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中国钱为何会突然贬值?释放了什么信号?
自9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央行)在人民币对美元正在连续大幅升值之时,连续出手调整了对此前人民币贬值预期较强时采取的两项临时性限制措施后,昨天,在岸人民币兑美元官方收盘价报6.5859,创8月底以来收盘新低,较上一交易日官方收盘价跌241点,较上一交易日夜盘收盘跌98点。此前,在上个月(8月)人民币迎来了历史上升值最快的时期,当月累计上涨2%。
据彭博报道称,虽然人民币录得了至少10年以来的最大涨幅,但却不足以让中国内地的银行客户成为人民币净买家。
由于人民币上月飙升令市场人士原本预期逆差态势能够逆转,但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周一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对外币的需求连续第26个月超过对人民币的需求,银行代客结售汇逆差276亿元人民币(42亿美元)。所以这些数据还是让市场颇感意外。
招商证券分析师谢亚轩表示,对于每天都有百亿级成交量的外汇市场来说,38亿美元的逆差是非常小的数字,可视作结售汇基本处于平衡状态。
德国商业银行周浩表示,观察人民币长期走势需要跳出短期市场波动,人民币兑美元的双向波动是最有可能的选项,但人民币不太会重现2005-2015年的单边兑多数货币走强。人民币汇率不存在持续的贬值的趋势,年内将会围绕6.50-6.60窄幅范围内双向波动为主。
不过,彭博援引一位曾经对人民币汇率预测最为精准的策略师Sean Yokota的观点称,要想了解中国的外汇政策,只要看看每天的人民币中间价就可以了。如今更是如此。
他说,前夜主要汇率变化的预估模型与官方数据之间的差异,就是一个评估中国央行对人民币期望走向的良好指标。在彭博的排行榜上,瑞典北欧斯安银行的亚洲策略主管Sean Yokota在今年第二季度对人民币汇率的预测最准确。
上周人民币中间价连续逊于预期引起了极大关注,市场不禁猜测,中国是在暗示其对人民币傲视亚洲的涨幅感到不满。
Sean Yokota称,中间价是体现中国央行意图的最重要工具,我们经常利用中间价的表现和与内部模型的比较来生成交易观点。
在人民币升至2015年12月以来最高水平后,中国央行上周出乎市场意料,连续四天将中间价设在逊于彭博调查交易员所得预估的水平。再加上央行取消了一项可提高人民币做空成本的措施,在岸人民币兑美元上周累计下跌0.9%,创出去年11月以来最大跌幅。
由于市场没有其他途径来了解中国央行如何看待其所管理的货币,中间价变得愈发重要。
“相对于倾听政府官员的言论,”瑞穗证券亚洲驻香港首席亚洲经济学家沈建光表示,通过这个中间价的透明的数字来了解央行的货币政策意图要比媒体报道的货币政策容易得多,因为媒体的报道可能会引起投资者的误解。
对此《华尔街日报》分析认为,对于投资者来说,通过个中间价的信号,我们可以发现央行释放了不愿让人民币过快升值的信号,也进一步表明了中国对人民币贬值的担心有所缓解,这项措施可防范宏观金融风险,此前,中国央行5月份表示可能会在中间价报价模型中引入“逆周期因子”,分析师认为,鉴于在岸人民币浮动幅度限制在中间价上下2%的范围内,此举让央行可以更好地控制市场。
这也意味着央行主动放缓人民币升值预期,一方面是因为升值太快会影响到出口,更希望看到汇率双向波动,另一方面也担心出现单边升值预期,即市场对美元弱人民币强,美元强人民币更强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