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和王菲:极端的养儿方式,都在用这个做赌注?
➥ 80万爸妈正在关注的教育平台。共享最前沿的教育资讯,最实用的学习方法,最值得读的童书,最优质的课程推荐。
Dora妈:
“严厉派”乐嘉带着年仅4岁的女儿穿越沙漠;“自由派”王菲由着女儿退学。这两个名人的教育观代表着两个教育派系,长久以来一直在搏斗。
两人不约而同地走着无法复制的两个极端,孰好孰坏没人能给出确定的答案。但有一点肯定的是无论父母们对孩子实施哪一种观念,都不妨问问自己:你赚足了“资本”了吗?
作者:八段锦
文 :转载自“心理八八”(ID:bdjxlbb)
1
“严厉”vs“自由”
两种教育观一直在搏斗
乐嘉带着年仅4岁的女儿穿越沙漠,每天暴走近20公里,连续四天。
这件事引发了热烈的讨论,主要观点有两类,一类是“虎父无犬女”,这样养大的孩子才能更好适应社会嘛;另一类认为乐嘉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说得难听一点,就是“折磨”、甚至是“虐待”。
长久以来这两种教育观一直在搏斗,一种是要拼命挤压孩子的潜力,像乐嘉这样;一种是充分尊重孩子的意志,像王菲,分别代表了“严厉派”和“自由派”。
“严厉”教育算是咱的老传统,“自由”却是舶来品,但又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所以懂点教育的人,骨子里多半还是严厉教育的底子,但又很向往像王菲那样,让孩子自由飞翔。
说到底,我们并不关心乐嘉有没有伤害女儿,我们更关心的是:自己的孩子到底该怎么教育?
大家最想知道的其实是,乐嘉这样做,是不是真的可以培养出一个意志坚定的孩子?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估计会有一大批人带着四五岁的小孩去沙漠,才不会纠结什么“自由”还是“严厉”呢!
问题是,没人能给出确定的答案。
两类人都有成功的代表,也都有失败的例子,关键是,这两种教育方法对于普通人来说都显得太过极端了,基本不可复制。
到底是该更严厉点,还是更自由点呢?
2
你是在教育,还是在伤害?
有个朋友女儿已经二十岁了,我请她分享经验,她说太多了,一天一夜说不完,我说如果只能说一句话呢?
她吐出两个字:少管。
身边孩子已经长大的妈妈,多数给我的经验都是这个。
我想这可能和文化有关,国人一直把教育孩子成才看得很重,尤其是现在,父母自恃懂点教育,恨不得把十八般武艺全都招呼在唯一的孩子身上,难免会用力过猛。
只有回头看时,才发现有很多无用功,孩子遭了很多不必遭的罪。怎么才能少做无用功甚至是“有害功”呢?
卢璐的文章《乐嘉带4岁女儿暴走76公里沙漠,如何看待虎爸们的折磨式教育》,基本观点是“世界上伤害最大的原生家庭,不是没有爱,而是不宽容。”这应该是心理工作者最在乎的角度,“伤害”。
一名大三在校学生驾车肇事后,因为担心对方记住自己的车牌号码,就掏出尖刀,向伤者连刺6刀致其死亡。之后,在逃逸过程中,又将两名行人撞伤。
这就是著名的“药家鑫”案。
这个案子最让人遗憾的是,被撞者本来只是轻伤,根本不足以致命,结果被这样杀死;而撞人者呢,他的成长道路没有任何污点,学习优秀、受过各种奖励,结果这样被叛死刑。
是什么让一件正常的事演变成了残忍凶案呢?
药家鑫的父亲经常要求他做一些根本不喜欢做的事,他非常反感,但又不敢反抗。因为父亲对他的管教十分严格,不听话就动手打,还曾经将他关在地下室。
药家鑫对父亲的评价是:非常严厉,不允许出错,要求他凡事都要做到超出他人,尽善尽美。
也就是说,他能去杀人,不是因为残忍,而是因为不能接受自己出错,为了要掩盖。
不出错,比一条活生生的命更重要?!!
但为什么有的父母很严厉,孩子没有出问题,而有些孩子就会出问题呢?怎么判断是不是过分严厉,是不是伤害呢?
3
你为教育攒足了心理资本了吗?
犯罪心理专家李玫瑾教授讲过一个小皇帝的故事。
这个小皇帝非常顽劣,他喜欢让别人捡起地上的东西吃,然后在一旁看笑话,一点怜悯心也没有。
大臣们都担心这个孩子长大以后会成为非常残暴的皇帝,所以就叫很多人来劝他,但是他都不听。
没办法,只好把他德高望重的老师请来了。这个老师辛辛苦苦讲了半天道理,小皇帝一个字都没听进去。
这时候有人想到了一个办法,出宫去请小皇帝的乳母进宫。结果这个乳母只说了一句话,小皇帝立刻就乖乖地听了。
这个乳母说的话其实很普通,她说,你让人家吃地上的东西多不好啊!如果你再这样,我就不来看你了。
很多人可能会意外,博学的老师讲了那么多大道理都不管事,这个乳母轻飘飘的一句话怎么效果这么大呢?
