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给它9.2的高分,这一集最值得

冯美丽 Vista看天下 2020-08-19



《人间世》的团队又拍了一部9.2分的纪录片。

不放过相较于此前热度极高的《生门》《人间世》,这部《人生第一次》的讨论度似乎小了不少。

同样是催泪的纪录片,这届观众接受了两季《人间世》的冲击之后,再看到这类以普通人的真实人生为卖点的片子确实很难再提起兴趣。

更何况,《人生第一次》的第一集和第二集,讲述的是出生和上幼儿园的故事。

这些“第一次”虽然感人,但其实在此前的几个热门纪录片里都有涉及,难免少了一些惊喜。

直到我看到第三集。

山那边的诗

故事的第三集,镜头被聚焦到了云南的漭水镇,这里的孩子,多半是留守儿童。

他们从不同的村小毕业来到漭水中学,将在这里体验人生的第一堂诗歌课。


听起来是不是很理想主义?

谈到留守儿童,一些人的脑海里会迅速浮现几个形容词:贫困,腼腆,勤劳,乖巧或者是叛逆。这是普通人眼里,留守儿童最普遍的标签。

这样的孩子需要风花雪月的诗歌吗?还是物质上的资助会来得更实际?

这是很多人听到要把诗歌课作为这个山村中学必修课的第一反应。

但诗歌给孩子们带来了什么呢?

纪录片里教孩子们写诗的公益机构叫“是光四季诗歌”,4年前,它还只是云南漭水中学一堂刚刚起步的校园诗歌课。

课程推行一年后,漭水中学校长于春云告诉发起者,以前不服管教的小孩自从学会了写诗,很少去砸玻璃了。

于是又一年后,是光把“会写诗的孩子不砸玻璃”定为机构的slogan。

从那以后,诗歌成了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生活的一部分。


《人生第一次》第三集开篇的第一个主人公小锁,就是其中的一个。

小锁今年12岁,性格腼腆,最好的朋友是家里的那头牛。

因为要去镇上上初中,山路遥远,他没法每天回家,只能住校。“集体生活,是一种什么生活,一个人放牛的他,完全没有概念,”

在班上的同学里,他个头最小,也不爱说话,总是跟在人群最后面。

某天,老师带着他们去校外采风,作为他们的第一次诗歌启蒙。

课堂上,她教大家如何去观察大自然,倾听内心最真实的声音。


很多同学都在那堂课上分享了自己写的诗歌,可是直到这堂课结束,小锁也没能写出自己的第一首诗。

周末回到家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着小牛出去吃草。

上完第一堂诗歌课,大山里的景致在他眼里忽然变得不一样了。

回到熟悉的环境,陪着心爱的小牛,小锁第一次打开了自己内心的锁,写下了人生的第一首诗——


“小牛”“家”“阿爸”,这些并不优美的遣词造句,却是小锁第一次试着吐露心里的秘密,关于爱与陪伴的秘密。

那些读着这首诗的观众,就像欣赏曾经火遍互联网的“灯把黑夜,烫了一个洞”一样,感叹于孩子们细腻的情感,丰富的想象力——

雨是乌云和白云结婚洒下的喜糖;


宇宙起源于一个生气爆炸的烟花;


我和小牛是彼此唯一的朋友。


透过这些质朴又动人的小诗,人们仿佛能看见孩子们自由而浪漫的灵魂,即便是大山也无法阻隔。

大家发自内心地赞美这些作品,言语之间都是对他们灵气的欣赏,无关身份与地域。

这可能是这么久以来,这群孩子第一次被单纯地从普通孩子的角度去审视。

当镜头对准他们,
是在关注什么?

