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大卫·科兹 & 阳和平:谁瓦解了苏联?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小镇读书会 Author 小镇读书
讲座回顾:3月13日,大卫·科兹教授为小镇读书会作第5期主题讲座。讲座主题是“谁瓦解了苏联”,下面是讲座主要内容。
大卫·科兹讲座主要内容
我在80年代末开始关注苏联的经济和政治问题。1991年夏天,我第一次去苏联,这也是苏联的最后一个夏天,在那里我亲眼目睹了苏联体系的崩溃。后来我也多次回到俄国,采访了各种人士,以了解苏联解体这一突发事件的背景和原因。我当时遇到了一个叫弗雷德·威尔的加拿大记者,他在莫斯科在苏联住了很多年。我们决定一起写一本书,探讨为什么苏联会解体。这本书叫作《来自上层的革命》,于1997年出版,中文版本出版于2002年。从那以后,我得到了很多来自中国的邀请,让我到中国各地去讲授这本书。我这本书的目标读者本来是美国西方左派,结果主要得到了来自6000多公里以外的中国人的关注。1991年我去了苏联两次,因为苏联是在年底解体的,所以我当时还在苏联,而不是俄国。我在去苏联的路上认识了一个苏联人,这个人非常有趣,他去过类似安哥拉等出现过叛乱的地方。我认为他很可能就是苏联克格勃的一名成员。有一天,我直接问他:“你是共产党员吗?”他回答说:“我当然是共产党员,但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我当时非常困惑。其实他的回答也解释苏联为什么会解体。
1917年苏联的建立为创建社会主义阵营做出了首要贡献。苏联的建立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是具有现实可能性的。但苏联的制度是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建立的,所以它也存在较为严重的缺陷和错误。苏联坚持了70年多年,向我们证实了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面,可以为我们提供另一种可能的发展模式。但是从1989年到1991年短短几年里,苏联解体了,变成15个不同的国家。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被非常残酷的资本主义制度替代了。全世界的人都认为,苏联的解体证明了社会主义是不可行的。因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最后放弃了。但是要了解苏联为什么会解体,这就需要我们进行调查研究。
在西方,有大量的文献和著作来研究、解释苏联解体的原因。第一种观点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在于其计划经济的弊端。在难以克服计划经济条件下所出现的问题的困境下,只好走向资本主义。但是这个这种结论与数据、事实是相悖的。不论是苏联自己的数据,还是西方估计出来的数据都表明,在计划经济之下苏联经济获得了持续增长,而且增长速度还是比较快的。从图表的数据里我们可以看出来,苏联并不是因为计划经济出现问题才解体,而恰恰是因为90年代废除计划经济,才造成了经济的大倒退。
第二种观点认为,苏联解体是人民的民主选择造成的。这种观点认为,一旦给了苏联人民民主权利,他们就选择将选票投给一些打算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领导人。在90年代初,有很多比较可靠的调查显示,苏联绝大多数老百姓其实并没有认同资本主义,他们仍然希望走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种观点认为,苏联解体是因为西方颠覆而造成的。但是,西方从1917年开始就试图颠覆苏联政权,这种颠覆政策持续了70多年之久。在西方最强大的时候都没有能够颠覆苏联,却能在1991年使得苏联解体吗?所以,这个解释是讲不通的。
第四种流行的观点认为,由于冷战期间,苏联参与军备竞赛造成的经济上不可持续性,从而导致苏联解体。但是这种说法又与数据相悖。因为苏联军备开支的最高峰实际上是50年代,而在80年代苏联的军备支出占比反而是比较低的。苏联在50年代时,虽然军事开支非常高,但经济发展速度也很快,所以这种解释也是和事实不相符的。
