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保护 | 历史文化名城徐州的特色与保护
摘要:徐州有5000多年文明史,2700多年的建城史,地上地下文物十分丰富,人文资源博大宏深,独具一格。新常态下,城市发展模式从增量模式逐步转变为存量模式,在此背景下,如何保护城乡遗产和城市历史文化特色是每个城市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在这方面徐州市从延续城市山水肌理、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利用近现代矿业遗产、防止建设性破坏四个方面介绍了徐州市城市历史文化特色与保护工作的做法与体会。
本文作者:杨 波
作者单位:徐州市规划设计院
本文刊登于《2017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
1.
引言
徐州,有5000多年文明史,2500多年的建城史,地上地下文物十分丰富,人文资源博大宏深,独具一格。徐州是汉文化的龙兴之地。中原文化、三秦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在徐州及其周围地区碰撞、融合、杂交、衍生,取长补短,融会贯通,形成汉朝文化的雏形。
徐州自古就是东西南北的交通咽喉,现在的重要交通枢纽。古代的汴水、泗水和后来的黄河、京杭大运河构成徐州的水运系统。京沪、陇海两大铁路干线在此交汇,北通京津、南连沪宁、西接豫陕,东出连云港,加之京沪、陇海等十条铁路干线、支线相接,构成了我国东部铁路的重要枢纽,京沪高速铁路又引领徐州的铁路交通跨入了新时代。
对外立体交通的迅速发展,为徐州都市区的发展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南北经济联系的重要纽带。
作为国务院于1986年批准的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徐州具备自然、人文的资源优势。
新常态下,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推进和城市转型发展的变革加速,城市发展模式从增量模式逐渐转为存量模式,零增长成为很多城市总体规划的目标,这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带来了新的机遇,提出了新的要求。
2.
徐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
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徐州地区是早期聚落和古国密集存在的区域,历史遗存分布较广,市域层面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多样。在历史上,“徐州”首先是作为一个区域性概念而出现的(“禹贡”九州之一)。其范围曾涵盖现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各一部。花厅、大墩子、刘林、梁王城遗址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钟吾、琅琊、徐、下邳等古国遗迹分布在徐州地区的广大范围,反映出新石器时代、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历史文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徐州”的覆盖范围也在不断变化,至明清时期逐渐稳定在以今徐州市为中心的区域内。
楚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徐州是汉刘邦的故里,早自上古春秋时期即是兵家必争的军事重镇,所以在四百多年整个汉王朝中,徐州都具有特殊的政治地理位置。汉代遗存了宝贵的文物,构成了徐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大特色,它们在全国文物宝库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汉风建筑总体布局上讲究的均衡和对比,具有明确中轴线的院落空间组合,多遵从前堂后寝的格局,重要建筑入口前大多设阙。单挑方面,屋顶的形式完备,有四阿、歇山、悬山、攒尖、平顶等,还有重檐、台阶式屋面。汉风元素在徐州的诸多建筑中得到不同程度的运用,徐州博物馆、汉画像石馆、汉水下兵马俑馆等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建筑。
山——城相容的城市格局
徐州城市格局与周边山水系统紧密融合,历史城区具有清晰的山环水绕、易守难攻的环境-空间格局。由于独特的地理区位和山水环境,徐州自古就具有“五省通衢”、“控扼江淮”的战略优势,千百年来始终是“兵家必争之地”。从区域角度看,徐州位于太行山脉与江淮平原的交汇处,扼守华东地区鱼米之乡的北大门。
故欲得中国者,必先取徐州。
从徐州古城的角度看,其位于由云龙山、九里山、奎山等群山环抱的小盆地中心,故黄河和其它水道从中穿过,形成了物产丰富、交通便利的生活环境和易守难攻、进退咸宜的山水形态。正因为如此,尽管徐州古城在历史上多次遭洪水冲毁淹没,但历朝历代还是反复在原址上重建城市,形成了现代城市与多重地下城址叠压交织的空间态势。
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节点
京杭大运河(徐州段)给徐州带来了诸多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也留下了徐州粮仓与水利工程遗存。
徐州是运河关键性节点,南北航运的重要枢纽。
大运河流经徐州,给徐州带来了诸多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也使得南北文化交流,东西风俗融合。徐州有许多因运河而诞生、兴盛的村庄、乡镇;也有水利水工遗存。
独居特色的传统街巷和传统民居
徐州位于苏鲁豫皖交汇处,多种地方文化在此汇聚,形成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徐州名城名镇名村的建筑与景观融合了东、西、南、北各个地方的优点,形成典型的苏北水乡风貌。
城乡建筑具有北方硬朗坚固的特征,以方正的四合院布局、整体清水砖墙和陡峭的屋面做法区别与周边地区,建筑坚固且做工细腻;城乡景观则具有水乡风貌特色,许多城市和乡村都有着发达的水系,将不同片区或街坊联系起来。
近代工业遗产与城市发展
徐州采矿历史悠久,东北的利国驿自古就是交通枢纽和冶铁基地。18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之后, 徐州先后成立利国驿矿局(1882-1898)和贾汪煤矿公司(1898-1912),自此开始了现代化的煤炭生产过程。自20世纪初徐州便是全国铁路交通的重要枢纽,陇海线与津浦线在此交汇。工业与铁路遗留下大量的煤矿和铁路专用线,可以成为展示徐州近代工业发展的基地,打造徐州工业的特色名片。
3.
