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的城市更新经验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导读
与“三旧”改造相比,城市更新不是单一的空间腾挪,而是从城市成长、城市综合竞争力、城市内涵的角度进行外延,将整个城市各区域的功能定位、产业培育升级、人居环境提升、民生问题改善、文化软实力等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
那么,广州市的城市更新工作是如何开展的?有什么创新做法和经验值得借鉴?详情见下文。
2015年,广州成立了全国首个市级城市更新局,随后《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及相关系列文件也陆续出台实施。至今,城市更新已成为广州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活化区域经济、改善人居环境、保护历史文化街区、节约集约高效用地、提升城市品质和能级的有力抓手。因城市更新成效显著,广州还于2017年底入选全国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城市。
“
杨箕村转变政府服务思维从“取”到“予”
“城市更新更像是一个城市的医生,守护城市的健康成长。”广州市城市更新局副局长邓堪强表示,城市更新就像医生看病一样,给城市做体检、做评估,针对不同问题给出不同的处理方案,同时作好长期的跟踪、维护。
有的地区如老城区,承载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资源,不宜推倒重来,就采取保守的针灸疗法,进行局部修改、实施功能置换;而有的地区比较适合用外科手术推倒重来。
永庆坊
琶洲村
与“三旧”改造相比,城市更新不是单一的空间腾挪,而是从城市成长、城市综合竞争力、城市内涵的角度进行外延,将整个城市各区域的功能定位、产业培育升级、人居环境提升、民生问题改善、文化软实力等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既关注经济发展也关注文化延续,既激发城市创新活力又实现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力求“鱼与熊掌兼得”,实现从促进“城市增长”向促进“城市成长”的转变,这同时也是政府从“取”到“予”的服务思维转变。
“
实践以政府为主导 共建共治共享
广州城市更新分为两类,一是全面改造,即成片重建改造;二是微改造,即维持现有建设格局基本不变,通过局部拆建、建筑物功能置换、保留修缮等方式,优化区域功能、提升人居环境、激发老城活力。
邓堪强副局长认为,广州城市更新的魅力和成功秘决就在于,把全面改造和“微改造”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来对待。这一点从城市更新年度计划的安排也可体现,今年5月发布的《广州市2018年城市更新年度计划(第二批)》,共有428个正式项目,其中,微改造项目就有422个。
城市更新中,政府扮演的是主导者的角色。一方面,政府编制并不断完善政策、规定,同时,创新工作机制,如推行专家论证制度、建立公众咨询委员会机制、村民理事会制度等。
另一方面,政府收回基础数据调查权,以确保在土地及建筑物信息核查、规划编制阶段的数据准确性,并组织开展大量的基础工作。例如,经过摸底、排查、梳理,广州发现全市共计779个老旧小区“微改造”,涉及约260万居民,并就此梳理了60项“改造任务清单”。
“这样我们就有顶层设计、决策机制、执行机构、协调机制、责任层层传导到位。”邓堪强副局长说道。
在老旧小区“微改造”中,政府坚持在每个环节都尊重居民的意愿:
改造前,改造方案结合居民需求制定并公示,确保改造内容切合居民需求;
改造中,推动建立建设管理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等组织,完善日常协商议事平台和机制;
改造后,将居民满意度作为验收标准之一,由街道指导居民自主维护管养。
同时,引入企业、专家、高校等共同参与,通过政府主导、专家论证、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运作模式,实现多方共赢。
“
资金市场参与运作 财政资金托底
