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炎|“9.11”二十年的反思
“9.11”二十年的反思
文|王炎
“9.11”过去了20年,如果今天我们仍满足于谈飞机撞入世贸的惊心动魄、近3000人的惨死,以及美国和世界的震惊,那这20年岁月就白白逝去了。时间并没能让我们沉淀,产生出更深刻的思想与更强的理解力。其实,20年间发生了很多事情,历史的变革如此剧烈,可谓沧海桑田、物是人非。我们如果还停留在20年前的人道关怀,只谈恐怖主义的残忍、受难者的不幸,那么历史不过是循环往复的空转,并无意义。
今年五月份才有个新闻热点,巴勒斯坦人被以色列枪杀、驱逐,我们也表达过人道主义关怀,可怜受难者的悲惨,似乎这两场悲剧同属人道危机。从历史的纵深考察,这两场悲剧是有因果关系的,自从1967年六日战争以色列武力霸占巴勒斯坦领土,而西方袒护、支持以色列的非法行径起,中东与西方之间的怨恨就深深地埋下种子,之后冲突和矛盾不断叠加,最终导致“9.11”。如果将这两个事件等量齐观,都视作暴力恐怖与无辜受害,那同情与声援不是最廉价的吗?有人说本·拉登的恐怖袭击是嫉妒美国的民主自由与经济繁荣,虽说社会心理学上确实有仇富情结,但说穆斯林因仇富而化几十年策划恐怖袭击和自杀式爆炸,就是最大的历史虚无主义。
“9.11”的背后有深刻的思想论争,它是后“冷战”时代政治理念与国际冲突的直接后果。可归纳为:西方民主是普世的吗?应该推广到全世界吗?人权高于主权吗?如主权国家内部出现人权危机,国际社会应该僭越主权动用武力干涉吗?推翻专制政权而建立民主,会自动消除恐怖主义吗?非西方人民真会欢迎别人强加的西方制度?西方的武力干涉会带来永久和平吗?这些问题在1991年苏东倒台之后立刻被提出来,美国与北约国家作为拯救世界的最高原则开始践行。从1991年美国领导第一次海湾战争、1992-5间北约以人道主义之名轰炸波斯尼亚、1992-4年美军介入索马里人道危机(以电影《黑鹰坠落》闻名)、1999年科索沃战争等,所有这些以人道之名的武装干涉,都激发了基地组织和其他伊斯兰原教旨恐怖主义。拉登策划“9.11”,正是为让美国陷入与穆斯林世界的对抗,像拖垮苏联那样拖垮美国。
结果小布什真于2001年入侵阿富汗,2003年入侵伊拉克,两场战争一直持续到今天。之间还有2011北约推翻利比亚总统卡扎菲。从今天来看,所有这些战争与干涉没有给任何国家带来民主与繁荣,相反只有更深人道灾难。政治选举非但没有消除恐怖主义,反而出现中东的宗教激进主义回归。第三世界人民没有像预期那样拥抱西方民主,相反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民主意味着腐败与权力倾轧。推销民主非但没有给世界带来永久和平,反而到处是无休无止的暴力与冲突。西方国家也被拖下水,陷入泥潭不能自拔,一天天走向衰落。
其实,这只是在历史现象的层面上证明西方的救世方案不可行,如果在思想的层面上依然有效呢?或许这一切尚待时日去验证、西方民主也许在未来必然实现呢?要回答这样的问题,我们仍须回溯文明史,考察西方民主和自由到底是不是普遍的和必然的。首先,西方民主是从西方文明的根基处,依据文明逻辑在极其漫长的历史中渐渐形成的。希腊文明先给这座大厦奠定了古典城邦民主的根基,然后,融入另一条线索——古希伯来/基督教文明。在古典主义自然法的基础上,从使徒保罗、至奥古斯丁、方济各经院哲学和马丁·路德等漫长的思想演变过程,渐渐衍生出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然后,从启蒙运动到欧洲国家的形成,经历美国和法国革命等,最终形成现代民主自由政治。