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故事,改变了孩子的行为

2015-08-11 马学红 李跃儿芭学园

本平台文章皆为原创,未经授权的转载均为抄袭,任何媒体(含报刊网络电视微信公号)转载需要先和李跃儿芭学园取得联系,经过同意后才可转载。

文/马学红


某个下午,当孩子们都吃完加餐下楼活动的时候,班里还剩下两个人在不紧不慢地享用着他们美味的加餐,他们就是班里的小桃和小豆。


看他俩在不停地聊天,我就去把盛放加餐的盘子拿去洗了,等我洗完盘子归位了之后,就坐在他俩的旁边等待他们吃完加餐。


我刚坐下,小豆豆对我说:“刚才,他把苹果核从窗户外扔出去了。”等她说完我就“哇”了一声,说:“真的?”然后看着小桃。当时小桃的表情有点不自然也有点不好意思,因为听起来这好像不是好的行为,可能是怕我说他,所以边吃着东西边扭来扭去,还用余光偷偷看我的反应。


这个时候应该怎样对待孩子呢?教育他不该乱扔垃圾?还是让他捡回苹果核再重新扔到垃圾桶?或者当着另一个小朋友的面说:“他这样做对吗?”点击这里可以进入(训斥会给孩子带来什么?


看他有些紧张的神情,我接着就说:“小桃真的有这么大的力气吗?这么远的距离我都扔不到外面去呢。你是怎么做到的?”


等我说完这句话之后,小桃的神态立马恢复了放松的样子,然后笑着回答:“对啊,我就是有这么大的力气,我的力气可大了呢。”


然后我又接着说:“那小苹果核被扔到外面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此时的小豆豆说:“也许会发生一个故事吧。”(嗯,从这里开始,一个被扔出来的故事就要诞生了)


听到这里我赶紧接茬:“对哦,从前有一个小苹果核,它被一个叫做小桃的小巨人从窗户里扔了出去。巨人的力气很大,刚开始小苹果核觉得自己在使劲儿的朝前飞,飞了一段时间之后它突然觉得唔唔唔......开始往下掉了。”


说到这里小桃接话说:“然后它就掉在地上了。”


我说:“然后呢?”


小豆豆说:“它在往下飞的时候,先是砸到了一个小朋友的头,然后才掉在了地上。”


“嗯,这是完全有可能的,接下来呢?”


小豆豆接着说:“被砸着的小朋友摸了摸头说是谁砸了我的头啊,说完他就跑掉了,于是那个苹果核就在地上待着了。”说到这里,旁边的小桃已经笑得忘记手里的大红枣了。


我继续说:“哦,第二天早上,来了一位打扫院子的老爷爷,他拿着一个簸箕和扫把准备打扫院子里灰尘的时候,发现了这个躺在地上的苹果核,他就将这个苹果核扫起来倒在一个长满草的湿地里。小苹果核觉得很高兴,因为它又回到了大地妈妈的怀抱,渐渐地,小种子在地里发芽了。”


小豆豆接着说:“它长啊长就长成了一颗大树。”


此时,小桃突然兴奋了起来。他睁着明溜溜的眼睛说:“过了一段时间,它的树上就长满了苹果!芭学园很多小朋友都搬着梯子到树上摘苹果吃。”


小豆说:“他们一边吃一边说,咦?这是从哪里来的苹果种子啊?怎么我们芭学园的院子里会突然长出一棵苹果树呢?嘿嘿……”


我说:“这是一个秘密!对吧?”


说完我们三个人互相对看了一眼,心照不宣地准备保守这个伟大的秘密。


接着我又说:“于是很多人都开始吃苹果,最后大家都把吃完的苹果核扔向窗户外面……”


说到这里,小豆豆和小桃就憨憨地笑了,但是没有大笑。


故事编到这里他们都没有再往下接,我也没有再引领,因为往下的故事内容我相信他们都是了解的。(有可能就是,这些苹果核还是开始朝前飞,飞了一段时间之后就开始集体往下掉,紧接着有很多个小朋友的头都被砸了……)


看到他们两个都没有说话,我也就不再说什么了,觉得故事到这里就可以结束了。为什么这么肯定? 明明可以继续编下去的一个故事,为什么到这里要结束呢?


那是因为我已经看到了我想要的,我编这个故事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此时的小桃已经吃完了加餐,他很认真地将桌子上所有的果核以及枣皮都揽在手里,将它们都扔进了垃圾桶。


等小桃和小豆整理完自己桌子上的果核之后,我就对他俩说:“哇,没有想到,咱们三个竟然能因为小桃扔的苹果核而编出一个这么美的故事来。”


我的话说完,他俩开心极了,笑呵呵地出去穿外套下楼户外活动去了。


延展阅读:

直接点击词条查看更多相关文章

当孩子总说“不行“的时候,这个办法可以试试

保护孩子的情感比讲道理更重要

批评和表扬的更好方法

“李跃儿说”时间到啦~

家长
大李老师,您好,孩子两岁,平时都是我自己一个人带,平时他在家和我交流时就会说话,但是到了外面他对别人,即使是熟人总是尖叫,下个月打算去幼儿园,我应该怎样帮助他适应新的环境?怎样帮助他学会和别人交流?
这种表达模式是比较奇怪的。单凭这样的问题,还不知道原因是什么。或者他的尖叫,对妈妈很起作用,或者妈妈自己偶尔也尖叫。从现在开始,只要他尖叫,你就蹲下来,平静地看着他的脸 ,不管他叫多久,就看着他的脸,等他不叫了,再带着他去做他喜欢的事情。估计,到幼儿园里,离开妈妈就不叫了,所以妈妈不用担心。
李跃儿


⊙ 本文为李跃儿芭学园原创,作者马学红。如转载,请注明作者,以及转自李跃儿芭学园微信号lyrbaxueyuan.

做 最 懂 孩 子 的 教 育

www.liyueer.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