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方又开吵了:过年要不要给长辈下跪磕头?
中国的老话说,男儿膝下有黄金。说的是人的下跪就像黄金一样珍贵,不得轻易向人下跪。当然,用现代的观念来看,女儿膝下也有。
可是,如果过年回老家,因为遵循某些传统习俗而要为了“黄金”下跪,你干吗?
最近网友就为了这个事情吵翻天了。
起因是天涯社区的一个帖子。发帖人是个自称来自南方的新媳妇,要和北方人老公回老家过年。身未动,就已经得知那边要向至亲长辈下跪领红包,甚至新媳妇上门第一年连亲族里的其他长辈也要跪。
女方从个人到家族从来都没有这个传统,甚至认为这样的拜年方式“很封建、有点侮辱人”。但男方认为女方应该入乡随俗,觉得女方的抗拒是“无理取闹、不尊重他”。
这对新夫妻最后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不知道,倒是网友先炸开锅了——
毕竟这是个“年经”话题,几乎每年这个关头都有人来吐槽,过年拜年到底该不该下跪磕头。
特别是南北方的标签一出,立刻变成了一场新的地域口水战。很多南方网友立刻表示对女方的支持,和对下跪习俗的不能理解:从来没跪过,凭什么要下跪,我们这里只给死人下跪,云云;
但北方各地的人也不服气,反驳说:我是哪哪人,这里也只跪死人啊/我们也没有要下跪的习俗啊。
有凭自己经验否定现象存在的,就有凭自己经验证明现象存在的。
也有不少人吐槽,北方有的地方真的就是这样,亲戚跪拜的阵势浩大,如万国来朝。
而对此不能接受的人,第一次到北方接触到这样的习俗还不得不遵从的时候,心里能有多难堪也可想而知。
但在一片对北方陋俗的吐槽声中,也有南方人说:南方有些场合也还保留着向长辈下跪的习俗啊,比如自己见识过的结婚时给长辈敬茶的仪式,就是要下跪的。
上网一查,确实也有类似的网友抱怨,说南方什么什么地方结婚时,新娘要向男方所有长辈下跪敬茶,令人难以接受。
甚至有网友吐槽说,自己和老公是来自同一个市的南方人,没想到两家都对于婚礼上要不要跪下磕头,存在分歧。
而且别说普通人的日常经验千差万别了,其实有些公众人物的做法早就说明跪拜礼是依然存在一定土壤的,不管在什么地方。
比如明星的婚礼上,接亲环节时,不管他们是身着中式还是西式礼服,甚至不管其中一方是外国人,很多明星夫妇都会向双亲跪拜行礼、领红包,履行这个传统礼节。
所以关于跪拜这个习俗,真不是用两个巨大的地域标签就能盖章——“北方有跪拜陋俗,南方没有”——的事。
关键其实不在于“这里有,那里没有”,而是“有人接受,有人不接受”的问题。
与其陷入在地域问题上以偏概全的口水战,还不如就事论事。
在网友的争论里,认为不应该向下跪这种“陋习”妥协的人占了大多数。
这很好理解,因为在我们的第一反应里,“下跪”就是一件放弃自尊、低人一等的行为,是刻在很多中国人文化基因里的认知。
这个文化传统,当然没法追溯到两千年前的先秦时代——那时的人席地而坐,坐姿其实就约等于今天的跪姿;行“顿首”之礼(也就是今天所说的磕头)时,不管对方回不回礼,这种行为基本还是把双方放在地位平等的位置上。
后来延续至今的文化传统,是东汉传入“胡床”之后,面对面交谈空间的变化,是其中衍生出的座位高低和地位高低的关联。逐渐地,端坐在椅子上的人变得地位崇高,而跪在地上的人变得地位卑微。
在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用下跪和磕头彰显权威的思维达到了顶峰。
相信大家都记得历史课本里讲的,英国使臣马戛尔尼出使中国,因为要不要向乾隆皇帝下跪产生了很大的矛盾。
课本里都是这么教的:执意要求外国人跪拜的清廷,是为了确保自己万国来朝、高高在上的地位。跪拜的文化意义也不言而喻。
辛亥革命之后的一系列现代化运动里,无论是国民政府颁布法律废除跪拜,还是文化学者的口诛笔伐,都是给下跪定了个耻辱的调子。
这种观念延续至今。当一个人不情不愿地跪下,那姿态总是意味着屈服、顺从,怎么都是不太好看的。
当然,主动下跪在大家的观念里也没好到哪儿去——想想现在男人经常自嘲的“犯错之后跪搓衣板”,其实是他愿意放弃的最大尊严了。
因此对于很多人来说,下跪和它背后代表的尊卑、等级本就在现代平等的观念里是落后的、该被消灭的,哪怕是在传统节日里以传统习俗的方式回归,也令人非常不舒服。
何况在过年的礼节中,下跪磕头往往是为了交换长辈给的红包、压岁钱,这就很容易被理解出放低姿态而祈求什么的意味。
因此有些人很小就觉得,为什么一定要让我做一个我认为伤自尊的行为才能换来钱?那这钱我还不如不要。
本质上,还是认为下跪这个行为最终会带来双方地位、尊严上的不平等。
而在没有这个传统的家庭长大的人,会对“对长辈下跪天经地义”这种说法嗤之以鼻,因为他们从来都不认为长辈和晚辈之间的关系,要用一种有等级涵义、将人矮化的行为来表示。
