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0年10月8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在非裔, 华裔二代和一代间寻求共同点和尊重, 耶鲁校友致艾琳

美华 美国华人 2020-08-17
来自专辑
心声

美国华人


第1764篇文章

政治的艺术在于建立联盟,并在不同的群体中寻求共同利益。华人社区对最近的事件保持沉默,我非常理解爱琳的感受。但在这种情绪的背后,我看到的是公民参与和政治参与的机会,它超越了直接影响自己家庭的议题。


正文共:3860字

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

撰文:Charles Zhu

翻译:天边


“亚裔支持BLM” (图片来自网络)


感谢艾琳、朱锟,霍普金斯的四位同学,第一代移民和诸多留言评论的读者,对乔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被谋杀事件的讨论做出的反应。我钦佩参与其中并保持开明心态的每一位,因为熟视无睹往往是最容易的 。


离我大学毕业已经有九年的时间了,我依然记得大学时期对社会问题如火一般的激情。随着时光流逝,我也越来越理解和尊重我父母独特的第一代移民历程,他们走过的路是绝大多数华裔移民经历的真实写照(1)


我要说的简单明了——我坚信,感同身受去体会父母移民的心路历程,将会为两代人之间缺失的交流打开通道,并让我们双方保持开放的胸怀,尽管做到这一点会让我们略感不适和别扭。引用作家Ijeoma Oluo的话来说,"我们人类该有一点别扭,甚至该有很多别扭"。


对我们这样有幸接受了自由空气熏陶和常春藤学校教育的一代华裔来说,名目繁多的抽象概念模糊了种族主义活生生的邪恶的实质。名校课堂中讲授的种族主义概念,鲜有与我们父母和祖辈所体验的个人经历相匹配。相反地,种族主义被打包成密密麻麻的词汇—— "系统性压迫 "或 “交叉性 "(译者注:指不同的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说明系统歧视是如何作用),这些词语在脱离实际经验后往往失去意义。


就连我们讲述的有关种族主义的历史也跟近三十年来美的第一代移民越来越陌生和疏远。《排华法案》是1882年出台的,陈果仁(Vincent Chin)事件发生在1982年,大多华人难以对这些往事产生共鸣。没有背景故事,“种族主义”就成了一个称谓,不仅不能增强人们的意识,反而让人产生防范心理。


所以,让我们换个角度,从近年来美的一代人最为熟知的故事说起:


我父亲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84年他把妻子留在了中国,独自一人来到美国,寻求更好的教育和未来。几年里他夜以继日地努力学习,靠奖学金和做助教维持基本生计。尽管他能感觉到文化差异甚至偏见,但并无种族歧视的直接感受。相反,大学校园里开放的文化和学术竞争的氛围,让他感到这个社会的包容和相对公正。博士毕业后找工作尽管艰难,但还是找到了一份大学教职,开始了新的职业生涯。他工作一直很出色, 很快就提升到副教授正教授,但总是无缘晋升更高一层的领导位置。他在一个上中产住宅区买了房子,把教育的价值灌输给孩子,让他们得到最好的教育。他的孩子们在几乎全是白人的学校里从来没有感到舒服过,但他们接受了高质量的教育,并进入耶鲁、哈佛,斯坦福,杜克大学,成为医生、商界高管。我父亲同辈的第一代华人移民中相当多都有类似的经历。受过良好教育的许多华人对种族歧视的切身感受似乎局限在这一“玻璃天花板”层面。


我父亲的故事如果换成下面这个,结果会怎样呢?


我父亲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2),但他从小就憧憬着得到好的教育,拥有美好的未来。因为他的肤色,他很快被分到一个资金严重不足的学校(3),班里的老师对学生并无多大期望(4)。但他依然不断努力,坚持不懈,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成为家里的第一个大学生(5)。大学里他克服了第一代大学生要面对的各种挑战,无比自豪地发表毕业演讲。可就在他庆祝毕业典礼的时候,警察找上门来,把他误认为别人,把枪口对准他的脑袋(6)。这一天被蒙上了阴影——这将是他跟警方发生的许多事件中的第一次。接下来的一年他找工作一次又一次碰壁,因为他的名字看上去就是个黑人(7)。凭着资历,他终于找到了一份工资,虽然工资比其他人低(8),但他还是接受了这份工作,几年下来,他存够钱买了房子。但他只能把房子买在特定的小区(9),学校经费少,公共服务差。他把教育的价值灌输给孩子,却时刻担心孩子,担心他们将来能不能比自己过得好。这些年来,他有家人和亲密朋友因疾病或暴力而早逝(10),他感慨自己的成功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最糟糕的是,本应保护和服务社区的警察,似乎积极对社区使用暴力。他感到无比厌倦和颓丧。


那么,他是怎样来美国的呢?他的祖先是被卖到美国的奴隶。


这两个故事根本不同点在于后面的情况下,那个年轻黑人面对更多阻止他进步向上的障碍。正如前面引用的研究和证据所表明的那样,对黑人社区来说,这种情况不是例外, 而是普遍状态。


