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博物馆

其他

国博甲辰龙年新春文化展喜迎观众

龙运垂祉,光耀神州。在甲辰龙年新春来临之际,2024年2月6日,中国国家博物馆精心撷选200余件(套)馆藏文物推出的“龙肇新元——甲辰龙年新春文化展”开展,喜迎观众。展览从节俗礼制、历史文化、艺术生活等方面系统阐释“龙”这一中华民族的图腾与象征,生动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与深厚价值,以龙腾乐舞的千般姿态营造欢庆甲辰新春的祥和氛围,为广大观众献上新春祝福。“龙”是中华文化中的一种极为古老而又尊贵的祥瑞之兽。中国古人认为,龙有九似,萃众美于一身。神龙出世,司掌着风调雨顺,护佑着五谷丰登,象征着威严煊赫,昭示着国泰民安。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既有“虎啸龙吟”的勇猛刚劲,又似“矫若游龙”的飘逸洒脱。走入寻常百姓家,是“龙凤呈祥”的婚姻美满,是“鱼跃龙门”的金榜题名,是“龙舟竞渡”的精湛游艺,也是“一夜鱼龙舞”的佳节氛围,种种人间烟火,无不寄托着劳动人民对于幸福生活的美好祈愿和无限向往。时至今日,龙早已成为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象征,也是维系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仰观宇宙,苍龙列陈于天;俯察大地,潜龙或跃在渊,五千多年漫长奋斗积累的俯仰之间,成就了我们顶天立地、生生不息的龙的传人。此次展览鳞萃自新石器时代至20世纪初的珍贵文物,涵盖青铜器、玉器、瓷器、金银器、漆器和绘画等多种形式。其中,红山玉龙古朴稚拙,是研究龙原始形态的重要物质资料;战国龙虎纹双耳盘,纹饰错落有致,辉煌浑厚;唐代双龙耳瓶设计巧妙,造型精美;清代海水云龙纹硬木屏风大气稳重,是清代宫廷家具的代表作;历代龙形玉饰精雕细琢,生动传神;各朝龙纹瓷器釉彩艳丽,各臻其妙。这些展品极大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永恒魅力和时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代表国家收藏、研究、展示、阐释中华文化代表性物证的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历来高度重视赓续中华文脉,致力于通过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卯兔追冬去,辰龙报春来,衷心希望广大观众能在甲辰新年,不断展现中华儿女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满怀信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以龘龘之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展览现场展览信息名称:龙肇新元——甲辰龙年新春文化展地点:国家博物馆
2月6日 下午 11:10
其他

岐阳世家文物首次在国博完整呈现

南3展厅时间:2024年1月25日起对公众展出岐阳世泽——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李文忠家族文物展策展团队学术顾问:李新峰、蒋玉秋、秦博策
2月2日 下午 11:43
其他