第五种流行的观点认为,正是苏联国内的各种民族矛盾瓦解了苏联。苏联是由15个不同加盟共和国组成的。苏联晚期,虽然个别加盟共和国的民族主义情绪确实是有些高涨,但那些分裂情绪比较强的只存在于几个小的加盟国。苏联解体前夕,公投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共和加盟共和国的人民愿意留在同一个苏联体系内,并没有要求分裂。所以这种观点是一种因果颠倒的谬论。苏联经济高涨的时候,是不存在分裂情绪和势力的。反而是在90年代初,苏联经济下滑,这种民族主义的情绪才开始抬头。
我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苏联高层领导精英们不愿意继续走社会主义道路,而要走资本主义道路。
那么,苏联高层领导精英们为什么不愿意继续走社会主义道路,反而要走资本主义道路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呢,我们需要追溯一下苏联的历史过程。苏联在其七十多年的历史里,创造了许多很伟大的成就。
▲ 数据源于《来自上层的革命》
上表显示了苏联各个时期的增长情况。从图表中可以看出,苏联从1928年到1940年再到1975年,各个不同时期的经济增长都是非常快的。苏联增长速度唯一低于其他国家的时期,就是二战期间,即从1940年到1950年的10年,这主要是因为苏联是二战的主战场。
苏联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1928年到1940年的短短12年时间里,苏联从一个农业国转变成了工业国。从1950年到1975年的25年中,苏联完成了城镇化、工业化,经济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西方。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大为提高。这正是在计划经济和公有制的基础上实现的。但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本身也存在着一些致命的缺点,正是这些缺点最后导致了苏联的崩溃解体。
苏联模式的根本矛盾在于,一方面,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谋取福利,但另一方面,苏联政治和经济的决策权又集中在少数精英手中。在社会主义革命刚刚开始时,布尔什维克的高层领导们是真正的革命者,他们是为人民谋利的。但在老一辈革命家们去世后,新的领导层越来越关心自己的特权,为自己个人谋取私利。苏联的计划经济也存在着两个大问题,其一,计划经济的决策中心都是在莫斯科,地方没有任何灵活性或者积极性。其二,计划经济的决策是一种完全自上而下的过程,底层人民没有发言权、决策权和参与权。这种指令性的计划经济缺乏群众的参与。工人没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只能听从命令,服从指挥。
▲ 数据源于《来自上层的革命》
从这个图表大家可以看出,从西方估计的国民生产总值来看,1975年以前,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远超美国的平均值,但1975年以后,它的增长率下降得很厉害。1975年以前,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美国,达到了百分之四以上,当时的美国是百分之二左右。1975年以后,苏联的经济增长不足百分之二,远低于美国的增长速度。这持续十年的经济停滞,成为戈尔巴乔夫上台推动改革的大背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纲领包括了文化、经济、政治各方面,其核心的改革理念就是要实现民主化。这种民主化包括了政治民主化和经济民主化,要让群众也有参与权和发言权。这个民主化的改革的成果是,在1989年到1991年期间形成了国民议会,并且通过差额选举形成了一些新的权力中心。国家对于言论的控制也放松了,人们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所以各种社会思潮都涌现出来。人们突然发现,苏联的前途和未来变成了一个可以讨论、可以辩论的话题了。
这个时期在群众当中出现了三种不同的言论,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改革方向。一些人主张要继续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另外一些人对改革的结果感到不满,要求回到改革以前的制度。前两个结果都是可以预想到的,但是没想到的是在群众中还有第三种声音,即要求用资本主义来替代社会主义。从1989年到1991年的3年时间中,这三种倾向进行了激烈的斗争。最后,第三种倾向的声音和力量越来越大。