徐州名城特色的保护与发展
在新常态的背景下,如何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尤其是城乡遗产保护和城市文化特色保护已经得到中央决策层的高度重视。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视察工作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想爱惜自己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我们应把握好、发展好目前的好形势,确实做好新常态下徐州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历史文化名城的工作。
延续城市山水肌理,发展城市山水格局
徐州独特的自然地理、地貌和山水是构成城市空间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维护自然山水的永恒性,保护山水形态格局和自然景观风貌,禁止随意改变地形地貌、破坏山脉水系进行开发建设。
徐州大的山水城格局要体现彭城山水特色,从小范围的“群山环抱,一脉入城;二河相抱,一湖映城”,到大区域的“三山楔入,两河穿流;城市密集,地景开阔”。
所谓“三山楔入,两河穿流”,是指三条由西南向东北的山系斜穿城市,黄河故道、京杭大运河横贯而过,加之云龙湖等一系列湖群点缀其间,共同构成独特的山水相映格局(如图1)。
△图1 徐州历史文化分布图
新的城市景观中,应通过水系的沟通与整治,加强水网的整体风貌,其中运河和云龙湖以强调城市宏观生态维护为主,故黄河则以弘扬徐州的历史文化功能为主,也可作为城市旅游的延伸。
重点保护与徐州城市历史沿革密切相关的河湖水系,部分恢复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河湖水面,使市区河湖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与徐州城市发展密切相关、在各个历史时期发挥过重要作用的河湖水域列为重点保护目标,水系突出保护故黄河水系、奎河水系、运河水系、云龙湖等水面。将主城区自然风景和文物古迹比较集中的地区,划为6片环境风貌保护区加以重点保护。在保护范围内,任何建设都要维护景观的完美和生态平衡,不得破坏原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提升名城文化品质
挖掘遗产,展现多元文化特色
(1)楚汉文化
徐州是汉刘邦的故里,早自上古春秋时期即是兵家必争的军事重镇,所以在四百多年整个汉王朝中,徐州都具有特殊的政治地理位置。刘邦在取得统一天下之后,即在徐州设楚国。由于政局基本平稳,经济文化繁荣臻于鼎盛,遗存了宝贵的文物,构成了徐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大特色,它们在全国文物宝库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徐州发现和发掘两汉文化古迹众多,其中以汉兵马俑、汉墓、汉画像石最具代表性(如图2-5)。
(2)古今闻名的军事重镇
根据史料统计,四千多年来,发生在徐州及其周围较大的战争就有二百余起,平均每二十年就有一起较大的战争。这在我国城市当中,极为罕见。而今,有关徐州古战场遗址触目可见,九里山作为古战场的见证和徐州市的天然屏障,巍然屹立。其它如戏马台、吕布射戟台、曹操斩吕布的白门楼、关羽被困的土山、南北朝时期吕梁大战的吕梁、淮海战役遗址等,依然使我们窥见往日的刀光剑影。徐州古战场历代战争遗物也屡有出土。而狮子山楚王墓陪葬坑出土的兵马俑,则将两千多年前的楚国军队形象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仿佛聆听到了战马的嘶鸣、看到了战场的硝烟。
(3)南北交融的建筑风格
建筑风格由于受气候影响,我国北方民居以四合院为主,一般墙体比较厚重,门窗比较严实,私密性较强。而南方民居以厅堂为主,建筑形式轻盈,多以木板代墙,与外界较开放。徐州作为南北交通要道,建筑风格承南袭北、南北兼融,将北方的四合院与南方的天井院灵活运用。既有北方四合院的规整划一,又有南方民居的曲折秀美。用材多为青石与青砖,并多有“里生外熟”的墙体建筑;梁架用材硕大,雕梁画栋,琢刻精细,是徐州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反映了徐州地区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俗风情,是明清时期徐州历史的缩影。目前,徐州主要的明清建筑遗存主要为户部山古建筑群、李可染故居、窑湾古镇等(如图6-9)。
突出重点,保护历史城区格局