“共建‘一带一路’ 共创美好未来——第七届中国图片大赛典藏作品展”在国博开幕

共创美好未来——第七届中国图片大赛典藏作品展展期:2024/1/20开幕,展出中地点:国家博物馆
1月24日 上午 11:47
其他

国博新年首展 30位英模人物“现身”展厅

1月9日,国博2024年首个新展“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英模蜡像展”对公众开放。展览展出30尊近现代英模蜡像作品,结合艺术化场景设计、英模文物展示、英模名言电子阅读等多种表现形式,向观众呈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奋斗的英模人物的动人事迹,弘扬他们不屈不挠、锐意进取、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品格。蜡像艺术是一种超写实主义雕塑艺术,塑造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素有“立体摄影”的美誉。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200余尊蜡像,其中包括数量较多的英模人物蜡像。本次展览以历史脉络为轴、以民族复兴为线索,选取了建党百年以来,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共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而奋勇拼搏的30位英模人物。这其中既有李大钊、向警予、方志敏等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驱,也有王进喜、雷锋等无私奉献的劳动模范;既有鲁迅、聂耳、冼星海等为人民而创作的文艺巨匠,也有钱学森、李四光、袁隆平等以身许国的科学巨擘;既有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等心系群众的人民公仆,也有罗阳、黄大年、黄文秀等苦干奋斗的时代楷模。为了丰富展览的可读性,展览展出英模人物的相关文物,主要展品包括:向警予写给侄女向功治嘱咐其多向毛泽东等人请教的家书、冼星海为白韦题写的有关中国新兴音乐具有革命性的赠言、周恩来手书的雷锋选句、华罗庚在去世前夕讲学时所用的授课提纲、李四光写的关于地热问题的手迹、孔繁森在外出考察时为孤儿准备的新疆帽、王忠诚在悉尼第12届世界神经外科大会上所获奖章、国务院授予袁隆平的全国劳动模范奖章等,其中不乏首次展出的馆藏珍贵文物。同时,展览还设置了英模名言原文阅读内容,力求使观众能通过读原文,更深刻了解英模人物所思所感,及其思想精华。为增强展览的可视性,展览采用大量的场景还原、艺术造型设计和多媒体手段,虚实结合、动静相衬,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英模人物无私奉献、拼搏奋斗的历史瞬间,使蜡像人物与文物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力求使观众在欣赏蜡像艺术的同时,更好地感悟英模风采、铭记英模贡献、弘扬榜样力量。展览位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北9展厅。【观众参观展览】【展览信息】展览: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英模蜡像展地点:国家博物馆
1月9日 下午 5:45
其他

王蒙文学创作70周年展览活动在京开幕

12月21日,王蒙文学创作70周年展览活动在京开幕。展览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中国作家协会、中央文史研究馆主办,包括“青春作赋思无涯——王蒙文学创作70周年展”和“笔墨春秋——王蒙文学创作70周年作品展”两项展览,系统梳理总结王蒙同志70年的创作经历、人生哲思,给文艺创作以启迪启示,给广大读者观众以精神滋养。王蒙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2019年被授予“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从1953年创作《青春万岁》开始,在70年的时间里,他笔耕不辍,先后发表作品2000多万字,被译成30余种文字在海外出版。他以恢弘沧桑的文字抒发了内心浓郁的家国情怀;他关注人民的命运,书写人民生活的变迁,用饱含深情的语言描绘了宏大的多民族生活图景;他探究中华文化的根与魂,秉持文化工作者的责任,为繁荣文学创作、发展文艺事业、推动文化建设、报效党和人民作出卓越贡献。“青春作赋思无涯——王蒙文学创作70周年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展览分为“青春万岁”“这边风景”“创作是一种燃烧”“大块文章”“文化的光照”5个部分,以近300张照片和550余件展品,全景记录王蒙70年来与共和国发展历史相伴、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文学创作历程,展示他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和各时期的代表性优秀文学作品,表现了他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写作的初心和使命。“笔墨春秋——王蒙文学创作70周年作品展”在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展出。展览分为“创作是一种燃烧”“写给世界的情书”“论道抒情两不妨”“文化传播的使者”“传道授业甘如饴”5个单元,按照文学题材分类串联起王蒙文学创作发展历程,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文艺评论、文学与传统文化研究等。展览全面展示王蒙70年创作生涯的作品全貌,展现他创作中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家国情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探求与深厚理解,关于精神世界与价值追求的深层思考与人生智慧,及其对中国文化传播与交流作出的突出贡献。在这里遇见国博↓
2023年12月22日
其他

