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一次,不用规则,却让孩子学会了自律

2016-12-20 三水番 李跃儿芭学园

“我相信,在这样的氛围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不管将来生活给他什么,不管面前是沟壑还是高山,他都会在平凡的世界里,开出花来。”

文/三水番

李跃儿芭学园幼儿园家长


一个忙碌的清晨,我和往常一样做着出门前的准备。忽然,客厅里传来一阵嘈杂,侧耳一听,原来是老父亲和我3岁半的儿子正在为能不能揪栀子花骨朵起“冲突”。


只听姥爷说:“你要是再揪我就不跟你是好朋友了!”讲真,这句话从一向崇尚“孩子是宠出来的”老顽童嘴里说出来,对一个正喜欢挑衅的小魔头来说丝毫不具任何约束力。


果然,姥爷发现制止无效,无可奈何向我告状:“赶紧管管你儿子!揪了好几个花骨朵了!”




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

理解成人眼中的规则

▼▼▼


如果是往常,我大概早已一个箭步冲过去给孩子“建构原则”了,比如握着他的手告诉他“花骨朵不能揪”、“请你不要揪”之类的话,说不定还暗含怒气,下意识用情绪控制孩子。


可是刚好那几天,我为了学习如何在家里深入引领孩子工作,正在参加芭学园的家长培训。


每天感受着那种“一点一滴皆是爱”的美好,脑海里回荡的都是“小茉莉”的旋律,心里满满的都是对教育和人性更深一层的感悟,我发现自己很难再动怒了。


慢悠悠地走过去,脑子却飞快地转。我没有考虑怎么处理,而是在想,为什么熙熙会毫不怜惜地揪花骨朵。


也许孩子并不是天生就懂得去保护生命,也许是他身边的成人平日里对他疏于生命教育的引导,所以他对那盆繁茂漂亮的栀子花并没有“想当然”的感情。



放松和尊重

能为规则建构提供有效的氛围


走到熙熙面前,孩子明显面露戒备,因为平日里,妈妈一向是那个坚持原则的角色,如果我说不可以,他当下是会听的。


我冲他一乐:“走啊,咱俩刷牙去!”


熙熙一愣,他完全没想到妈妈居然没说他!但是短短3年半的人生经验告诉他,这个时候乖一点比较明智。


娘儿俩嬉笑着刷完牙,我问他:“熙熙,妈妈买了个喷壶你要不要看看?”


“喷壶?”


“对啊,一按就噗噗噗地喷水,可好玩儿了!”


“啊,妈妈我要玩儿!”


拧开瓶盖,灌上水,拧紧,再一捏,噗噗噗,娃乐得叽叽嘎嘎。




爱,让孩子学会自律


“熙熙,妈妈买这个喷壶是为了给栀子花叶子喷水,你要不要帮我?”


“嗯!要!”


小人儿正玩儿得高兴,自然愿意帮忙,此时的他早已忘了自己刚才犯的“错”。


“熙熙,你看这些花骨朵,哪个最小啊?”


“嗯…这个最小!”


3岁多的他对于“最”、“特别”、“超级”这类显示力量的词特别感兴趣。


“现在你再看,哪个最小?”我伸手捂住那个最小的继续问他。


“嗯…这个,这个最小!”


“那你再找找,这些花骨朵哪个最大?”


“那个最大!妈妈你看啊!”孩子的脸上露出兴奋的笑容。



这时,我故意摆出一副神秘的表情,伸出3根手指对他说:“熙熙,你知道吗?这个最小的花骨朵,只要长3天,就可以变成这个第二小的!这个第二小的,只要长3天,就会变成这个最大的!这个最大的啊,再长3天,就开花啦!神奇吧?”


熙熙瞪大双眼,好配合地跟着我一起夸张:“哇塞!”


我趁热打铁:“闻闻,香不香?”


“好香啊妈妈!真好闻!”


我看着他笑了,他也笑,看着花儿,一脸欣赏又欣喜的表情。


“走吧,时间到了,咱们该去幼儿园了。” 母子俩手拉手出门了。


没有再多说“可是那些被你揪掉的花骨朵,再也开不出美丽的花儿了”这类总结性的神补刀。


我已经在孩子的心里种下感受美好生命的种子,如果这时去唤醒他对自己行为的愧疚,那愧疚会加倍吧?未免不太公平。


因为让孩子内疚并不是目的,我希望让他体会到爱,我相信不用我再提醒,他也不会再做出那样的举动来。


那天开始,我每天早上都带他花2分钟的时间给栀子花叶子喷喷水,说说话。等到那个最大的花骨朵开花的那一天,熙熙彻底变成了那盆花的保护神,不允许家里任何人碰它,更别提揪花骨朵了。


爸爸也会带着他一起照顾其它的花花草草,这些自己付出时间精力去关照的生命,在熙熙幼小的心里,会是愿意去珍惜的存在吧。



忘掉技巧

用懂得成就规则


曾经在大李的书中看过这样一句话,幼儿教育更接近于真正的教育,它是全人格教育,并不以传授知识和间接经验为目的。


深以为然。


如果不是那些天,我在芭学园老师身上感受到的那种人性光辉深深影响了我,在事件发生的那一刻,忘掉书中文字,回归真实人性,用爱去唤醒爱,而是按照以往的方式处理,效果大概不会这样彻底。 


每次回想起这件事,我都会忍不住感慨:当我对孩子的理解和态度发自内心改变的时候,难题就成了教机,我想出的办法自然是朝着有利于孩子发展的方向。


否则,我听了再多的理论也没用,因为面对孩子的当下,我的反应完全是下意识的。


如果仅仅是把各种育儿理念停留在思考的层面,压制着自己的怒气试图解决眼前的问题,我做不出这样的举动。这一次,我没有致力于阻止当下的行为,但行为却自然消失了。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在这一刻,我懂了。


我们怎样看待孩子,就是怎样看待自己。


更多妈妈们的文章


莫用错误惩罚错误 | 芭学堂


你看到表象却不一定看得到内心


4岁女孩的创业梦想 | 倾听,才会懂得


养孩子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 海洋奇缘


孩子任何反常行为的背后,往往投射的都是养育人的问题


当妈妈这些年最大的心得体会:我们应该更多的知道什么是无须做...


信任,也需要智慧 | 芭学堂



做 最 懂 孩 子 的 教 育

www.liyueer.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