而且小皇帝要什么有什么,一个奶妈,你来不来有什么要紧?
李教授认为,人在0到3岁时是否建立起依恋关系非常重要。很多罪犯,就是因为没有依恋关系,成了没有敬畏、没有情感的人。
这个小皇帝,因为是被乳母从小带大的,所以他和乳母建立起依恋关系,他谁的话都不听,但是他听乳母的,他也害怕乳母不要他了。
李教授还举了一个例子,说是一堆警察来抓人,罪犯正要开枪反抗的时候,他的母亲进来了,这个罪犯看到母亲就放下了枪,乖乖和警察走了。
事后犯人对那些警察说,“要不是我妈,你们全都死了。”
有可依恋的人,至少还剩最后一片净土。
孩子刚到这个世界上最脆弱,完全要依靠父母。如果父母能及时对他回应,表现出爱和关怀,帮助他好好地存活,他就会很自然地依恋父母,长大以后才可能泛化到其他人身上,去爱别人,相信这个世界。
如果没有过依恋,他连自己都不会珍惜,怎么可能去珍惜别人呢?
所以李教授认为,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还能听你两句劝,至少得先攒足心理资本,也就是说,要和他建立起依恋关系之后,才能谈到教育他。
有些父母,从来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关心和爱,却一味地严厉管教,这就是百分之百的伤害,不可能有什么好结果,最糟糕的还能把孩子推向犯罪的路。
尽量避免伤害,就是教育的底限。
4
乐嘉和药家鑫的父亲有没有区别?
乐嘉的严厉和药家鑫的父亲有没有本质的区别?
如果说乐嘉已经和女儿建立起足够的依恋关系,除了严厉,平时更多的是温柔和理解,那么他的女儿可能不会太把去沙漠这件事当做是“虐待”。
因为她知道除了严厉之外,父亲还是可以信任和亲近的,剩下的就主要是生理上的极限问题了;而生理极限,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经过科学锻炼而提高的(四岁去沙漠这事因人而异,有待研究~)。
至于这是不是女儿自己的意愿?基本上不是。
父母很容易诱导孩子做一件事,而孩子对于敬爱、信赖的父母,一般都会顺从,特别是这么小的孩子,有时甚至为了讨好,还会违心地表达出很高兴。
他们虽然小,但完全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大人希望他们怎么做。
即便有那么多信息说明乐嘉的女儿后来愿意了,也高兴了,也不能确定这符合她的心意。
所以判断孩子是不是愿意,对于非常主观而固执的家长来说,基本上都是靠自己的意淫;是否伤害了孩子,是否对孩子有利,完全取决于父母的价值观,这就是为人父母要特别谨慎的原因。
也许没有一个父母愿意把孩子当做试验品,而实际上,我们正在做的还就是这件事,特别是对第一个孩子,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所以,与其考虑如何教育孩子,不如先想想,自己有没有资本教育孩子?
华东师大的陈默老师给父母的三点建议非常好,可以用来参考:
第一,0-3岁的时候,关键词是“关注”。
这个阶段,是安全感确立的重要阶段,要时时刻刻关注孩子,就算说一百遍“我爱你”也不嫌多。
第二,3-6岁的时候,关键词是“陪伴”。
诚心诚意地陪伴很重要,特别是父亲,可以帮助孩子发展探索的欲望。从这一点上说,乐嘉比很多父亲做得都好。
第三,6-12岁的时候,关键词是“喜欢”。
你一定要让孩子知道,即便是做了错事,他依然是你的孩子,你会原谅他,你会一如既往地爱他。
这一点真的非常非常重要。药家鑫就是没有体会到父亲的爱,而更多感到的是恐惧。
做到以上三点,说明你已经有了心理资本,孩子可能会愿意听你的;如果这三点都没做到,劝你还是不要执着走“严厉”这条路,风险实在太大了。
宁可没有教育,也不要伤害;宁可没有成功,也不要制造病人和罪犯。
- END -
更有超棒的资源正在学习中!
暑假不得错过的5部电影,
胜过100部垃圾片。
5部儿童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
看电影、看书著,玩和学两不误!
限时免费领取!
回复关键字“名著电影”至择学堂平台,获取该套资源
延伸阅读(点击可阅读):
☞ 这100本世界经典图画书,孩子什么时候读都不晚!错过太可惜了
☞ 限时免费领:《7000本儿童艺术全套教程》包含美术绘画,创意手工,折纸、粘土,故事绘本等!
文章 | 八段锦,教育心理学硕士,多家专栏签约作者,已出版《与最好的自己在一起》、《苏东坡的幸福人生》,微信公号“心理八八”(ID:bdjxlbb),喜马拉雅FM:八段锦的心理八八。
整编 | Dora妈
置顶公众号,每天方便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