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丨田艺苗、林志猛、成玮、毛尖等谈刀郎:时代的“刀”
2024年10月6日,由华东师范大学远读批评中心主办、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古典文明研究中心协办的“向东两万六千里:一起谈刀郎”活动以线上直播形式举行。作曲博士、音乐作家田艺苗,古典学学者、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林志猛,古代文学学者、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成玮作为受邀嘉宾,对谈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毛尖、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黄锐杰、澎湃新闻记者丁雄飞。活动由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罗萌主持。
去年7月,刀郎携新专辑《山歌寥哉》重回大众视野,掀起现象级的反响。沉寂十年后归来,刀郎唱响了“山歌”,构建了流行音乐与民间传统文化的二度雕塑创作。今年8月30日,他在四川资中举办“山歌响起的地方”线上演唱会,吸引了五千四百万人于线上观看,获赞七点一亿。9月以来,他开始在成都、广州、南京、澳门举办同主题巡回演唱会。正值刀郎广州演唱会期间,六位与谈人围绕刀郎及其音乐,着眼“山歌”里的文学与哲学、艺术与宗教,分享了各自的观点。
HELLO AUTUMN
01
Q
罗萌:三位嘉宾关注了刀郎多久?人们谈刀郎总会从2004年的“那场雪”谈起,现在媒体上也有很多人物专题文章梳理刀郎二十年的经历,称之为“刀郎之路”。这些报道往往突出他“不忘初心”“一以贯之”的一面。但另一方面,刀郎的变化也是直观的,不能否认的。你们觉得刀郎变了吗?
Q
罗萌:三位能否谈谈新专辑《山歌寥哉》中印象最深刻的作品?
林志猛:我认为内容比形式重要,拍电视剧电影也是如此,剧本质量决定成败。当今流行的音乐中,能够像《罗刹海市》一样融合多个方面的歌曲极少,除了大家都知道的改编《聊斋》故事以外,歌词中甚至提到了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山歌寥哉》这张专辑更关注善恶、强弱、理想、现实等根本性问题,这也是哲学从古至今关注的内容。现代性的基本表现是我们不再区分美丑善恶、好坏对错,甚至可能不再区分男女,取消价值判断而走向相对主义,让所谓古典的、美好的、真理性的东西都显得没有意义。因此在现代观念之下,重要的是重新探寻能够打动人心、激励人朝向高贵和美好的元素,音乐当然是重要的探索。《罗刹海市》之所以能有全球性的讨论,是因为它不仅限于个人的恩怨情仇,更涉及了人性根源。歌曲充满反讽诙谐,尤其在最后采用有喜剧色彩的唢呐,融合东北二人转、靠山调和雷鬼音乐,一方面有悲剧性色彩和苦中作乐之感,同时又有喜剧性意味。把民族乐器和西方乐调融合,既中西合璧,又古今交融,还要有高传唱度,这是很难做到的。这让我想到《礼记》中的《乐记》,“乐”能通伦理、政治,调和各种关系,“乐”体现天地之和,“乐至则无怨”。好的音乐能显得“情深而文明”“情见而义立”,以“德音”塑造人的心性和健康的政治。古希腊哲人柏拉图也提到,音乐的目的在于培养人对美的追求和节制意识,让人形成正确的苦乐感与和谐的灵魂,使情感得以纯化并朝向高贵。我们期待刀郎有更多的精品出现。
Q
罗萌:《聊斋》可能是被再利用得最多的古典文本之一,作为古典文学专业研究者,成老师怎么看刀郎对《聊斋》的运用和演绎?《聊斋》的当代价值是什么?
02
Q
罗萌:在当下舆论中,刀郎的音乐和他“先抑后扬”的人生故事一样让大众喜闻乐见。有文章戏谑地把这个叙事称为“复仇文学”,也有文章批评这种用“复仇”“爽文”逻辑“绑架”音乐的导向。无论“复仇”是否真的存在,似乎都不能否认,“复仇文学”一定程度辅助了刀郎音乐的传播。三位与谈人怎么评价“复仇文学”的社会能量?
03
Q
罗萌:回到音乐本身,我注意到田老师在微博上转发这次活动的配文是:“世世代代,吟游歌手的灵魂不死。”为什么把刀郎界定为“吟游歌手”?我们的时代还有其他吟游歌手吗?或者说,从音乐和吟唱的角度看,刀郎的特殊性在哪?
Q
罗萌:田老师提到了歌词问题,刀郎把歌词写得很复杂,从流行音乐的角度来说,其实是不利于传播的。但现在又可以注意到另一种现象:刀郎的歌词一定程度独立于曲调,以类似诗句的方式被广泛传播,这让我联想到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林老师和成老师怎么看歌词和文学形式之间的关系?
END
本文转载自澎湃新闻,感谢授权海螺转载。
本期编辑:戴静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