徐州历史城区的格局成半圆形。从明清两代的徐州城域图看,是前朝后市、左祖右庙、“井”字形街道,东、北面有黄河绕城,西、南、东侧城墙都断断续续保存着。历史城区的保护应在历史城区内尽可能多的保存反映徐州城市发展的历史信息和物质性遗存,如历史城区内的衙署、学宫、街巷、民居、水系、河道等,特别重视城墙的保护,并加以恢复。保存历史城区的基本格局与框架,保护城内外的历史文化街区和重要建筑(如图10)。
△图10 历史城区特色街巷规划图
历史城区保护规划结构为三纵两横两环带,旨在突出历史城区历史格局特色,以步行化动线串联历史节点,打造步行化历史廊道。
其中三纵分别为中山北路、彭城路与解放路;两横则为淮海路与青年路;两环分别为黄河古道与明清城墙遗址。
三者共同作用打造徐州历史城区展现民国历史与明清历史和城市景观的历史文脉空间系统。
历史城区中轴线北起黄河南岸牌楼——彭城路段——彭城路步行街——和平路交叉口,全长2.5公里。在中轴线两侧现已恢复的古迹有:黄楼、牌楼,钟鼓楼(现存)、吴亚鲁革命活动旧址、护城河、老南门(已毁)、崔焘故居、念佛堂、土山汉墓(现存)等。
保留彭城路历史城区中轴线,恢复老南门,显现历史城区中轴线的历史位置。彭城南路两侧建筑应与所在地区的历史风貌相协调,严格控制建筑高度和建筑形式,重点绿化,强化轴线效果(如图11)。
△图11历史城区保护结构图
延续文化,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片
徐州由于交通发达,文化交流频繁,在曲艺、民间工艺品、饮食、庙会等非物质文化方面有着自身独特的魅力。
(1)曲艺文化。
徐州剧艺表演璀璨斑烂、源远流长。流行于这一地区的剧种有柳琴戏、梆子戏、徽剧、京剧、柳子戏、花鼓戏、四评调、叮叮腔、皮影戏、评剧、话剧等。徐州的地方戏曲、民间舞蹈,既有北方的高亢、刚烈、粗犷、朴实的风格,又有南方的委婉、抒情、细腻、优美的特点。
(2)民间工艺文化。
邳州农民画、邳州农村生活剪纸、邳州纸塑狮子头、沛县泥模玩具、徐州吉祥面具,这些民间艺术精品在国内民间艺术展览中皆荣获过大奖。对民间工艺品进行挖掘、整理,并扶持传统工艺品的生产,是增加旅游附加值的重要手段。
(3)饮食文化。
唐尧时期,黄帝八世孙彭祖受封于大彭国(即今徐州市),彭祖擅烹饪,被称为中国烹饪鼻祖,因精于炼气养生而成为中国长寿的象征。保留并传承当地饮食文化,挖掘彭城菜系、楚汉菜系,保留传统风味小吃。
(4)节俗庙会。
保存徐州传统庙会,如云龙山庙会、泰山庙会等,充分体现徐州民俗风情特色,给市民提供文化交流的场所。
利用近代矿业遗产资源,实现城市生态转型
徐州煤矿历史悠久, 储量丰富, 煤质优良, 在全国久享盛誉, 其确切的开采时间, 始于公元1079 年初( 北宋神宗元丰二年十二月) 。自北宋以迄清代中叶, 徐州煤矿的开采, 一直沿用土法, 产量低而成本高。19 世纪60 年代洋务运动兴起之后, 徐州也和全国各地一样开始改用西法采矿。近代先后经历了利国驿矿局(1882—1898) 、贾汪煤矿公司(1898 —1912) 两个时期。
作为煤矿城市,徐州拥有大量采煤塌陷地。这部分土地可以通过生态修复、综合整治等方式改造成为景观绿地、建设用地等(如图12)。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解决城市用地需求瓶颈;另一方面也可以积累相应的配套技术研究,为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从总体分布来看,徐州矿区采煤塌陷地多处于生态环境及社会环境较为敏感的城乡结合部。由于数量庞大,塌陷地已经形成半包围徐州城区的格局,对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形成明显的制约。
如徐州城北的潘安湖,针对徐州矿区塌陷地复杂性、离散性以及动态性的特征,基于生态补偿原理,以“矿、城、乡”的协调共赢和持续发展为宗旨,采取多技术、多途径土地复垦,加强矿区环境综合整治,建立不同功能的矿区生态建设示范基地,逐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的生态恢复建设机制,将矿区生态环境治理与城市文化发展相结合,成为徐州生态修复的名片。
潘安湖因晋朝美男潘安畅游徐州山水时留连此处而得名,规划总面积52.89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16平方公里。作为全国首个煤矿塌陷区生态修复的湿地公园,潘安湖湿地公园是集“基本农田整理,采煤塌陷地复垦,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四位一体的建设模式,整个景区分为北部生态休闲区、中部湿地景区、西部民俗文化区、南部湿地酒店配套区和东部生态保育区五个部分,南北兼容,自然和谐,具有苏北独特田园风光的中国最美乡村湿地,为城市文化加分。
控制历史城区建筑高度,防止建设性破坏
历史文化街区
