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理群丨2024年和年青人的12封通信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三联书店三联书情 Author 钱理群
自2023年12月,抖音博主“大刘”陆续在平台上推荐北大中文系资深教授钱理群的经典作品,2024年3月,又在三联书店钱理群著作精编再版之际,组织读书群的书友们重读经典。书友们在读书群互相分享当下遭遇的迷茫、困顿和阅读体悟。受书中钱理群给青年朋友们回信的启发,十余位书友给钱理群写信,并通过三联书店转交。钱理群收到信件后,在85岁高龄,连续一周撰写了12封回信约一万多字,解答青年人们的问题。信中,他依然保持着对时代的敏锐思考和对青年的关怀。
我们在征得钱理群老师的同意后,略加编辑,并对写信人的姓名做了汉语拼音简写的处理。特此刊布,以飨读者。
1
我是抖音的一个读书博主,账号是:“大刘读书”,名字是刘楚东。我是三年前(2021)开始做抖音的。原因是发现现在的青年,远比二十年前迷茫,焦虑,不安。希望通过阅读引领他们建立良好的人生态度,更好地认识自我,了解世界。这期间也推荐了钱老师您的不少书。像去年东方出版中心的《二十六篇》,今年三联的《心灵的探寻》《我的精神自传》《天地玄黄》等。很多人都说,“如果在大学期间能读到就好了”,“也许会有许多的不同”。
是的,现在的青年读书太少了。很多在大学该读的书没有读,该做的事没有做。现实的喧闹和浮躁,更甚以往。实用主义与虚无主义的思潮在大学里弥漫。现在要么是“躺平”,在宿舍里窝着,等待没有希望的救赎;要么是“卷”着,朝着实用的目标,盲目冲刺。梦想是什么,未来是什么,一切都不重要。
以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现在是“精致的,迷茫的,急躁的,孤独的利己主义者”。
在做抖音的过程中,我时常能感受到这一点,感到悲哀和无力。钱老您的书籍成为我的动力。我也经常给他们推荐:“读读钱老的书吧,去看看,知道该如何读书,应该具备怎样的精神,如何‘健康地,快乐地,有意义地活着’。”
在这段与青年的接触中,我发现他们远比想象的难。一方面,他们迫切地要进步,但却找不到方向。而外界所给的信息又繁杂多变。各种“成功学”,各种大力宣扬的各种知识,都让他们得不到指引。一方面受到的压力,收到的信息又远比之前复杂,情绪容易受感染,欲望容易被诱惑。既焦虑不安,也不知所措。而文化圈、出版社,为了满足利润需要,不去引领文化,而是迎合市场,制造焦虑。当他们想通过书籍去提升时,却不知道该读什么书,不知道去哪儿找书!
我竭尽全力去宣传,去帮扶。但坦率讲,有效果,但效果很一般。有一段时间,我很沮丧,最后也想通了:小有所成,作为一个普通读书人,也只能做到这样了。能帮几个算几个吧。
钱老师,您说,我们还能做点什么,更好地帮助青年人从迷茫、焦虑中解脱出来,建立更好的阅读习惯,有更好的人生态度呢?
2
我是个“90后”的青年。在2022年末,“新冠”带走了我爱的人。我强迫自己的生活停下来,我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疫情三年给我们带来什么。
我问自己,这几年的日子,我是怎么度过的?时间都去哪儿了?无论怎样睡眠不足,小跑向前,也赶不上上涨的物价,市场的脚步,一线城市的节奏,飞速发展的时代的步伐。这不,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新一轮科技革命近在眼前,我会在这一轮弯道中被落下吗?
不知道你们那一代青年被冠以什么样的词汇。“80后”被冠以“迷惘”,“90后”如今面临的似乎是“焦虑”。焦虑,可能源于“速度快”或“知道得太多”,又或因为“对比”。网络——网购时代,过剩的信息填满了注意力,人人都是“知道分子”。过剩的物质消费了时间,互联网赤裸裸地展现出人与人之间巨大的矛盾与不平等。我们就急于赚取消费的循环,填补表象的“差异”。“我们”被更多地分散成“我”,原子化生存。青年——消费的主力军,被市场塑造出各种需求,就连“读书”这件事,“买”的意义,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常常大于“读”。买过就等于读过,就该“嗮”了。自媒体时代,人人抢着碎片化的自我表达。
但我真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为之努力了吗?我问自己。
我终于觉醒:我停下来,重新整理书架,处理周围的人、事、物,又拿起书,重新出发。
就在这时候,读到了您的《二十六篇》,真是相见恨晚!
