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特稿丨南繁聚变

张植宏 农财网种业宝典 2023-01-12

南繁变了,关心南繁的人都感受到了。

占地6000亩的南繁科技城内,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已吸引20多个院士团队入驻,首批“揭榜挂帅”76个重大攻关,搭建12个公共开放科研平台,已集聚660多家种业相关企业,孵化出2200多万元的植物新品种转让订单、市场估值超30亿元的生物育种企业。

在海南特别是三亚,一条集“检测前端、田间服务、实验室管理、成果转化、经营创收”为一体的南繁全产业链,正在被打通。

7月28日,在2022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开幕式上,该会宣告永久落户三亚。7月14日,农业农村部基因编辑创新利用重点实验室(海南)正式成立、中国农科院七支创新团队入驻,南繁硅谷建设再添新军。

这是南繁硅谷加快建设的又一个缩影。

早在2018年4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三亚考察南繁工作时就强调:“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是国家宝贵的农业科研平台,一定要建成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

掷地有声的殷切嘱托,为南繁硅谷建设擘画出最宏伟的蓝图。

海南陆续出台并高标准实施《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海南)建设规划(2015—2025年)》《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总体规划(2018-2035)》《南繁科技城产业规划(2021-2035年)》,加快推动《国家南繁硅谷建设规划(2022—2030年)》出台。

在一系列政策规划的引领下,三亚市充分发挥资源、要素、区位、政策、制度等优势,积极打造南繁发展“两链一生态”,构建由国内顶级科研国家队领衔、以不同类型科研机构为支撑、以种业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种业创新链,形成从种质资源保存、南繁育种制种、种子加工物流贸易到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一条龙”种业产业链,打造集种业行业监管治理、知识产权保护、国际交流合作、生态安全风险防控和人才服务保障等于一体的产业生态圈

以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为基础,以南繁科技城为载体,以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为支撑,以现代种业产业园为平台,提升国家育种创新能力,产业竞争能力和供种保障能力,打造种子科技创新“策源地”、种业高质量发展“引擎”、全球合作交流新平台和制度集成创新的先行区。

南繁硅谷建设的大事不断,势头正猛。

7月27日~31日,2022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在海南三亚举行。



聚创新力:端牢饭碗


“种业振兴对于南繁硅谷建设的要求十分紧迫。南繁工作在全国种业发展乃至国家粮食安全大局中地位特殊,责任重大,不可替代。”在2022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上,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指出。

海南光热充足,四季无冬,是农作物生长的天堂。在这里,育种周期可缩短三分之一至一半。至少从上世纪50年代,到三亚、乐东、陵水等地育制种,就已成为无数种业人的共同选择。

在我国育成的近3万个主要农作物品种中,70%以上经南繁孕育,推动品种实现6~7次更新换代,每次增产幅度在10%以上。

南繁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牢。

今年三月,著名育种家赵久然在南繁育种基地的种子晒场中,查看新收的玉米种子。

2022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三亚,在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考察时强调,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种源要做到自主可控,种业科技就要自立自强。这是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要弘扬袁隆平等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十年磨一剑,久久为功,把这件大事抓好。

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是南繁科技城的重要组成,定位为南繁硅谷的硬核支撑,于2021年5月正式揭牌。

长期以来,因缺乏平台设施和实验设备,“候鸟们”在南繁基地里一边当农民,一边搞科研,背着育种材料南来北往,常常“各自为战”,科研资源难以“攥指成拳”。

崖州湾科技城搭建起这一重大平台,同时建成精准设计育种中心等12个公共开放科研平台,旨在依托和服务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打破南繁单位“单打独斗”的局面,持续推进种子科技协同创新。

三亚市人民政府市长陈希指出,近年来,三亚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种业发展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建设南繁硅谷目标,积极把握海南自由贸易港重大开放机遇,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防风险,在推动南繁种业高质量发展、打造种业科技高地上迈出了新的步伐。

三亚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罗东表示,一年多来,南繁硅谷建设持续取得显著成效,其一便是成功创建崖州湾种子实验室。

崖州湾种子实验室。

“以前经常南来北往,现在直接把实验室搬到南繁科技城。”中国农科院国家南繁研究院院长彭军表示,最令他高兴的,是院里获得教育部海南专项支持,已获批116名研究生,“今年还有90名研究生(30名博士、60名硕士)即将入驻,之后每年有不低于100名研究生入驻。”彭军说。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孙坦介绍,中国农科院是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建设的19家联席成员单位之一,在三亚承担了国家南繁作物表型研究设施、种业创新中心、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和生物安全大科学设施等四个重大项目。前三个已启动建设,最后一个正在谋划。