历史文化街区内具有保存价值的传统民居街区,如户部山一带,明确划定范围,以保存保护为主,以有机更新的手段逐步整治环境,要避免大拆大建,即拆毁旧民居、新建仿古民居的做法。确需拆改的院落要尊重原有的建筑风格与建造材料、工艺,以这些保护与整治的街区为载体,承载并延续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美术技艺, 展示与弘扬地方文化。对于重要历史建筑单体周围的地段环境,要从建筑体量体形、色彩质感上加以控制,以烘托相应的文化氛围。
地下文物埋藏区
结合城市中心的某些地下文物遗址,如彭城广场的城下城遗址等,开辟大片绿化广场,并在探明地点挖掘出一些城下城的剖面实例,向人们展示三城重叠的奇观;在尚有历史遗存的地块,扩大其保护范围至所在街区,并用绿化与外部分隔;历史上徐州有许多堤防设施,如今形态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可以在堤坝沿线进行特殊的绿化,提醒人们对徐州历史这一侧面的记忆,增加中心区的绿化面积。
重要遗址周边
徐州市实存的楚汉王墓,前述其特色是环绕城市的形制。因此在保护汉墓本身之外,更要保护汉墓群与城市山水的格局,限制城市中心区的建筑高度,确保在城市中心的云龙山等景点,与汉墓所在的山体之间视廊的通畅;保护汉墓的同时,保护其所在山体,并进行绿化,不同的山体选用不同的树种,有不同的季相,作为标志,使得游人在云龙山上或经过汉墓时,能够很容易的辨识其特殊性。
对重要遗址的周围环境,划定范围,予以严格限定保护。
例如户部山民居、李可染故居等等,不但要保护遗址本身,而且要保护它周围的整体地段环境,犹如保护珍稀动物首先要保护它赖以栖居的生态环境一样。
历史城区建筑高度的控制
整个历史城区的建筑高度控制规划应按照三个层次进行:
第一个层次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城区的重点区域,这些区域必须按历史原貌保护的要求进行高度控制;
第二个层次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及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控制区,必须遵循文物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要求进行高度控制;
第三个层次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控制区之外的区域,建筑控高必须严格按有关要求执行,不得突破(如图12)。
△图12 历史城区视廊与高度控制图
4.
结语
城市历史空间是一个城市所具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文化传统与现代城市形象集中体现的重要地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保留城市的记忆,保存可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有重要意义。
新常态下,徐州在不断强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意识,不断深化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不断细化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法规,不断实化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塑造城市特色风貌、彰显城市文化内涵和发挥潜在效益是新常态下徐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方法[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181.
[2]阳建强.基于城市发展机制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J].城市发展研究,2009,11:140.
[3]刘先觉.历史文化名城的建筑遗产保护策略[J].建筑与文化,2009,05:10.
[4]徐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3-2020)
推荐阅读:
☞论文征集 | “2018(第十三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征集火热投稿中……
☞福利 | 免费领取60+特色小镇和20+城市规划设计方案资料
来源:《2017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
©内容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与交流,如有侵权请留言后台处理。
点击“阅读原文↓↓”,进行参会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