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讨厌饭局的95后萌妹,我有点心疼那些被围剿的老男人
一
最近,一篇朋友圈爆文带火了「饭局」和「老男人」这俩词,在网上引起了一轮对中国式饭局和油腻老男人的围剿。说围剿不说骂战,是因为双方的话语曝光度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讨伐的阵仗之大,战场上基本听不见「老男人」的声音。
这篇文章名为《一桌没有姑娘的饭局,还能叫吃饭吗》,作者是一个自诩诗人的美食记者。花里胡哨说了一堆,其实就是一件事情:老男人的饭局上需要姑娘的肉体作点缀。
其中,有这么几段文字惹了众怒,被讨伐的一方复制过去,一遍又一遍地鞭尸:
前些日子,我做局,邀请一群美食家在北京聚会,这群人来自天南海北,都是中年男性,人人满腹经纶,再好的美食对这群人来说也是家常便饭,于是我偷偷加了一道菜,叫来了一个姑娘,名叫露露,一个中戏毕业的美女,湖北武汉人,胸大有脑,曲线玲珑,堪称尤物。
美食千种不及胸脯二斤,何况一个就不止二斤。一对硕乳在饭桌上荡漾,姑娘能开玩笑,接得住话,有人把天聊死了她也能海底捞月,勇于自嘲,说话滴水不漏,该喝酒喝酒,该聊天聊天,笑声恰到好处,同时又不过分熟练,言谈举止间,又有一些青涩与业余,就如同看上去没肉摸上去有肉,恰到好处,最难将息。
那顿饭吃的如高山流水,如绕树三匝,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如温泉水滑洗凝脂,如春宵苦短日高起,如一树梨花压海棠。
那日有一位投资圈的大佬,姑娘离席,大佬深情的看着姑娘摇曳的背影,我问大佬:你觉得这姑娘如何?
大佬怅然若失,沉吟良久,缓缓在唇间吐出两个字:我操。
说实话,看到第二段的时候,小编对我国的美食评论事业产生了深深的担忧。作者说是知名美食记者,可现在我很怀疑他的专业水平。一个连基本重量都搞不清的人,真的研究过美食吗?他知道自己笔下的「一个就不止二斤」是什么概念吗?
事实是一对F-Cup的重量撑死也就两斤不到。坊间闲话说「情义千斤不敌胸脯四两」,那多出来的36两怕是他脑子里进的墨水。
二
回到文章本身,其实一味的讨伐没什么意思,因为它描述的场景实在是太真实了。相信每个人看完,几乎都能毫不费力地脑补出几个脑满肠肥、油腻又秃顶的老男人形象。
然而这些老男人不就是大多数90后的父辈吗?一辈子不说手眼通天,也还算是小有成就,在一个混沌的年代成长为社会支柱,以前苦兮兮干活的劲头消耗殆尽,「酒后的呆滞与虚无写在脸上,吹牛逼都显得多余」。
成年人了,应该知道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猥琐之人未必不能有才识,洁身自好也未必能获取成功,这世上的事儿,没有人能一口断生死。再说了,把姑娘比作一道菜的老男人可比网络直播干净多了。
朋友圈有一位三十好几、还没秃顶的杂志主编,看了那篇文章抒发内心感受,本以为会是洋洋洒洒几千字,痛斥文艺圈这种糟粕饭局,结果就四个字:悲从中来。
想想也是,这群「老男人预备役」辛辛苦苦奋斗了多年,眼瞅着就要够到「老男人」的门槛了,可时代又变了。老男人还是那些老男人,但是姑娘早就不是当年那些女文青了。
她们的要求越来越高,又得成功,还不能猥琐,胖与秃是万万不行,具体外貌大概得看齐吴秀波张嘉译。最好是专情,半白头发、雕塑皱纹里写满成熟男人的魅力,笑起来一口白牙,那就完美了。
看看吴秀波和「杂志主编」们的差距,说不心疼是假的。这一代正步入中年的苦男人,他们的人生模板明明就是那些在饭局上挥斥方遒的胖子啊。
抹完辛酸泪,「准老男人」连夜办了张健身卡,准备收拾一下姑娘们看不顺眼的啤酒肚了。
三
另一方面,不少女权的声音说这样的饭局「把姑娘比作一道菜」,是在侮辱女性、物化女性,但仔细想想,如果「菜」自己都不觉得自己是菜,这样的饭局又有什么可批判的呢?
有一次在一家精酿啤酒的酒吧,大仙组织妹妹局,大妹二妹三妹四妹五妹六妹七妹八妹聚齐,环肥燕瘦,个个精彩绝伦,她们互称姐妹,喝酒打诨,来者不拒,大仙笑眯眯坐在旁边,有点“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架势。
很明显,原文鼓吹的这种中国文人式饭局,和行业内的潜规则饭局、或者领导带漂亮女员工陪酒的那种饭局是不一样的——这波围剿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有意无意地混淆了。
「大仙」这样的老男人和姑娘之间,并没有所谓的强迫关系,而女权分子口中可怜巴巴的「菜」也算不得什么受害者。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能混进老男人圈子里的姑娘哪儿能是善茬啊?她们有的是本事把一顿饭吃得如高山流水,如绕树三匝……像是原文里说的个中翘楚:她们风情,却不世事,深谙此道,却不沉迷,越是这样,越能把别人弄得五迷三道。
君不见,为了迎合各种口味,还有那么多女学生一样的「饭局之花」,年轻、天真,保持着一股子天生的热情,最爱问:为什么?口头禅:真的吗?然后凭借着六字经走过一个个饭局,片叶不沾身。
所以说,「把姑娘比作一道菜」的饭局只不过是一场你情我愿的生意,它们真实存在却又充满争议,属于“政治不正确”的言论,上不了台面,更不能在公共场所公开宣扬,否则很容易遭受围剿,成为「女权」战场上的一缕炮灰。
四
更理中客一点地说,这篇文章要放在十几二十年前,是断不会掀起今天这种愤怒狂潮的。在那个时候,写诗的、写小说的、写文艺评论的等等等等,平时组个饭局,叫几个文艺女青年来作陪,不单没有人指责这样的饭局是在「物化」女性,反而觉得是件风流韵事,口口相传。
毕竟大把的「老男人」理所当然地认为,文人、名流身边总有那么几个能拿得出手的姑娘,而别的姑娘也会因为仰慕自己的才华而扎堆凑上来,甚至以身相许。
这都是有历史渊源的,比如「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比如「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比如「自荐枕席」。
但是这种中国文人式想法和饭局,放在今天,就完全格格不入了。此时此刻,除了心疼那些被时代悄悄抛弃的「老男人」们,也没什么好深究的了。
当然,我们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别人。
如果说「饭局」原文写是油腻老文青的心态,那么现在我们看到的各路围剿者则是中学文青的心态——大学文青可能都称不上,人家社团聚餐还叫上几个机灵的小学妹呢。
他们或真心或假意地敲出一篇篇讨檄,吹着一个理想的气球,在高高的道德之空飘啊飘,但有一点不好,就是「一点就炸,噼里啪啦」。
点击关键词 查看往期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