸爸,您能不能,试着相信我一次?”
父母对孩子长期的不信任,就像一根刺,哽咽在喉咙里,扎得孩子疼痛难忍。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做过关于“对学习和生活现状与期望”的调查,结果显示,孩子们最喜欢父母的10种做法中,排名第一的,就是“信任我”。
哪怕有时内心真的怀疑孩子,父母也要给他一个解释的机会。
不是只有大人才需要尊重和理解,孩子也是人,也会疼,也会觉得冤枉的滋味太难受。
没有任何关系是无坚不摧的,哪怕是血脉相连的亲子关系。
孩子对父母的话语和情绪是极度敏感的,他们会因为父母的一句贬损而失落好久,也会因为父母的一句夸奖而开心一整天。
别让语言成为割断亲子关系的一把刀,别让孩子一个人悄悄地伤心、失望、绝望,别等到来不及时才发现孩子的心已经渐行渐远。
好好说话,才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家风。
作者:范叔,本文首发读书有范(ID:dushu259),美好晨光,伴你读书。转载请联系读书有范授权。
主播:应犹,有着知性声音的暖心主播,微信公众号:枕边经典。个人微信号:z67021247,新浪微博:@应犹uull,喜马拉雅电台:枕边经典。
-推荐阅读-
点击文字即可阅读全文
责任编辑x张牧野 值班编辑x小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