城市更新改造,资金投入一直是难题。广州提出创新融资渠道和方式,给予系列奖励等,鼓励有实力的市场主体参与城市更新改造和安置房建设,吸引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其中,全面改造项目以引入市场资金为主,如海珠区琶洲村“城中村”全面改造项目中,政府就引进了央企进行运营改造。
而在“微改造”中,则鼓励多方资金投入。有居民自筹资金模式,如广州市民提取个人住房公积金用于旧楼加装电梯,天河区德欣小区成立社区共建共治共享基金并建立资金管委会;有产权单位出资模式,如越秀区梅花路小区由产权单位投入300万元支持改造;还有引入市场资金模式,如荔湾区永庆坊项目引入企业投入改造资金建设运营。而如果各方资金投入仍不足以支撑改造,则由政府财政资金进行托底。
据介绍,目前,广州全市正在推进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696个,占比89%,安排市财政资金16.4亿元。
“
典型案例
越秀区杨箕村
“握手楼”变身高大上小区
“杨箕村”是广州全面改造的典型案例。改造前,杨箕村三四层的低矮房子密集到下雨出门都不用带伞。街巷纵横狭窄,村内黑暗潮湿,租金便宜吸引众多外来人口,治安、火灾隐患严重。
杨箕村改造前
杨箕村改造后
2010年,越秀区按“政府主导,以村为主,社会力量参与”的原则,引进企业进行全面改造。
改造过程中,政府不投入资金,而是将改造区域分为融资地块及复建地块两大部分。复建地块先建起15栋回迁房,让居民先回迁安置;融资地块则通过土地公开出让筹集改造资金,推动“城中村”改造,如今融资地块建起了商务办公、酒店公寓,站在宽敞整治的杨箕大道上,“城中村”的影子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高大上的城市商务中心。
改造完成后,居住环境、生活配套都得到明显改善,原来村里的麻雀学校扩大了规模,变成了拥有700多个学位、有运动场所的小学,新增了一所幼儿园,小区住宅的租金也上涨了。
荔湾区永庆坊
危旧房微改造后变网红景点
荔湾区恩宁路曾经是西关繁华地带,但荣光过后,恩宁路也成了全广州危旧房最集中的区域之一,而永庆坊就位于恩宁路中段。
早些年,广州市就对恩宁路项目开展了动迁,“微改造”后的永庆坊,岭南建筑整体风貌和空间肌理“修旧如旧”,片区功能由民居转换成为以商业休闲为主。
传统的旧城改造思路走不通,政府用城市更新思维启动了历史建筑修缮活化利用的“微改造”。荔湾区政府采用BOT模式,公开招商引入企业建设、运营,给予其15年经营权,期满后交回给区政府。
微改造后的永庆坊,岭南建筑整体风貌和空间肌理 “修旧如旧”,李小龙祖居、粤剧銮舆堂等历史建筑得到修缮保护,片区功能由民居转换成为商业休闲为主。
入驻的企业导入文化创意产业,同时配套无明火餐饮、青年公寓、文化展览等功能。如今,永庆坊成为了网红景点和创意园,这里有华南理工亮风台视觉大数据研发中心,也有获得德国IF设计大奖的民宿;有主走汉代风格的普安茶社,也有活版印刷体验馆……“微改造”给永庆坊带来了新的生机、活力与人气。
越秀区羊城同创汇
老报社大楼变互联网孵化器
羊城同创汇是旧厂房 “微改造”的成功案例,它原是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总部办公楼。在总部整体搬迁至黄埔大道羊城创意产业园后,为结合城区规划的发展,羊晚集团通过功能置换,将原大楼打造成羊城同创汇,使其变为一个集众创空间、办公写字楼、新概念餐饮及移动互联网创业公寓为一体的新型互联网孵化器。
微改造后的羊城同创汇 姚木森 摄
“我们众创空间有4层,已经入驻、成功孵化企业100多家。”运营商相关负责人介绍,羊城同创汇1~3层作为商铺、餐饮,4楼以上有4层为对创业者免费开放的众创空间,并配套会客厅、会议室等,企业不收租,每位只收取服务费,例如成功孵化的黑匣VR等多家企业。
与此同时,结合区域车位紧缺的问题,园区将原印刷大楼改建成机械立体停车库,增加了200多个车位,缓解区域停车压力。大楼内还留出约200平方米的空间,建设了岭南报业博物馆,收藏展示多份对中国影响大的报纸。
推荐阅读:
☞仇保兴:现代生态城市规划必须汲取中国传统文化原始生态文明的养料
☞重磅 | 自然资源部三定方案揭晓,内设机构含国土空间规划局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司
来源:国地资讯
©内容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与交流,如有侵权请留言后台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