“河山在望——梁世雄捐赠作品展”在国博开幕

2023年12月12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河山在望——梁世雄捐赠作品展”展览开幕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卢映川出席并宣布展览开幕。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广东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崔朝阳、家属代表容璞老师在开幕式上致辞。开幕式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杨帆主持。王春法在致辞中表示,在梁世雄先生的作品中,既能看到他本人艺术风格的嬗变,又能感受到时代演进的步伐,充满了传统的文化精神和现代的艺术表现形式,将个人情怀与家国兴盛维系在一起,是时代担当与个人情感交融的生动缩影。此次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共同主办“河山在望——梁世雄捐赠作品展”,就是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深入展示岭南画派独特的艺术追求和卓越的绘画成就,引导广大观众进一步感受古老的中国绘画艺术在新时代迸发出的丰富意蕴与不竭活力。崔朝阳代表广东省委宣传部向展览的开幕表示热烈祝贺,对文化和旅游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国家博物馆长期以来对广东文艺工作的关心指导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向莅临展览的各位艺术家和领导专家们表示诚挚的欢迎。崔朝阳表示,梁世雄作为岭南画派的代表性画家,是新中国高等美术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第一批中国画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在长达70多年的创作教育实践中,他笔耕不辍,挥毫泼墨,描绘山河壮丽,用心用情展现人民风采;他言传身教,立德树人,践行文艺初心,全心育才,弘扬中华美学;他笃行致远,秉持学术为公理念,坚守创作报国之道,为岭南画派的传统发展和中国画学科教育体系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今梁世雄化私为公,将其不同时期的画作及手稿770余件无私赠予中国国家博物馆,体现了老艺术家崇高的操守和博大的胸怀。容璞老师代表梁世雄先生及家属发言。她动容地回忆了与梁世雄先生相识相知的过程,并追忆了父亲容庚先生在山河破碎、民族危亡之际,以一介布衣之身,为国家保存了大量的文物,又在和平年代将毕生的收藏捐献给了国家的言传身教。容璞老师表示,梁世雄认为,是党和国家培养了他,他应该将自己为人民而创作的艺术捐献给国家。他们今年都已年过九十,共同见证了祖国从积贫积弱一步步走向繁荣富强,从内心为祖国的伟大复兴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观众参观展览本次展览以梁世雄先生的捐赠作品为切入点,按照“万里幅员家国颂”“更揽山川入壮怀”“化私为公润万家”三个单元重点讲述梁世雄先生不同时期的艺术创作,既有关注现实、紧贴时代、与家国共振的主题创作,又有写实与写意并重、清新与雄强兼融的山水画;此外,还展示了梁世雄先生不求回报地捐赠个人作品、个人珍藏的慷慨之举,反映了他对祖国文化事业鼎力支持,以及他无私无我的大义大爱和高尚的家国情怀。展览呈现的119件作品,是其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部分精品,大抵可反映其较为完整的艺术演变历程。这些饱含其创作激情的艺术佳构,不仅丰富了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更为我们了解一个时代,记录国家前进的痕迹提供了重要的物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王晓真,著名中国画家梁世雄,容庚之女、梁世雄夫人容璞,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一级巡视员周汉萍,中国美术馆党委书记安远远,以及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美术家协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相关领导,展览主办单位、支持单位代表,国家博物馆战略合作单位代表,文博界专家同仁、新闻界的朋友百余人出席开幕式。展览位于国家博物馆南8、南9展厅。视频短片观众参观展览【展览现场】【展品欣赏】永远做最可爱的人
2023年12月14日
其他

“华彩万象——石窟艺术沉浸体验”震撼亮相

2023年12月9日,“华彩万象——石窟艺术沉浸体验”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侧三层平台及环廊正式对公众开放。本次沉浸体验是石窟艺术活化的具体举措,打开了石窟艺术全新的解析和观赏视角,也在技术和感知层面突破了传统不可移动文物展示的基础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中外人文交流互鉴日益增进、民心互通不断加深。作为国家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和国家文化客厅,中国国家博物馆向来高度重视中华优秀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展示弘扬工作,不断创新展示方式,积极探索文物活化利用的新方式新载体。举办本次沉浸体验,就是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央视[新闻直播间]报道:国博石窟艺术沉浸体验展同公众见面本次沉浸体验展陈空间约1500平米,首次以盛开的莲花作为造型主体设计成巨型数字装置,艺术家们结合数字绘制、数字3D
2023年12月9日
其他

国博将再推“沉浸体验”,剧透已是流光溢彩

北侧三层平台及环廊让我们一起翘首以待!【光影国博】从艺术长廊看沉浸体验筹备现场↓互动话题什么时候,在哪里哪一场“沉浸体验”曾深深惊艳您:__________【互动
2023年11月17日
其他

国博新展 | “百年巨匠 百年史诗——百位大师风采特展”开幕

2023年9月28日,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国家京剧院等14家文艺界单位协办,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百年巨匠(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的“百年巨匠
2023年9月29日
其他

国博周末官方课程正式开启,快来报名啦!

