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哩C哩~2017年我们听的这些都是个啥啊?
这会儿离2018年也就一两天了, 想必不少朋友都在自己常用的音乐APP上看过年度报告了,知道“这一年你听得最多的是《XXX》”,“那一晚你听了233遍《YYY》”,甚至回想起更为私密的听歌心情。
但要是放眼整个华语乐坛,把成千上万的个人数据汇总在一起,恐怕会得到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中国听众从民谣的春天一步跨到了嘻哈的燥夏——毕竟连路人都知道,2017是“嘻哈元年”。
有人因此嘲笑网友的跟风与健忘,说去年听了民谣你要去流浪,今年听了黑怕你觉得灵魂得到了解放。
可除了备受瞩目的嘻哈,我们在这儿还想谈一谈别的,因为2017年音乐界的表现确实比上一年好太多了!择日不如撞日,下面请收看Vista年终盘点之《今年我都听了啥?》
1、传统发行难以为继
今年华语乐坛的大背景仍然是老牌歌手已经乏力、新晋歌手尚未发力,群众的KTV曲库依旧卡在老歌制霸、新歌难寻的尴尬阶段。
我们上网搜了一下类似“2017十大华语金曲”之类的榜单,腾讯娱乐给出的是最新版——
易烊千玺《nothing to lose》
张艺兴《SHEEP》
王源《sleep》
华晨宇《代号魂斗罗》
薛之谦《别》
薛之谦《像风一样》
吴亦凡《6》
李宇春《流行》
鹿晗《心率》
毛不易《消愁》
emmmmm……目瞪狗呆的00后小编们再一次感受到了被时代抛弃的危机,这特么都是啥啥啥???除了《6》和《消愁》,其他的,别说歌了,歌名都没怎么听说过啊!
根据全网数据统计,周杰伦、陈奕迅、林俊杰这些乐坛老将的经典歌曲播放量每年都是遥遥领先,新人新歌则纷纷昙花一现。
那么2017年老将们都去哪儿了呢?答案或许在意料之中,却又相当令人惆怅——他们好像都不怎么发新歌了。
尚有产出的,比如蔡依林,今年首次尝试了电音,但基本没啥水花;林俊杰,代言了游戏,唱了广告歌,赶在年底推出了一张新专辑,可社交网络上还没有开始第一轮的路人好评反馈。
△微博、朋友圈里好像还没有人分享他的新歌
产出基本为零的,比如周杰伦、张韶涵,分别参加了《中国新歌声》和《蒙面唱将猜猜猜》的录制;罗志祥、Hebe,今年的重点在开演唱会。
孙燕姿、林宥嘉、李荣浩倒是有出质量不错的新歌,但传唱度并没有想象中的高。
总之还是那句老话,一进入KTV包厢,就好像走进了一秒穿越十年前的神秘结界。
内地的天王天后也是无心唱歌。
比如王菲吧,前两年还孜孜不倦地还着给张一白打的欠条,唱了好几首电影主题曲;今年就只出了一首《风清扬》,还是跟马云一起唱的,大家可以去感受一下两人迷醉的混搭风 。
按理说长江后浪推前浪,音乐界的前辈不唱还有后生登场,像是窦靖童,今年也发了新专辑,但专辑封面上的表弟比歌曲本身更火。
——网上听过她新歌的人没几个,跟着段子一样的花絮哈哈哈的倒挺多。
记者:你用表弟的照片做专辑封面,他不反对吗?