上面所述就是很多黑人与生俱来的处境。在一所少数族裔占多数的学校,我每天都能看到诸如此类不平等的现象。我逃课时从未在走廊上被拦住,而才华不次于我的黑人同学却经常被拦住,有时甚至导致被停学。我被自动分配到最高班,我的黑人同学更多时候没这个运气。如果我们华人的孩子受到这样的待遇,家长们会怎么做呢?我相信他们肯定先督促孩子再加把劲学习。但你能责怪孩子的次数有限。一个群体在开始斗争之前,沉默着克服阻碍的次数也只能这么多了。


现在我想跟第一代华裔移民说,想象一下同样的模式在你的家庭和孩子身上一代又一代循环。你可以想象,我们华人引以为豪的价值观——自强、勤奋、家庭义务——变得毫无意义。在一个不健全的世界里,一个可以用膝盖卡住历代祖先和所有后代脖颈的世界里,可能性的范围越来越缩小,然后不复存在。一个社会在崩溃之前,也只能容忍如此深重的苦难了。




我们可以说黑人社区面对的挑战并不是美国华人造成的。但是,任何地方的不公正都是对所有地方的公正的威胁。即使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我们也应该与其他少数族裔,特别是黑人肩并肩、手挽手团结在一起。


为什么呢?包括美国华人在内的所有少数族裔群体的命运都有可能逐渐恶化,然后突然加剧。过去的一年让我感到震惊,总统加大使用 "中国病毒 "说辞,针对华人的仇恨犯罪率激增。中国学生的留学签证被拒的频率已经越来越高。


如果说对黑人社区的系统性压迫是可能的,那么离对美籍华人和更大范围的亚裔社区的系统性压迫就不远了。历史的潮流可以在短短几年内发生转变。我们忘记了纳粹上台的速度有多快,柬埔寨的华人被灭绝的速度有多快,唐纳德·特朗普在冠状病毒上让华人当替罪羊的速度有多快。种族主义影响着我们所有人。


政治的艺术在于建立联盟,并在不同的群体中寻求共同利益。看到华人社区对最近的事件保持沉默,我非常理解艾琳的感受。但在这种情绪的背后,我看到的是公民参与和政治参与的机会,它超越了直接影响自己家庭的议题。


对读到这篇文章的第一代移民来说,我只请求你能够在有关种族和乔治·弗洛伊德的对话上对年轻一代,对黑人社区,对您的邻居,对不同的观点都保持开明的心态, 哪怕你不太适应,觉得别扭。


和大家一样,我为美国华人的强烈认同感而兴奋,但这种认同感应该是秉持探索和开明的心态来面对各个少数族裔的艰难历史。我希望我们以豁达的态度参与其中,进而认识到,我们绝不能跟同是一个大家庭的黑人群体分隔。


(作者毕业于耶鲁大学和斯坦福商学院,目前在旧金山的高科技行业就职。)


注释

  1. https://www.pewsocialtrends.org/2013/02/07/chapter-2-demographic-portrait-of-adult-children-of-immigrants/

  2. https://www.brookings.edu/research/the-inheritance-of-black-poverty-its-all-about-the-men/

  3. https://psmag.com/education/nonwhite-school-districts-get-23-billion-less-funding-than-white-ones

  4. https://blogs.edweek.org/edweek/rulesforengagement/2017/10/teachers_lower_expectations_for_black_students_may_become_self-fulfilling_prophecies_researchers_say.html

  5. https://firstgen.naspa.org/blog/black-first-generation-college-students-matter-a-call-to-action

  6. https://www.nytimes.com/interactive/2020/06/03/us/minneapolis-police-use-of-force.html

  7. https://www.nber.org/digest/sep03/w9873.html

  8. https://www.epi.org/blog/stark-black-white-divide-in-wages-is-widening-further/

  9. https://www.brookings.edu/research/americas-formerly-redlines-areas-changed-so-must-solutions/

  10.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984780/


英文原文

https://chineseamerican.org/p/31839 

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撰文:Charles Zhu

翻译:天边

编辑:Jing

本文由作者授权原创首发于《美国华人》公众号



推荐阅读

耶鲁学生艾琳给几十万读者的回信: 我们不能再沉默了

最高法院历史性的判决!同性恋变性人的工作权利不应受到歧视

看了《亚裔美国人》我才明白,为什么太爷爷说“不要忘记你的根”

跪还是不跪,这是个问题

本文由作者投稿,内容不一定代表“美国华人”微信公众号立场。



美国华人

客观、理性、包容

微信公众号:ChineseAmericans

微博:@华传媒

网站:ChineseAmerican.org

投稿/转载:editor@ChineseAmerican.org


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Read more

阅读英文原文

点赞就点“在看”(Wow)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