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启常态化周末课程啦!“古代中国•通识”系列课程9月23日正式开课!“古代中国•通识”系列课程依据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及相关专题展览策划研发,课程以经典馆藏文物为依托,博物馆教学与互动实践相结合,贯通古今,全景式展现中华文明。第一季主题课程涵盖古代医药文化、古代音乐文化、古代青铜文化和古代茶文化四个领域,之后将持续更新更多文化领域的主题课程,请大家保持关注!每个主题都将轮流开设面向7-9岁和10-12岁两个年龄段孩子的课程,推出符合不同年龄段孩子认知特点和学习习惯的课程内容与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提升人文素养的同时,获得一场奇妙难忘的博物馆探究之旅!课程简介【古代医药文化】
2023年9月15日
其他

来国博看中国 | 遇见安溪,看匠心巧手塑造藤姿铁艺

凤山、石狮岩、溪禾山三峰环绕,西溪波光粼粼……满城风景的安溪集自然之灵,因地制宜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民俗工艺。在安溪“三铁三世遗”文化名片中,藤铁工艺占有重要位置。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北9展厅“凤鸣于溪——安溪历史文化展”,匠心巧制的竹、藤、铁制工艺品吸引了观众的目光。作为“世界藤铁工艺之都”“中国藤铁产业基地”,这些源自安溪的工艺品扮靓了人们的现代生活。
2023年9月1日
其他

来国博看中国 | 玉礼堂皇中的“六器”

观众在国博参观“中国古代玉器”专题展览“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2023年9月1日
其他

国博展讯 | “中国古代玉器”专题展览完成改陈 向公众开放

“中国古代玉器”专题展览现场日前,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玉器”展览完成改陈,对公众展出。该展览是中国国家博物馆专题展览之一,重装亮相的展览力图全面系统地展示中国古代玉器绵延不绝的发展脉络和辉煌灿烂的艺术成就。展览以“玉出东方”“玉礼堂皇”“吉玉琳琅”“琼华满堂”“镂冰雕琼”五个前后贯穿、互为联系的单元,深入探寻中国玉文化的历史渊源,展示玉器从饰品到神器、礼器,再回归世俗,由帝王贵族专享到普及民间的发展轨迹,同时展现玉器制作的工艺流程与审美意境。玉器是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大宗,馆藏各类古代玉器近9万件,序列完整,品质上乘。既有新石器时代不同区域文化的特色玉器,也有王朝时期不同用途的代表器类,而唐、宋、辽、金中古时代的收藏世存稀少,尤为珍贵。此次展出480件(套)文物上自远古,下至晚清,器类丰富,其中一级文物数量多达80余件。此外,本展览还特别增加了中国地质博物馆收藏的各类宝玉石矿物标本20余件,以丰富展览内容。“中国古代玉器”专题展览现场展览内容设计上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满足观众多样化的观展需求。除了简明扼要的说明文字之外,展览中还增加了很多文物背景参考图、重点文物线描图、多媒体等辅助展品,从不同角度解读文物内涵,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便于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展览主题。在形式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展览空间分割、展柜布局与展示内容的统一,灯光照明、氛围营造与展览主旨的契合,展托设计与文物细节呈现的适配等诸多问题,力图实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展览位于国家博物馆北19展厅。观众参观“中国古代玉器”专题展览【展览信息】展览:中国古代玉器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
2023年8月25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来国博看中国 | 焕新亮相的“中国古代佛造像”展迎观众