树立目标,沉潜下来,行动罢!
我有了重新打开鲁迅的冲动,想要再次进入这位考试中令我头疼的,熟悉的陌生人的精神世界。期待在下一本书中,与您继续相遇!
3
作为一名青年,我首先要感激您对一代代青年的关注。这让我感受到一种力量,让我知道有很多您这样的长者在默默注视着我们。这种力量会转化作我面对一切未知的勇气。
我所处的时代,可能也包括“10后”“20后”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教育体制进一步成熟,应试教育进一步发展的时代。从进入幼儿园到高中毕业,每一步都已经被定好。社交媒体空前发达,个人意志极易被宣传所裹挟。我小时候就流行这么一句话,叫做“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各式各样的补习班应运而生。在根本需要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减负”只是“越减越负”。在这种背景下,学生达成一个共识: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考上大学以后,失去了考试的目标,我和周围的同学都陷入了茫然,逐年加剧。促使很多人上课不听,睡觉不起。
我隐约感觉到需要进行一种精神重建。我选择到书中去寻找答案。我的阅读于是逐渐深入,方向也从文学为主转向了社科为主。在这一过程中我感到自己的精神日益充盈,有一种人格逐渐完满的喜悦感。
我此时才发现自己好像找回了许多人都丢失了的东西:好奇心。我终于明白,探索欲或者说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也是人活着的根本内在动力之一。我们十几年的应试教育磨灭了好奇心,习惯了一道道考题和被人安排好的生活,以至于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爱好什么。被剥夺了自我,剥夺了探索欲,就陷入了精神的干枯。人只是循着惯性生活下去,自我庸俗化。我正在努力从这样的“自我庸俗化”中挣脱出来,又常常陷入“现实的困境”。期待您为我指点迷津。
4
我是个农村的孩子。去年刚刚大学毕业,现在连一份正经工作都没有,在一个学校作临时工。但我始终是您忠实的读者。2020年看到您著名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论断,真有当头棒喝之感。2021年暑假,看了许知远在《十三邀》对您的访谈。看到您和贵州学生们多年之后再相聚一堂齐声高唱,我哭了,为人的力量与时代的无情而哭。2023年我参加了“理想国”为您的新书《中国现代文学新讲》召开的发布会,在下面听三位老师讲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真是特别开心,那是一种真正来自内心的共鸣。
我特别想和您聊聊鲁迅。在现实生活中能够畅所欲言的人越来越少了。欲将心思付瑤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我读鲁迅,大致属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事”的类型。上大学之前和以后,都读鲁迅的书,但都是在根据鲁迅的著作核对官方提出的“鲁迅思想”,只记得他是一种精神的一面旗帜,然而忘了他这个人本身。
直到2020年9月,在有了一些经历以后,才突然想到《灯下漫笔》里的一句话:“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以后,还万分喜欢。”那一刻,我觉得我真正读懂了鲁迅。
我觉得鲁迅是一个消极、悲观、清醒、冷静、激奋、深刻,一肚皮不合时宜的人。而且我越来越困惑: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到底应该怎样处理,我个人和这个社会的关系到底应该怎样处理?——鲁迅对于今天的处于极度困惑中的我,究竟有什么意义?
5
很长一段时间,因为没有找到生命中的不可夺之志,感到生命迷茫和精神无所寄托。自我总结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资本主义、物质主义、利己主义成了主流。没有世俗的成功,导致自我价值感不强;2.现在的交流全靠手机、互联网,每个人都像一座孤岛,孤独感很强;3.读书太少,也不知道自己应该相信什么信仰缺失,导致缺少强有力的支撑。
最近,在读您的书时,看到您的一句话:“视野狭窄,一味咀嚼身边一己的悲欢,是长不大的。”才猛然警醒,似乎找到了突围的方法。同时也很好奇:您是怎么始终保持生命的激情状态的?我也很想成为您这样有智慧、有激情的人。
6
最奇妙的尤其是书。不论学习和生活中遇见了什么,一翻开书,里边似乎总在说最近自己身上的一些事。有关书的巧合实在太多了。有时我看一本书,我自己会对它这部分在讲什么作一句话或几句话的总结;翻过这一页的另一边竟直接出现了我写的词语,或者表达出与我一致的意思。还有时提出一些疑问,不等自己解答,这本书的后边或者看的另一本书也竟给出了答案。更多的时候还是书对于自己曾经的经历或最近的思考的解答。书明明是死的,怎么活像一个无所不知的人呢?
