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时间:2021年9月17日至10月17日
展览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1层、2层A展厅
中央美术学院团队
总顾问:范迪安
展览策划:宋协伟
展览总监:张子康、韩文超
展览统筹:王春辰、高高
策展人:纪玉洁、周博、王乃一、薛天宠
设计总监:薛天宠
设计团队:马鑫、刘起、吴嘉琪
展览协调:马奕奕、王碧云、郭璎萱、高然、赵卓夫
英国伦敦设计博物馆团队
展览策划:埃莉诺·沃森
展览统筹:西尔维娅·梅洛尼、艾丽卡·贝蒂
展览设计(概念):vPPR建筑
视觉设计(概念):Twelve设计
工业革命以来,对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性能源的过度开采和利用所造成的生态灾难愈演愈烈:全球变暖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发,自然资源紧缺,而新型病毒的出现与肆虐,进一步凸显出人类的生态困境。我们赖以生存的蓝色星球能否维系,世界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亟迫问题。事实上,设计领域对于生态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早在1960年代就渐成趋势,绿色设计、生态设计、可持续设计的理念和方法也从那个时候起日臻成熟。而大量的解决方案,都基于我们对“人造物”的理解和对“材料”的研究,如可循环、再利用、省材料、可降解、高品质、易拆解等等。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可持续设计的需要,这些理念和方法也在不断的进行迭代,重心不断延伸和转移。例如伴随着碳中和理念和实践的发展需要,就产生了零碳能源、零碳原料/燃料与工艺替代等方法。在上述背景下,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携手英国伦敦设计博物馆,围绕人类的生存困境、生态可持续的主题,探索碳中和跨学科的创新路径,从材料的起源、转化、影响与进化四个维度展开叙事,共同策划“万物生息——后石油时代的材料与设计”展览,旨在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作为全球首展,展览于2021年9月17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揭幕。展览汇聚了伦敦设计博物馆百余件经典馆藏作品以及30位中国当代设计师的先锋作品,其中包括伊姆斯夫妇(Charles and Ray Eames)、卡罗·斯卡帕(Carlo Scarpa)、马塞尔·布劳耶(Marcel Breuer)、埃托雷·索特萨斯(Ettore Sottsass)、宋协伟、马岩松、土上建筑、凯瑟琳·冯·瑞星博(Kathrin von Rechenberg)、姜绶祥、吕越、王克震、陈旻、张周捷、霍奕瑾、郝振翰、林芳璐、Faber Futures、费尔南多·拉波塞(Fernando Laposse)、桑尼·维瑟(Sanne Visser)等。《建造世界上最大的船,韩国,马士基3E级集装箱船》,阿拉斯泰尔·菲利普·瓦帕,2019年《新世纪的毛发学》,桑尼·维瑟,2016年,图片©汤姆·曼尼恩“万物生息:后石油时代的材料与设计”是一场对物质世界独特而诗意的探索,带领观者踏上追溯材料的“起源”到“转化”、“影响”与“进化”之旅。从微观结构到其使用开发造成的全球影响,材料分享着它们在情感、技术和政治生活中难以置信的故事,使人们理解那些深藏于平凡谦卑之物背后的复杂过程。展览既是中西方关于材料与设计文化的一次交流与碰撞,更是全球语境下关于可持续未来的一次共同探索。第一部分“起源”呈现了材料的原初状态,并通过微观视角展示了它们的独特属性。正是这些独特的属性决定了材料在其生命周期之中的循环和归宿,同时也向观者传递了各种材料无论多么纷繁复杂——它都源自地球的讯息。在“起源”中,观者还将感受材料的情感特质,进而探索自身与材料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第二部分“转化”探索了18世纪中叶以来大规模生产体系所带来的革命性变革,通过呈现从宇宙飞船到易拉罐制造过程中极其翔实的“幕后故事”,旨在使观者深入了解我们现代物质世界是如何形成的。此外,该版块还呈现了一系列20世纪初至今的设计大师经典原作,其中包括伊姆斯夫妇(Charles and Ray Eames)、吉奥·庞蒂(Gio Ponti)、大卫·梅勒(David Mellor)等。
浮法玻璃生产,2018年,由AGC欧洲玻璃公司提供《Endless Form® MC015-F-Black》,张周捷,2018年
第三部分“影响”考察了全球材料开采与消费体系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通过对采矿、橡胶以及集约化棉花种植等产业的个案研究,以及作品《物质世界》所呈现的全球开采系统数据,观者将深刻感知对资源的肆意攫取是如何给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澳大利亚奥特维国家公园的森林滥伐》,Gryffyn M.