“中国古代佛造像”展经改陈后已于7月18日向公众重新开放迎来了第一批观众他们漫步展厅静静品味造像的魅力该展览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常设专题展之一,集中陈列了馆藏佛造像精品,通过馆藏造像诠释了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与传统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历程,展现了多姿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焕新亮相的“中国古代佛造像”展通过236件藏品,完整勾勒出中国古代佛造像的发展历程,系统呈现了不同地域佛造像的精彩造型和丰富内涵,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源远流长、开放包容和博大精深。展览以专题方式展示,从“传播之路——石窟寺撷珍”“神采华韵——汉传佛造像”“交相辉映——藏传佛造像”三个不同角度阐述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形成、发展历程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展览改陈后,增加了中国石窟寺的内容,“传播之路——石窟寺撷珍”选取了国博馆藏的新疆焉耆佛像、云冈石窟佛像、天龙山石窟菩萨像作为展示重点,通过这些源于石窟寺的展品,以点带面地勾画出中国石窟寺分布区域、艺术风格与发展脉络,让观众了解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为了给观众营造更加舒适的参观环境,改陈后,展览空间设计更简洁,重点突出,展线流畅。此外,新展厅的大部分展柜采用了抗弯低反玻璃,并更换、调整了展柜照明,提升了展陈效果。同时,重点展品使用了中心展柜和三面展柜的形式,尽可能全方位展现展品各方面的细节。展厅布局舒朗,展柜明阔。在炎夏暑期,这个展厅能让您静下来,细品造像之美。来国博,看中国焕然一新的“中国古代佛造像”展与您在南13展厅相约等您来~【展览信息】展览:中国古代佛造像展期:2023年7月18日开展地点:国家博物馆
2023年7月19日
其他

国博学者丛书 | 向史而新——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史资料整理与研究(1912-1949)

动荡时期的国立历史博物馆(1931.10—1949.9)后记(本文即摘自《向史而新——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史资料整理与研究(1912-1949)》一书引言部分)编辑
2023年7月10日
其他

来国博看中国 | 暑期参观贴士请查收!

无法亲自前来?云端国博,你值得拥有!识别二维码,开启在云端国博的探索与发现↑好展、好课、好文物足不出户即可饱尝“文化大餐”↑↑↑虚拟展厅↑↑↑国博讲堂与国博好课↑↑↑文物短视频……百十芳华,云端绽放
2023年7月10日
文学

讣 告

治丧小组办公室联系电话:010-6511908613661018805传真:010-65118915
2023年6月15日
其他

国博新展 | 50幅乌菲齐美术馆藏自画像精品领衔,流光“溢彩”邀您沉浸式感受艺术魅力!

展览内容绚丽多彩、和合共生是人类文明繁荣发展的基本态势,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基本规律,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值此中意文化和旅游年闭幕之际,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意大利驻华大使馆、乌菲齐美术馆携手推出“心影传神——乌菲齐美术馆藏大师自画像展”,展览于2023年4月27日10点起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面向广大公众展出,展期至9月10日。乌菲齐美术馆位于文艺复兴的摇篮、欧洲著名艺术中心佛罗伦萨,素以收藏诸多绘画巨匠之作闻名于世,蔚为大观的藏品使其在西方艺术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自画像系列藏品是乌菲齐美术馆核心馆藏之一,以其历史悠久、名家辈出在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自17世纪60年代以来,乌菲齐美术馆已收藏了超过1800幅自画像藏品。自画像是肖像画的特殊类别,不仅记录了画家的容貌形象,也为研究其时代风格、社会文化提供了珍贵资料,更是画家精神世界的自我呈现与表达。本次展览从乌菲齐美术馆馆藏中精选了文艺复兴至当代的50幅画作,包括拉斐尔、提香、贝尼尼、鲁本斯、委拉斯凯兹、伦勃朗、安格尔、莫兰迪、夏加尔、草间弥生、蔡国强等50位艺术大师的自画像,向中国观众展现艺术史上众星璀璨的光辉,不仅使观众得以瞥见艺术家自身容貌形象的再现、精神世界的表达,也使观众得以探寻画家所处时代与社会文化的珍贵线索,
2023年4月26日
其他