我不同意阴谋论,说西方民主是骗人的谎言。应该说西方民主不外在于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它不是可以随意移植或摹仿的政治制度,而是几千年形成的一整套生活方式。其精髓流淌在西方文化的血脉之中,西方人的集体无意识本能、世界观和行动初衷,恐怕都以之为依据。但如让其他文明照搬西方民主,无异于东施效颦,肯定水土不服。因为每个文明也都经历了同样漫长的历史过程,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与制度,彼此难解难分,深深地扎根在每一个体的人性之中,要改弦更张,无异于脱胎换骨。
对于主权与人权问题,这在后“冷战”的国际政治问题中,是东西方共同关注的焦点。为什么“冷战”一结束,主权问题就突显起来了呢?因为“冷战”期间,世界被分为两大阵营——社会主义阵营vs资本主义阵营。两阵营中的国家或多或少地让渡部分主权给盟主,阵营领袖则将各国联合起来,形成共同防卫体系。东方阵营垮掉后,东欧国家失去了卫星国地位,很多亚非国家则失去苏联的间接保护,不得不直接面对北约的威胁。这时候,联合国与国际法对主权不容侵犯的维护,便显得尤为重要。但是,联合国宪章的人权宣言,似乎又在主权的坚硬外壳上留下缝隙。当北约以其强大的军事威慑,对他国家进行威胁时,人权可能成为武力干涉的方便借口。首当其冲的便是南联盟,“冷战”结束不到一年,北约就对南联盟狂轰滥炸,给世界各国发出一个明确无误的警告,那些不听调遣、调皮捣蛋的国家以此为戒。记得1993年在北大电教大教室里,法学院的师生曾就主权与人权孰大孰小展开激烈的辩论,双方争执不下,曾大动肝火。
几十年过后,这个问题依然没有解决,新问题却已油然而生,互联网穿越所有国家边界,把具有共同思想却来自不同国家的公民连接起来,传统主权理论已捉襟见肘。互联网时代不仅发生了阿拉伯之春,也出现了IS通过社交网络征募西方国家公民做恐怖分子。主权与人权这个老问题,已显现出新面向。90年代在北大的讨论,也似乎没有过时,只是失去了聚焦。
推翻专制以便消灭恐怖主义的提法,产生于小布什时代,他与幕僚制定新保守主义外交政策。其核心理念是:西方民主和自由乃世界和平与进步的前提,专制主义孕育恐怖主义和极端思想。所以美国必须将民主与自由推广全世界,理性与正义才必然惠及全人类,世界共享和平与安全,从此美国不会再受恐怖主义袭击了。这在思想逻辑上并不自洽,欧洲启蒙运动的矛头直指专制王权,但专制与发轫于20世纪下半叶的现代恐怖主义根本不属同一范畴,解决专制主义不会自动消灭恐怖主义,两者没有因果关系。在实践操作层面也会错位,反专制要针对国家政府,而反恐则须根除民间恐怖主义网络,两者不在同一操作层面上。
新保守主义曾一度引起国内学界共鸣,芝加哥学派也拨动了中国学人的心弦。以思想观念改变正在分崩离析的现实世界,在文明传统中挖掘重振昔日辉煌的活力。同时,康德的永久和平论也曾吸引中国自由知识分子,让他们相信通过理性规划和自由联盟去实现世界永久和平。如今,我们身处“9.11”二十周年之际,不应再从纯理念出发,天真地去推导未来世界图景。也不应再局限于“9.11”视觉奇观与喀布尔的混乱与狼狈,将历史处理成戏说,无论世贸大厦还是喀布尔机场,都是世界史节点上的戏剧化事件,必须把它们上升到思想层面去反思。
2021年9月10日星期五 写于北京
感谢王炎老师授权海螺发表。文中图片源于网络。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本期编辑|魏晓婷
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