这种要求用资本主义来替代社会主义的声音,主要来自四个不同的群体。第一种人是知识分子和精英,包括了大学教授、科学家、文学学者等等。他们强烈地要求走资本主义道路。为什么这些人要求走资本主义道路呢?我在《来自上层的革命——苏联体制的终结》这本书里有详细的描述和分析,有兴趣的可以看这本书。另一种人也算是知识分子,更确切地说,他们是经济学家。他们主要在学校或政府机关主管经济。这些学经济学的知识分子们受西方影响很大,所以要求走资本主义道路。第三种人是新生的资产阶级。当时戈尔巴乔夫的开放政策实质造成了名义上的集体经济主管人成为资本家,他们非常强烈要求走资本主义道路。虽然前三种人的影响很大,但是他们并不足以造成苏联的解体。最关键的是第四种人,就是苏共党内的高层精英们。他们掌握着苏联的党政军大权,形成了一个资本主义联盟。
有一个美国女政治学家做了一个高质量的问卷调查。1991年夏天,她在莫斯科采访了很多党政精英。根据她的调查发现,苏联党政精英中要求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化的占百分之十二左右,支持共产主义的不到百分之十,但是有四分之三的人都是明显支持资本主义的。但是在群众所调查的结果相反,倾向于资本主义的只有百分之十几,大部分群众都是支持社会主义的。这个结果跟我的观察是一致的。我的合作者弗雷德·威尔的妻子是苏联一个过去非常有名的革命领袖的后代。她的朋友们基本上都是以前苏联革命领袖的后代,但是这些人都向往资本主义。
从1989年到1991年的三年中,经历了一场非常复杂的政治运动。社会各个阶层、各种政治势力都在争夺民心,他们试图通过各种报纸、电台来控制舆论。最终,资本主义成功地掌控了媒体。在最高苏维埃和各个加盟共和国苏维埃的差额选举中,信仰资本主义的人占了多数。叶利钦当时是一个苏共党内的高层官员,在1991年,叶利钦经过大选当上了俄罗斯总统。但是,叶利钦不敢直接表明他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是宣称他的目的在于提高俄罗斯在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中的地位。此时,戈尔巴乔夫是苏联的总统,叶利钦是俄罗斯的主席,所以苏联和俄罗斯的变成了一个双重政权。叶利钦知道他的目的不会在苏联苏维埃中得逞,所以他采取的策略是把俄罗斯从苏联中分解开来,具体的步骤就是把财政从苏联中剥离。1991年夏天,随着叶利钦的势力越来越大,戈尔巴乔夫的部分内阁成员主张采取强硬措施来阻止叶利钦的分裂倾向。在1991年8月19日,戈尔巴乔夫的内阁发起了政变试图阻止叶利钦瓦解苏联的行动,但是没有成功。这样一场失败的政变,反而让叶利钦加强了自己的权力。所以到1991年,叶利钦通过解体苏联去实现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目的。叶利钦之所以能成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来自党内党政精英的支持。
为什么党内的党政精英那么热衷于资本主义?那是因为早期的革命者是革命的产物,但是后来的党内高层考虑的更多是自己的特权和私利。他们觉得民主化会危害他们自己的权力,所以他们反对民主化。同时他们也不愿意回到戈尔巴乔夫改革以前的那种制度,因为那种制度对他们的控制是非常严格的,一旦他们有腐败或滥用职权的行为,很容易会受到惩罚。所以他们意识到私有化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方案,就是把一些过去属于国家的和人民的财富变成自己的私有财产,使得他们的财富和权力得到巩固。所以1991年苏联解体以后,新生的权贵阶层和资本寡头基本上都是过去党内的高层官员。比如说苏联解体以后出现的石油寡头,就在80年代主管苏联石油产业的高官。苏联当时拥有世界35%的天然气资源,在世界能源体系内处于关键地位。但是作为国家石油产业的主管,他只能领取一些相对固定的工资。当石油公司私有化后之后,这些过去石油部门的主管就成为掌控石油公司的垄断寡头。
那么,既然绝大多数苏联人民不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但是为什么他们没法阻止资本主义的进程?这是因为苏联人民在苏联体制内是比较被动的,他们能被动地接受和享受社会主义的保障和福利,但是他们自己没有参与制度制定的权力。苏联体制的解体,主要是统治精英自己推动的。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苏联在那么短的时间之内迅速瓦解,而且是以一种和平而非流血的方式。这是非常具有历史性的事件,它的教训在于: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民主参与的权力应该由工人阶级掌握,而不应该被少数精英操纵。