但更多的时候,人们面对留守儿童这个群体,还是很难不抱有一些特殊的感情。

留守儿童贫困与叛逆的形象,比这些“罕见的惊喜”更顽固地存在在人们的印象里。

我们很难再用寻常的目光平视这群孩子,复杂的注视背后,是一个个早已被贴好的标签。

这种标签也许是出于好心,但其中的逻辑却让人觉得有点无力。

据统计,2019年,我国父母皆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达到了902万,他们大部分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监护,但还有近30万只能靠邻居朋友来照顾。

他们的生活离普通观众太远了,10几岁就独立生活,春节时也见不到父母,这是在普通家庭长大的孩子无法想象的。

哪怕是一条“留守儿童买不起运动鞋上体育课”的新闻下面,都会有人质疑:“连一顿饭钱都舍不得出吗?”


这种距离感是客观存在的,生活在城里的大人孩子,很难只靠新闻报道的只言片语就完全了解山里的世界。

当留守儿童的形象越来越模糊,遥远,人们对他们的认知一方面变得片面、刻板,另一方面猜测与好奇也在与日俱增。

曾经火遍全网的变形计,正是瞄准了观众们的这种心理。

节目组以“让城市孩子体会生活不易,让农村孩子感受世界美好”作为宣传点,这种身份互换看似成为了让观众了解他们的契机。

但在实际的节目里,被聚焦的留守儿童们,更像是被精心打扮好的商品。


我们只能看到一群原本在山里生活正常平静的农村孩子,突然被人莫名其妙地丢到了城市里。

在那里,他们毫无选择地任人装扮,还必须忍受被人特别关照的局促与不安。就连他们对于城市的向往,都被简单地包装成了吃一次高档餐厅,做一次市内旅行。

至于他们参加节目的真实期待,城市人的过度关注带来的焦虑,都被镜头美化、规训,继而变成正向的节目价值输出给观众。


尽管真的有孩子因为节目受益——

在节目播出之后,好几个农村的主人公获得了学业和生活上资助。

但屏幕外对此感到唏嘘和同情的大部分观众,都只能作为旁观者,获得一点并不真切的参与感。


观众们乐于看到这群孩子以一种更放松的姿态进入到大众的视野,但在此之外,这些节目又是否能给他们的人生带来一些有益的改变?

有些节目的确想到了这一点。

《极限挑战》第四季第六期,节目成员来到桂林当地的一个少数民族村寨,寨里大部分年轻人都选择了外出务工,留下很多留守儿童。

节目组给他们安排的任务是帮助这些留守儿童,解开他们的心结。

为了能顺利完成任务,每个成员认领了一位小朋友,分别试图用自己方式去走进他们的内心。


黄渤和爱跳舞的小女生斗舞,王迅带小男孩爬树,孙红雷为自己分到孩子找了一堆小朋友一起做游戏,一切看起来似乎都没什么问题。

但节目组设置的任务,却让一些观众觉得太强人所难。

不管这些孩子的心结是什么,用三天的时间,让他们信任一个陌生人,并吐露自己的秘密,这本身就并不合理。

更何况,这些孩子的家庭背景,不管是贫困还是单亲,都是他们羞于在公众面前展示的东西。

节目组所谓的走进内心,解开心结,更像是用善意撕开他们的伤口,然后让他们在疼痛之下假意妥协。

等获得了想要的节目效果,这群没有衣食烦恼的明星,依然会回归他们高处的生活,而山区里被惊扰的这些孩子,得不到售后,也没有再发声的途径。


或许在节目组看来,带一点城市的新鲜玩意儿,玩几场热闹的游戏,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陪伴,关爱。