窦靖童:没有反对,他问我要了50块钱版权费。
新生代的流量担当们怎么说呢,总觉着心思不够单纯,捧不牢唱歌这碗饭。
“归国四子”里,除了吴亦凡,其他几位的新作仿佛就只存在于百科词条和各大榜单里,寻常并不能听到——而吴亦凡应该庆幸在《中国有嘻哈》的舞台上唱过自己的新歌。
受尽赞美和诋毁的TFboys也没好到哪里去。今年三人分别成立了工作室,但组合不解散;各自的新歌只有粉丝知道,路人提起他们的代表作还是多年前的“左手右手一个慢动作”。
△队长的置顶微博还是去年的歌,转发量再高也没啥用
专业乐评人由此总结出了一个惨烈的事实:
目前的产业形态下,传统的唱片公司宁肯从音乐节目、影视推广、网红直播中“坐享其成”,也不愿意按照这个行业原本的路径继续推出新人新作。
2、综艺节目推陈出新
尽管从去年开始,有些音乐节目的音乐性就逐渐降低了,导师们认真点评音乐的部分越来越少,插科打诨聊梦想的部分越来越多,但不能否认的是,我们听到的很多新歌、认识的很多新歌手还是出自这些综艺。
举两个例子。
今年夏天,网综《明日之子》里出了个毛不易,用一首《消愁》刷爆朋友圈——大概连节目主办方都没想到,这首歌会在全网累积5亿+的播放量。
很快,“一杯敬自由,一杯敬死亡”成了人们口中新的金句,听着他把八杯酒敬完,努力“活着”的人眼泪也下来了。
据说在节目现场,一向冷静自持的杨幂听到泪流满面,当时还没被实锤击倒的薛之谦也直呼其为“巨星”。
《盛夏》、《像我这样的人》、《如果有一天我变得很有钱》、《感觉自己是巨星》……
凭借14首原创歌曲一举夺冠后,“丧萌”的新人毛不易火得一塌糊涂,相继演唱了《寻梦环游记》的中文主题曲,以及章子怡新电影《无问西东》的主题曲。
同样走红于这个夏天的,还有一批年轻的嘻哈歌手。
2017之所以被称为中国嘻哈元年,是因为一档《中国有嘻哈》把嘻哈音乐和地下rapper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彼时,互联网到处都少不了“嘻哈”的影子。
如今,《中国有嘻哈》第二季的冠名费已经叫到了天价,第一季出来的rapper们也是一场接一场地开着演唱会,这个圈子的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的欣欣向荣,而那些关于节目、关于选手的争议仿佛早已散去。
音乐不分地域。在这个节目里,我们不仅为雾都燥热的《重庆魂》、献给南京的《My City》感到惊艳,也是第一次听到了沙漠兄弟的灵魂rap、来自贵州的商务说唱。
里面唱的歌大多是好听的,里面出现的人也都是会来事儿的。
相比较被挖出疑似“吸毒、抢外号、消费死者”等黑料的PG One,表里不一社会Gai在后期的舆论场上算是来了个完美逆转,其间的撕X往事不胜枚举。
值得一提的是,各方舆论将选手们这些事件营造成了嘻哈界的文化大爆炸,承包了娱乐圈整个暑期档的新闻头条,“嘻哈”也随之成为当下这个快速发展、极度浮躁的社会消费的对象。
而音乐本身,“像一个无辜的孩子,在角落抱着膝盖遥望这场混战”。
前车之鉴,当人们关注的焦点不在歌曲上,没有相应的文化积淀,那么无论是嘻哈还是民谣,恐怕最终都难逃衰落的命运。
这次资本与听众的狂欢不过证明了,小众的音乐是可以走向大众的,但《中国有嘻哈》真人秀是否会变成《中国有过嘻哈》纪录片,嘻哈这条路走下去是否会通向昨日的民谣,我们谁都说不准。
3、影视金曲大行其道
说到2017年度金曲,乐评人流水纪曾感叹:“现在评选年度歌曲,如果以流行度来判断的话,能够选择的几乎都是影视歌曲,纯粹从专辑中诞生的年度歌曲越来越少见了。”
前几年给热映电影唱推广曲的,几乎都是些情歌大户,反观今年,最大的赢家应该还是上面两个音乐节目出来的新人,尤其是rapper们。
Gai在签约刘洲后一脚踏入影视圈,相继接手了《心理罪》(与Bridge合唱)、《羞羞的铁拳》以及《巨额来电》的推广曲。
△Gai在《好运来》里笑得比年画娃娃还喜庆
PG One走的是国际路线,平日里走走红地毯、看看维密秀,还不忘给《蜘蛛侠:英雄归来》演唱了中国区推广曲。
△这首歌又令PG One陷入了抄袭风波
此外,“嘻哈侠”欧阳靖给成龙的《英伦对决》唱了首《零》,艾福杰尼和黄旭给《前任3》翻唱了《说散就散》,孙八一给《十万个冷笑话2》唱了首《阿里巴巴》……(马云:???
