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产剧终于又敢啃这“硬骨头”

叶橙子 Vista看天下 2022-06-14



新开播的《警察荣誉》还没开分,但目前口碑不错,讲的是四名年轻警员在一个小派出所成长的故事。


豆瓣上目前点赞最高的两条剧评


因为对国产剧的现实题材没信心,我一度没打算看,最后提起兴趣是因为在热搜上刷到下面两个片段。


第一个,警察突击抓走杀人嫌犯,嫌犯父母哭喊着追了出来,新人警察折返回去试图安慰,结果被狠狠地打了三个巴掌。



老两口大喊着“抢人了”,整个村的人抄着家伙把四个警察团团围住,对“往后退,我们是派出所的”警告视而不见。



第二个,住进城郊小区的两村人为丢了一只鸡剑拔弩张,人人扛着棍棒像是要械斗。


派出所民警如临大敌,几乎派出所有警力勉强维持秩序。



就这两个片段,让很多网友哪怕只是看了三四分钟的剪辑,都气得不行。


气愤于片段里的这一群群人怎么不讲道理,遇上事就抱团抄家伙。


网友们气愤的点,其实正是我意识到这部剧或许不错的点。


那就是终于有剧把镜头对准了电视上已经很少见的一处地点——城乡结合部。



这块地盘,一半遵循着城市的规则,一半默守着乡村的规矩。


它既可能是城市里最有市井烟火气的地方,楼房平房挤在一起,路边总有小摊小贩,街坊彼此熟识。


同时,它也可能是城市里最混沌繁杂、辩不清是非的地方,城市中奉行的平淡礼貌、社交距离在这并不管用。


所有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争那一亩三分地的利益。



01

城乡结合部

不在乎体面


剧一开头,就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景象。


各种模样、没有规划的房子,地上不是城市街道上铺了地砖的路,而是泛着灰的水泥路,派出所就挤在民房之间。


大哥开着三轮车沿街卖菜,环卫工们正要去城市上班,同时也有年轻女孩骑着共享单车路过。


城市与农村的特征毫无章法地拼接在一块。



八里河派出所上个季度的满意度是93.4%。


看起来不低,但在全市163所派出所中,八里河只排了144。


原因其实摆在所有人的眼前:


城郊地区,人口复杂地形复杂,治安问题自然也复杂。


相比于光鲜亮丽的市中心,这儿是城市里最不在乎体面的地方。


人性的自私,在这表现得更不加掩饰。


不熟悉地形的小警察跟踪一位他怀疑的对象,在民房与小巷里七拐八绕地,结果直接误入了一个地下赌场。


赌场老板还主动和埋伏的他打招呼——“警察叔叔?办案呐?”