这种想法确实也没什么可以指摘的。

但是他们太过急切地想给这些孩子带来改变,却忘记了,要进入一个人的内心并没有那么容易,这一点,不会因为他们是留守儿童就有所改变。

执着于他们的身份,却无法对他们的处境感同身受,也就意味着很难真正理解这群孩子缺失的东西。

在成为留守儿童之前,他们不过也是万千对未来充满想象与期待的孩子的一员。


除了外在世界,
他们还有深邃的内心

综艺《奇遇人生》里有一集颇受好评,那是大鹏跟阿雅一起去贵州深山里看望一群留守儿童,陪他们一起踢球、做游戏。

大鹏到达当地时,元宝小学的孩子们正面临人生很重要的一场足球赛,这场比赛将决定他们有没有机会被县里的重点中学特招录取。

大鹏被球队负责人徐老师任命为临时教练,在给孩子们安排训练时,他们嘻嘻哈哈,把它当成游戏。

他知道第二天的比赛对于这群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所以当场对孩子们发了脾气。

他很清楚自己面对的是一群留守儿童,但是作为球队教练,大鹏完全没有因为这种“特殊”而刻意表露出宽容和同情。



比赛结束后,大鹏和阿雅挨个去孩子们家里家访。

去到一对独自生活的姐妹家的时候,他发现姐妹俩留在锅里准备吃的饭已经坏了。不过他没有直接在镜头面前喊出来,而是用嘴型告诉导演:(饭)坏了。

因为此前在大鹏刚到姐妹们家门口的时候,小姑娘就已经表现出了强烈的自尊心——

她觉得家里太乱了,把工作人员拦在门口,告诉他们:”不嫌弃就进,嫌弃就算了。“



包括在后面的节目里,大鹏和阿雅陪另一个小女孩坐在自家门口的台阶上聊天,试图去了解她的故事,她对未来的畅想。

对于留守儿童而言,这些节目嘉宾其实都是突然的闯入者,他们不请自来,介入自己的生活,甚至把自己的困窘,悲哀当做卖点展示给观众看,这肯定会让人不舒服。

奇遇人生这一期之所以没有让人不适的虚伪感,是因为他们自始至终都在尊重孩子们的节奏。

孩子们要比赛,就陪他们练球;孩子们下课了,就陪他们玩游戏;孩子们放学了,就去他们家里家访。

没有急切地进入到能戳中观众们泪点的剖析自我环节,孩子们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反而让人感动。


“是光四季诗歌”创办人康瑜在《人生第一次》里说了一段话,她说诗歌并不能能够改变什么,只是作为翻译器,联结孩子们和这个世界。

在我们难以看到的大山深处,这群孩子缺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资助,他们有爱,有对未来的畅想,和山外的孩子一样。

在这里,诗歌是一个温和且平等的教育者,它无法改变孩子们的命运,但却足以让孩子们获得力量,改变自己,而且这种改变,他们乐于接受。


不同于外界对他们的普遍印象,事实上,很多留守儿童并不缺吃少穿,但是家人陪伴的缺失,的的确确给他们造成了孤独感。

在《人生第一次》里,12岁的姑娘穆庆云在她的第一堂诗歌课上,透露了自己内心的小秘密。

她希望成为一个自私的母亲,希望妈妈把更多的爱留给自己。


这样“三观不正”的话,似乎不应该出现在这样一个温暖的故事里,然而老师却说,这是她今晚听到的,想要鼓掌的一个答案。

这样的教育在城市里或许并不新奇,然而在大山里,它却为孩子们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

人们总觉得,只有物质条件优渥了,才有机会去探索自己的精神世界。

但云南漭水镇的孩子们写出来的诗,却让人看到了他们丰盈的内心。


物质上的短缺,亲情上的缺位固然也是值得社会去注意的巨大问题,但就算这些暂时不能得到解决,在更为宽广的精神世界里,留守农村的孩子们同样也可以有一片自己的天地。

物质上的贫瘠没有让他们跌入深渊,他们的内心一直存在可以蜕变的光亮。即使是闭塞的大山,也阻隔不了他们炽热的情感。

或许这也是很多节目和影视该反思的问题,与其想尽办法挖掘和改变,不如教会孩子们,如何去建设和表达自己内心。

那些不知道该怎么帮助孩子们的人,去读一读他们写的诗吧。也许他们希望完成的梦,都被写进了诗歌里。




· 一 周 热 点 回 顾 ·


“会写诗的孩子,不会砸玻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