盛世修典|来国博赴一场穿越古画的光影“踏青”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正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于暖春三月,迎来《光影丹青》沉浸式展厅的升级上新。山水、花鸟画境全部升级开放,带您穿越千年古画,体验一场特殊的光影“踏青”之旅。本次升级,涵盖游鱼点墨、雪山行旅、山涧品幽、水榭观花、青绿河山等多个场景,涉及30余幅中国历代绘画经典作品的融合创作。观众可以卧游山水美景之中,走进深山踏雪寻梅,还可以闲憩水榭观花赏景,近距离感受和体验中国古画中的中华文化之美。让中国古代绘画真正从历史中“走出来”,在光影中“活起来”。卧游画境从游鱼点墨到青绿河山
2023年3月24日
其他

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在京高校师生来国博参观“盛世修典”展览

春天里,万物生长2023年2月28日中国国家博物馆迎来许多在京高校师生来国博看中国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老师和同学们参观了正在展出的“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来看青春洋溢的Ta们认真的表情↓来国博看“盛世修典”展览【为看展做功课】↓一眼千年看“大系”三集《盛世修典》纪录片特别推荐↓第一集《汇聚》第二集《赓续》第三集《弥新》住在手机里的“盛世修典”这款小程序值得收藏↓登录国博官网查看更多展览详情点击图片即可抵达↓若您时间不够多50秒快闪视频带你感受“盛世修典”的精彩↓如果您有两分钟再深入一点“盛世修典”诞生记&看点短视频↓如果您还有三五分钟透过视频来细“读”任一幅画作点击链接“读”画作↓费丹旭《探梅仕女图》宋代《春社醉归图》《田畯醉归图》戴进《春耕图》李嵩《花篮图》汪承霈《九州如意图》马远《梅间俊语图》刘松年(传)《溪山雪意图》宋代《雪景寒林图》宋代《寒林归鸦图》宋代《寒鸦图》
2023年2月28日
其他

来国博看中国 |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上新,烟火气从典籍中“升腾”

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上新,近日恢复对公众展出,“宋元海丝宴”亮相展厅。宋元时期,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巅峰,也是福建泉州港海外交通的鼎盛时期。“宋元海丝宴”,以南宋福建泉州石狮籍美食家林洪著作《山家清供》为还原蓝本,兼收闽南名菜,集山珍、海味于一席,融海丝、商贸、宗教等元素于一体,将菜品、宴席与宋元器皿、场景、乐曲、诗词等融合,展现宋元时期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独特的美食文化。“宋元海丝宴”是兼具世遗文化传承和闽南菜特色的文化主题名宴,其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不言而喻。2021年7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共有22个遗产点,其中“海丝航标”万寿塔、六胜塔以及石湖码头3个世遗点就位于泉州辖下的石狮市。立足于活化海丝世遗和创新闽菜文化的高度,通过文化赋能而策划推出的主题名宴——“宋元海丝宴”,2022年6月获评地标名宴并入选“全国地标美食名录”。如今,作为优秀地域饮食文化的代表,“宋元海丝宴”在国博“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览中惊艳亮相。见证海丝之路上饮食文化交流融合的宋元商船,寄寓宋代文人浪漫情怀的美食宝典——《山家清供》,依托古籍精心复原的16道闽南特色馔品,彰显宋元美学特征的宴席场景再现……凡此种种,让观众仿佛置身那个“涨海声中万国商”的时代,赴一场视觉上的“海丝盛宴”……展览现场“宋元海丝宴”亮相展厅
2023年2月24日
其他