我读您的书,也会忘记一些具体内容,但有的话是很不容易忘却的。每次读都会让我有更丰富的理解,产生更真切的情感,我就永远记住了。
感谢您,让我了解到许多我不曾知晓的历史,让我走进一个个曾经遥远的生命。带给我许多答案,又带给我很多思考。让我相信不论什么时候,总有一个小老头坚定地站在我的身后,翻开手边的书就能找到他。
认识您真好。多么希望您能陪我们久一点再久一点。但您一直都在,对吧。毕竟我们是朋友!
7
我现在是中文系在读学生,目前上大三。从大一起,就读了您参与编写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以后又在B站看了“钱理群讲鲁迅”的视频,看出您对于学术的热情,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有自己的愿望,在心中充满了想法。我终于明白,一个有自己理想的学人不应仅仅沉浸于学术,还应显示出对社会的关怀,以一种介入的身份、姿态和具有批判性的意识、思维去观察社会,勇敢地指出它的弊病。我觉得这是一个真正的学者,真正的知识分子所应承担的责任。您无疑是这样的一位学者。在学术研究上,如鲁迅研究,您倾注激情和力量,可以说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而在关注、观察社会方面,您也积极投入对地方文化传统的考察,还持续关注中学和农村教育:这都让我十分敬仰。我要向您学习。在今后的时光中,不仅专心进行学术研究,而且时刻保持对社会的深切关怀,为建构美好的理想社会略尽绵薄之力。
8
我读您的《二十六篇》,印象最深的,就是您书中经常提到的“沉潜”,才意识到生活还能以这样的方式被赋予意义。但一面对现实,我又陷入一个尴尬境地。
我是一个大二的学生,因为高考前的状态不好,考进了一所民办大学。现在就真的有些进退两难。如果我一门心思地像您书中所说的那样,下沉潜功夫,奉行舍我其谁的学术精神,好像不应该是民办大学考虑的事情,有些好高骛远了;要是想毕业以后择业的话,民办的学生也是最后考虑招聘的。学习和读书都是有一阵没一阵的。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抱着侥幸的心理,得过且过。在这样的处境下,我只能求教于先生:我怎样才能坚定内心的道路?
9.10.11
我是一名1988年出生的中年读者。最近读了您在三联出版的书,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开始反思自己:我所追求的生活,我和别人的关系,我对孩子的教育。我发现我有好多问题需要重新思考。一是如何在物质欲望和精神欲望两者之间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二是如何达到自己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相对平衡的关系。自己也还需要继续读书,不单读书,还得去实践,就像您说的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大地”。我现在开始改变我的生活,每天安排半个小时陪伴孩子阅读绘本,等孩子大一些也希望和孩子一起做家庭读书会。我想尝试换一种更合理的活法,就像您说的“就看我们愿不愿,能力能不能达到”。
——CXS
您的《致青年朋友》里,提到鲁迅说,他“原来是充满希望的,后来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废得很了”。让我沉思良久,内心也有波澜:这难道讲的不是我吗?儿时也对未来充满憧憬,而如今每天奔波只为了衣、食、住、行,有时夜深人静之时感到很绝望。在此特别要向您表示感谢:您让我重识“鲁迅”。
——您的粉丝
我是一名青年教师,也是不是那么安分的普通年轻人。尚在寻找自己的天命。在《二十六篇》里读到您关于“新的生活方式”的见解,就更坚定了自己的寻找路线,跟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去探索。现在我有加入或自己构建的有关“读书”“健康”“财富”的社群。对将来越来越好也有坚定的信念。我也在思考通过何种方式担负自己社会责任,比如公益和志愿者。我想作为一个没有任何利益诉求的普通读者,向您表达最真诚的祝愿。
——WRN
12
JW也是中年人,他用了六天时间,写了一万二千字,表达他对“三十而立”的理解。把自己已经过去的生命历程总结为“大学生涯——选择回炉锻造前——回炉锻造中”三个阶段。重点在人生“第四阶段”的“未来规划”。并且在信的结尾处,提出自己的两大思考:其一,“不管如何选择,总要回归日常生活”。“不同于父辈,我们这代人可能把自己的生活过得更精彩。不仅是物质生活,更多的是精神生活”;其二,“我理解的‘三十而立’并非物质上立,而是是否建立了正确的价值观,是否能守住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份本真”。
END
原载自公众号“三联书店三联书情”,感谢三联授权转载。
本期编辑:丘芊
推荐阅读
Museum
新书推荐|姚丹编《钱理群研究资料》
黄灯 | 看见这些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