他这么大胆,是因为自己早就伪装好了,根本不怕。


小警察莽撞地进屋查探,只能看到一桌人在喝茶、一桌人在吃饭、一桌在打牌。


哪怕他在墙根偷听时,听到屋里隐约传来“买定离手”的声音。


此时面对这番场景,说破天了也只能把它喊作“棋牌室”。



杀人逃犯、盗窃团伙、地下赌场……


八里河派出所不只要面对这些人性之恶催生的刑侦大案。


平日里大多数时候,处理更多还有居民之间各种有理道不清的纠纷。


老两口独自在老家生活,子女纷飞外地很少过问。


结果听说老家房子要拆迁了,全部跑了回来说要赡养老人、自己此前对爸妈最有孝心。


还在派出所的调解桌上呢,几个子女直接抢起了老人。



期间小孩子饿了想吃饭,小警察想带孩子去门口吃点东西,都被子女们一把拦下。



所有人都知道,这几个子女无耻、太无耻了。


可骂他们有用吗?完全没有。


警察把骂人的话摆在了台面上,也只是暂时震慑住了他们,老爷爷卑微哀求着说“我和你妈还在这呢”。


子女才放了孩子,让他跟着警察出门吃碗面。



其实摆在所有基层派出所面前的都是相似局面,人情伦理的纠纷居多,能说清的道理居少。


只是在人口组成复杂的城乡结合部,问题会更多、更混乱。


在这样的混沌环境下,人们理想的社会秩序、善恶即刻有报的情节并不容易发生。



剧中警察在出完任务回所的路上遇上当街抢劫,歹徒迅速窜进了左弯右绕的巷道中。


俩警察拔腿就追,把他逼得慌不择路,跑进了一条装有铁门的小道。


歹徒猛一跳试图翻过铁门、差了一点,警察已经追至身后,他转身大喊着掏出了刀。



新人警察眉头一皱,马上想上前一步。


但穿着便服、还没来得及表露身份的老警察突然决定——不抓了。


他随口说了一句“找错人了”,然后护着新人警察转头就走。


所有观众都以为,老警察这是怕了、困在了回忆里。


因为他的师傅,也就是身边新人警察的父亲,当年就是被一位持刀歹徒刺死的。


后来才知道,那抢劫犯身后的铁门通往小吃街。


他若是处在被激怒的情况下持刀跳过铁门,刺伤无辜百姓或是劫持人质,会酿成更大的恶果。




02

城乡规则的碰撞


所有人都能从客观原因上大致推断,人员组成复杂的城乡结合部秩序更混乱。


人们的准则在城市文明规则之外,且不惮于放大自己自私的一面。


一些观众或许会不耐烦地觉得“一群刁民”“人性本恶”,把它归结为个体的问题。


但它背后其实是城乡结合部一个恒久存在的矛盾:


城乡结合部的居民,往往对城市中运行的整个现代社会体系都缺乏了解与信任。


他们被夹在了城市秩序,与传统抱团对外的乡村规矩之间。



小警察被嫌犯母亲打巴掌那场戏,还有一道伏笔。


他们在突击搜查时就察觉到,嫌犯就躲藏在老两口身后的衣柜里,但所有老警察们都选择了默不作声。


没有选择正面冲突,而是佯装离开,再突然折返抓住正从衣柜里出来的嫌犯。



并且抓到嫌犯后,一队警察迅速押解着人迅速跑上警车,半分钟都不敢停留,老两口哭喊着在后面追。



警察们是害怕这对老夫妇吗?当然不是。


但他们提防的,是老夫妇所能调动的全村的力量。



最后还是由于新人警察的一时心软,四名警察被扛着锄头木棍的几十村民团团围住。


老警察如临大敌,态度凶狠地警告村民退后,手按在配枪上不敢松懈。


新人警察试图高声背诵法条进行普法,警告村民的行为涉嫌妨碍公务,但根本没人理他。



当他们的视角里,很容易片面地认为法律与秩序此时对自己没有好处。


大多数城市居民会表现得更懂法、更遵守,是因为我们是现代社会秩序的最大受益者。


路上堵车了有交警指挥,遇上纠纷后及时报警,辖区派出所能在短时间内出警。


但如果,是在最近的乡镇派出所距自己十几公里、驱车半小时才能到达的农村呢?



假设你在偏僻村庄里与他人起了冲突,双方开始推推搡搡。


报警后警察可能需要半小时乃至一小时才能赶到,此时你如何保障自己的安全?


喊附近的熟人过来、人多壮胆,可能是那个局面下为数不多的自保方案。


这也是传统农耕社会里,无数封闭村庄会发展出抱团思维的缘由——


自给自足的小村庄感受不到外界,只能感受到自身与村落熟人。

这儿没有派出所、没有警局,没有教育局、财政局、规划局、税务局等一切现代社会的直接体现。


有些地方只有一间小小的村委会,靠着嘴皮子调解纠纷。


现代社会秩序的触角,只在这儿延伸进微小的末端。


村民们日常生活中依旧靠着传统伦理办事,遵从着“只要人多就不会受欺负”的弱肉强食道理。



现代法治在他们眼里“很远”,是因为他们实际生活中很难感知到现代社会的秩序如何运转。


它也或多或少地,成为了普法教育在农村推广起来更难的现实难题。



如今依旧存在很多偏僻小山村自成体系,与大城市里的生活犹如两条平行线。


但剧里的八里河,这个城乡交界处,乡村的体系与城市的规则不可避免地发生碰撞与磨合。


警察们被村民围住的这场冲突,最后是靠村主任赶到后、控制住冲动的村民而化解。


而两村民众因为丢了鸡起冲突,八里河所长到场后第一反应,也是赶紧把村主任找出来。



哪怕此时,两村人都已经住进了城市小区,早就不存在“村”与“村主任”的名头。


但对过去大半辈子生活在乡村熟人社会的村民们来说,村主任依旧是他们信服的对象。


两位过去的村主任嘴上推脱着,自己已经没职、没权、没钱,管不了大家。


但到最后,依旧是他俩一说话、村民们才乐意安静下来听,觉得他俩是“自己人”。




03

这不仅仅是“戏剧冲突”


写出《北京折叠》的郝景芳曾透露,她创作的契机就来源于自己租住在城乡结合部的生活。


“有一些人是可以藏起来的,藏在看不见的空间里。”