当然,下跪也可以是出于自发、主动,是用这种非常真诚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恩之心。
比如有的网友就说,自己曾经也不好意思再像小时候一样过年给长辈磕头,可是后来却心甘情愿地做这件事,也不为压岁钱,纯粹是认为这是最能表达自己的感恩的方式。
但这样的举动怎么说也该发自肺腑,有些情况就得另当别论了——
就比如说让新媳妇去跪拜对方亲族里各种不认识的亲戚,新媳妇基本上是从自身找不到什么充足的动机,被跪之人也压根和新媳妇之间没有什么足以受这大恩的联系。
如果要行跪拜礼的人真的很反感它带来的感受,那不就成了强行画押的形式主义了?就算它的内核有积极的意味,也都在这种受迫感中荡然无存。
如今更有一种愈演愈烈的社会氛围,会让很多人警惕下跪这个行为背后的许多猫腻——
动不动就跪倒一片的国学热潮。
大家看新闻都能了解到,近十年的社会上,各路针对小孩子的国学班鱼龙混杂,经常有人把一些本应发自本心的东西变成作秀和表演,不加甄别地炒热国学。
学校里举办那种让小孩集体跪拜父母的活动,或是国学机构集体跪地拜师的场面,就常常受人诟病,因为它们往往落得一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表面功夫。
“开倒车”的女德班们,更是重新将下跪作为一种惩罚、忏悔的手段捡了回来,让女学员跪在孔子像面前,忏悔自己“没有妇德”。
她们一边跪着,一边口中说着真正的封建糟粕来麻痹自己,这一系列举动将对女性权利的践踏不断放大。
这些乱象,最终给人的观感就是,在对传统礼节的盲目鼓吹中,双膝一跪,是为了树立某种绝对的权威,要求的是绝对的服从。
这难免会让人警惕——某些真正的糟粕思想可能随时会借着东风、披着道貌岸然的外衣作祟。
说到底,人们不愿再行跪拜礼,是不想看到打着传统习俗的旗号,带来的结果却是不尊重他人的意愿和人格。
这种思路其实和抨击一些地方不让女人上桌吃饭、低俗婚闹的思路是一致的——那些不尊重他人感受、甚至矮化他人的行为,不管它是不是传统文化,本就该叫停。
但跪拜礼又更复杂一些:与很多被诟病的习俗相比,它又算不得十恶不赦的绝对陋习。
因为它作为一种流传至今的传统礼节,刨去关于奴性、阶级地位的糟粕,毕竟还是有一些关于孝敬的传统内核在其中,关键是看行礼人怎么想。
固然,现在还残留着跪拜礼节的家庭,本身是有尊重最大的长辈的权威的意义在里面。
但是有些人也不太在意下跪这个动作的封建含义,并没有觉得自己就此低人一等,只当它是过年的必经程序,不过是为了图个吉利、大家都开心。
很多老年人,在那种尊卑有序的传统观念中生活了一辈子。有些晚辈因此也愿意大过年的给他们磕一个,因为能让他们感到被尊重、让他们高兴。
关键是磕头的晚辈也不觉得自己损失了什么,反而是认同这是一种表达尊重的方式——尊重长辈们已经难以扭转的文化背景。
这种大家都其乐融融的情况下,似乎也没有必要一定要对跪拜礼节赶尽杀绝。
随着社会观念的进步,有些曾经盛行跪拜礼的地方也开始转变,下跪变成了一场心知肚明的“意思意思”,只要小辈的心意和姿态到位了就好,长辈及时把即将跪下的小辈拦住,皆大欢喜。
所以“跪不跪”这件事的两派,也不是完全说不通的。如果能多沟通、多互相理解,可能很多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而每次这种不是非黑即白的争论出现,互相理解的环节都率先宣告夭折。一方强迫另一方入乡随俗一下、又不会掉块肉,一方又指责另一方是不可理喻的封建糟粕。
如今人们对待跪拜礼的态度看似不可调和,其实正是因为它作为曾经的不平等和尊卑有别的象征,已经基本失去它的社会基础。
所以这个历史遗物,会在后世的年轻人心里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观念:
一部分人已经完全不在意它负面的文化含义,只当它是特定时间讨好特定人的手段;而另一部分人不愿再迁就它已经逝去的旧义,对它嗤之以鼻。
其实两种态度都指向同一个终点:总有一天我们的社会不会再因为那些糟粕的因素而下跪。
所以现阶段人们要做的,无非是尊重每个个体对跪拜这种行为的理解,和选择的自由。不喜欢跪拜的,就请允许他们用其他的方式表达礼节和尊重;心甘情愿给长辈磕头的,也请尊重他们喜欢的方式。
没必要各自拿着一套自认为正确的价值观就当令牌,只从自己的立场出发互相指责、胁迫,“你必须得跪”、“你就不许跪”……
大过年的,团聚的欢愉就只能靠跪不跪决定吗?就非要尝尝强扭的瓜甜不甜?那也太对不起春节本身的意义了。
点击关键词 查看往期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