仝古今同春而来 两位国博虚拟数智人员工向全国人民拜年

“大家好,我是中国国家博物馆虚拟数智人员工仝古今……”2023年春节前夕,仝博士在位于北京石榴庄的国博文保院有条不紊地工作着。自2018年入职以来,这是仝博士第一次通过短视频同观众见面。古今同一月,万里共清辉。“仝”(音Tónɡ)字形为“人工”,象征人工智能;字音近“通”,代表历史与现实的贯通、线上与线下的联通、展览与观众的沟通。“仝古今”全名寓意在人工智能技术牵引下,国博虚拟数智人立足国博丰富的馆藏和展览体系,探寻文化之源、展现文化之美、彰显文化之魂,在展厅和云端同时讲好中国故事,既讲好中华文明悠久辉煌的历史故事,也讲好中华民族催人奋进的当代故事。视频中的仝博士除夕值守。上午在文保院认真工作,下午来到“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并在应邀介绍四羊方尊后与艾雯雯邂逅,共同开启在国博守护好、传承好、传播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的工作历程。出生于2000年的艾雯雯,是国博首位虚拟数智人。2022年7月,在国博创建110周年之际入职,在展览部门工作。“艾”字音“AI”,(人工智能Artificial
2023年1月21日
其他

国博观展记 | 在绘画经典里感悟千年文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盛世修典正是续存民族文化记忆,传承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手段。回溯历史,从《诗经》到《乐府》,从《史记》到《四库全书》,都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延续作出了独特贡献。耗时17年之久的大型文化工程——“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无疑是当今盛世展现中华文明遗产活化利用的典范。▲
2022年11月21日
其他

策展人解读 | “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展览四大亮点

观众参观展览【编者按】“有幸报国,不负少年!”“青年人就应延续这样的精神,心怀天下,吾辈何辞?”“看了介绍,真是特别好的一个展览,一定要去看。”……日前,中国国家博物馆充分挖掘馆藏革命文物资源举办的“人格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展览在国博北8展厅对公众展出。展讯一经发布,许多网友纷纷感慨留言,表示一定要来看展。(国博新展
2022年6月14日
其他

扎根考古一线的年轻人 | 媒体关注

-<u>@国家博物馆</u>-
2021年12月27日
其他

国博考古 | 2021国博考古人做了这些研究,成果分享!

阐释考古成果、讲好中国故事——2021年国博考古个人专题研究成果概述引言在历经百年的考古实践中,国博考古始终坚持田野发掘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培养能攀援为思想家的考古学家,而不是仅仅作为一个特殊的技术工人;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课题意识,在考古实践中不断积累、总结、升华学科理论与方法,构建国博考古的学术体系,透物见人。2021年国博考古院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学科协同发展理念,发扬严谨求实、敬业奉献精神,很好的完成了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和阐释工作。在工作中我们牢固树立“文化自信”,着力推动学术创新,做好成果转化,讲好中国历史文化故事,充分发挥多学科综合交叉研究的优势,涌现出一批综合性、高水平研究成果,内容涉及考古学综合研究、手工业技术、农业起源、动物考古,以及矿物岩石学、微体古生物学、碳氮同位素、AI等学科方法和科技手段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运等相关领域,研究视野开阔,科研覆盖面广。
2021年12月27日
其他

国博考古 | 探索未知 揭示本源:2021考古调查与发掘收获

引言2021年是艰难的一年,也是收获的一年。这一年新冠疫情此起彼伏,国博考古院克服种种困难,最终圆满完成了四个考古遗址的发掘任务和两个田野调查项目,成果丰硕。2018年成立考古院以来,国博考古重心向边疆倾斜,设计课题,组织调查,选点发掘,期间馆领导还亲赴新疆调研,指导项目工作。历经三年的努力,本年度国博边疆考古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库车市乌什吐尔遗址发现秦汉时期祭祀玉人,该类型玉人大量出现在秦汉时期的祭天遗址中,如雍五畤。这一发现为探索汉帝国在西域的祭祀礼制提供了重要材料。库尔勒玉孜干古城测年显示该城年代与轮台县奎玉克协海尔古城的测年数据基本一致。这两个城的形制和测年数据表明,我们要重新考虑塔里木盆地北缘分布的这些圆形城墙、中心高台的古城的年代和它们所代表的考古学文化面貌。为了从更宏观的角度考查西域汉唐时期古城分布状况,探索汉唐军镇体系建制以及西域绿洲城邦的建制,考古院还组织了对古龟兹地区和喀什地区的航空遥感考古调查。充分利用无人机搭载光学、热红外、激光雷达等传感器,对戈壁腹地无人区进行航空摄影调查,收获了大量汉唐时期遗址的珍贵影像资料。除边疆外,考古院在内地持续开展的山西西吴壁和河北兴隆遗址发掘,本年度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西吴壁遗址发现了大量二里头至二里岗时期的冶铜遗迹和遗物,其中一座二里岗下层阶段的圆形祭祀坑最为特殊,坑内出土二十余个完整兽骨个体,为探索商代早期手工业祭祀活动提供了直接证据。兴隆遗址发现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房址9座,出土了大量的动物骨骼、石器、骨角器和陶器。房址年代跨度长,从距今8500年到6000年。该遗址为重建坝上高原地区古环境、生业经济模式、探索人地关系、农业起源等重要课题提供了资料。今年是中国考古的百年,国博考古在第一个百年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下一个百年,国博考古将抓住机遇,找准定位,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展示中华文明风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1年12月23日
其他