根据中国的特点,我提以下几点问题以供大家讨论。一个可持续的社会主义能不能允许市场经济、私人资本的存在?在一定时期内,市场经济和私人资本有存在的理由。比如说在1921年到1927年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私人资本和市场的存在,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在80年代以后,中国和越南都开始允许市场经济和私人资本的存在,所以取得了较快的经济增长。但是,如果市场经济和私人资本存在的最终目标不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话,那么市场经济和私人资本就会非常危险。市场经济会造成两极分化和马太效应,形成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的现象。而私人资本必然带来财富的积累,这样会形成非常富有的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的成长迟早会改变社会主义制度。从本质上来讲,社会主义的目的是为了消灭剥削。所以社会主义不能长期允许市场经济的存在。但是如果要使社会主义具有可持续性,那么实施计划经济的方法必须与苏联的方式相区别。在计划经济下,也存在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所以最有效的计划经济应该是有民主参与的计划经济。
苏联计划经济的弊病是政策执行者总是向上负责,而并不对底层消费者负责。苏联的计划经济所生产出的优质产品,都是为了上层消费者服务的。苏联能生产出十分高质量的军工产品,甚至一些西方跨国公司也向苏联购买。比如说,华盛顿在建地铁的时候,就向苏联购买了当时世界上最好的地铁轨道。但是,普通老百姓作为消费者,他们对决策的影响力很小,所以苏联对底层消费者提供的消费品质量就参差不一,而且往往供应不足。民主决策的计划经济,会使得消费者能参与到计划经济的制定过程中。它同时也赋予企业的工人参与决策的权利。在这样的制度下,不同利益群体的不同需求会得到平衡。尤其是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之后,信息革命所带来的便利更有利于搜集不同群体的需求,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制定计划。相较于市场经济和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这种民主计划经济的优点在于,它既可以使一个国家获得高速的经济发展,又不会造成贫富差距的扩大。高收入国家的人们可以自主选择降低经济发展速度,使得人民可以减少自己的工作时间,而拥有更多的消费休闲时间。民主计划经济也有利于解决全球变暖等问题,是人类最有希望的一条出路。
阳和平点评
我看了科兹教授的提纲,有些想法跟大家分享一下。首先我认为,教授对苏联解体原因的分析非常到位。苏联解体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苏联统治阶级不愿意再继续照旧统治下去。统治阶级内部本身,在旧制度下无法克服他们内部的矛盾。针对教授的讲解,我提出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科兹教授认为中国改革开放搞了市场经济以后,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了。我认为这其实与事实是不完全相符的。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表明,毛泽东时代的GDP增长率低于改革开放后的GDP增长率。但实际上,毛泽东时代的GDP是粗略估计的数据,实际上比官方数据更高一些。比如从发电量的增长率来看,毛泽东时代的增长率比改革开放后的增长率高出50%左右。
第二个问题:刚才科兹教授说,苏联当时不存在失业现象,也没有剥削的制度。我认同没有失业现象这一观点。但是,我很好奇科兹教授对剥削的定义是什么?因为教授讲到了苏联精英享有特权、享受财富和各种福利。那么既然精英阶层与老百姓的待遇不一样,那算不算剥削?
第三个问题:教授说到民主计划经济需要人民参与协商,克服大家存在的不同利益的矛盾。可现实中我们看到,从巴黎公社成立时就存在着派系斗争。cr(wg)中也有派系而导致武斗。您所说的民主协商式的计划经济,如何防备社会主义国家中人民群众中的不同派系斗争而导致内战?
