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千万「下流老人」警钟背后:我们这代人,可能连体面老去都做不到…
最近不少人都在关注渐进式延迟退休方案的的公布。
很多省份已经在征求意见,多位专家分析,方案将于今年公布。按照新方案,到2055年前年后,男女都要等到65岁才能退休。
看到消息,我的第一反应是到2055年我多大,等我退休还要多少年,然后不免忧伤一下,到了65岁我还能干的动么?
我所在的各个妈妈群里,大家也都议论纷纷。
正想跟风吐槽一下,却发现大家的画风渐渐跑偏。相比于抱怨,身经百战的我们貌似已经无师自通学会苦中作乐了。
有网友说:
“一想到65岁还在公司摸鱼,我笑得想死。”
有经常迟到的妈妈思路清奇:
“老年人是不是失眠觉少?那等到60多岁通勤,我就可以把丢掉的全勤奖全部挣回来了!”
还有人说:
“那些狠狠批我的甲方,等我65岁,看他们还敢不敢让我一遍遍改方案?我的心脏能受得了么?”
接着有人回复:
“你忽略了,对方跟你一样是老年人……”
当然也有积极上进、热爱读书的小伙伴憧憬着:
“刘慈欣要是也延迟退休,是不是我们就能看到三体4了”……
玩笑归玩笑,调侃归调侃。
一个扎心的现实是,养老问题真的要正儿八经聊一聊啦!
1
近年来日本社会有个流行名词叫“下流老人”,指收入极低、没有足够存款和无依无靠的高龄人士。
他们大都是1949年-1964年期间出生的日本人,经历了日本战后的经济腾飞,同时也是经济泡沫时代的受害者。
年轻时他们兢兢业业工作,拿着可观的收入,足额缴纳着养老金,等到年龄大了,却不可避免走进了窘境。
他们要么中年失业、提早退休,成为了缺乏生活保障的贫困老年人。
要么上有老、下有小,走上了“老后破产”之路。
更要命的是,这批人的子女赶上了“就业冰河期”,子女普遍收入不高,被迫“啃老”。
日本的养老金制度跟中国类似,都是“下一代养上一代”的模式,随着老龄化问题加剧,养老金的收支不平衡现象也愈演愈烈。
对所有老龄化国家来说,延迟退休是必然的选择。
在韩国,目前法定退休年龄是60岁,但大部分人要一直工作到71岁。政府层面会专门举办“银发招聘会”,帮助解决他们的退休再就业问题。
老人们面临的情况差不多:年轻时看似可观的退休金,等到年老却因为物价飞涨根本不够花。用尽一生积蓄养大的儿女,他们自己就被车房和孩子掏空了,即使想要反哺父母也有心无力。
平稳退休后退休金也可能不够用,更不用说那些40岁左右被裁员的人群了。
一份工作干到老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近几年“副业”“斜杠青年”等词汇的兴起,也在侧面印证未来的就业趋势。
人口专家最新建议:年轻人在就业上绝不能躺平。
专家的建议一如既往的不太中听,但总归话糙理不糙。
年轻时好好工作不躺平,才能降低年老后为钱所困的风险。
2
除了关于能不能工作到65岁的调侃,大家还不可避免聚焦到了真正退休后的养老以及照顾第三代的问题。
微博上关于延迟退休的讨论中,有条评论点赞和阅读量特别高。
说的是:
“对80后和90后父母来说,如果28岁生孩子,孩子也是28岁生孩子,那么等到孙辈出生时,我们56岁,正是单位的骨干力量,没退休无法替孩子带孩子。
等我们80岁需要人照顾了,孩子才50岁露头,也不能照顾我们。
母子一场,却谁也顾不上谁。”
最后一句差点让老母亲酸了鼻子。
受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对照顾孙辈大多有着本能的期待。
延迟退休的规定一来,有人分析企业有可能会恢复80年代自带幼儿园的样子,到时候可以三世甚至四世一起同堂在工作单位。
在80年代,企业自己办幼儿园是一种风气,不需要什么资质审核,出发点就是为了解决职工子女无人照看的问题。
大家吃在单位、住在单位宿舍,孩子也都在单位办的幼儿园长大。
学校的老师也都不是科班出身,大多为职工家属担任。
设施简陋,孩子们却都很快乐,家长也放心。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办幼儿园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直到2017年,携程亲子园虐童丑闻被揭露时,大家一方面震惊于幼师的无底线和企业方面的监管不严。