第四部分“进化”展望了材料的未来,以及设计师如何在有限资源内探寻更智慧和更可持续的工作方式。该版块呈现几十位当代设计师的作品,为当今材料设计提供了颇有启发性的案例。从大规模工业干预到专注于手工制作的超本地化项目,该版块试图提醒观者,材料设计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并在解决紧迫的环境与社会议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北纬30度》,宋协伟,2021年《间物》,郝振翰,2019年
《飘》,张雷、Jovana Zhang、Christoph John,2011年
「 前言 」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荀子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欲望的无限增长使各种危机愈演愈烈。经济危机、社会危机、环境危机、生态危机频仍,其中,化石能源的过度开采和利用造成的的环境灾难尤为显著。近两年新冠疫情的滋生蔓延更是进一步凸显出人类的生存困境。我们赖以生存的蓝色星球是否还能够维系,世界是否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问题。
人类需要智慧,需要合作,需要解决方案。2020年9月,中国政府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采取更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并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2021年4月举行的世界领导人气候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这一新发展理念。这些举措势必将对人类的前景产生重大影响,而作为一种颇具创造力的人道智慧,设计及其对于物质世界的应对——材料,当然不能置身事外。
事实上,设计界对于生态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早在1960年代就渐成趋势,绿色设计、生态设计、可持续设计的方法和理念也从那个时候起日臻成熟。而大量的解决方案,如可循环、再利用、省材料、可降解、高品质、易拆解等等,都基于我们对“人造物”的理解和“材料”的研究。在上述背景下,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携手英国伦敦设计博物馆,围绕人类的生存困境、生态可持续的主题,从材料的起源、转化、后果与进化展开叙事,共同策划了“万物生息——后石油时代的材料与设计”展。
展览的选材主要侧重于三个面向:
首先,新材料的发明及其在设计和产业中的应用。创新是文明前进的动力,新问题可以通过研发新材料来找到更有效的设计解决方案。寻找和发现新材料,已经成为跨学科的实践,不再囿于材料学、化学等学科,生物、建筑、时装、产品设计等领域也在进行材料的试验、发明和利用,多元道路上的努力同样值得我们珍视。
《微观兴衰,细菌染色的丝绸纺织》,Faber Futures,2017年,图片©Faber Futures
其次,传统材料的新设计和新应用。比如在中国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丝绸,南方广泛使用的竹子,草原地区的人们使用的羊毛等等,这些从石油时代之前就开始使用的材料,几乎都是环保无害的。就像青蒿素的发明以及中草药在抗击新冠肺炎中的应用所启示我们的那样,解决新的问题不一定都用新材料,是传统资源的创新性转化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和路径。
《生土工艺品》,土上建筑,2021年《森林绒毛》,塔玛拉·奥乔拉,2019年
第三,围绕材料与环境问题的关系所展开的系统设计思考。全球范围内看,有相当一部分绿色环保理念的许多新材料、新技术来自西方,但在中国得到了大规模的使用和超水平的发挥,这是由中国复杂多样的自然条件、庞大的人口和巨量经济体的国情所决定的,光伏和风能发电都说明了这一点。
《波向》,姜绶祥,2018年
该展览以全球巡展的方式举办,并在中国举办全球首展,就是希望能够在全球性的议题与中国人的思维框架中找到一种应对。事实上西方人所理解的“Material(物)”,主要是没有生命的物品、材料和无机物。而在中文的“物”则既可指代无机物,又包括有机物,植物、动物、人物、药物、事物,“万物”皆“物”,这大概是汉语的模糊性所致。然而,在当下的绿色生态和可持续设计中,我们却惊喜的发现,中文的这种模糊性却恰恰吻合后石油时代的设计材料观。而中国人注重天、地、人和谐共生的自然观,也为我们思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总之,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探索一个可持续的人类未来。
——宋协伟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
***
主办
中央美术学院、伦敦设计博物馆
承办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协办
网龙网络控股有限公司
巡展协办
南京艺术学院
支持
长杏生物质科技、ORGANY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在此感谢以下借展机构和个人对展览的慷慨支持: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航天特种材料及工艺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绿色印刷院重点实验室
利永紫砂博物馆
优必选科技
中国新疆石河子121团王晶农场、北京苑艺瑞博科技有限公司
王东东、胡小妹、谭聪伟、王东翰、车智明
胡子健、喻湘洁、黄昔妤、李乐意、孙宇航、李珂珂、李晋羽
展览拍摄:王睿莹、王东翰
伦敦设计博物馆在此感谢以下借展机构和个人对展览的慷慨支持:
英国康兰基金会
汤姆·威尔逊、西蒙·科波克
Pantherella国际集团有限公司
Consuma纸业
***
本次展览持续至2021年10月17日,
展览期间还将呈现系列学术讲座
和“材料未来”行动研究等公共教育活动,
敬请期待!