作为东亚和南亚季风的交汇地,海南是虫群首先迁移登陆的地方。中国农科院计划在这里建一个大型“空眼”,以监控虫情,为中国乃至东南亚各国提供虫情预警,确保农业生产安全。

育种创新需协同推进。在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育种联合攻关成为现实。

实验室通过项目牵引、联合攻关等方式,聚焦破解种业“卡脖子”难题:株高仅为普通水稻四分之一的“小薇”可在实验室大规模种植筛选;基因编辑技术改良的生菜拥有可媲美猕猴桃的维生素C含量……

去年底,第一期“揭榜挂帅”项目向9个研究方向76个种业“卡脖子”重大联合攻关项目发起总攻,2021年的资助总金额已超7000万元。

崖州湾种子实验室的第一期“揭榜挂帅”项目吸引40多家单位应征揭榜。第二、三、四期项目也在陆续发布。

据统计,实验室建设以来,已引进院士团队20多个,集聚科研人员700多名,总投资超30亿元,总面积超24万平方米,已配备7100台(套)各类先进设备仪器。

一个集中连片、体系配套、设备先进、有影响力的种业创新平台初步形成。

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规划发展部负责人杨新泉表示,“实验室的希望就是为南繁硅谷插上中国种子创新的‘芯片’,为粮食安全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聚产业势:共荣共生


小小的一粒种子,培育往往需要数年乃至十数年。背后是遍及种源创新、育种研发、制种加工、成果转化和市场推广等极度专业化又环环相扣的种业全产业链体系。

南繁发展论坛上,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副局长葛瑞明发布《南繁科技城产业规划》,旨在打造以现代种业为核心,以热带高效农业为特色,以专业服务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计划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种业科技创新中心。

隆平生物2019年在三亚注册设立,是最早入驻南繁科技城的企业,短短三年,已发展成我国生物育种领域最知名的企业之一,市场估值超30亿元。

公司创始人吕玉平常年专注于农作物生物技术芯片研发。在他看来,三亚一年能够开展3~4代的生物技术评估、筛选和育种,能有效提升育种和技术创新效率,降低研发成本。

生物育种产业化不断推进,隆平生物利用自主研发的种子“芯片”“隆平007”培育出抗虫玉米,叠加了3个抗虫基因和1个抗除草剂基因。

“科技城在实验室用地、南繁基地和实验设备等方面都给予了最大的支持。直接项目经费支持近800万元,通过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这个平台,公司顺利进口了科研亟需的玉米种质资源……”。吕玉平表示。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教授盖钧镒说,“种业竞争的关键在于科技水平,建设南繁硅谷,要重点培育科技领先型的种业龙头。”

国投创益投资团队执行总经理冯越表示,隆平生物是与南繁科技城共同成长起来的企业。打造种业龙头,要大力发展生物育种等核心技术,培育出中国的孟山都、先锋公司。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教授盖钧镒在南繁发展论坛上作报告。

隆平生物所在的南繁科技城,是南繁硅谷的核心载体。

根据《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海南)建设规划(2015—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海南将围绕“一城两地三园”对南繁硅谷建设进行总体布局。其中,“一城”指的就是位于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园区内的南繁科技城。

三亚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罗东表示,南繁科技城的建设,是促进南繁由繁全面转向育、打造南繁全产业链的关键一招。

南繁科技城一角。

自2018年底筹建,南繁科技城的目标便明确且坚定——着力打通集“检测前端、田间服务、实验室管理、成果转化、经营创收”为一体的南繁全产业链。

锚定目标,南繁科技城怎么建?

集聚创新主体,打通产业链条。凭借在研发、税收、人才、进出口等方面有一系列优惠政策,依托先行先试的政策创新和良好的发展环境,目前,南繁科技城已吸引中国种子集团、隆平高科、大北农、九圣禾种业、德国科沃施(KWS)、荷兰科因等660多家种子企业和涉农企业,以及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中国热科院、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等顶级科研机构进驻。

在南繁科技城,大北农设立农业科创孵化器,华大集团设立三亚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舜丰生物、华大基因、隆平生物、未米生物科技、百奥云、博瑞迪、平安农业、MAP智慧农业等100多家生物科技企业、种业生态配套服务企业入驻,培育以田间管理、种子种植等种业CRO业务为核心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速形成“科研+服务+新农业”产业链布局。崖州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以种业产业为主导,园区产值已超57亿元。

搭建科研平台,加快筑巢引凤。除了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已建成海南种子创新研究院科研楼、南繁种业科技众创中心等,加快建设国家南繁作物表型研究设施、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种业创新实验室、国际种业科创中心等,谋划建设南繁育种科技服务中心、国际大豆技术创新中心等。

