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翡翠城市的街区规划原则

都市世界 2022-04-26

中国打造的大型街区都是单一用途的

而且对步行者,对骑车的人很不友好


到2030年,预计中国城市人口还会净增2.5亿人,相当于增加美国现有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打造更宜居的城市?


日前,美国规划学者彼得 · 卡尔索普在他的新书《翡翠城市》中给出了答案。



卡尔索普是新城市主义理论的建立者之一,也是美国最早一批开展绿色建筑的设计师。他在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英文缩写TOD)”的概念,如今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地方的政策以及城市规划的引导基础。


▲ 彼得 · 卡尔索普(Peter Calthorpe)曾因重新阐释美国城市与郊区发展模式,而被《新闻周刊杂志》提名为二十五名“先进技术先驱”之一。卡尔索普曾先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华盛顿大学、俄勒冈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执教,并曾供职于总统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三次荣获美国住房和城市发展部颁发的奖项。1983年创办卡尔索普事务所以来,他的设计项目遍布美国及海外的城市设计、新城规划与郊区建设领域的重点项目。


 人,是城市规划的起点、也是终点 


卡尔索普认为:在这样的发展速度和城市人口密度下,中国不能遵循美国城市低密度、以汽车出行为主的发展模式,而应采取以公共交通为导向,适宜步行的、功能混合且紧凑的城市发展模式,即“翡翠城市”。


他认为:当前中国城市规划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忽视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我们做设计的时候,很多是为了满足政府的需求,为了满足开发商的需求,而忘掉我们整个规划设计的根本,人在我们规划里面既是起点也是终点。”



 中国式的高密度蔓延 


近几年,在中国城市规划中已经能看到卡尔索普所提出的“小街区、密路网”的规划理念,比如在雄安的新规划中就采用了这个理念。


但最初他在中国推广这一理念时并不顺利。不过,这些年这个理念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大家也越来越意识到,做出这个改变虽然难,但是它的益处很大。


在刚开始宣传这些理念的时候,阻力主要还来自于市场。开发商经过前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已习惯了做大的街区,他们觉得市场比较喜欢这样的类型,后来慢慢却发现通过密路网形成这种小街区,在尺度上也更加宜人,也能够比提供大地块同样的更有吸引力。


另外,从土地金融的角度考虑,政府喜欢出售大的地块,这样在修路等方面的责任就小一些,将后期建设的成本都交了给开发商。


后来,很容易就解决了这个事情,让开发商买相连的几个小地块,并要求开发商承担小地块间道路的修建。开发商也发现小地块并不会增加他们的开发强度,反而对分期开发也带来了便利。经过这么多年各方的相互平衡,这种方法也开始慢慢被接受。


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城市化发展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但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问题。就城市规划而言就有不少突出的问题。


卡尔索普在书里面谈到了很多的原则和方式,都是针对现有中国城市规划中存在的一些不足而制定的,包括街区的模式。


城市的交通系统过多受制于交通工程师,他们的想法 —— 特别是早期的时候 —— 相信“道路越宽,越有利于疏通拥堵”。


但事实上,这样的关注点在车而不在人;还有混合利用的不足,以及对于步行环境的忽视,这些都是现有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中国存在,对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高速发展的地区都普遍存在。鼓励小汽车的发展似乎是一个人们比较本能的反应。在过去的50年里面,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类似的问题,直到最近十年左右,规划界才发现这样的规划是不对的,应该更加关注人。


在美国,现在仍然大量存在着跟中国类似的问题。比如说美国也拥有大量的小汽车,大家上班、购物都开车去,无论做什么都需要小汽车。这个问题跟中国是很相似的,只是形式不太一样。


现在中国很多城市都存在交通拥堵,这和小汽车的增长有很大的关系。


提到小汽车的问题,其实大家普遍都把怪罪的对象弄错了。车本身并不是一个问题,多少人使用它才是问题,或者说多少人被迫使用它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假如在北京把一些道路变成仅供公交、步行和自行车的绿道,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共交通、步行交通、自行车交通在某些程度上比小汽车更加便捷,大家就会多使用公共交通,更少使用私家车。


有一个跟北京比较相似的例子就是美国洛杉矶:那也是一个汽车之城,小汽车的保有量比北京要高,但是他们通过长时间的堵塞,近期决定将很多的车道转换成公交专用道,公共交通的效率一下就提升了。所以说,这取决于路权的分配,你朝哪个方向赋权,哪个方向的交通分担比就会增加。


那和其他地方相比,中国最大的不同可能就是“密度”了,中国的城市扩张是高密度“摊大饼”。


全球的城市蔓延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低收入的蔓延,在印度、南美的一些国家都是这种情况,有钱人住在市中心,穷人住在城市边缘;另一种是低密度的蔓延,这在北美比较常见,高收入者居住在城郊,低收入者住在市中心;再有一种就是中国,中国比较独特,是高密度的蔓延。


但高密度并不意味着就有城市环境,城市的定义就是多样化、综合用途和可以步行。中国打造的大型街区都是单一用途的,而且对步行者,对骑车的人很不友好。这不是真正的城市,只不过是高密度的“摊大饼”而已。这也是中《翡翠城市》要针对探索研究解决的问题。


另外,中国人对于“住宅朝向”的坚持,也是在全世界少有的;这也是在设计中必须考虑的元素。



 中国的选择,将影响世界 


《翡翠城市》一书针对城市规划提出了十项原则,里面所有的这些经验都是卡尔索普在过去八年中,在中国项目里面积累出来的。并且这十项原则不管在什么种族、什么国别、什么地方、什么行为习惯也都适用。


但是中国城市目前面临很多的问题,包括:经济的、生态的、社会的……。如果按《翡翠城市》所倡导的理念,来解决中国的一些城市问题具有的导向性的作用,它里面设定的原则、目标以及度量值,都是可以和现有中国的规划体系和规划的步骤相结合的。如果能够因地制宜按照这十个原则做,应该可以在短时间里解决绝大部分的城市问题。


这些原则应用在新城方面会相对简单很多,因为它是一张白纸,不会遇到很多历史遗留问题;如果要解决现有城区的问题,可能会需要更多的实践,更长的历史过程,来改变老城和现有城区所积累的问题。如果有序地对老城进行一些更新,对道路的路权进行重新的分配,进行一些合理的重新开发,它也可以为现有城区的问题提供很好的解决方案。


未来十几年,中国还会有一个很长的城市化的过程。首先,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虽然遇到了很多问题,但它的发展是利大于弊的。比如,中国奇迹般地将很多人口从贫困带到温饱,再带到富足的状态,实现的方式就是通过城市化来改变人们的状态,城市是经济发展的引擎和平台。


城市越多元、越混合,就越有活力,经济也会更加有活力,居住在这的人也会更加有创意。随着中国慢慢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变,更多的城市会步入从量变到质变的阶段,人们对于城市生活的质量会有更高的诉求。


中国的城市有很多好的元素,包括城市非常紧凑,城市开发的强度比较大,中国有逐渐先进起来的公共交通体系等等。如果把这些元素很好地利用在一起,创造一个很好的城市,它可以成为整个世界的典范,能够帮助其他的国家在城市发展上提供一个榜样。


中国未来几年的选择非常重要,因为这不仅将对城市的长期经济实力、宜居性和能源效率……产生深远影响,也会影响到全世界的健康发展水平。


推荐阅读:

发达国家英国的城市规划管理经验

仇保兴:基于复杂适应理论的韧性城市设计原则

密路网小街区会是城市规划未来的方向吗?

【PPT资料】第十三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PPT查看方式


来源:优曼中国

©内容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与交流,如有侵权请留言后台处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