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如何让世界再次认识中国?| 东西问
从2008年夏季奥运会到2022年冬季奥运会,北京成为世界上首座“双奥之城”,中国也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14年间,中国的发展今非昔比,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亦发生深刻变化。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北京冬奥会成为世界再次认识中国的窗口。
2月4日晚,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北京国家体育场举行。图为主火炬。中新社记者 崔楠 摄
北京冬奥见证了中国速度
14年间,中国先后超越德、日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从不足四千美元到连续第三年过万美元,GDP总量全球占比从7.2%攀升至18%……今日中国,诸多领域已实现从追赶到并跑甚至领跑,各代表团对冬奥村中“黑科技”的称赞便是集中体现。
2008年8月,中国第一条高铁——京津城际正式运营。彼时,这短短的120公里几乎就是中国高铁里程的全部。14年过去,中国的高铁运营里程突破4万公里,搭乘高铁出行成为中国民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搭载奥运健儿的京张高铁,更聚集了多项最前沿的高新科技。为迎接北京夏奥会,北京首都机场2007年底完成三号航站楼扩建工程,建成当时世界最大的单体航站楼;待到冬奥会前,这一纪录已转到大兴国际机场,一座城市、两大机场,在保障冬奥运载安全高效的同时,也让世界看到基础设施建设的“中国速度”与“中国质量”。
2月20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闭幕式在国家体育场“鸟巢”正式拉开帷幕。中新社记者 崔楠 摄
北京冬奥体现了中国温度
作为奥运会的缩影与初印象,开幕式往往最能展示东道国的精气神。2008年,千人击缶的震撼场面让世界看到中华传统礼乐文化的恢弘,四个多小时的精心编排如一幅工笔画,向世界传递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真诚邀约。2022年,整场开幕式参演人员约3000人,时长缩短,却通过唯美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和高科技赋能的“黄河之水”,让世界见识到中国人的浪漫与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正如路透社在报道中所说,尽管时长缩短,表演规模减小,但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却展示出了一个更加繁荣、强大和自信的中国。
赛场内外,中国志愿者的热情与专业让各代表团成员体会到宾至如归的暖意,中国观众的理性与包容让运动员们感受到“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真谛。从马耳他运动员珍妮丝·斯皮泰里“好吃到哭”的中国豆包,到美国运动员特莎·莫德对中国的恋恋不舍、不忍离开,再到日本花滑名将羽生结弦挑战最高难度动作失败却收获满场掌声,这场冰雪上的盛会让世界提前感知到春的温暖与希望。
2月20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闭幕式在国家体育场“鸟巢”正式拉开帷幕。图为闭幕式尾声烟花秀:天下一家。
北京冬奥彰显了中国气度
申办2008年奥运会时,北京的口号是“给中国一个机会,还世界一个奇迹”;到了本届冬奥会,中国已不再需要向世界证明“我是谁”,而是尽可能为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创造出一个个全方位展示自我的舞台。有媒体统计显示,北京冬奥会的搜索热度远超前两届同期,相比索契冬奥会与平昌冬奥会分别高出1372%和558%,甚至高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的历届夏奥会。在新冠疫情仍在、经济恢复缓慢的当下,一场精彩的冬奥会既是中国送给世界的礼物,也浓缩着人类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14年,中国已不是那个中国,她更自信、开放、从容。14年,中国其实还是那个中国,中华文明的崇礼尚义、中正和平、包容大度千载未变、历久弥新。北京冬奥会虽然落幕,而世界重新认识、深入理解中国的窗口将继续敞开。
为什么说北京冬奥会是一届伟大而珍贵的奥运会?| 东西问
中国如何让西方舶来品葡萄酒“当惊世界殊”?| 东西问
阿联酋为何说要做中国最好的伙伴?| 东西问