Future Education, Enlightening Wisdom「未·未来」集合全球教育、科学、设计、文化、政治、经济、生态、商业等领域中的优秀学者、科学家、科技实验者、未来预测者、设计研究者、社会学者、商界精英分享前沿思想,探究创新思维,启蒙未来智慧。第一届「未·未来」全球教育计划倡导发起“全球教育共同体“,秉持了“跨文化、跨领域、跨时空”的原则,塑造了一个专家汇集、跨界碰撞、多元发声、合作共赢的全球「未·未来」平台。第二届「未·未来」全球教育峰会计划在2021年12月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知识传播型传统教育方式岌岌可危,未来型设计人才培养成为全球设计教育的新目标和新起点。未来设计教育应在“学术、艺术与技术”的多元思维构建下,以生态、社会、经济、文化、科学以及政治等综合价值最大化为根本目标,运用全球视野、战略导向、学科融合,系统再造和标准升维等组合策略,为培养多能型未来人才提供理性引导。此届峰会主题为“教育重塑”,我们试图通过对传统教育思想和模式的反思,重塑教育的新思维和新方法,进而建立一个开放的智慧型设计教育平台。设计是洞察和化解人类危机的基本手段。2020年席卷全球的疫情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人类对全球生态的改变已经造成了一系列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危机是产生时代变革的契机,超级变革的时代是超级产业诞生的土壤,超级产业将呈现出经济、科学、社会、生态、艺术、设计等跨领域协同共生的发展态势。在全球关系亟待重塑的时代,如何集成人类共同智慧,设计工作如何介入未来的人类安全共同体、网络命运共同体、健康命运共同体、人文命运共同体、海洋命运共同体、核安全命运共同体等新型关系,无疑是全球设计教育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我们需要创造一个新的契机,融合东西方思想,共同创建一个更具弹性、更加美好的未来。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一级学科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获批学科,已经建成涵盖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公共艺术与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生活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艺术与科技、设计史及理论等目录内的二级学科,以及自主创设的交通工具设计、社会设计、设计管理、创新设计、系统设计、生态危机设计(智慧城市)等新增二级学科。同时,在保持现有学科口径范围优势下,设计学科以对中国社会未来形态和经济模式整体研判为基础,以积极应对全球科技、经济和社会变革为契机,以培养具有中国文化立场和全球意识的顶尖人才为目标,以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举措为根本,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面对新时代的形势变局、产业变革、危机与挑战,深刻研读新文科建设内核,设计学院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新需求、新变化、新阶段、新特征为依据,将设计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等其他专业集群相融合,于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提出的新命题、新方法、新技术、新手段中,创造新方向、新标准及新价值判断,并研判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政治、经济变化,以人类既有的社会组织结构、生产与消费方式为课题研究切入点,以学科专业划分为工具与方法,构建危机意识主导的全新学科教育架构与学科资源整合平台,全面聚焦应对人类未来生存模式的思考与行动。
相关阅读
重磅预告|大赛信息即将发布!9月24日,与循环设计共创未来、
#ReConnect| “微观之作——英国V&A博物馆馆藏吉尔伯特精品展”巡展即将亮相郑州博物馆
#ReConnect|Making Matters智造未来循环设计挑战赛将于2021年九月底正式启动!
英中创意产业研究与创新合作项目资金申请现已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