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在书店,遇见了鲁迅先生”

点击关注 读者 2021-04-04
文/阎崇年 萨苏


我与北京图书大厦


北京过去有四个著名的书肆,就是东城的东安市场书肆、南城的琉璃厂书肆、西城的西单商场书肆和东城的隆福寺街书肆。

当时我家离西单商场书肆很近,从太平桥大街,往东穿过劈柴胡同,就到了西单商场书肆。

这个书肆面积很大,排列着许许多多书摊,那时书摊都是私营的,一家一个书摊,一户一个门面,各显其能,服务周到。新书旧书,线装精装,中文外文,诸种版本,各色各样,琳琅满目。

我常去淘的多是旧书、工具书等。我上中学用的教科书,大多淘的是旧书,因为便宜。

记得《三S平面几何》,淘一本七八成新的,价钱也就相当于新书的1/4或1/5。

还有工具书,如精装布面袖珍本《四角号码新词典》只要1块钱,省点伙食尾子就能买一本。

后来买中华书局出版的《四库全书总目》(1963年版),精装本、道林纸的,书价是18元,我爱不释手,却买不起。每次去摸摸,遗憾空手回。

后来混熟了,问库存几本,书店老板答:“两本。”我说:“剩一本时告诉我。”

于是我开始攒钱。

半年多以后,书店老板告诉我:“还剩下一本了。”我说:“请给我收起来。”

过了不久,钱攒够了,我去把书取回。

我还淘了“四部备要”本的《说文解字注》等。从此,《四库全书总目》《说文解字注》就成为与我相伴数十年、案头必备的工具书。


后来在西单商场旁边,开了一家新华书店,这自然是我到西单必去看书、买书的地方。

我搬到北新华街北口的房子居住以后,离西单还是很近,从北新华街北口,穿过长安街马路,过了电报大楼,就到了西单新华书店,所以周末常去淘书、看书。

随着城市发展,西单商场改造,1998年5月18日,新盖的北京图书大厦,开始营业。

营业面积1.6万平方米,有图书多达几十万种,后拓展音像制品等至40余万种。这里图书品种多,服务又好,曾踞全国各书店图书销售榜的魁首。

我到过全国各地的许多书店,他们都赞誉北京图书大厦是全国第一书城。

我的《明亡清兴六十年》讲稿由中华书局出版成书。记得当时电视首播与书店售书同步进行,中华书局和北京图书大厦联合在图书大厦举办《明亡清兴六十年》的新书发布与签名售书活动。

2007年2月11日(星期日)早上书店开门前,我们就到了图书大厦,见门前已经排起长龙似的队伍。我们从侧门进入图书大厦之后,直接到新闻发布与新书签售处的八楼。

上午9点,书店大门一开,排队的人群有序地进入图书大厦。

队伍从八层楼道顺序往下排,七层、六层、五层、四层、三层、二层、一层、地下一层、地下二层、地下三层,又开始转圈排队,没有警察,没有保安,虽然人员爆满,却是井然有序。


记得有一位先生排队购书并请我签名,我抬头一看,这位老先生年纪很大。

这使我肃然起敬,连忙站起来说:“请问您高寿?”回答:“八十二。”

我问:“您从什么时候开始排队?”回答:“我来晚了一点,从地下三层开始往上排。”

我立刻请书局和书店的同志给老先生搬把椅子坐,并给老先生递瓶矿泉水。

这么大的年纪,从地下三层顺着楼梯,一级一级地爬,爬了十一层楼,是多么让我起敬,多么让我感动,又多么值得我学习,多么激励我前进!

在排队签名的读者中,有从广州、深 圳坐飞机来的,有从昆明坐火车来的,也有从西安、沈阳、兴城、抚顺、天津、石家庄等地坐火车来的……

这不是我个人的魅力,这是中华民族爱读书、善学习的力量,这是改革开放人们精神振奋和社会风貌的一次展现。


藏着一家图书馆的书店


“书非借不能读也。”这句话固然是至理名言,但如果出现在一家书店里,那就有点儿古怪了,这不是拆自己的台吗?

然而,在王府井新华书店的六楼,便有这样一行标语。

原因其实很简单——王府井新华书店别开生面,居然在自己的店堂里面藏了一家图书馆,找到“书非借不能读也”的标语,便找到了这家面积不大却充满书香味道的小馆。
 
我问过书店的管理人员,为什么在这里开一家图书馆,不影响营业吗?
 
那位满头银发的老先生温和地一笑,说:“来的都是爱书的人,怎么会影响营业呢?”
 
抬头看去,果然是一群安静的读书人,颇有人埋了头,读到得意之处惬意地伸个懒腰,就跟在自己家里一样自在。
 
至于营业……我看到有老先生走出图书馆,便顺手捎上两本书,递到柜台上让店员包了带走。

那份闲适自然,就像是老北京茶馆的客人,临走叫伙计包二两香片带回家去一样。


我忽然想,这家书店的老总莫不是故宫出来的?单霁翔院长的手段便是让你先看,看完了顺便再买点儿故宫的文玩带回去,硬是把文化做出了效益,还不带一丝烟火味儿。

我问同去的女作家林特特有什么感受,她说当然有,不过你先说。

我说我的感受,就是仿佛回到了童年。

那时候我经常来王府井新华书店,但可不是来买书。当时囊中羞涩,难得有这样一家大的书店,早上进去看书,到人家关门才依依不舍地出来,一个星期天就这样过去了。至今在那里读过的书还记得清楚呢。
 
“光看不买,人家没有赶你?”特特问。
 
“没有赶过。”我说,“那时候看书都小心翼翼,生怕把新书给人家看脏了没法卖,像我这样看书的人不少,店员从来不管,从你身边走过,就像没看见一样,这份看不见,其实给了我们这些兜里没钱的读书人一份难得的尊严——他们尊重读书的人。”
 
说完了,我问特特:“你呢?”
 
特特说了个不相干的事情。她当年是在中国书店工作过的,说刚进书店,便见到一位白头发的老店员,给他们这些新人一一介绍店里的情况。末了,特特知道他在书店里已经工作几十年了。
 
“几十年,遇到过什么有趣的事情吗?”特特问他。
 
老先生想了半天,说:“几十年前啊,我也刚到这里——自然,那时候店名也不叫‘中国书店’,年纪小,下午的时候一不留神在柜台上睡着了。
 
“被掌柜的叫醒,很是惶恐。却见掌柜的是陪着一位有翘胡子的先生进来挑书,那位先生便和蔼地摸了摸我的头。
 
“后来我才知道,那是鲁迅先生。”老店员说完了,坐在和煦的阳光里,不再说话。
 
“那时候,我才觉得原来我离鲁迅先生的距离,竟然也只隔了身边这位老人。”特特说。
 
一瞬间,我们都沉默了,都不大想说话,而阳光,一如当年那个温馨的下午。
 
似乎,这是个不相干的故事,可是那份悠远的书香,却仿佛从那个下午,一直传到王府井书店的小小图书馆来。



本期读者福利


欢迎在本文下方评论区留言
说说你与书店的故事
我们将在留言中,选出获赞最多5位读者
送上《遇见一家书店实体书一本
还有随书附带的小礼物赠送哦~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点击文字查看往期推荐

三处风景(深度好文)
真正的教养,是把舒服让给别人
天下之人,败于一字

作者:阎崇年,萨苏,本文摘自《遇见一家书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