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企办幼儿园作为一种企业福利,好像重新被社会所需要起来。
近几年两会期间,很多人大代表都提出建议:“机关企业应该恢复开办幼儿园”。
但现在对孩子的关注和时间精力投入跟过去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企业方面担心自己“好心办坏事”,费尽心思建起来幼儿园,在合法合规管理上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企业不光要搭上钱和精力,还有可能因为达不到家长预期而出现纠纷。
事实上,在携程事件之后,很大一批企业办幼儿园都考虑到风险问题选择了关闭。
现在延迟退休的规定一来,“企办幼儿园”又重新被大家提起。
长远来看,政府和社会层面一定会推进养老机构和托儿机构的建设,但是到底会变成什么样,什么时间能达到大家的预期,现在还不好说。
3
《老后两代破产》一书中揭示了养老困境的本质。
不同于大家所想,独居或者无后并不是“老后破产”的根源。
很多老人跟子女同住反而会让两代家庭两败俱伤。
延迟退休之后,一边是无法停止工作的高龄父母,一边是找不到理想工作的下一代,家庭的金钱关系时刻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
王尔德说:年轻时我以为钱就是一切,现在老了才知道确实如此。
早先这句话老是被人说太过偏颇,近几年经济形势放缓,压力渐长,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奉为圭臬。
疫情三年,全民存款数额不降反升。
之前,经常看到有妈妈发帖子,控诉自己没结婚前是一个精致的小公主,结婚当了妈后护肤品从上千变成几十,买衣服和包包的频率也大幅度降低,生活品质直线下降。
抱怨结婚还不如不结婚,生孩子还不如不生孩子。
现在,还是有妈妈讲“消费降级”的事情,不过更多的是从“分享经验”的角度,告诉大家怎么合理消费。
就算营销号再怎么鼓动女人值得更贵的,冲动消费的现象都越来越少了。
大家对物质的欲望越来越低,自觉把存钱当成了最大的保障。
富达国际提出过一条“退休储蓄黄金法则”:退休时最好存够当时年薪的9倍。
也就是说,从25岁起,每年从收入中拿出19%用于储蓄,到退休后才能过上比较理想的生活。越早存钱越好,从30岁开始存,存够年薪的1倍就行了,50岁这个数据会变成6倍。
但显然,用20-35岁这15年,存够未来30年要花的钱,对大部分人来说都是不太现实的。
未来养老金池子会持续紧张,现行政策下,入不敷出是必然的。所以很多人会犹豫,要不要继续足额缴纳养老保险,会不会未来收益还不如自己存着?
在政策尚不明朗时,各种分析都很难盖棺定论。
就像有人类比如今的农村养老保险,一方面有人说一个月100来块钱够干什么的?事实上又有很多的农村老人,就靠着这几百块钱维系生计。
对每个普通人来说,除了减少必要的花销,最切实可行的建议大概就是努力存钱了。
那么如何将手上的存款合理理财,最起码能达到跑赢通货膨胀的收益,就值得仔细商榷了。
简而言之,养老问题破局的关键归纳起来成了六个字:多挣钱、多存钱。
职场上曾一度流行一句话:没有不被淘汰的工作,只有不会过时的能力。
80后、90后的父母,或许注定不可能像60后、70后的父辈那样安逸,但我相信,在中国的今天,没有任何一代人是垮掉的一代,我们也会始终心怀希望,在夹缝中坚强屹立。
-THE END-
●本文为MBA智库原创首发,转载请联系我们。作者:秦大风,爱法律、爱生活的写作者。MBA智库——管理者专业学习成长平台,兼具热点与干货,顶尖管理知识、进阶职场指南。APP、头条号、微博@MBA智库。
MBA智库好文精选:
●“女子卖稻草年入千万”:你看不起的行业,都有人在偷偷赚大钱!● “高考700分和700万,选哪个?”你活得这么努力,是为了更多选择的权利● “人活着,就是在对抗熵增定律”:真正的高手,都有这种底层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