园区服务配套也日臻完善,南繁科技城已开工建设3000套保障性住房,配套建设八个教育项目,规划学位一万多个,三亚崖州湾南繁科技城幼儿园、小学项目和完全学校项目分别完成工程量的70%和60%,正在建设科技城综合医院等一批医疗机构,相应的文化配套、商业配套也已经逐步到位。

与此同时,南繁科技城推出多项优惠政策,全职和柔性引进“候鸟”人才。仅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已有21位院士在组建创新团队,集聚60余个科研团队和700多名科研人员,部分来自美国加州大学、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瑞典阿普萨拉大学、拜耳孟山都等著名机构。中国农大等11所高校还在南繁科技城培养了1000多名种业领域的硕博研究生。

深化开放合作,快速引进种源。目前,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特别是国家(三亚)隔检中心建设正加快推进,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与确权交换中心已开工,南山港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凤凰国际机场获批进境植物种苗指定监管场地资,种质资源引进中转的软硬件设施保障不断强化。正加快谋划种业国际会展中心和种业国际贸易中心。

聚焦种业企业诉求,在确保生物安全前提下,协助企业从智利引进转基因和非转基因大豆种质资源,从德国引进50个玉米品种。依托三亚海关与农林部门对进境植物繁殖材料隔离种植场所的考核互认机制及种子入境查验快速通道,实现引种业务常态化运作。境外引种新路径已被打通。

三亚正在建设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起步区月亮岛国家(三亚)隔检中心一期项目即将建成。

增强产权保护,促进成果转化。立足海南自贸港建设的优势,南繁科技城设立中国(三亚)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海南自贸港农业植物新品种审查协作中心、知识产权法庭审判庭等,逐步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探索形成涵盖专利、商标、版权、地理标志、植物新品种等领域的“五合一”行政管理体制,为种业企业提供“一站式”便利化服务。

种业营商环境优化,种业科技成果转化也迈出实质性步伐。2021年完成首单植物新品种权交易,中国农科院“丹霞红”梨植物新品种权以2200万元成功交易,一举创造果树类植物新品种权交易额的最高纪录。



聚振兴能:硅谷崛起


南繁硅谷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建设成效也在显现:杂交稻双季亩产突破3000斤;大豆南繁育种试验亩产超500斤;热带特色果树优异种苗、功能特色稻的培育及推广示范不断推进;耐盐碱水稻产业化推广成为示范样板;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文……

如今的局面焕然一新,又与过往一脉相承。

历史上,袁隆平等老一辈育种家换乘火车、轮船甚至牛车行进万里,耗时半月抵达海南,木棍为床,豆子为食,他们如候鸟般年复一年,付出毕生心血,都是为了南繁,为了人民吃饱饭,过上好生活。

从杂交水稻、高产玉米到抗虫棉,从优质大豆、西甜瓜到各种瓜果蔬菜,我国2万多个农作物品种中,70%以上经过南繁洗礼。

南繁热土育出万千良种,这是拼出来的一条路。

2022年7月30日,作为2022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13场分论坛之一,南繁发展论坛在海南三亚举行。

因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频发,海南的农田基础设施常被损坏,南繁基地也常受影响。各个单位的南繁基地建设都是直接向农民或农场租用,基地位置分散,科研用地不稳定。

为此,早在2015年,海南依据规划,在三亚、乐东、陵水划定26.8万亩国家南繁科研育种保护区,建成5.3万亩核心区,从根本上解决其他产业发展与南繁争地的矛盾。

规划实施以来,南繁基地基础条件建设已完成投资26.88亿元,新建或改造高标准农田24.26万亩,覆盖90%的保护区,水利设施建设保障灌溉面积占到南繁基地的80%,全国第一个生物育种专区基本建成并投入试运行,目前已有11家机构进入开展转基因育种田间试验等工作。

今年6月份,三亚市印发的《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保护区分类管理、分时使用实施方案(2022-2025年)》。

罗东表示,该方案向保护区育种制种基地倾斜,为南繁产业发展提供保障用地,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按照检测前端、田间服务、实验室管理、成果转化、经营创收全产业链思路,逐步建立南繁科技城带动乐东抱孔洋、陵水安马洋一体两翼发展工作机制,发挥种业国际创新中心作用,加速集聚国内外种业企业,培育以种业CRO业务为核心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海南国家南繁科研育种保护区,田块整齐划一。

