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国博看中国 | 遇见安溪,看匠心巧手塑造藤姿铁艺
凤山、石狮岩、溪禾山三峰环绕,西溪波光粼粼……满城风景的安溪集自然之灵,因地制宜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民俗工艺。在安溪“三铁三世遗”文化名片中,藤铁工艺占有重要位置。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北9展厅“凤鸣于溪——安溪历史文化展”,匠心巧制的竹、藤、铁制工艺品吸引了观众的目光。作为“世界藤铁工艺之都”“中国藤铁产业基地”,这些源自安溪的工艺品扮靓了人们的现代生活。
安溪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十分适宜各类植物生长,造就了当地“修竹拂云来凤鸟,青松夹道挂藤萝”的景象。据乾隆年间《安溪县志》记载,安溪境内有猫儿竹、江南竹、雪竹、紫竹、石竹、箭竹、观音竹等20余种,物华天宝的自然馈赠,为安溪发展手工工艺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安溪县竹藤编工艺历史悠久,在五代时期已经出现,宋元时期就十分普及。人们大量使用竹藤编制农具、茶具等生活用品,有筛、笼、篱、笠、椅、筐、箱、灯等14类40多种品种,具有传统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明清时期,安溪的竹编艺人走乡串村上门加工,技法多变,产品用途广泛,美观实用。典雅秀美的竹藤器物备受欢迎,除了实用性,也追求造型的美观与工艺的精巧,匠人们精益求精,工艺水平的不断提升。
晚清至民国,安溪竹藤编为家庭副业,多散见于安溪农村,也在圩市上交易。1933至1937年,安溪主要圩场有33处,每一圩市均有篾货销售。20世纪初,安溪乌龙茶得到了较大发展。茶叶包装的需要,也大力促进了竹藤编工艺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竹藤编艺人们继承传统编织工艺,丰富新的编织技法和花样,并组织起来,创办工厂,将全新的理念注入传统工艺,从小小的竹编车间开始起步,培育出带动全县经济腾飞的巨大产业。
1971年,尚卿公社农械厂创办竹编车间,培训出一批技术工人
1972年,尚卿公社创办竹编工艺厂,实现产业化发展之路
· 2016年,安溪县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中国藤铁工艺之都”的称号。
· 2009年,全县藤铁工艺业达700多家,生产总值已达到33亿人民币,成为安溪县仅次于茶业的第二大特色产业。
· 2014年,“竹编(安溪竹藤编)”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19年,安溪获得世界手工艺理事会评选的 “世界手工艺理事会手工艺城市——藤铁工艺之都”称号。
· 2022年,安溪全县共有藤铁家居工艺企业2200多家、加工点3000多个,从业人员15万人,产值265亿元。
视频 | 非遗小课堂:安溪竹藤编——小茶罐编织
深入展厅,近60件材质多样、风格多元的藤铁工艺品映入眼帘。展览甄选安溪藤铁工艺大师的代表作品进行展出,这是安溪工艺人精品的一次集体展示。平凡的材料,经过安溪人民灵慧的巧手,焕发了新的生命。
陈清河 云锦瓶
陈清河 葡萄篮子
黄连福 耕
黄庆发 盆满钵满
陈明辉 共鸣
林德时 丽人行
唐艺森 相
吴美珠 闲云野鹤
藤铁工艺既是生活用品,也是艺术品,既是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也是审美创新和突破。安溪县工艺人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以多元的技艺运用和大胆的艺术想象,不断推陈出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产业进一步发展,曾经的贫困县如今华丽变身为全国“百强县”。
今天,安溪工艺品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据海外同类产品市场的半壁江山,装点和美化着现代生活,成为鲜明的安溪符号、“海丝文化”的亮丽元素。
当细软的藤条与坚硬的钢铁
在匠人的手中相遇
历史的传承与现代的表达
在刚柔并济中产生对话
最终的造物
承装起诗意茶乡的
人间烟火
文明的传承
塑造一方水土的精神
技艺的创造
赋予文化以骨肉
人与故乡的情感
亦经由巧手
温情脉脉的连结
想要了解安溪的文化符号和人文精神?
欢迎来国家博物馆北9展厅“凤鸣于溪——安溪历史文化展”
深入感受茶乡魅力!
(本文图文视频源自正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凤鸣于溪——安溪历史文化展”,编辑 | 陈拓)
【展览信息】
展览:凤鸣于溪——安溪历史文化展
展期:2023年6月20日启幕,展期3个月
地点:国家博物馆 北9展厅
相关阅读:
【国家博物馆 | 正在展出】
更多展览详情
↓
【温馨提示】
这两个展览
将分别于九十月份惜别观众
敬请各位观众留意!
展览:心影传神——乌菲齐美术馆藏大师自画像展
展期:2023年4月27日-9月10日(当日可参观)
地点:国家博物馆南1、南2展厅
展览: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
展期:2022/9/29—2023/10/8(当日可参观)
展厅:国家博物馆 南6—南9展厅、序厅、南三层平台,及走廊公共区域
【聆听公益讲解】
本周的公益讲解时间表
(8月29日-9月3日)
↓
长按识别上方二维码即可查看
也可在国博君菜单“参观国博”中查阅
【文明参观靠大家】
让我们携手
营造一个安全、庄重、有序的良好参观环境
↓
在这里遇见国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