显然,被资本眷顾的嘻哈风并不适用于每部电影,片方考虑更多的是营销收益的最大化,而非与电影本身的适配性。
正如Jony J和TT给《芳华》唱的《想把你留在这里》,虽然在网上的播放量上百万,但看过电影的观众势必对韩红的《绒花》印象更为深刻。
一首合适的影视歌曲应该是让人听到旋律后,能第一时间想起某个画面,比如张碧晨和杨宗纬合唱的《凉凉》。
这首歌是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片尾曲,随着剧的大火也被更多人知晓。虽然该剧的原著一直被诟病抄袭,但这首歌确实传唱很广,还获得了2017上半年top20金曲奖。
在互联网上,“为XX点播一首《凉凉》”也成了一个惋惜中带着幸灾乐祸的梗,被网友们玩得千变万化。
同样出色的,还有《喜欢你》里面陈绮贞唱的《我喜欢上你时的内心活动》,词作者是韩寒。Vista刘昊然吧今年7月至10月里听了127次,他自己都怀疑那段时间是不是怀春了……
说起韩寒,也不得不提到影视歌曲可能引发的话题争议。
2017年春节档,《乘风破浪》推出的第一首《乘风破浪歌》“男子汉宣言”,就被网友们认定非常“直男癌”。
尽管后续又补上了一首含情脉脉的“男子汉誓言”,但电影的票房和口碑还是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包括韩寒本人的风评。
好在国民岳父的作品还算经得起考验,没有被推广曲拖垮,要是像《逐梦演艺圈》碰上了《纯洁心灵》,那只能迎来一个鸡飞蛋打的双输局面了。
另外,这一年注定是小众歌迷狂欢的一年——不仅能在大银幕上听到rap,还能看到古风歌曲大展身手的时候。
这是指电影《闪光少女》,虽然其推广曲的传播度并不理想,但它把一代Vocaloid中文传说曲《权御天下》(2015年)从二次元带到了大众层面,而且是以完全正面的形象,很是难得。
4、社交APP带货逆袭
通常而言,流行歌曲大多跟影视作品或选秀综艺脱不了干系,因为只有投入了巨大的宣发资源,吸引到受众的目光,歌曲才有走红的可能。
但今年不同往日,音乐市场有太多的不可控因素,比如风头正劲的网红视频。
你看,同样是古风歌曲,有的像《权御天下》一样,跟着电影上了殿堂,有的像《红昭愿》一样,悄然进入寻常百姓家。
△这应该是目前抖音上最火的古风歌曲
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如果没被“C哩C哩”洗过脑,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年轻人了。即便是没玩过视频软件,也应该在各种社交媒体上看到过以这首歌为BGM的搞笑视频。
但其实,这首歌并不叫《C哩C哩》,甚至不是中文歌,而是罗马尼亚歌手 Matteo 演唱的情歌《Panama(巴拿马)》,发行于2013年,除了在当年有过一定热度,就再也没有火过……
直到今年7月,某位中国网友在抖音的镜头前跳起了这支手足并用的舞蹈,一时间风靡全网。
如果你肢体不太协调,那么像《追光者》《远走高飞》《哈鹿哈鹿哈鹿》这样只需要动动手指的舞蹈或许更适合你。
这些歌都有3个很明显的特点:光看歌词,你完全想不起来这是个啥;旋律一起,惊讶地发现自己会唱;而你会唱的,也就那么几句。
不信请看词,不混视频软件的人应该可以语气正常地念出这两句话——
我可以跟在你身后
像影子追着光梦游
我一路看过千山和万水
我的脚踏遍天南和地北
还有的歌曲出现在视频软件里是不用跳舞的,需要开开脑洞拍个MV。
比如被快手播主们演绎过1985603次的《带你去旅行》,欢快的旋律配上浪漫的场景,足够谱写出一曲纯美恋歌:
“我想要带你去浪漫的土耳其,然后一起去东京割双眼皮~”
△《心愿便利贴》的配舞从清一色的对手指开始
如果说上面几首歌的流行还是网红和粉丝们圈地自萌,那么《我们不一样》今年应该算是彻底地走进了大众视野,仿佛一夜之间,大街小巷都能听到这个朗朗上口的旋律。
这首由陌陌播主大壮演唱的网络歌曲之所以走红,除了翻唱它的人多,还因为它常被网友用来做搞笑视频,相当洗脑。
前一阵,快手官方对这首歌在其平台上的使用量做过一次统计,仅11月,就被使用了2093652次。
《我们不一样》恰好火在年底这个时间点,理所应当的,被大家看作是各大公司的年会必备曲目之一,线下传播路径跟前几年的神曲没什么两样。
然而对于有些人来说,这种网络歌曲的走红总是给人一种很low、很土的感觉。
△知乎上有很多用户觉得喜欢这首歌是“审美低下”
可就像陈一发儿说的那样,“这首歌让人一听就觉得,我是我们村儿最讲义气的人”,旋律是典型的“一遍就会唱,两遍就洗脑”,歌词也具有极强的普适性,能引起很大一部分人的共鸣。
这貌似又回到了一个早有结论的话题:“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你不喜欢,你算老几?”
至此,《2017我都听了啥》差不多盘点完了,但背后折射出来的不少问题,值得所有爱音乐的人深思。
华语乐坛现在的大环境是传统发行乏力、新兴渠道不受控,这证明互联网给国内音乐行业带来的冲击依然没有消退。
在这个漫长的过渡期中,目前的商业模式还是不能有效地让投资者获得收益,大多数音乐人还是不能单纯的靠创作来赚钱。
作为普通听众,我们只能期待圈内人早日探索出可行的发展路线,希望所有音乐人的才华能得以施展,而实际能做的,或许是尽量给他们一个包容的创作环境(注意!不是无底线的宽容)。
这里想顺便聊几句当下略显病态的听众心理,主要是网上对“音乐跟风现象”的鄙视,喜欢用“高级”审美来秀优越的也同理。
去年喜欢民谣的今年喜欢嘻哈?不好意思,说的就是本人 。
多少人跟小编一样,把嘻哈和民谣都喜欢了一遍,才发觉自己喜欢的是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优越狗”对“跟风狗”的讽刺不绝于耳
那种“喜欢你的人多了,我不喜欢你了”的宣言就跟小孩子过家家似的,让人完全感受不到说话人对前爱豆的尊重与信任。
你喜欢的音乐被更多人喜欢,难道不是一件“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好事吗?一个音乐人推出作品的目的,难道不就是希望能被更多人听到、接受、甚至说喜爱吗?
古往今来,小众的并非就比大众的高级,这适用于所有领域。音乐界的跟风不是原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饭圈文化”才是。
事实上,绝大多数听众都不是一个歌手或者一种音乐类型的铁粉,对于他们而言,所谓“跟风”可能只是一种以前没怎么接触过的音乐被炒起来了,听到后发现确实好听,就喜欢上了。
大家都是随心而听,随心而粉,听歌哪里分什么先来后到,有的人喷得确实有点过分了。
一个人可能分不清Swag和Dab,不知道Flow是什么意思,但这完全不影响他喜欢听这类歌,不是吗?
所以说,去年听民谣、今年听嘻哈没有错,音乐需要听众就像电影需要观众一样,只要在听歌的时候全身心投入自己,并对音乐背后的文化保持尊重,就好了。
p.s.最后,还是希望明年能多出几首好歌、多出几位好歌手,否则逢年过节的连KTV都不想去啦~
点击关键词 查看往期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