为了提升南繁基地服务水平,改善科研人员的科研和生活条件,海南划定783亩南繁新建核心区配套服务区建设用地,按照“统一拿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优先启动乐东抱孔洋252亩、陵水安马洋312亩配套服务区建设,就近解决科研、生产、生活保障跟不上的问题,目前这些地方已可“拎包入住”

此外,对已有南繁建筑设施进行分类处置,南繁公共实验服务和执法管理基础设施项目已投入使用,可为南繁育种单位提供种子纯度鉴定、DNA提取、分子标记、品种测试等公共科研服务。

海南省南繁管理局是专职南繁管理机构,副局长唐浩表示,南繁局全心全意为南繁服务,去年发布的南繁服务十项清单正不断落实到位。“对于来海南投资兴业的头部企业和单位,我们开展“一对一”服务,同时不断提升服务意识、能力和水平,服务对象满意了,我们的工作才做到位了。”

种子的生长,总离不开土地。如今,南繁科研育种保护区里每年活跃着来自全国29个省、超过700家单位、包括数十名院士在内的7000多名种业科技人员,每年进入南繁区的育种材料及品种超过100万份。

这将近30万亩的保护区,正是南繁硅谷建设的最坚实底座。

“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重点任务和重点项目建设均达到或超过序时进度,已成为用地稳定、运行顺畅、监管有力、服务高效的全国科研育种平台。”海南省南繁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今年在海南新收的杂交玉米种子。

种子是生命的源头,也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底气所在。助力种业振兴,保障粮食安全,是南繁硅谷建设的最大意义。

事实上,是人的因素、气候因素、技术因素和资金因素共同造就了南繁硅谷,除去制度集成创新,硅谷本身或许没有发明什么。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下,各种突出成果都在南繁硅谷实实在在发生了,并得到应用与发展,这些耀眼的成果,甚至拥有改变人类生活的力量。

袁隆平院士有禾下乘凉梦、育种家想育出大品种、企业家想实现更大发展……南繁硅谷的作用,正是提供一个广阔平台,让种业人在面对前所未有的种业振兴机遇时,拥有一个更容易实现梦想的机会。

“南繁硅谷崛起之日,就是中国种业振兴之时。”在中国种子协会会长张延秋看来,南繁硅谷建设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如今,全球最大的挑战是饥饿问题,只有解决全球粮食安全,才能更好地保障中国粮食安全。“袁隆平院士有杂交稻覆盖全球梦,未来的南繁硅谷,将不仅是中国的种业硅谷,还能为全世界做出更大贡献。”

海南省委副书记徐启方强调,站在新起点,海南将瞄准种子科技创新策源地、种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全球合作交流新平台、制度集成创新先行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凝心聚力写好南繁大篇章。

海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马育红指出,接下来,海南将进一步提高推进种业振兴的责任感、使命感,推进更多人才、科技、资金、项目等要素向国家南繁硅谷聚集,为落实种业振兴战略夯实基础。

陈希表示,三亚胸怀“国之大者”,全力以赴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推进南繁种业高质量发展,扛起三亚担当,做出三亚贡献。

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副局长蒋志敏说,园区将进一步完善空间规划布局,充分发挥“大院大所”和入驻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抓住种业创新和产业发展两个着力点,不断优化以知识产权保护为核心的科研创新和营商环境的建设,推动三亚加快跻身国家战略高新技术前沿区,支撑国家南繁硅谷建设,服务国家种业振兴。

乘着海南自贸港建设的东风,在中央《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指引下,各地各部门、一批又一批科研机构和农业科研工作者、种业企业、行业协会接续奋斗,笃行不怠。

一个立足海南、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南繁硅谷,还在不断聚变。

南繁发展论坛现场。

2022年7月30日,作为2022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13场分论坛之一,南繁发展论坛在海南三亚举行。本次论坛由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独家赞助,由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等承办。

中国工程院院士盖钧镒,中国种子会长张延秋,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孙坦,三亚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罗东,海南大学副校长曹兵,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丁艳锋,中国农业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三亚研究院院长龚元石,海南省南繁管理局副局长唐浩,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副局长葛瑞明,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副秘书长兼书记、国际种业科学家联合体执委会主任李立,隆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吕玉平等出席。论坛由三亚市政府副秘书长邓朝晔、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副局长蒋志敏主持。

南繁科技城一角。
南繁科技城是崖州湾科技城的重要组成。


了解更多2022中国种子大会信息

观察丨种业振兴的脉络与格局
识别二维码回顾专题直播↓↓


记者丨张植宏摄影丨吴秒衡联系农财君丨18565265490 新时代 新种业南方农村报丨农财宝典


可能你还想了解  

KNOW MOR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