一个展里有三个“中国最早”是种怎样的体验? | 国博新展

稻·源·启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开展日期:2021年11月21日地点:国博南1展厅(展期以官网最新信息为准)听说了吗?国家博物馆这个新展里,竟然展示了三个“中国最早”?!
2021年11月21日
其他

国博的百年考古 | 国博考古

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我国很早就有了考古学研究。1921年,我国开始对仰韶文化遗迹进行考察,我国现代考古学由此诞生。近日,正值中国考古学诞生百年之际,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一周年之时,回顾中国国家博物馆走过的百年考古路,与仰韶遗址发掘几乎同时,国博也开始了自己的发掘工作;在民族危亡之际,国博考古出土的文物和故宫、颐和园等一起开始了文物南迁;在新中国成立第一个五年,国博举办了全国出土文物展;在改革开放伊始,国博恢复了考古部建制,从冰雪皑皑的三江平原,到碧海白沙的西沙群岛,从辽阔壮美的新疆,到人杰地灵的山东,国博考古在水下考古、遥感考古开中国考古界之先河;进入新时代,国博与各地文博机构合作,一方面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工作,一方面通过展览加强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的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国博的百年考古,一百年筚路蓝缕,一百年守正创新,一百年开拓前进,一百年初心不改。一、筚路蓝缕,考古发掘首开端,举办展览启民智1912年7月9日,作为现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前身,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成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由政府筹办并直接管理的国家博物馆。筹备处的主要工作是对“馆中所藏物品,除原有国子监之法器等物业已清查整理陈列外,各处遇有古物发现亦随时设法采访”。[1]1918年7月,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迁入端、午二门,博物馆的各项事业初步开展起来。为加强和规范博物馆的管理,统一事权,国立历史博物馆制定规章制度,组建管理团队;派员赴全国各地调查古迹文物,对重点地区进行考古发掘;集中力量进行文物征集,馆藏渐臻丰富,藏品总数达21万余件;精选藏品,依类陈列,开放多个陈列室供观众参观。1921年10月,瑞典学者安特生和他的中国同事在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铲下第一抔土,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同年7月,河北钜鹿(今巨鹿)发现宋代故城,国立历史博物馆派裘善元前往调查,出土宋代木靠背椅、木桌和各种瓷器,如瓿、甀、瓶、罐、盘、盂、盆、碗、瓷、瓮、瓷枕,以及砖瓦、石硙、铜釜、铜鉴、铜镫、铁鼎、崇宁钱币等,连同发掘图片,共计214件。1924年春,裘善元偕顾问毕士博、文礼、董光忠赴河北、河南、陕西和山西等省调查古迹古物,在河南信阳游河镇发掘到大批古物。他们在王坟洼及擂鼓台地方发掘汉代墓葬三座,出土瓷洗、瓷壶、瓦瓿、瓦罂、人骨、柩钉、五铢钱、四乳鉴、铁镰、铁斧、金环,又陶鼎、陶瓿、陶钟、陶瓶、永元十一年墓砖等,连同发掘图片,共计二百二十三件。1926年,裘善元、董光忠在湖北枝江发掘所得“墓砖、柩钉、铜鉴等三十五件”。[2]此后还有多次发掘。
2021年10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