城乡结合部的故事在荧幕上消失已久,在大众视野里消失已久,其间的生计、辛酸与矛盾隐身于光鲜亮丽的城市边缘。


从《警察荣誉》割裂的观剧弹幕就能看出这一现状。


那些展现矛盾的情节里,一半人感慨好真实,另一半人认为“戏剧冲突编的太过了”。


《警察荣誉》优点很明显,它把城乡结合部存在的基层冲突清晰直白地展现了出来。



无数国产剧有意无意地避开了城乡结合部的身影,默认那是一个混乱遥远、地面肮脏不值得一拍的地方。


以至于一批观众在看《警察荣誉》时,会觉得那只是“戏剧冲突”。



与此同时,《警察荣誉》的缺点也很明显。


在清晰展现矛盾后,电视剧给不出解决方案,目前只是靠一个个的巧合蒙混过去。


两村人吵架那段情节,最后两村人和好如初是因为突发了孩子坠井。


女警及时下井救人,围观的村民们感动不已、鼓掌欢呼,立刻表示理解警察苦心、要好好协商。


这或许也是因为作为一部电视剧,《警察荣誉》的体量没有余力把一个社会矛盾完整展开。



现实中,纠纷很难简简单单地被一次真善美举动感化而解决。


因为表面上的纠纷,很多时候只是矛盾的冰山一角。


明面上,人们在为一只鸡一只鸭、谁家的垃圾该往哪儿倒之类的鸡毛蒜皮大动肝火。


但这些小事背后有时会藏着多年的积怨,譬如可能是对居住环境的不满、是对不合理规划的忍耐,对生活种种不如意的烦闷。


我的老家是一个十八线小县城,目睹亲历过不少冲突,也有亲属在基层工作。


在他们的经验里,单纯的就事论事、循规蹈矩几乎算得上是最幼稚的处理方式。



他们遇上过一次两村冲突,冲突的起因是一村人家的坟墓葬在另一村默认的“祖坟山”上。


调解室里,工作人员展开行政规划的地图,一五一十地说这座山不归属任何村、谁都可以葬在上面,又进行了一番思想教育。


两村的村民代表就此离去,冲突看似解决。


但隔天凌晨四点,他们却接到了村主任非常慌张的报信,说不知道两村人什么时候约好了要“重新私下解决”。


现在两村各百十号人,各自抄着家伙在晒谷场上对峙,眼看着要打起来了。



凌晨的时间点,很多同事联系不上,警车也尚在赶来的路上。


最后是几个人开着自家的车,没车的把田里的拖拉机也开了出来,拦在了两村人高举着的锄头、榔头中间、权当分割线。


强行再一次协商,才发现这两个村庄历史上有太多纠纷没有彻底解决。


他们不服于划分村落时的田地分配,周边的稻田看起来分得很公平、一村一半,但城市扩张、田地变少的趋势让农民惶恐,总想着多一块地就多一份口粮;


他们不满于村小的选址,小学建在了其中一个村落,另一个村子的孩子需要在天蒙蒙亮时结伴走路上学,大人们忙于生计无暇接送;



他们也无奈于村子与城市接轨、成为城乡结合部后,娱乐场所多了、流动人员多了,最后演变成了互相骂对方村子里出小混混、出小偷。


而最初的坟墓选错了地,只是微不足道的导火索罢了。


与这起纠纷类似的,还有其他辖区遇上过的公共交通不便、街面卫生难保持、外地子女如何给本地老人养老、农村自建房拆改等等常见问题。


务农问题、生计问题、教育不便、失去传统乡野安宁生活的苦恼……


这些切实的生活困境,才是无数起鸡毛蒜皮纠纷背后的核心矛盾。


看到城乡结合部的生活,不该只看到城市视角里的落后混乱,也该看到乡村视角下的无措与茫然。


他们只是尚未在新环境里,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之道。



剧里展示两村冲突时,弹幕里其实就有观众意识到——


这两个村之前一定有过更大的矛盾,不只是现在的丢鸡骂猫之类的鸡毛蒜皮。



尽管到最后,电视剧都没有讨论两村的根本矛盾,而是选择用警察救小孩的真善美感化大众结尾。


但我依旧愿意对这部剧宽容一点,把它视为不错的尝试。


至少它把前半部分的冲突拍了出来,让观众看到了市井的真实一角、对此有所思考。


没有用傲慢的视角,歧视地嘲讽生活在城乡结合部的普通人们。







· 一 周 热 点 回 顾 ·


挺接地气的剧,

久违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