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磅!中办、国办发文,建立绿色股票指数,发展碳排放权期货交易…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意见发布,来看10大要点

张淑贤 证券时报 2021-10-14

           点蓝字关注,不迷路~



9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意见》(简称《意见》)。根据《意见》,我国将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同时建立绿色股票指数,发展碳排放权期货交易。

根据《意见》,到2025年,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基本完备。以生态保护成本为主要依据的分类补偿制度日益健全,以提升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为基本取向的综合补偿制度不断完善,以受益者付费原则为基础的市场化、多元化补偿格局初步形成,全社会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显著增强,生态保护者和受益者良性互动的局面基本形成。到2035年,适应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基本定型。

来看重要措施:

1、建立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

2、逐步开展市场化环境权交易

3、落实生态保护地区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

4、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5、健全以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为基础的碳排放权抵消机制,将具有生态、社会等多种效益的林业、可再生能源、甲烷利用等领域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6、研究发展基于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各类资源环境权益的融资工具,建立绿色股票指数,发展碳排放权期货交易

7、扩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试点范围,把生态保护补偿融资机制与模式创新作为重要试点内容

8、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符合绿色项目融资特点的绿色信贷服务,鼓励符合条件的非金融企业和机构发行绿色债券

9、鼓励保险机构开发创新绿色保险产品参与生态保护补偿

10、落实节能环保、新能源、生态建设等相关领域的税收优惠政策



完善市场交易机制 受益者付费

《意见》指出,将合理界定生态环境权利,按照受益者付费的原则,通过市场化、多元化方式,促进生态保护者利益得到有效补偿,激发全社会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

 其中,在合理科学控制总量的前提下,建立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逐步开展市场化环境权交易。明确取用水户水资源使用权,鼓励取水权人在节约使用水资源基础上有偿转让取水权。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在生态环境质量达标的前提下,落实生态保护地区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

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健全以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为基础的碳排放权抵消机制,将具有生态、社会等多种效益的林业、可再生能源、甲烷利用等领域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同时,我国还将拓展市场化融资渠道,研究发展基于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各类资源环境权益的融资工具,建立绿色股票指数,发展碳排放权期货交易。扩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试点范围,把生态保护补偿融资机制与模式创新作为重要试点内容。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符合绿色项目融资特点的绿色信贷服务。鼓励符合条件的非金融企业和机构发行绿色债券。鼓励保险机构开发创新绿色保险产品参与生态保护补偿。

推进法治建设 落实节能环保等领域税收优惠

《意见》强调,加快相关领域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改革,为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提供更加可靠的法治保障、政策支持和技术支撑。

根据《意见》,我国将加快相关领域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改革,为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提供更加可靠的法治保障、政策支持和技术支撑。

加快推进法治建设,落实环境保护法、长江保护法以及水、森林、草原、海洋、渔业等方面法律法规。加快研究制定生态保护补偿条例。鼓励和指导地方结合本地实际出台生态保护补偿相关法规规章或规范性文件。

完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加快构建统一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开展自然资源分等定级和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健全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优化全国重要水体、重点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态保护红线等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点位布局,提升自动监测预警能力,加快完善生态保护补偿监测支撑体系,推动开展全国生态质量监测评估。建立生态保护补偿统计指标体系和信息发布制度。

发挥财税政策调节功能,发挥资源税、环境保护税等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税费以及土地、矿产、海洋等自然资源资产收益管理制度的调节作用。继续推进水资源税改革。落实节能环保、新能源、生态建设等相关领域的税收优惠政策。逐步探索对预算支出开展生态环保方面的评估。实施政府绿色采购政策,建立绿色采购引导机制,加大绿色产品采购力度,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建材、绿色建筑发展。

同时,我国还将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建立占用补偿、损害赔偿与保护补偿协同推进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建立健全依法建设占用各类自然生态空间的占用补偿制度。逐步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评价标准、绿色产品认证及标识体系,健全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建立和完善绿色电力生产、消费证书制度。

编辑:万健祎




版权声明


证券时报各平台所有原创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我社保留追究相关行为主体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与合作可联系证券时报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END



点击关键字可查看

潜望系列深度报道股事会专栏投资小红书丨e公司调查时报会客厅黑幕调查“天价海运”降温有戏?本土新增20例!全在福建“元宇宙第一股”的前世今生芯片进价10元卖400元?国家出手:3汽车芯片经销商被罚250万!千亿级电子烟“大变数”!香港全面禁止?新冠"特效药"传来大消息,引爆300亿大牛股!4部门行动!对美团、腾讯、阿里巴巴等10家头部平台企业行政指导许家印最新承诺:“到期财富产品尽早兑付!8月金融数据释放什么信号?北交所第二批规则火速出炉!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