大卫·科兹回应
大卫·科兹:针对你提出的三个问题,我依次进行解答。
第一个问题:经济增长速度本身没有一个很好的衡量标准,到底是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还是其他指标?GDP确实不是一个很好的衡量标准,但是发电量增长率似乎是一个更差的标准,因为整个经济情况不能单从发电量增长率来衡量。联合国发布了一种叫作“人类增长指数”的指标,这个指标似乎更全面一些。毛泽东时代确实有非常长足的经济增长,而且没有那个时代的经济增长,就不会有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增长。但是,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增长速度确实加快了,这是不可否定的。马克思主义没有否定过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对经济增长的推动能力。我们不能否定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增长成绩,虽然这种增长存在着贫富差距加大,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等问题。
第二个问题:在苏联不存在剥削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剥削就是一个阶级剥夺另外一个阶级的剩余价值。人们可以有不同的说法,但是关于苏联存在不存在剥削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不存在”。在苏联的体制内,政府官员作为国家雇员,他们的收入相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是比较微薄的。在苏联制度下的特权和福利,不与人挂钩,而与职位相挂钩。所以,官员一旦离开这个职位,他就享受不到那些福利了。在苏联制度下,政府高层的收入比普通人平均高出8倍左右。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公司的主管比普通工人的收入高出好几百倍。所以,苏联的精英们,他们知道自己不是剥削阶级,而试图成为剥削阶级。只有解体苏联,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剥削阶级。
第三个问题比较难回答。社会主义国家怎么防备派系斗争上升到内战?我觉得好像没有一个现成答案。我觉得在一个经济不够发达的国家里,工人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所造成内战的可能性会大一些。但是,在一个发达国家中,工人阶级内部争权夺利,为了自己的利益分成两大派搞内战这个可能性好像小一些。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就是竞争,这种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在将来的社会主义社会里,人们的生活有了丰富的物质保障。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不会像资本主义社会那样进行你死我活的激烈斗争,而是更有可能体谅别人,考虑别人的需求和利益。
提问环节
问
问题1:请问科兹教授,是不是可以把南斯拉夫体制的结束称作是一种中间革命呢?或者说,从南斯拉夫的转变中,是否可以学到其他的一些经验呢?
大卫·科兹:当初全世界很多社会主义者都把希望寄托于南斯拉夫道路。但是,历史证明这个道路是不成功的。南斯拉夫的改革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就是工人自治。工人在企业有发言权、管理权,我认为这是一个好现象。第二个特点,就是他们认为计划经济妨碍了各个企业的主动权,所以他们采取市场经济。在计划经济下的工人自治,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但是,市场经济造成企业间强烈地竞争、通货膨胀、经济危机等现象。在计划经济下,较为发达的地区和企业扶持着比较落后的地区和企业,但是市场经济下,各个不同的地区和企业都变成了竞争对手,最后导致国家分裂的悲惨结局。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下,南斯拉夫的各个民族国家之间其实能够相对和睦地相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介入,他们之间变成了互相残杀的敌人。
答
问
问题2:如何看待托洛茨基《被背叛的革命》这一书中对苏联的分析?这本书中的分析和科兹教授的观点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吗?
大卫·科兹:我必须承认,那本书是我很早以前看的,在我研究苏联以前。所以我只能大概说一下看法。首先,托洛茨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革命领袖,苏联红军基本上是他一手组建的。同时,托洛茨基又是一个完全主张自下而上的政治家。我同意俄罗斯对斯大林的一些评价,斯大林其实对苏联的影响很大。这本书的名字《被背叛的革命》我认为是正确的。当初领导十月革命的老布尔什维克几乎全部在大清洗中被杀了,这可以说是一个很不幸的结果。托洛茨基的追随者们在西方是四分五裂的,其中有一些人认为苏联的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从根本上是相同的,这一点我并不认同。
答
问
问题3:请问科兹教授是如何看待“华盛顿共识”和中国模式?
大卫·科兹:我现在的研究主要是关于新自由主义是什么,以及新自由主义如何出现等问题。新自由主义所造成的结果,是在全球范围内对工人阶级的严重迫害。按照新自由主义的方针走下去的其他国家,他们命运是非常悲惨的。从80年代新自由主义出现以后,资本主义的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了。所谓的中国模式,确实带来了高速的经济增长,尽管这个增长很不平衡均衡,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贫富差距和区域差距的问题。我认为最成功的模式就是民主参与的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这也是我整个讲座的核心观点。
答
END
本文转载自“小镇读书会”公众号,感谢“小镇读书会”公众号授权海螺转载。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本期编辑:王乙超
推荐 阅读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